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婉婷:青堂瓦舍下的寂寞人生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去年秋天,因事往返于北京和沈阳两座城市之间,偶有雅兴,随吴伯在北京畅游颐和园。
颐和园里昆明湖上的长廊,湖中的画舫,万寿山的佛香阁,还有隐藏在半绿半黄,即将落幕的树林间的雕梁画栋,无一不显示皇家园林的格局和气派。乾隆年间的石舫,既显示华丽无比的锦绣江山,又象征清王朝万载不变的意义。可它终究还是没有逃过朝代的更迭,没有跨越历史长河,更加没有逃过“劫数”,没有延续至三百年。这也许真的是一个劫数,三百年!(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超过三百年)
无意泛舟昆明湖,也没有逗留佛香阁,而是去了另外一个具有历史笑料的小跨院。一个一个红砖碧瓦的宫房出现在眼前,大红漆的木门,仿金的高大门槛,还有一簇簇高大挺拔的不知名字的树木,和一些牡丹都堆在珍妃和光绪帝的寝殿前,格子窗上的红漆已经斑驳,可以想象,戊戌变法之前,他们的生活也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好,狭窄的小跨院没有现代哪一位明星的豪宅那样的气派,相反显得很低调,屋内的陈设也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奢华,只是皇家御用的颜色——正黄,到处可见。
都说帝王无情,但寝殿的位置却体现出光绪对于珍妃的喜爱,他将珍妃放在自己的小跨院内,仿佛自己的左膀右臂,也许只有在夜晚到来时,他才会放松自己,安慰自己,保留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
而在戊戌变法之后,他被困在寝殿里长达十余年,为了防止他向外传递消息,慈禧太后下令用黄色绸布(只有皇族才可以用的黄色布匹)遮掩,红砖将门窗垒起,只留下一个可以传递食物和茶水的小孔。一代帝君,下场竟如此悲惨,着实令人唏嘘。据闻,这个皇帝在驾崩时身体只有不足五十斤的重量,难以想象的是,他在那种与世隔绝的恶劣条件下,仍旧能够坚持下去,生存的力量令人赞叹!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会不会有火烧圆明园,或者改写历史的情形发生?!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最后一个跨院里看到的,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赫然镌刻着“败家石”字样,据说是慈禧这位“败家娘们儿”的杰作,上面记载了她“败家”的全部过程。为了饱尝自己的私欲,不知累死了多少民工,多少马匹,耗费了巨资,从云南运往京城的这块大理石,现如今正站在颐和园最醒目之处,鉴证慈禧老妖的“祸国殃民”的行径。更有“马屁精”在正殿前方铸造了一只凤凰,双脚踏在万里江山的图案上,充分显示慈禧太后在那个时代的权利,达到了登封造极的境界,皇帝已经是砧板上的一道小菜,藐视到扔在一边,那条张牙舞爪的龙——所有帝王的象征,脚下却没有寸土,这不能不钦佩“马屁精”们的智商,拍马屁的功夫已到了极致。
小跨院后山半山处,还有一些建筑,更加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之间,此时此刻,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铺洒一地,青砖青瓦的院落,尽收眼底。那是一处什么所在?宫人们的寓所?还是后妃们的居室?仿佛都是,又仿佛都不是。思维似乎穿越了时光,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这青堂瓦舍的小院中,看不到政治的硝烟,看不到后妃争宠的痕迹,也看不到血腥杀戮,却在冥冥中听闻古琴的萧索,美人们寂寞的弹奏声。她如此落寞,也许她们被遗忘在这角落里很多年,也许她们如此清高,不喜繁华,或者她们不谙世事,远离红尘。人们能够鉴证的,只有戊戌变法和那个时代的象征,而没有人去关注一代宫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她们就这样寂寞着,就在黄昏时候微微的给出一些感动,每一片青瓦,每一块青砖,无不传递着孤单的呻吟声,那个没有娱乐设施的朝代,那个谨守礼法的时代,还有那个封建制度残害下的所有女性!
她们没有迈出青堂瓦舍小跨院的勇气,也没有穆桂英梁红玉的英雄豪情,她们只能任由封建礼教的宰割,如同珍妃一样被抛入井中,或在这雕梁画栋漂亮的建筑中寂寞终老。不敢想象,如果我身在其中,又是怎样一番光景?是在黄昏时寂寞的弹琴,还是装扮的花枝招展取悦圣心?我庆幸,我所出生的时代,可以高高的在世俗之外,品鉴欣赏几百年前青堂瓦舍下的寂寞人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顾婉婷,笔名陆千巧,女,1983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居沈阳。万象文化传媒创建者,总编。香港诗人联盟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观:诗歌要像呼吸一样自然,行云流水一样悠远。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