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常见病妙方
205.常见病妙方
目录
治高血压病妙方(方13首)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方3首)治肺痈妙方(方7首)治支气管哮喘妙方(方10首)治肺气肿妙方(方8首)治急性支气管炎妙方(方12首)治高热、中暑妙方(方3首)治外感温热病妙方(方5首)治感冒妙方(方20首)治高脂血症妙方(方14首)治眩晕妙方(方4首)治冠心病(胸痹)妙方(方16首)治心绞痛妙方(方19首)治心肌梗死妙方(方8首)治心律失常妙方(方2首)治脑卒中(中风)妙方(方19首)治肝炎妙方(方6首)治肝硬化腹水妙方(方7首)治胆囊炎、胆石症妙方(方6首)治肥胖症妙方(方4首)治慢性胃炎(胃脘痛)妙方(方4首)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妙方(方8首)治肠炎(泄泻)妙方(方9首)治结肠炎妙方(方9首)治痢疾妙方(方10首)治肠梗阻妙方(方5首)治消化不良妙方(方4首)治肾炎妙方(方11首)治肾盂肾炎妙方(方3首)治肾病综合征妙方(方2首)治泌尿系统结石妙方(方6首)治泌尿系统感染妙方(方5首)治癃闭(尿潴留)妙方(方2首)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方4首
治高血压病妙方(方13首)
1羚羊角汤
【来源】 近代·丁甘仁《新编经验方》(费伯雄方)
【歌诀】 羚羊角汤治头痛,龟蝉生地石决明,夏菊丹芍柴薄枣,清热滋肾肝风熄。
【组成】 羚羊角3克,龟板24克,生地18克,白芍6克,丹皮5克,柴胡3克,薄荷(后
下)3克,菊花6克,夏枯草6克,蝉衣3克,红枣10枚,生石决明30克(打碎先煎)。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肝益肾,潜阳祛风。
【方解】 方用羚羊角祛肝风;龟板、生地滋肾阴;丹皮、白芍、菊花清热凉血;夏枯草、柴
胡、薄荷清肝散火;石决明镇肝潜阳;蝉衣搜风。合而为凉肝增液,潜阳祛风之剂以治本,则头痛、
头晕等因肝阳上亢所致的症状,自当化为乌有矣。方中羚羊角价格昂贵,可用珍珠母50克,生龙
齿20克(打碎先煎)代之,或用羚羊角粉1克冲服,同样有效。
【主治】 肝阳上亢所致之头痛、头晕。可用于高血压头痛。
2磁石五草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窦国祥方)
【歌诀】 磁石五草汤中求,稀莶草加车前草,玄蓟益母夏枯草,平肝利尿降压灵。
【组成】 磁石30~60克(先煎),稀莶草20~30克,车前草20~30克,小蓟草20~30
克,益母草20~30克,玄参10克,夏枯草20~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平肝,利尿,降压。
【方解】 方用磁石平肝潜阳,镇静安神;配以稀莶草、车前草、小蓟草、益母草、夏枯草,
经药理实验证实均有利尿,降压作用;玄参滋阴泻火,并对肾性高血压有降压效果。故本方既可改
善症状,又能降低血压。
【主治】 肝火亢盛,阴虚阳亢乃更年期的高血压。
【加减】 肝火亢盛者,加黄芩、栀子、龙胆草;阴虚阳亢者,加天麻、钩藤、地黄;阴阳两
虚,加枸杞子、石斛或补骨脂、杜仲;痰湿壅盛,加半夏、茯苓、白术;痰热挟瘀,加贝母、胆星、
竹茹、丹参;头痛眩晕、步行不稳者,加泽泻、牛膝;头剧痛、血压升高、有出血倾向者,加黄芩、
蚕砂、槐花;舒张压明显升高,加马兜铃或青木香。
3芩仲降压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余瀛鳌方)
【歌诀】 芩仲降压石决明,茱牛生地钩钩藤,牡丹甘菊柏子仁,安神除烦茯神苓。
【组成】 黄芩15克,杜仲15克,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8克,生石决明10克
(先煎),钩藤10克(后下),甘菊花10克,川牛膝12克,茯苓10克,茯神10克,柏子仁
10克。
【用法】 先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20分钟,下钩藤,再煎10分钟。每剂煎2
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 滋阴潜阳,平肝泻火。
【方解】 高血压多是阴虚阳亢者,若见舌质偏红,脉微数,则是欲化火之象;持物手颤是欲
