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跳湖,刘鹗脑溢血,王懿荣投井,全是因“龙骨”的诅咒?

YI REN YI CENG

01

1899年的深秋,北平黄叶满城,秋风飒然。丞相胡同对面的老字号鹤年堂门口,走来了一位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腹痛病人:

大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知名的金石收藏专家。从鹤年堂抓出来的药包中,有一味被称为“龙骨”的奇特药材,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些大小不一的骨片,其实是龟甲和兽骨,上面满是深浅不一的划痕。它们一笔一笔,笨拙而执着,有规律地勾勒着来自未知时代的信息。

王懿荣凭借经验笃定地相信,这是来自远古的文字,而且一定指向某个失落的王朝。在华夏千万年的文明史上,到底是谁在为子孙后代们,留下人类最初的神秘讯息。

这些骨片,也许就能打开尘封在繁复时代中的密室。

被痢疾折磨许久的王懿荣,身体仿佛被注入了灵丹妙药。他在自己的收藏室内,对着烛光潜心研究,最终辨识出了三个字:

日、月、雨。

并且,他通过甲骨背后焦痕,查阅众多史料,推断这是殷商占卜所用。埋没在泥土中的甲骨文世界,就此被打开。

此后,王懿荣开始了抢救性收藏,在全国各地寻找龙骨。他寻找有字龙骨的消息不胫而走,商人纷纷坐地起价,龙骨价格一度涨到:每字银二两。

为了收藏,王懿荣开始变卖家当,直至最后发妻黄氏的首饰。

△王懿荣

作为中国甲骨第一人,王懿荣收藏超1500块龙骨。而想方设法将这些龙骨上面的信息,成功破译出来,成为王懿荣这位末代大儒的奢望。

但事与愿违,1900年,是中华历史上的“庚子国难”。八国联军攻进北平,李鸿章与八国议和,慈禧太后携皇帝匆忙出逃,把这座宏伟都城,交给了一介书生王懿荣保卫。

在朝野莽荒的洪流中,在枪林弹雨的热武器穿梭中,王懿荣用读书人的躯体,抵抗着八国联军的一波波进攻。

那些魂绕梦牵的甲骨,在国运的沉沦和残梦中,在枪炮的轰鸣余音中,来不及一提。

02

1902年,王懿荣之子抵达北京,为还债变卖家藏文物,其父所藏1500余块甲骨,被小说家刘鹗所得。

清末的北京,小说家刘鹗当时风光无二,他的讽刺小说《老残游记》,成为大街小巷上的稀有读物,也是茶馆里说书人最爱的桥段。

后来的胡适评价这本书为:前无古人。

刘鹗精擅于算学、水利,又懂医学,曾在上海行医。后又拜师金石学家吴大澄,学成后与王懿荣关系密切,成为朋友。

刘鹗对残缺古物的收藏,痴迷至深。他甚至将书斋,都命名为“抱残守缺斋”。入手王懿荣的甲骨后,他在全国各地四处高金搜集“龙骨”。

在原齐鲁、赵魏、河南等地,共获得甲骨达5000余片,刘鹗也成为该领域第一藏家,研究后提出:殷人刀笔文字。

1903年,刘鹗从自己所藏的龙骨中,挑选出了1058片,然后在抱残守缺斋里,亲手用石印墨拓,最终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甲骨文书籍:

《铁云藏龟》。

“铁云”是刘鹗的字,“藏龟”则是他收藏的甲骨。

这是一本惊人伟作,昏黄的烛光下,刘鹗把一片片甲骨拓印出来,整理编号,观点著述,仿佛几千年之前的残梦曙光,在摇摇欲坠的清末,照亮了浩瀚的夜空。

那些原本只能在书斋内观赏、摩挲的古董,终于可以让世人,都得以一见。

△刘鹗

《铁云藏龟》也成为了无数学者研究的珍贵史料,罗振玉、金祖同、李旦丘、叶玉森、沈尹默、方若、刘铁云、王国维、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等甲骨研究大家,都在刘鹗所藏骨片和他的著作中找寻蛛丝马迹,它也被后人评为“研究甲骨文字著作的开路先锋”。

