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美学探索(七)

古人有“托物言志”、“状物抒情”的说法。这是对诗的形象性和形象思维规律的概括。

诗,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一样,是运用形象思维来塑造形象的创作。

诗言志、抒情。但诗人的志和情,必须要依附于、借助于某种可感触的“物”的形象,才能表达和抒发出来。

诗人的感受、激情、思想,他在生活中所追求和获取的诗境、诗意、诗美,都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诗,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情绪和语言的花朵。这花朵就是形象或通过形象美显现出来的。

所以艾青说:“诗人一面形象地理解着世界,一面又借助于形象向人解说世界;诗人理解世界的深度,就表现在他所创造的形象的明确度上。”“形象塑造的过程,就是诗人认识现实的过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杜甫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感慨和深情,借“花”、托“鸟”,通篇用的是形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表达他报国济世的雄心壮志,借用大鹏的磅礴气势,又是何等的个性突出而又形象鲜明。

鲁迅的诗,大都是直抒胸臆的,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但诗人用的仍然是形象,他塑造的是自己的形象,他通过的是自己的形象,这是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旧中国里愤怒地歌吟的伟大诗人的形象,这是在“万家墨面没蒿莱”的黑暗社会里进行韧性的战斗,号召人们“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英勇战士的形象,这是“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的民族英雄的形象。

当然,不论什么形象都来源予生活。它是精神生产领域中的物质塑象,它是来源予生活中的景物、人物、事物,而又高于生活中实物的物质实体。

诗的形象,就是诗人根据他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影象和感受,按照他的美学标准,经过他的头脑(世界观,

思想感情,审美意识)的过滤和加工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而现实世界是千姿酉态、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生活海洋是广阔无边、极其丰富、无比多彩的。

这就决定了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无比丰富性和无限多样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文学艺术领域里的真正独放异彩的艺术形象,是不成当、也绝不会互相雷同的。

就是同一个诗人(真正有出息的有独特风格和富于艺术独创性的诗人)的作品中,他塑造的形象也绝不会雷同或重复。自己不同作品中的形象重复或雷同,是一个诗人生活贫乏、思想僵化、感情干固和才能枯竭的标志,是他在艺术上极不严肃和很不负责的表现。

即使是同一诗人前后等同一题材的不同诗篇,也必须是由于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有不同盼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开掘,用不同的构思和语言来表现,而创造出不同的形象和形象美,给人以新的诗意、新的启迪和新的美感享受。这,我们只要读一读艾青的《向太阳》、《太阳》、《太阳的话》和《光的赞歌》等等诗篇,就非常清楚了。

诗的美,取决于形象美。

诗美的程度和水平,取决于形象美的程度和水平。

同时,形象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诗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创造没有穷尽,形象无比丰富,诗的美也必然是无限丰富和无比多样的。

(0)

相关推荐

  • 赏石的传神与写意。

    (一) 我们可以省略细枝末节,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人的轮廓,就像晚明流行的简笔小人. 我们可以不必花太多的笔墨,即可写出人或物的某种风采与神态. 这"寥寥数笔"并不是胡乱的涂鸦,而是 ...

  • 陈亚平 ◎ 读曾蒙:人性的艺术在诗歌中最适合 | 诗观点文库 | 诗生活网

    比起同代诗人来说,曾蒙的诗风在诸神主义的离心力下,变得越来越远离诗歌的危机中心.他冒死从诗歌的生死之间蹑足走过,走向一个远僻的文化大渡河,解放了自己先天的才华自狱.因解放自己而变成一个能挑战写作时尚流 ...

  • 【最新】全国第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集:楷书...

    楷书.隶书篇(第二期) 书法小知识:如果我们再深一层地去窥探他们的审美心理,便又发现用自然万物之美比拟书法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 其一,以自然美来比拟书法之形美,便要求这种美是出于自然,出于一种天生的美 ...

  • 徐渭“笔态入净媚,天下无书矣”

    徐渭"笔态入净媚,天下无书矣" 一.他鄙弃干净漂亮之书,也反对书如枯柴蒸饼,他说: 笔态入净媚,天下无书矣. "世好赵书,女取其媚也.责之古服劲装可乎?盖帝宵王孙,裘马轻 ...

  • 诗之美学探索(十二)

    肖旭 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诗美,不仅美在内容,也美在形式.好的内容应当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或完美结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言以足 ...

  • 诗之美学探索(十一)

    肖旭 风格,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作家的文学艺术走向成熟.达到成熟的标志.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作家的作品,不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有了不同于其他时代.民族和作家的独戗性和多样而又统一 ...

  • 诗之美学探索(十)

    肖旭 美是人的本质在宜人形式中的显现. 审美意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审美是人的自我观照,是人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马克思说:"-.人不仅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 ...

  • 诗之美学探索(九)

    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 没有个性,就没有世界. 没有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就没有艺术,没有诗歌,没有文学艺术史. 如果每一片树叶都是一种形状.一样深浅,如果每一朵花都是一个颜色.一种香味,如果每一道山水 ...

  • 诗之美学探索(八)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家.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和诗人.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陆机)靠的是想象.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靠的是想象. "给一切以性 ...

  • 诗之美学探索(六)

    肖旭 "诗者,根情--"(白居易) "诗缘情而绮靡." (陆机<文赋>)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

  • 诗之美学探索(五)

    肖旭 雪莱在<致高德温书>中,谈到他的长诗<伊斯兰的起义>时说: "我从来不敢认为这是一首近于无瑕可指的作品:不过我承认,每逢我想到当代人的作品都是那么矫揉造作,我倒 ...

  • 诗之美学探索(四)

    肖旭 美,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中,存在于人民的精神里和灵魂中. 但能不能发现美,能不能不断地发现和揭示生活中存在的无限的丰富多采的美,却因人而异. 普洛下说:"心灵本身如果不美 ...

  • 诗之美学探索(三)

    肖旭 那么,诗的美,究竟美批哪里呢? 首先,美在它的内容,美在它反映的生活,它提供的形象,它创造的意境,它表达的思想感情,它开拓的精神天地. 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 芝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