动风之征;如进一步发展,阳亢风动,气血上冲,则有中风卒倒之虑。本方以钩藤、菊花、生石决
明平肝潜阳;生地、牡丹皮滋阴凉血;黄芩泻火;川牛膝引血下行;柏子仁、茯苓、茯神安神除烦;
杜仲、山茱萸补肝肾以固本。全方具有滋阴潜阳,平肝泻火,补益肝肾之功,标本兼治,防中风于
未然,为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良方。药理试验亦证实,方中黄芩、钩藤、生石决明、牡丹皮、
茯苓、牛膝、菊花、山茱萸、杜仲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
【主治】 高血压(阴虚阳亢型),症见头晕目眩、心烦急躁、甚则耳鸣震颤、舌质稍红、脉
弦微数。
【加减】 如眩晕重者,加生牡蛎18克,天麻8~10克;头痛者,加夏枯草、白芷各10克;
胸闷痰多者,去山茱萸,加瓜蒌皮10克,枳壳6克;心悸者,加炙甘草、麦冬各10克;大便燥
结者,加当归12克、枳实6克。
【附记】 本方亦可制成蜜丸常服。服用本方应忌烟、酒、辛辣等刺激品,不宜饮浓茶,少吃
鸡和飞禽等动风之品。
4清降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屠揆先方)
【歌诀】 清降汤中桑白皮,方中再配地骨皮,清肺化痰泻肝热,药简力宏效更奇。
【组成】 桑白皮30克,地骨皮30克。
【用法】 水煎3次,将3次煎液混合。每日1剂,分别于上午8时服第1次,下午3时服
第2次,晚上8时服第3次。20天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
【功效】 清肺化痰,泻肝凉血。
【方解】 本方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组方。用桑白皮煎服治高血压是民间流传的单方,配入地骨
皮,取名清降汤,其降压效果更佳。本方性寒,可泻肺清肝凉血,又可散瘀下气,通利二便。“二
皮”药少力专,能使肠清、火降、瘀散。治病当先驱邪,邪去则正安,气血平调,血压自降。药理
研究证明,这两味药都有降血压的作用,地骨皮通过直接扩张血管而有中度降压作用。临床应用时,
无论胖人痰火生风之高血压或瘦人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均可选用,但要掌握下述症状指征。
【主治】 原发型高血压(肝阳上亢或痰火上扰型),症见头痛、眩晕、烦躁、口渴、心悸、
胸闷、肢麻、舌红苔黄腻、脉弱数者。
【加减】 若阴虚口干者,加生地、玄参各15克;头晕、头痛甚者,加天麻10克,钩藤15
克;手指发麻,加川芎、丹皮各10克;失眠,加酸枣仁15克,莲子芯10克;血脂高者,加生山
楂30克,泽泻15克,竹沥、半夏各10克;对顽固性高血压,桑白皮和地骨皮之用量可各加至50
克。
【附记】 服用本方须忌烟酒和面粉制品,宜低盐饮食。因本方性寒,肺虚中寒无火之人或有
表邪者忌用。
5益气养肝汤
【来源】 《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孙伯扬方)
【歌诀】 益气养肝生黄芪,芎夏橘苓钩钩藤,山楂郁金石菖蒲,地龙夏枯甘菊花。
【组成】 生黄芪20克,川芎10克,半夏15克,橘红10克,茯苓15克,山楂15克,菖
蒲10克,郁金12克,地龙12克,钩藤12克,菊花12克,夏枯草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益气化痰,平肝醒脑。
【方解】 方中以黄芪为主药,合半夏、橘红、茯苓益气化痰;配以菖蒲、郁金、地龙合川芎
活血化痰通脉以醒脑;钩藤、菊花、夏枯草平肝降压。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化痰,活血醒脑,平肝
降压之功。
【主治】 高血压(气虚痰阻型),症见眩晕或兼头重,胸部痞闷或憋痛、或兼恶心、食少、
多寐或有肢麻、舌较暗淡、苔白或白腻,脉多弦细滑或弦滑无力。
【加减】 若心胸闷痛者,去钩藤、菊花,加栝蒌、薤白、丹参宣畅胸阳以通心脉;肢麻者,
去夏枯草,加稀莶草以活络通筋降压;尿少肢肿者,加泽泻、车前子利湿降压;肝肾阳虚,见舌暗
淡,肢冷恶寒者,加肉桂、仙灵脾温肾阳,或熟地、磁石纳气潜阳以降压。
6化瘀清散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李润民方)
【歌诀】 化瘀清散柴葛根,二丹杭菊与桑枝,龙芍薄荷川红花,证属瘀热效堪夸。
