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 疽

乳    疽
    乳疽是指乳房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所称的乳房后位脓肿。本病可发
生于中青年妇女。其临床特点为局部红热不显,化脓较缓,脓成后不易测出波动感,脓
毒容易内窜生变,出现“传囊”、“袋脓”,甚至热毒内攻之证。
    本病首见于隋《诸病源候论》,其中描述“疽发乳候”为“热久不散,则肉败为脓也。”
明《外科理例》记载:“乳疽一症,肿硬木闷,虽破而不溃,肿亦不消。”哎外科证治全
书》也认为:“乳疽,乳房结肿一块,皮色不异,坚硬木痛,治法同流注。”清<<医宗金鉴。外
科心法要诀》明确指出“疽发月余始成脓”。均说明了乳疽的临床特点。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肝气郁结,胃热蕴蒸,以致气血凝滞而成,只是病变部位要比乳痈深一
些。也可由乳痈脓毒深窜入里而成本病。如正虚毒盛,则毒攻脏腑或毒入营血,其发生
机会也较乳痈为多。
  [辨病]
  I  临床表现  初起乳房结块,皮色不变,轻微疼痛。以后肿块逐渐增大,疼痛加重。
约1个月左右,疼痛剧烈,皮色微红,按之应指,是为脓熟。溃后脓出黄稠,溃孔较深,
容易袋脓或传囊,或形成乳漏,则愈合缓慢。
  全身症状明显。初起即有恶寒发热、骨节酸痛等;酿脓时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严重者可出现毒攻脏腑之变证;溃后一般诸症随之渐消。若持续低热不退,或
反复恶寒发热,常有传囊之虑.
    因病位深在,可用穿刺法辨脓,或借助于B超确定脓肿数目和位置。
    2  诊断要点
    2.1  多见于中青年妇女,或继发于乳痈。
    2。2  初起乳房结块微痛,红热不显。化脓时疼痛加重,皮色微红,约工个月左右成
脓.溃脓孔深,容易袋脓或传囊,甚至毒攻脏腑。
  .2。3  全身恶寒发热等症状严重.
  2。4  须用穿刺法或B超帮助辨脓。
  3  鉴别诊断
  3.1  乳痨  起病缓慢,初起乳房内一个或数个结块如梅李,皮肉相连,数月后化脓,
脓出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日久难敛。初起无明显全身症状,后期可出现阴虚内热等症
状,既往有肺结核病史。
  [辨证]
  I  肝郁胃热证  初起乳房结块,质硬微痛,皮色不变.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舌
质红,苔薄腻,脉滑数。
  2  热毒炽盛证  肿块增大,疼痛剧烈,皮色微红。伴高热烦渴,便秘溲赤。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
    3  气血两虚证  脓肿溃后,脓水转稀,收口缓慢,或有袋脓、传囊,或形成乳漏。
伴面色少华,神疲倦怠,食欲不振,或低热持续不退。舌质淡红,苔薄或薄黄腻,脉细
或细数。
    [治疗]
    1  内治法
    l.1  辨证论治
    1.l.1  肝郁胃热证  治宜疏肝理气,和营清热。选用瓜蒌牛蒡汤合逍遥散加减。
    1.1.2  热毒炽盛证  治宜清热解毒,透脓托毒。选用仙方活命饮合透脓散加减.
    1。1.3  气血两虚证  治宜调补气血.选用八珍汤加黄芪、皂角刺。
    1.1.4  若现毒攻脏腑之证,参照内陷治疗。
    2  外治法    .
    2。1  初起  外敷冲和膏,或太乙膏掺红灵丹外贴。
    2.2  成脓  穿刺得脓后,再作切开排脓。    .
    2。3  溃后  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脓净改用生肌散、红油膏外敷。
若有袋脓、传囊,延长药线引流时间,并加用垫棉法压迫,直至疮口愈合。必要时可作
辅助切口,达到引流通畅的目的。
    2。4  若形成乳漏,参照“乳漏”治疗。
    (预防与护理)
    参照“乳痈”。
    (述评}
    在中医外科文献中,乳疽有两种含义,一种如前所述,是指乳房深部的脓肿;另一
种则如《外科启玄.卷五.乳痈》中所论:“初发即有头曰乳疽”,是指乳房部的有头疽,
相当于西医的痈。清《疡科心得集。辨乳痈乳疽论》对后一种乳疽的病因、症状、治法
及方药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若其始生硬肿,即有头出,后复旁生数头,头中有脓不多,此
名乳疽。是为阳明痰热之毒,兼挟肝胆之火结成。治当清理痰气、疏通肝邪、解毒和营,
如荆、防、苏叶、白芷、贝母、瓜蒌、青皮、夏枯草等物,在所需用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