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阁:如此高标动人的一方美女,却因用情至深而孤身终老
作者:山佳
行走在世间,擦肩而过的人很多,但一眼万年的却很少,尤其能被称为高标动人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
赵清阁,今天的女主,民国时期的女作家,与冰心、陆小曼等人交好,她曾被剧作家杜宣评价为高标动人。当我首次看到她的照片,她的哀婉,她的隐忍以及她的倔强,全都坚毅地收在她的嘴角。
赵清阁的一生,是用情至深的一生,更是孤身终老的一生。
01
赵清阁,出生在河南信阳的大户人家,老爸老妈均为清末的知识分子。只可惜,在她五岁那年,生母早逝。后来老爸另娶,如常见的戏码一样,继母对她不善,不愿花钱让她继续读书,就跟夫君私下商量,说是商量,其实是强迫,让15岁的清阁早早辍学嫁人得了。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赵清阁于是带着仅有的四块银元,永不回头地离开了家,开始了她漂泊的生活。
赵清阁,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奖学金,加上勤工俭学,完成了高中及大学学业。敏感的性格,加上不凡的才华,赵清阁的名字,开始在文艺界闪现锋芒。
02
1937年,抗战爆发;1938年,为唤醒群众的民族意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先生担任协会的总负责。
优雅文静的赵清阁,担纲老舍先生的秘书,协助其工作。
那一年,老舍先生39岁,赵清阁24岁。
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缘分,是气场,在赵清阁与老舍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工作上的默契,以及彼此之间的品味相投。
两个人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总有联袂创作的冲动。两人共同创作的话剧《桃李春风》,大受欢迎,曾引得万人瞩目。从此,赵清阁与老舍先生两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从武汉到重庆,朝夕相处中,两人有了感情。情不知从何而起,一往情深。
据作家牛汉回忆——
赵清阁在重庆时期和老舍在北碚期间,二人均是公开同居,一起从事创作,共同署名。两人的恋情已经成为重庆文化界众所周知的绯闻。这一年,距离老舍离开济南老家已经5年。
可是,这份情,却注定是不被祝福的,因为老舍是使君有妇。当年老舍为了抗战,只身一人前往武汉,而将妻子儿女留在济南家中。为了照顾年迈的婆婆,老舍妻子胡絜青又带着儿女前往北平。一个孤身女子,在北平沦陷区,上有老,下有小,没有人可依靠,一切都要自己呕心沥血地想办法。
而自己的夫君,却在大后方与他人擦枪走火,这令胡絜青情何以堪?
03
其实,老舍与胡絜青,同为满族正红旗。胡氏本人,也是一位新式女子,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因喜爱绘画,曾拜师齐白石,深受齐老先生的赏识及器重。
据说,两人也是经朋友介绍后,自由恋爱,半年时间,老舍就为胡絜青写了一百多封信。情之所至,再加上,据传胡絜青的老母亲,看中了老舍先生,于是推波助澜,两人走入围城,育有一子二女(小女,是1945年出生。)。
俗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尤其,这种沸沸扬扬、自带流量的绯闻,总会引起众人的莫大好奇。消息传回了北平,传到了老舍夫人胡絜青的耳朵中。想到就做,切忌拖泥带水,说走咱就走,为了三个孩子能够叫声爸,胡絜青也是拼了,带着三个孩子,一路闯关,穿过重重封锁,辗转三个多月,才到达重庆。
当老舍先生听说,妻子儿女均已到达重庆,立马惊得正在吃饭的筷子,都掉在了地上。
原配夫人既已来到,赵清阁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她搬离了与老舍一起居住的房子,后又在友人的帮助下,攒足了路费,回到了上海。
04
老舍先生既然是使君有妇,自然就不应再把玩这种“玩火的游戏”,一别两宽得了。可他还是难以忘怀神交已久的赵美女,又追到上海。
那边的原配夫人胡絜青,也是马不停蹄追到了上海。目的很简单,我就是要坚决捍卫我的婚姻,我的婚姻我做主。
那边的赵清阁,虽说心仪老舍先生,但舒君你一天不离婚,我自然不能上位,我可不愿再这样不明不白地过日子,我要的是明媒正娶。
总之,三人戏中的男主角老舍先生,太理想,更缺乏杀伐果断的魄力,这边不敢向照顾老妈又照顾孩子的原配,提出离婚。那边,又抓住红颜知己赵清阁的手,不忍放弃。两边都难取舍,两边都不会轻易放手。
1946年,老舍先生赴美讲学。临走时,是赵清阁船上相送,两人挥手作别。
在美国,老舍先生还是念念不忘清秀的赵清阁,他发出一封尽现真心的信——
我在马尼拉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让我们想法子逃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个清净的住处,我著书,你作画,与清风为友,与明月为伴,任天塌地陷,我们的爱情永生!