【组成】 柴胡6~10克,葛根10~15克,丹参10~15克,丹皮10~12克,杭菊花12~
15克,桑枝12~15克,赤芍10~12克,红花10~12克,地龙10~12克,薄荷6克(后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化瘀清热,辛凉升散。
【方解】 瘀热内阻型高血压的辨证要点主要为有舌下静脉曲张,加上有热象的表现,诊断即
可成立。方用丹参、丹皮、赤芍、红花化瘀清热;配以柴胡、葛根、杭菊、薄荷辛凉升散,取其清
脑明目,并且可加强化瘀药的祛瘀作用;佐以桑枝、地龙清热搜风通络。诸药相伍,共奏化瘀清热,
辛凉升散之功,其配伍组方确有其独到之处。
【主治】 高血压(瘀热内阻型),症见头晕头痛、胸闷心悸、心烦少寐、手足发麻、溲黄便
干、面色晦暗、唇紫、有热上冲感、脉弦数、舌质暗红、苔黄、舌下脉络曲张。
【加减】 瘀象明显者,加甲珠、三棱、莪术;热象明显者,加黄芩;便秘者,加大黄;头痛
甚者,加蔓荆子;浮肿者,加益母草、泽兰;夹痰者,加天竺黄、解竹沥、胆南星。治疗获效,血
压下降后,去薄荷、柴胡、地龙、红花。
7活络蠲痹饮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郭振球方)
【歌诀】 活络蠲痹钩天麻,归芍续断威灵仙,木瓜萆薢生黄芪,僵蚕松节川牛膝。
【组成】 天麻10克, 钩藤20克, 木瓜10克, 萆薢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续断12克, 黄芪15克, 川牛膝10克, 僵蚕12克, 松节15克, 威灵仙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熄风蠲痹,养血活络。
【方解】 高血压病兼见中风,其病机是肝风内动,或风阳上冒,或内风袭络,血虚不能荣筋,
或风盛激液为痰为湿,流窜关节。故方用天麻、钩藤、僵蚕平肝息风;配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木瓜、萆薢、松节、威灵仙祛风湿,蠲痹,通络止痛;黄芪、牛膝益气活血,补益肝肾,且牛膝导
邪下行。据此立论,使风痰湿都得蠲除,则血脉正气可复常。
【主治】 高血压病,症见中风半身不遂、手足不能举动、麻木不仁、关节酸痛或咯吐痰涎者。
8加味建瓴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沈济苍方)
【歌诀】 加味建瓴生地黄,白芍郁金柏子仁,丹参牛膝代赭石,高血压病服之康。
【组成】 生地黄30克,生白芍15克,柏子仁12克,川牛膝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
紫丹参15克,郁金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镇肝熄风,滋阴安神。
【方解】 建瓴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采用生地、生白芍、柏子仁、牛膝、代赭石为基
础,加丹参、郁金理气活血而解郁滞。诸药合用,共奏镇肝熄风,滋阴安神之效。
【主治】 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
【加减】 血压过高、头痛剧烈,加钩藤、生石决明;神志恍惚不清,加生龙齿;失眠,加夜
交藤、景三七;腰脊酸痛,加杜仲、桑寄生。
9玉石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来春茂方)
【歌诀】 玉石汤用生石膏,玉竹钩藤车前草,玄参配入女贞子,高血压病肝火炎。
【组成】 生石膏30克(先煎),玉竹30克,钩藤30克,玄参15克,女贞子12克,车前
草24克(鲜草【功效】尤佳,用6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平肝潜阳,泄热熄风,滋阴益肾。
【方解】 方中以入肺、胃二经的生石膏为主药是其组方的特色,取其辛甘大寒,质重而能清
降头目之风火,且能泄热解烦,经配伍变化,可清肝火,可以验之。又玄参、女贞子、车前草三味
取六味丸“三补三泄”之意;玉竹、女贞子、玄参滋阴益肾;钩藤平肝,合石膏平肝潜阳;车前草利
尿泄热以熄风。合而用之,共奏平肝潜阳,泄热熄风,滋阴益肾之功。
【主治】 高血压(肝火上炎型),症见头部胀痛、面红目赤、眩晕、口苦咽干、气粗便秘、
