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的卓越之处在于把平凡的事画的不平凡

刘文西作画,一开始就从人民生活中取丰富的营养。他经历的,也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文艺王作者共同的道路。三十年来,一次又一次上山下乡,工地劳动,深入陕北老根据地,他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满腔热情,严谨认真,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密切结合起来,把生活实与艺术实线密切结合起来,同工农兵在一起,为工农兵传神写照,成为他生活的必备和最大的愉快。一有机会,他就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得来的感情上的支持成为他坚持斗争的动力。除了实在不得已,他始终没放下画笔。

有两句话,刘文西常爱重复。一句是:“要把汗水同劳动人民流在一起;一句是:要把那些长年奋战在第一线的人宣扬出去。”1958年,刘文西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一心要到最苦的地方去锻炼,他请求组织把自已分配到西藏高原,没有得到许可,被分配到离陕北比较近的西安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事实上,陕北早已是他向往的地方。他从图书中,从电影里,认识了延安的巍巍宝塔和延河的淙淙流水,他喜爱陕北的信天游和山丹丹花。

陕北,在刘文西心目中是多么崇高的形象,他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的最后一年,到陕北深入生活,画了大幅素描,《毛主席和牧羊人》。那年他才24岁,想起今后漫长的岁月里,要生活在革命圣地,禁不住像初恋的青年心里怦怦直跳,他想自己出生晚,不能像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参加民主革命,可是自己幸运的是能够用画笔画下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历史,老一辈的革命家奔向延安,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而现在刘文西奔奔向延安为了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用画笔再现出来,刘文西没有赶上民主革命,却可以通过画笔为社会主义服务,想到这里他高兴。

刘文西好比一株在充足的阳光下雨露下培育的幼苗,一旦插上陕北高原黄土,便迅速扎下根成长起来,他一次又一次地背负着几十斤重的背包,带着转战陕北的回忆录,沿着转战陕北的村村寨寨、沟沟洼洼徒步行走,累了,在当年解放军走过的路上歇一歇,饿了像当年解放军那样啃一口干馍馍,每到一个地方,他住下来,和老乡拉家常,帮助老乡做事,然后给老乡画像。渐渐地,创作的主题在胸中酝酿、激荡,生活里相熟的人物争相涌现笔端,形象思维的天地开阔,构思如风发泉涌从四面八方袭来,画什么和如何画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地步了。

刘文西的历程决定了他的创作所向,虽然他不认为画家的题材和主题需要受到限制,尤其不认为题材本身可以决定作品思想意义的大小,但是他一贯的实践自己的主张,努力反映革命历史和当代生活中具有本质意义的事件,歌颂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他最感兴趣的是画领袖,同群众在一起。

《毛主席和牧羊人《在毛主席身边》《拉家常》《同欢共乐》是刘文西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产生的一批作品,他向延安清凉山的泉水一般从生活的源头流出,流到了刘文西的笔底,他们代表明刘文西的作品具备了许多可贵的特质,人物形象真实可信,造型严谨,生活气息浓厚,画风质朴,浑厚又热烈明快,而所有这些特点都十分自然地统一在他正确的处理画面关系上。表面看他话的不过是生活里的一些片段,但是他体会的正确思考比较深,能够发掘事物的本质意义,“迁想妙得”把平凡的事画的不平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