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尧舜禹禅让是真心让位还是迫不得已?

浩哥谈历史
发布时间: 20-03-19
16:46
一直以来,在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中,尧舜禹都被视作上古的贤君。他们以禅让的形式,完成政权的更替,代表着“公天下”而非“家天下”的思想。在尧舜禹身上,凝聚着古人对理想政治与理想社会的情感寄托。而记载尧舜禹事迹的《史记·五帝本纪》又言之凿凿,有事迹有对话,似乎毋庸置疑。
但是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最后一段说明了关于尧舜禹的历史记载,都来源于道听途说。原记载如下:“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大概意思就是,太史公说: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读书人有的也不传习。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渡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那里的老前辈们都往往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风俗教化都有不同,总起来说,我认为那些与古文经籍记载相符的说法,接近正确。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都很明了,只是人们不曾深入考求,其实它们的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尚书》残缺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但散轶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肯定是困难的。我把这些材料加以评议编次,选择文辞特别雅正的,写成这篇本纪,作为全书第一篇。
由此可见,司马迁的记载,基本都是道听途他,真实性存疑。于是,20世纪初期,以胡适、顾颉刚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历史学家,开始全面反思古代历史。黄帝、炎帝这样的人物,显然只能归入传说,至于尧舜禹,也基本被列入传说附会之列。甚至,历代学人认为的古代王朝的开端——夏商二朝——也被“疑古派”认为是传说,绝不能当作信史看待。
这些所尧舜禹,在顾颉刚看来,纯属子虚乌有。他在致钱玄同的信中说道:至于禹从何来?禹与桀何以发生关系?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禹,《说文》云:“虫也,从禸,象形。”禸,《说文》云:“兽足蹂地也。”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样子,所以就算他是开天辟地的人。
于是,有好事者宣扬“大禹是条虫”的这个说法。迄今为止,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大禹治水的记录,来自公元前10世纪中叶的西周青铜器——遂公盨。也就是说,在西周初年,大禹治水的故事便已经有了。但是,这样的故事,不能证明确有其人。
洪水滔天,这好像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共有的一段故事,而在中国,这段故事的主要人物便是大禹。顾颉刚推断,“禹”可能是鼎上的神兽;而《说文》有提到,“尧,高也”、“舜,艸也”,将神兽、草木等或抽象、或具象的内容人格化,很符合人们对于英雄崇拜的需要。
这些上古时代的英雄,有着完美的人格、崇高的品德,以近乎完美的“禅让”来完成权力的交替。
历史上所推崇的禅让制是否真有其事呢?禅让制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的?今天我们就一块来了解一下远古社会的所谓的禅让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据说,尧在世的时候,人们就互相推举的顺做为尧的继承人。舜当年的被选为尧的继承人的时候,就义务的帮尧做了许多事情。尧有一个儿子叫做丹朱,他也想做继承人。在当时的老百姓都纷纷投靠了有政治才能的舜,所以在这个时候,尧也是没有办法,只得将位子传给了舜。所以这样看来,其实其实并不是尧让位给了舜,而是舜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继承人的地位!
可见,即便是尧舜禹真的存在,禅让也不是真心让位,而是迫不得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