烦躁易怒、睡眠不安或夜梦纷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弦数有力者。
【加减】 若烦热甚者,加生地、粉丹皮、地骨皮、知母以滋阴凉血;眩晕如处舟中,加珍珠
母或石决明以平肝潜阳;失眠、肢体酸楚,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血安神,或加紫丹参活血通络,
引阳入阴,镇静催眠;便秘腹胀,加生军,以涤垢泄火;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或天竺黄,以清
热涤痰,除烦止晕;内风萌动,可择加夏枯草、黑芝麻、桑叶、白菊花、天冬、麦冬以清热熄风,
养阴柔肝。
【附记】 血压稳定后,可用决明子炒香研成粉剂,泡开水当茶饮,每次6克,长期服用,以
巩固疗效。
10七子降压汤
【来源】 随殿军《中国当代名医秘验方精粹》(罗致强方)
【歌诀】 七子降压汤决明,枸杞菟丝女贞子,金樱沙苑桑椹子,七子组方降压良。
【组成】 决明子24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女贞子12克,沙苑子12克,桑椹子
12克,金樱子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补肝肾,降压熄风。
【方解】 方中皆为种子类药物,性质柔润平和,合成平肝熄风补益之剂。据报道,决明子有
降压作用,金樱子有降血脂、胆固醇的作用,枸杞子有减少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的作用。
【主治】 高血压(肝肾不足型),症见头晕、头痛、性情急躁易怒、失梦多梦、腰膝酸软、
四肢麻木、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者。
11莲椹汤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邓铁清方)
【歌诀】 莲椹汤中旱莲草,女贞山药川牛膝,龟板牡蛎均先煎,滋阴潜阳服之平。
【组成】 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牛膝15克,
龟板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方解】 因肝阳上亢而致眩晕者,一般多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结,或由年高肾液已衰,
水不涵木,以致头晕目眩。邓氏认为,眩晕之治法,一般以滋养肝肾为主,至若肝阳上亢,化火生
风者,则宜清之,镇之,潜之,降之。从本方可见,滋、清、潜、降俱全,可见构思巧妙,配伍严
谨,疗效亦令人满意。
【主治】 高血压(阴虚阳亢型),症见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耳鸣、心悸失眠、盗
汗、腰膝酸软无力、脉细数者。
12龟甲养阴煎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李宏仁方)
【歌诀】 龟甲养阴二至丸,枸杞桑椹山萸肉,滋阴补肾止眩法,再配淡菜高血压。
【组成】 龟板25克,鳖甲2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枸杞子20克,山萸肉15
克,桑椹子15克,淡菜30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3次,3次煎液混合,分2次口服。其中龟板、鳖甲宜先煎30分
钟。
【功效】 滋阴补肾止眩。
【方解】 本方证属肾精不足,髓失所养,虚热内生,上扰清窍。诸药合用则肾阴得补,精血
得养,其证自解。对于此类病证,李氏擅用龟板、鳖甲、淡菜等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每获良效。
【主治】 高血压(肾阴亏损型),症见眩晕耳鸣、失眠、健忘、精神萎靡、口燥咽干、腰膝
酸软、发落齿摇、五心烦热、舌体瘦红、无苔、脉细数者。
【加减】 若视物昏花者,加菊花;盗汗者,加地骨皮;遗精者,加芡实、莲须。
13建瓴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镇肝熄风建瓴汤,龙牡膝赭生地黄,山药白芍柏子仁,功能育阴又潜阳。
【组成】 生山药30克,怀牛膝30克,代赭石24克(先煎),生龙骨18克(先煎),生