在刘鹗之后,被章太炎誉为“三百年绝等双”的大儒孙怡让,也对甲骨文进行了考释,著有《契文举例》,释读了数百个甲骨文。

作为“甲骨四堂”之一的清朝遗老罗振玉,也是刘鹗的儿女亲家。他编著了《殷墟书契前编》,且调查清楚甲骨的出土地点是:

河南安阳小屯村。

时光轮转,商周时的占卜人,在对天空祈祷之后,将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掷向大地,命运和气数便在时空中交替,通过某种神秘编码,向三千年后的我们,发出无声的波段。

时至今日,仍延绵不绝。

03

1916年,王国维作别至交好友罗振玉,从日本京都回到中国,开始潜心从事甲骨文字及商周历史研究。

他根据甲骨文,对《史记》做出了众多考证。

司马迁记录商的第一位国君成汤居住在一个叫“亳”的地方,王国维从甲骨卜辞所刻的200多个地名中,找到了包括“亳”在内的“雍”、“曹”、“杞”等地名。

后来,王国维又考证了王亥、王恒、上甲等先公先王,厘清他们的血缘关系,还纠正了《史记》中的报乙、报丙、报丁等在排列次序方面的错误。

在王国维一生的甲骨研究中,他也写出了诸多著作。

△罗振玉

1919年,莫逆之交罗振玉,也从日本归国,选择在大清的最后时刻,加入朝廷。王国维也被皇帝溥仪赏识,特诏他为南书房行走一职。

彼时的大清帝国,如一艘迷航的船,碰到了暗礁,海水已经淹没甲板,随时都会沉没。

也就在罗振玉回国那一年,王国维的长子和罗的三女儿结婚了。两位好友,亲上加亲,他们一起研究甲骨,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成就了著名的:

罗王之学。

但决裂也很快到来。在年仅26岁的长子病逝后,王国维也收到了罗振玉的绝交信。他悲痛欲绝,前方的路,如同那个时代一样,风雨飘摇,终点模糊。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一颗甲骨学界巨星,就此陨落。沉湖时,他的口袋里装着一份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短短数言,悲呛而决绝,却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

△王国维

事实上,参与甲骨研究的几位先驱,最终都走得蹊跷。1900年的庚子国难中,甲骨第一人王懿荣携妻子、儿媳投井报国。他的妹夫,也是大清三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在王懿荣的山东老家祖宅家祠,题词纪念。

而在1908年,刘鹗蒙冤,被安上“卖国贼”与“私买国库粮食”的罪名,流放新疆乌鲁木齐,很快就中风脑溢血而亡。

在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大儒甲骨学者之后,安阳小屯村的殷墟,也成为了甲骨研究的圣地。

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的董作宾,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将殷墟出土的甲骨划分成五个时期,这是甲骨研究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分期;

至于郭沫若,更是主编出了《甲骨文合集》,这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以及郭沫若(字鼎堂)四人因为在甲骨文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被称为:

甲骨四堂。

在命运的轮转中,人类总是寄予最高的希望。一块块甲骨破译的背后,不过是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艰难回眸。

04

三千多年前,商王迷信,每事必卜。上至阴晴圆缺,下至娶妻生子,再到自己能不能再活五百年,都要问问老天的意思。

这就是著名的“商周龟卜”。

龟,在古代被奉为四灵之一,在古人心中具有神圣性,象征长寿。每次龟卜前,卜官选出上等龟,后以牲血涂于活龟上后,杀龟取下腹、背甲片,然后用石刀凿刻。

首先,卜官在龟壳背面钻凿,称之为“兆象”,为了让龟甲正面更容易出现裂纹;

接着,将龟甲放于炭火上烧炽,直到正面产生裂痕,称之为“灼龟”;

最后,卜官观察兆纹,以此判吉断凶,再将卜辞内容记上。“卜筮不过三”,同一件事的占卜次数不能超过三次。

这个殷商人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充满了古朴的仪式感。而3000多年后的人们,则循着他们在龟甲上的记录,开始探索中国文明的重要刻度。

无论是王懿荣王国维他们,还是持续到今天的研究者们,通过这些学者大儒们对甲骨的破译,我们得以捕捉到了那段历史中的些许篇章:

有商人的都市,有华美的青铜,

有苍天的神祗,有凶恶的杀戮,

有悲喜与爱恨,有迷惘与天问。

最终,在时间的尘埃中,我们也将沉浮于洪荒深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