说实话,当百花山诗社的诗人们请我为这本诗集作序的时候,我是颇踌躇的,原因有二:一者,我不是诗人,也不太懂诗,如何为一本大家云集的诗集作序?二者,既然不是诗人而又执意为之,那么就只有在“史家营介绍”上做文章了,而我恰恰又在史家营乡工作,如此一来岂不又有了“老王卖瓜”之嫌?转念又想:史家营的美世人皆知,但再高超的画家也不曾画出她骨子里那份“在俗却又脱俗”的美来,咱这两下子能卖什么瓜?于是释然。对史家营,我就有许多话要说了。我想,倘若一个文化之乡的打造需要诸多的先天条件,那么史家营乡几乎是具备了所有的元素。
史家营有河(尽管采煤曾使河床干涸)。世人都奉大石河为房山的“母亲河”,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第一条支流即源自史家营地区的大堰台沟(也可以说是大石河的源头之一),来自莲花庵、秋林铺、鸳鸯水等村的河水,到贾峪口汇入大石河主流。人类早有“逐水草而居”的基因,我想史家营的先人们来此地定居,一定与这条河流有关。史家营有“宝山”。民间有南方人来此挖宝的传说,实际上这传说很早便应验了:史家营地区盛产煤炭,自12世纪起一直开采到21世纪初。乡人称煤炭为“乌金”,史家营地区到处是山,可不就是“宝山”吗?但这里我所说的“宝”,并非指山腹里的矿藏,而是她外在的美丽衣衫。实际上,史家营乡在2010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关闭煤矿前后,就已经踏上了一条“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看,史家营的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了:经过10余年生态涵养,史家营的山都已经是“金山银山”了。
史家营乡总面积109.87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94.4%,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植物706种,450属,110科;动物166种。史家营山形植被的特点造就了这一地区多名山、名胜的优势:这里且不提有过多现代元素的星级民俗村、市级古村落柳林水、全国文明村金鸡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莲花庵,单说两个3A、一个4A景区,哪一个不是享誉京内外?这其中,百花山、圣莲山闻名华北,均被评为市级“红色旅游景区”,百瑞谷虽是后起之秀,但在房山乃至北京也是无人不知了。相信许多来过史家营的朋友,一定感受至深:如果说百瑞谷、百花山是休闲避暑、观光的好去处,那么圣莲山便是一处感悟佛道两重天的绝佳所在,不然的话,民国风云人物曹锟、吴佩孚何以在上面都设了别院呢?当时的京剧名家杨小楼在自己别院里的唱腔,至今还在岭谷间缭绕呢……
其实,比起这些外在的美,我更想说的是史家营美的内涵。史家营人都有一颗爱党、爱国的心,这是最让乡人自豪的一点。这一点,关闭煤矿后史家营人全力开展经济转型便是明证;这一点,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便有了血的证明——史家营人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加八路军,建立地方党组织、建立地方政府、建立地方武装,为开创、保卫平西抗日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全乡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24人,占房山区全部1060名牺牲烈士的11.7%;史家营乡村村有抗战烈士、村村有英雄故事、村村有革命遗址。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家营不仅是生态之乡、旅游之乡,更是名副其实的红色之乡!
正是基于史家营这些丰富的文化、生态、红色资源,乡党委、政府自2020年提出并开始实施“新三乡”战略:党建引领,建设红色之乡;绿水青山,建设生态之乡;产业富民,建设旅游之乡。乡景合一,打造全域旅游,建设史家营国家AAAAA级生态特色旅游景区。实施“新三乡”战略,需要现代文化元素的不断注入。2020年,在房山区文联的指导下,史家营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积极争创“中华诗词之乡”,计划在2021年再挂牌“北京作家协会创作基地”。除引入乡外文化元素外,我们更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史家营文联在2020年9月 22日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确定了“繁荣地区文艺,助推文旅融合,打造京郊文化名乡”的工作目标。
此次“争创”,不仅有政府的组织,还有来自民间的自发行动:聚集了史家营地区诗人、诗歌爱好者的“百花山诗社”于2020年9月隆重成立。在成立前,诗社筹备人员就提出了出版《花上人间——百花山诗社作品集》的设想,不仅得到了乡内诗人、爱好者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市、区诗界的大力支持,所以才最终形成了市、区、乡三级诗人共聚《花上人间——百花山诗社作品集》的壮丽景象。在此,向所有入集的诗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拉杂出这些终究脱不去“自夸”的文字,也“是为序”吧。
(汤连成,史家营乡党委书记)
2021年1月,《花上人间——百花山诗社作品集》由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出版发行。
(本期图片由史家营文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