牡蛎18克(先煎),生地黄18克,白芍药12克,柏子仁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镇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解】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为治标之主药;重用山药大滋真阴,此为治本之主药;又
用龙骨、牡蛎镇肝熄风;赭石降胃止逆;生地助山药滋补肝肾,白芍舒肝敛阳和阴;柏子仁养心润
燥。诸药合用,能使肝木调和,肾水充沛,肝阳下降,肝风平熄,头晕诸症自除。
【主治】 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耳鸣目胀、心悸健忘、梦多失眠、口干、舌稍红、脉弦劲而
长等症。可用于高血压、神经衰弱、眩晕症属肝阳上亢者。
【加减】 便秘者,加莱菔子30克;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有痰者,加胆南星6克;
初次服药感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加麦芽15克,茵陈9克,川楝子9克。若偏肝肾阴虚者,加
熟地、山萸肉、龟板;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丹皮、钩藤、生大黄。
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方3首)
1降气止喘方
【来源】 《上海国医学院药物学讲义》(验方)
【歌诀】 降气止喘用麻黄,款冬杏仁半夏姜,白果紫菀制川朴,苏子甘草共煎尝。
【组成】 麻黄3克,炙款冬6克,杏仁6克,白果3粒(去壳打碎),炙紫菀6克,制川
朴3克,炒苏子6克,姜半夏6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镇咳定喘。
【方解】 方中麻黄、 白果为治喘要药; 厚朴去胸满; 杏仁、 苏子降肺气, 止咳喘; 紫
菀、 款冬镇咳逆; 半夏降逆化痰涎。 合而用之, 镇咳定喘之药具备, 故能奏效。
【主治】 咳喘。对痰饮倚息不得卧者,用之无有不验。
2苏葶滚痰丸
【来源】 清·《医宗金鉴》
【歌诀】 金鉴苏葶滚痰丸,大黄沉香黄芩研,青礞石需用火煅,姜汤送下平咳喘。
【组成】 苏子(炒)50克,苦葶苈(微炒)50克,大黄(酒蒸一次)200克,沉香16克,
黄芩200克,青礞石(火煅如金为度)16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视患儿病情虚实服之(一般约05~3 克),姜汤送
下。
【功效】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方解】 方中苏子下气消痰,润肺宽肠,除咳定喘;葶苈子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
大黄“通宜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日华子本草》),泻热毒,破积滞,行
瘀血;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
询为良品”(《本草通玄》);黄芩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青礞石坠痰消食,下气平喘。
诸药合用,既能通利大肠而泄肺热,又能化痰降气而平咳喘。
【主治】 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频频咳嗽、便秘者;又治小儿痰壅气逆,
痰饮作喘,其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者。可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等病症。
3酥蜜膏酒
【来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 酥蜜膏酒同饴糖,二汁百部及生姜,杏枣补脾兼润肺,声嘶气惫酒喝尝。
【组成】 酥蜜、饴糖、枣肉、杏仁(研)、百部汁、生姜汁各30克。
【用法】 上药共煎熬如膏状。每次服3克,温酒细细咽下,日服3次。
【功效】 温肺化痰,补脾润肺。
