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体书法——反左书产生、发展及现状
百体书法—反左书产生、发展及现状
郭 谦
反左书,又称反体字,还叫“众中清闲法”、“镜子书法”,即以左手反写的字体,是一种特殊书体。南朝梁代书法家庾元威在《论书》中说:“反左书者,大同中东宫学士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於是座上酬答,诸君无有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广知》记载:“百体中有悬针书……反左书。”南朝梁时这种书体“出现,并在大同年间盛行,其后便销声匿迹,断代1700多年,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响.”
迄今能查到的有关“反书碑碣”仅有两处:
一是萧景墓石刻:南京萧景墓前现存萧景墓神道仅存的一华表石柱,为神道西侧石柱,此柱为南京地区保存得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南朝石柱。通高6.50米,柱身高4.20米,雕刻隐陷直刳棱纹24道。柱身上方接近圆盖处,有一长方形柱额,其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23个字,字迹清晰,令人耳目一新。萧景墓神道石柱题字书法整齐严谨、笔画匀称和谐。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称赞它是“平整匀净之宗”。
(南京萧景墓石柱及拓片)
二是丹阳梁文帝萧顺之的陵墓“正反书碑碣”:梁文帝的陵墓坐西向东,规模宏大。现存有石兽、方形石础、神道石柱、石龟趺座各一对。神道石柱作瓦楞纹,柱上石额两块,左右对称,石额上刻有“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个大字,隶书,左右相向。南柱的为正书顺读,北柱的为反书逆读。一正一反,镜面对称。
(丹阳梁文帝萧顺之的陵墓“正反书碑碣”)
反左书书法有它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古今以来,虽然有不少学者妄图从各个方面解开南朝梁陵墓反书之谜,但多不得要领,只有蒋文光、张菊英在其《中国碑帖艺术论》说出了精要:“由于南朝文化发达,艺术兴盛,大大有利于书法的进步。同时,在这动乱的年代,不仅老百姓遭殃,连中小地主、士族也大感失意,使人们精神上感到空虚,以信仰佛教来寻求精神寄托。” 再加上玄学的崛起,道教创兴,有儒家谶纬之学,佛家轮回之说,道家阴阳之术,因此儒、玄、道、佛相与激荡。于是社会上迷信风气大开。尤其南朝梁代,开国皇帝梁武帝大肆宣传鬼神和因果报应之说等,这可能是反左书书法在当时产生、盛行的原因之一。
现代反左书法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少数书家开始书写左手反书书法。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一些书家、专业人士开始探讨、研究左手反书,互联网、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也对相关书家进行宣传报道,因此学习和爱好左手反书的人士逐渐增多,书写的形式也多样化,有左手反书、右手反书、反倒书、横反书法等。左反书是左手执笔,书写的反书字与正字左右相反,而上下一致。右反书是右手执笔,书写的反书字是躺着的 ,故又名卧反书。
目前国内会写反左书的大约有几百人,其中影响较大的书家有:
李营,1965年生,河南安阳人,曾入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深造,毕业后,在北京当过教师、报社编辑。他学的是美术专业,写的传统书法,后靠反左书在京城声名鹊起。
梁宗亨,1929年生,广西北流人,江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研习反左书数十年。其反左书书法作品独树一帜,三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反左书书法作品之一)
周森,1965年生,河南人,现为河南三峡书画院院长。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广州一个“中华百绝”展示活动中,依靠一幅反左书而成名。现作品已走出国门;江苏南京书家邵泰华,研究反左书20余年,创作了大量反左书作品,2010年其作品被上海世博会的联合国馆收藏。
陆炳顺,1932年生,上海市人,1947年考入无锡国立专修学院上海分校,授业于王蘧常先生门下。他潜心专攻书法,数十年不渝,熟练地把握了反书笔顺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其作品端严沉静、丰丽婉约、玲珑飞动、滑气清隽。2011年7月在上海曾举办 “陆炳顺左笔反体书法展”。
(反左书书法作品之二)
另外知名的反左书书法家有:湖北荆州胡俊锋、安徽繁昌汪前富、浙江嘉善唐玉林、北京段志强、福建漳州吴长辉、广西玉林陈东、河北衡水贾润甫、河南商丘王建民、浙江绍兴陈雪琛、浙江宁波胡全盛、江苏射阳李国保、湖南湘潭何天舒、辽宁铁岭刘德源等人。
从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直至如今,书法一直处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然而传承过程中反左书断代1700年,现在正由于有一大批有探索精神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才慢慢开始复兴。虽然反左书书法实践还处在萌发的初级阶段,还没有专门的字帖、词典和理论书籍作为学术支撑,还没有专门研究的文化机构,等等。但是,我们相信在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时代,反左书这项富有历史感的书体会得以继续传承、发展下去,不会再成为历史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