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利丨种的是心菜
种的是心菜
作者:徐全利
有位从事教育的同学,教书之余种种菜园,并写有《随挥》一诗:半日辛苦,可换一夜安眠;没有比较,不知人力之厉害;沃渣、盘土、施肥,平整土地,静候秧苗来栽,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获。
另一位从事行政的同学看后,称“羡慕贤弟有一块好平台,好心态,好体魄,营造一块属于自己的肥沃领地。天道酬勤,春播秋收。收获优质放心食材,收获一份好心情,不亦乐乎!我在单位有几分地,但我体力不支,是同事帮我挖的。我只能整理,施肥,播种,收获。”
从事教育的同学看后回复:我以养花之心种菜,收获一份闲情逸致。我喜欢亲历亲为,从翻土开始,施肥、播种、迁插、除草、打枝,采摘,所有环节均了然于胸,不曾误过农时,有朋友戏称“城市农民”。自己种的菜,口颊生香,味道确实不一样。
从事行政的同学再复:写作如同种菜。先有爱好,再有灵感,继而立意,谋篇布局,咬文嚼字,整理成文。其中,每一个环节不可少,需要精耕细作。一旦发表,得到认可,如同享用自产蔬菜,身心享用,不亦乐乎?
我也插入其中,结果“引火烧身”,他们要我就写作种菜写出一篇杂文。我回复“不可掠君之美,何况君有体验,又有体会,更有体味。”我把球抛出去了,他们说请出题,我出的题是“种的是心菜”。但过了许久,没见“心菜”出笼,只好把球抢过来,“木匠做枷枷木匠”,自己出题自己做。
我如那位从事行政的同学,种菜体力不支,难以如从事教育的同学亲历亲为。不过,我老伴从小就是“准菜农”,13岁种菜卖菜,现仍在居住地的院子自己种菜自己吃,我耳濡耳染,也可从种菜联想到写作。种菜就是写作,写作就是种菜——种的是“心菜”。
古人所谓“晴耕雨读”,似乎是晴天耕耘,雨天读书。其实天天皆可读书写作,读的是人生,耕的是心田。种菜需要耕,写作也需要耕。有个词语是“耕心”,在佛教语中,称呼心为心田。因为他们认为心藏善恶种子,随缘滋长,如田地生长五谷荑稗。耕心也就是耕耘心田,即加强对自己内心的修养,抑制恶的种子,发扬善的种子,以结出善果,正如杂文激浊扬清。
种菜与写作,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种是前提,管理才是关键。尽管种子优良,如果不施肥,不浇水,不除草,或者在需要搭建架子的时候不管不问,甚至忽略它们生长中的其他不良因素,那么这颗种子势必长不好,甚至半途夭折。拔除杂草,就是拔去内心多余的欲望和贪念。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太多的喧嚣让人们的内心进入了迷宫。贪婪和欲望就像内心的杂草疯长泛滥,只有不断地修剪那些内心蠢蠢欲动的欲望,将它们彻底清除,它们才不会侵占我们的内心,生活才会回归本真,这岂不正是一位杂文作者的使命?
攀比心是烦恼的根源,写作也不可有攀比心,否则心就很难获得宁静。不能因为看到人家地里的瓜开花了,豆角挂果了,看到自己地里还是静悄悄的,就妄自菲薄,成天叹气。每种生命的成长环境和花期都不一样,时期一到,该开花的自然会开花,该结果的自然会结果,何必为之焦虑不堪?有道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写作上辛勤耕耘,像隐花植物一般,大约需要学会这样的艺术:集中全副精力,在那伟大而荒谬的时刻,将极为广阔的世界拉到一行行奔跑着的文字上来。只要我们耐心浇灌,为之提供良好的环境,静等花开,一定会迎来花朵绽放的那一天!
种菜也是一种创造,写作或创作更是创造。创造需要花自己的心血,需要有自己的“生命”,这就需要有“怀胎”更要有“分娩”。用一个比喻来说,有谁会异想天开地认为:制造出一只精巧的钟,就等于创造时间?伟大的作家,创作都很朴素。他们“灵感”一来,便如种菜施肥,善于驾驭语言,使语言的女神在他面前脱下神秘的面纱,展现出婀娜多姿的面容,犹如用花香装点诗句,使人感到那花是天上的一抹长虹,或是凌空而降的天使的亲吻。写作也是一件赏心乐事,把写作看成巨大的欢乐,有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写作不仅可以抵御烦闷,而且可摆脱忧郁,有了成果还会感到欣慰。
种菜是一种修行, 播撒的种子,移栽的秧苗,就如我们的人生一样。我们付出辛苦,付出汗水,最终能让我们喜得硕果,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徐全利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徐全利,男,1956年生,湖北作协会员,退休公务员,已出版杂文集系列“谭”。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