【方解】 本方【主治】肺脏虚寒,复被风寒所伤,以致气息喘惫,语声嘶哑,并见咳吐痰沫
等症。方中酥蜜、饴糖、杏仁、枣肉都是补脾润肺之药品,配伍百部能清肺止咳嗽;生姜能散寒化
痰;酒能助药力上行于胸膈之间。诸药合用,【组成】一首补脾润肺,止咳化痰的方剂,用于肺虚
咳喘,咽喉欠润之证较为合适(《汤头歌诀》)。
【主治】 肺脏虚寒、咳喘上气、肺津不足、语声嘶哑(塞)、或寒郁热邪、声音不出之证。
【附记】 若为外感实证的喘咳、声嘶,则不可服用。
治肺痈妙方(方7首)
1清肺汤
【来源】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 清肺汤是肺痈方,杏仁防己冬瓜仁,鸡子白皮薏苡仁,清肺化痰此方奇。
【组成】 薏苡仁9克,防己9克,杏仁9克,冬瓜仁9克,鸡子白皮3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末。每用12克,加韦叶半握,水煎服,日服2次。或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 清肺化痰。
【方解】 方用薏苡仁清泄肺热;佐以冬瓜仁、杏仁、防己、鸡蛋白皮化痰止咳,以助苡仁清
泄肺热之功。合而用之,共奏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 痰热壅肺、咳嗽、喘逆上气、发热汗出、咽中如有异物感、苔黄腻、脉滑数。可用
于肺脓疡、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加减】 若发热较甚,加蒲公英、金银花、连翘;咳痰黄稠较甚,加黄芩、桑白皮、浙贝母;
咳唾脓血,加桃仁、苇茎等。
【附记】 本方适用于肺实热证,若属虚证、寒证之咳嗽、气急,均不宜使用。
2桔梗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桔梗汤方是经方,桔梗甘草两相参,宣肺利咽又止痛,肺痈咽痛服之瘥。
【组成】 桔梗9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肺化痰,利咽止痛。
【方解】 方用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共奏清热利咽之功;且两者又均有祛痰之功,
一宣一清,相得益彰。药仅两味,力专效宏。
【主治】 咳嗽有痰、咽喉肿痛。可用于肺脓疡(肺痈)、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病症。
【加减】 若兼有恶寒发热者,加薄荷、牛蒡子、马勃;咽喉红肿较剧,加黄芩、丹皮、赤芍;
疼痛较剧,加射干、山豆根;咽喉干燥,加玄参、藏青果;痰多咳嗽兼有恶寒发热,加桑叶、蝉衣;
痰稠而黏,加鱼腥草、黄芩;肺痈,加金银花、连翘、黄芩、大黄、败酱草、芦根、桃仁、苇茎等。
3桔梗汤(二)
【来源】 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 桔梗汤中用防己,桑皮贝母栝蒌子,甘枳当归薏杏仁,黄芪百合姜煎此。
肺痈吐脓或咽干,便秘大黄可加使。
【组成】 桔梗3克,防己3克,桑白皮3克,贝母3克,栝蒌子3克,枳壳3克,当归3
克,薏苡仁3克,黄芪5克,杏仁2克,百合2克,甘草2克。
【用法】 上药加生姜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利肺止咳,排脓消痈。
【方解】 肺痈多为热毒瘀血壅结,蕴酿成脓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排脓。若肺痈日久,
亦有气阴大伤,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咯吐脓血,口燥咽干,脉转虚数者,此为正虚邪恋,急当扶
正托邪,当于补养气阴之中,配合排脓解毒之品。故方中用黄芪补肺气;杏仁、桑白皮、薏苡仁、
百合补肺利气而清火;栝蒌子(即瓜蒌仁)、贝母润肺化痰;甘草、桔梗升提肺气,清利咽喉;防
己祛风除湿;当归和血;枳壳利气。诸药合用,于养肺滋阴之外,兼能补养气血、清化痰热,共奏
清热补肺,利气除痰消痈排脓之功,是为调理之方(《汤头歌诀》)。
【主治】 肺痈,症见咳吐脓血,咽干口燥。
【加减】 便秘加大黄。本方常与千金苇茎汤互为加减运用。
【附记】 凡体弱正虚者,服之能扶正托毒,为治疗肺痈虚证的优良方剂。实热证忌用。
4银苇合剂
【来源】 《方剂学》
【歌诀】 银苇合剂是验方,翘桔杏红冬瓜仁,桃仁再与鱼腥草,肺痈服之效堪灵。
