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超越故宫太和殿,隋代最高宫殿——乾阳殿

前段时间,易烊千玺和雷佳音主演的《长安十二时辰》热播,把大家的目光都吸引到了盛唐时期的长安城里。

但其实,在隋唐时期的中华大地上,还有另一座城市,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长安,甚至犹有过之,那就是洛阳。

洛阳龙门石窟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

洛阳建都史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先后有裴李岗、仰韶等多种文化活跃于此。今天被很多人认为“夏朝”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就位于洛阳偃师。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而洛阳的建都史,可以追溯至西周初年。

周武王和成王时期,便已经开始在今天的洛阳一带营建新的都城“成周”,并于此置“九鼎”。到周平王时期彻底迁都于此,改名“洛邑”,中国历史也进入了烽火连天的春秋战国。

据铸造于周成王5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

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这是有据可查的“中国”两字的首次集体亮相——在这里指的就是洛阳。

国家一级文物“何尊”。最早的“中国”

汉魏时期,洛阳也长期以都城的身份经历着斑驳和荣光。

而要说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中最闪耀的时期,当属隋唐。

从“东都”到“神都”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虽然汉代及魏晋时期的洛阳已经具有了显赫的地位,但隋唐洛阳城并非是在汉魏洛阳城的旧址上建造的——经过汉末董卓之乱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连年战事,汉魏洛阳城已经残破不堪。

隋唐的东都洛阳,是隋炀帝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在汉魏洛阳城旧址以西新建的一座城市。

洛阳起初叫“东京”,后来有大臣进言说“一帝两京”不太好,于是洛阳由“京”改“都”,称为“东都”。唐高宗颁《建东都诏》,洛阳正式成为唐朝的首都之一。武则天时期更是将洛阳称作“神都”。

唐代洛阳城平面图。图源网络

在整体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的大环境下,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两段:“通济渠”和“永济渠”的交汇点,其经济意义甚至更胜长安,在关键时刻还要担负着国家“粮仓”和“钱包”的重任。

与此同时,隋唐洛阳城的宫城——紫微宫,也成为了与长安大明宫遥相呼应的又一庞大建筑群。

“紫微”之名,源于古代天文学中“三垣”之一的“中垣”、天帝居所——紫微垣。这种命名的理念,也被沿用到了后来的明清故宫——紫禁城。

图片来自网络

宫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宫,因以名。——《河南志·隋城阙古迹》

而紫微宫中最雄壮的建筑,当属乾阳殿。

乾阳殿想象图。

规模远超故宫太和殿

经考证,乾阳殿东西宽101.4米,南北深51.7米,高50米,均远远超过今天故宫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三个数字分别为64、37、26)。

殿基高九尺,从地至鸱尾高一百七十尺,十三间二十九架,三陛轩。文掍镂槛,栾栌百重,楶拱千构,云楣绣柱,华榱璧珰,穷轩甍之壮丽。其柱大二十四围,倚井重莲,仰之者眩曜。——杜宝《大业杂记》

(注:史书记载的高度为“二百七十尺”,但这与中国古代宫殿的一般营造规则严重不符,所以普遍认为是传抄过程中产生的笔误。历史学家一般采用较为合理的一百七十尺,即大约50米。)

清华大学王贵祥老师复原图

故宫太和殿

其营建的过程也是异常壮观。据唐人张玄素记载:

······二千人拽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中间若用木轮,动即火出。铁毂既生,行一二里即有破坏,仍数百人别铁毂以随之,终日不过进三二十里。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功。

柱子大到需要两千人一起拉,即使有夸张的成分,想来也是极尽奢华的。无怪乎当时人评价说:“阿房成,秦人散;乾阳毕工,隋人解体。”

但如此辉煌的乾阳殿,却只存在了十几年。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攻占洛阳后,看见如此雄壮的宫殿,震惊得掉了下巴,认为这是隋炀帝骄奢淫逸的象征,便下令焚毁。

不过后来他当皇帝后,不久又想复建,因被大臣极力劝阻,方才作罢。

这个“真香”,想来也是很讽刺

直到高宗时期,才在乾阳殿旧址上新建了一座宫殿,名为“乾元殿”,不过高度要略逊于前者。

乾元殿想象图

对宫殿外形的推测

我们仔细对比一下“乾阳殿”和后建的“乾元殿”的外观,就会发现——

二者差的是一层屋顶。

稍微了解古建筑的读者会知道,屋顶的层数象征着建筑的等级。即便是故宫太和殿,也只有2级,谓之“重檐庑殿顶”。

那乾阳殿这个“三重檐庑殿顶”,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在这里,我就要特别提醒大家了:

乾阳殿三重檐屋顶,是考古学家推测出来的。

那是怎么推测的呢?下面,就把大概的过程展现给大家。放心,非常有趣~


根据史料,这两座在同一基址上先后建造的宫殿,在长、宽方面是差不多的。

只有高度不一样——

乾阳殿:

“从地至鸱尾高一百七十尺。”——《大业杂记》

乾元殿:

“······修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册府元龟》

所以,乾阳殿比乾元殿要高50尺。

那么,何以在高度上差出来这么多呢?要知道,他们俩是大概同时期建造的相同规格的建筑,在柱高和梁架等方面不应该有太大的差别。

问题最有可能出现在屋顶。

同时,研究者注意到,在对乾阳殿的描绘中,出现了一个很罕见的词:

“三陛轩”。

关于“陛”我们知道,通常是指台阶(“陛下”一词,原本也是用来指站在台阶旁的侍者,后被引申为对皇帝的尊称。)

但这个“轩”,却带有“屋檐”的含义。而且“三陛轩”这个词,是在描述屋顶的段落中出现的。

因此,专家们就猜测,这个所谓的“三陛轩”,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三重檐”的屋顶。

就这样,再结合一些其他的史料,乾阳殿的外观就大概被复原出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经常能够在影视剧中看到一处场景——

这就是《英雄》、《汉武大帝》、《寻秦记》、《武媚娘传奇》等均取过景的横店秦王宫主殿——四海归一殿,它即是采用了这种历史学家推演出来的“三重庑殿顶”的设计。

注:这一猜想的主要来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王贵祥老师,在此也向王老师致敬。

跌宕的命运

如前所述,乾阳殿建成不过十几年后便被李世民焚毁。之后,这片基址上又反复建起、推倒了很多建筑。

我大概统计了一下——从隋炀帝到唐玄宗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在这同一个位置,先后有:

  • 乾阳殿
  • 乾元殿
  • 明堂
  • 明堂 2.0
  • 乾元殿(明堂改)

5座建筑反复建起又推倒。这也称得上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观了。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的统治者对于“建筑”的某些态度和观念。

安史之乱中,洛阳的宫阙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而自唐代往后,中国的宫殿也就再也没有向更加壮大的方向发展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