但赵清阁是谁啊?那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加美女,她很爱惜自己的羽毛,既然第一步走错了,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那下一步,说什么都要扳回一局。我的要求不高,我只需要你先离婚,再光明正大地娶我。
为了表明心志,赵清阁还专门创作了自传体小说《落叶无限愁》,用主人公的酒杯,去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一个中年人的感情,本质是世故的,偶然的天真,不可能持久!即如你不爱你的妻,可你会爱你的孩子!
05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被邀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大势所驱,他不得不放弃赵清阁,而与原配胡絜青再续前缘。从此,老舍与赵清阁,各据一城,永不相见,但从北京到上海,书信来往,还是有其秘密通道滴,亲朋好友帮忙了。
男人的钱在哪里,心在哪里,这是一般而言。而在老舍先生内心,终究难以忘怀的还是赵清阁。
女人的直觉,从来都是异常敏锐。对胡絜青而言,太心知肚明了。夫君放不下红颜知己,而自己的内心早已是千疮百孔。
一切在于契机,文革爆发,女人透骨的寒,化为挥洒的剑,胡絜青对夫君的这段情,终究还是耿耿于怀,因此,她写出大字报,这对夫君而言,应是伤口上洒盐,雪上加霜。万念俱灰的老舍先生,在众叛亲离的冷漠中,沉湖自尽……
老舍先生的离开,也让赵清阁陷入了无尽的哀思,她始终无法走出这段情,始终独身一人,晨昏一炷香,用余生遥寄老舍三十年。
在她的床头,抬头可见老舍先生的诗——
蕉叶清新卷月明,田边苔井晚波生。
村姑汲水自来去,坐听青蛙断续鸣。
杜鹃峰下杜鹃啼,碧水东流月向西;
莫道花残春寂寞,隔宵新笋与檐齐。
06
1985年,曾与茅盾先生有过一段情的秦德君,在香港《广角镜》月刊上,发表《我与茅盾的一段情》,将这段往事呈现在读者前。
秦德君把自己所有的不甘与屈辱,到底转化为多彩的文字,并用文字这个酒杯,浇自己久积不愈的块垒,以及呈现茅盾先生的AB两面。
赵清阁,曾就秦德君一事,写信给周公夫人邓颖超。言外之意,她也很有意写出一篇《我与老舍的一段情》。但邓大姐回信中,对秦德君的不满与责备,毫不掩饰——
最近,你来信提到秦德君,此人,我深知她的底细。你提到她最近在香港发表过去的情况,我认为不仅无聊,而且也很无耻,能够相信她的人可能不会多的……
终究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在秦德君看来,如烟往事,说了矫情,不说憋屈。在矫情与憋屈之间,她终究选择了矫情,而决不憋屈自己。
而赵清阁,于无形当中,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
1999年,赵清阁走完了自己悲情的一生。生前,她将老舍先生的所有书信,终究化为纸灰,不留一字。在老友眼中,这是一份史料,更应永久长存。而在当事人赵清阁内心,私人化的书信,我只想说与自己倾听,至于其他人的看法,我早已不care。
男女有别,男人看到的,是价值;而女人终究在意的,仍是一份情义。补充一句,与老舍先生合葬的,还是他的原配妻子胡絜青。
赵清阁走后,老朋友杜宣终于说出了他想说的话——
我原本以为才女高标,洁身自好,是一件至善至美之事;可是看到赵清阁的结局,大受刺激。独身可以,但不要因为一个男人。好的女子一定要有好的感情呵护着,不能给予她们这种保障的男人,不配去接近她们。
深以为然。
如果昔日可以重来,赵清阁还会如此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