【组成】 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9克,杏仁9克,红藤30克,鱼腥草30克,冬
瓜子9克,桃仁9克,鲜芦根2尺。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祛痰清痈。
【方解】 肺痈胸痛、咳吐脓痰者,治宜清热解毒,祛痰消痈。故方用金银花、连翘、鱼腥草
清热解毒;配以桔梗、杏仁、冬瓜子排脓止咳;红藤、桃仁活血祛瘀;芦根清热生津。合而用之,
共奏清热解毒,祛痰消痈之功。
【主治】 肺痈,症见咳吐脓痰、胸中隐痛、发热、痰多、舌苔黄腻、脉数。
【加减】 若高热,痰腥臭,加桑白皮、地骨皮各15~30克;心烦、咯吐脓血,加百合30
克,麦冬、阿胶各9克;胸痛,加瓜蒌9克,枳实45 克,丹参12克。
5葶苈大枣泻肺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葶苈大枣泻肺汤,痰涎壅肺最堪尝,喘不得卧病势急,取效如鼓应桴响。
【组成】 葶苈子15克(或10~15克),大枣15克(或10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泻肺行水,降气平喘。
【方解】 方中葶苈子味苦,其性剽悍,能泻肺中之水气,逐痰开闭;大枣味甘,其性缓和,
能守护中州,益气健脾。二药一急一缓,一攻一补,甘苦化合,相须相成,制方之巧者也。诸病危
急阶段往往出现邪实气闭,痰涎壅盛的肺实证,表现为咳逆上气,喘鸣壅塞,舌苔白腻或黄腻,脉
弦滑,或周身浮肿,或胸腹积水等,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采用本方,泻其肺实,常可使病情
转急为缓,转危为安。药仅二味,其效不同凡响,乃经方中之精华也。清代喻嘉言云:“此治肺痈
吃紧之方也。肺中生痈,不泻其肺,更欲何待?恐日久痈脓未成,当急以泻肺之法夺之,亦必其人
表证尽入于里,因势利导,乃可为功。”指明了使用该方的恰当时机。
【主治】 痰涎壅盛、咳喘胸满不得卧、或心悸、面目浮肿、苔腻、脉弦滑。可用于肺脓疡、
哮喘病、上呼吸道感染、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胸膜炎、液气胸、急性肺水肿、风湿性心脏病、肺
源性心脏病、心包积液、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病症。
【加减】 若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加黄芩、黄连、桑白皮;咳痰稀白,形寒肢冷,与苓桂
术甘同用;胸痛明显,加丹参、赤芍、延胡索;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加甘遂末吞服,或加用苏子、
白芥子、莱服子、厚朴、杏仁;体弱正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
【附记】 本方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
6苇茎汤
【来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 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瘀热肺脏成痈毒,清热排脓病自宁。
【组成】 苇茎30克,薏苡仁30克,冬瓜仁24克,桃仁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方解】 肺痈多由痰热瘀血壅结于肺,蕴蓄成痈所致。治宜清热化痰,逐瘀排脓。方中以苇
茎清热泄热为君,乃治肺痈要药;以冬瓜仁祛痰排脓为臣;薏苡仁清热利湿;桃仁活血祛瘀,为佐
使药。药虽四味,性味亦属平淡,但其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功,却很全面,对于肺痈将成者,服
之可使消散,已成脓者,服之可使脓排瘀去,痈自可愈。
【主治】 肺痈,症见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隐痛、咳时尤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
用于肺脓疡、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胸腔积液、肺源性心脏病、百日咳及眼科疾患等病症。
【加减】 若见壮热,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天花粉;胸痛较剧,加丹参、赤芍;脓痰排
出不多,加桔梗、甘草、金芥麦;气血不足,加黄芪、当归;麻疹透发、咳嗽痰多,加贝母、桑白
皮;壮热喘咳,可合麻杏石甘汤同用;小儿连咳、痰涎壅盛、气喉回转,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同用;
咳嗽而咯血,合丹溪咳血方同用。
【附记】 方中原用苇茎,目前临床均改用芦根。芦根宜用鲜者,症情较重可适量加大剂量。
7加味千金苇茎汤
【来源】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歌诀】 加味千金苇茎汤,桃仁苡仁冬瓜仁,芦根再加大青鱼,祛瘀清肺效更优。
【组成】 桃仁泥9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碎),芦根30克,鱼腥草30克,
大青叶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祛瘀清肺。
【方解】 苇茎汤去瘀清肺排脓,加鱼腥草、大青叶,清热解毒,使清肺消痈之力颇著。
【主治】 肺痈咳吐脓血,症见发热咳嗽、胸痛、吐痰(初为铁锈色或为血痰,继则痰味变腥、
变臭,吐出脓痰)。
【加减】 大量吐脓,加桔梗9克,甘草6克,以助排脓解毒;肺热甚,加桑白皮、地骨皮各
15克,以清肺热;胸痛,加郁金9克,橘络3克,以活瘀通络。
【附记】 本方已列为印氏“抓主症”常用方,凡外感热病、咳吐痰腥、引胸作痛者多用之,效
果良好。
治支气管哮喘妙方(方10首)
1定喘汤
【来源】 明·张时微《摄生众妙方》
【歌诀】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杏仁黄芩草,肺寒膈热喘哮尝。
【组成】 白果(去壳炒黄捣碎)21枚,麻黄9克,款冬花9克,桑白皮9克,制半夏9克,
苏子6克,杏仁6克,甘草3克,黄芩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方解】 本方治疗之哮喘,是因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故方中用麻黄宣降肺气,解表定
喘;杏仁宣肺降逆,止咳平喘;桑白皮、黄芩清肺热,化痰涎;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
咳化痰;白果敛肺定喘,与麻黄相伍,一收一散,既能加强平喘之效,又能防止麻黄耗散之弊;甘
草调和诸药,兼能止咳化痰。本方能散表寒、清膈热、降逆气、化痰涎,故治“寒包热哮”,效果良
好。
【主治】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的哮喘证,症见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有表证恶寒发热、舌
苔黄腻、脉滑数。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脓疡,肺源性心脏病、喘息性支气管
炎等病症。
【加减】 痰稠不利,加胆南星、瓜蒌皮、沙参、前胡;胸膈闷甚者,加枳壳、厚朴;肺热重
者,加石膏,鱼腥草;顽痰胶结,饮食减少,加莱菔子、白芥子;痰壅而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
石。
2定喘丸
【来源】 清·《清太医院配方》
【歌诀】 定喘苏梗桑陈皮,芥子苏子术苓芪,阿胶川贝百合杏,冬夏知母归生地。
【组成】 苏梗、白芥子、苏子、桑白皮、百合、杏仁、陈皮、川贝母、白术、茯苓各120
克,阿胶、黄芪各180克,天冬、知母、半夏、当归、生地各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和丸。每次服9克,日服2~3次。
【功效】 润肺止嗽,化痰平喘。
【方解】 方中苏梗、陈皮理气舒郁,健脾和胃;白芥子、苏子、杏仁、川贝祛痰止咳,下气
平喘;白术、茯苓、半夏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当归、生地、黄芪、阿胶补气活血,滋肾养阴;百
合、天冬、知母润肺止咳,清热安神。诸药配合,既能补气养血以固本,又能止咳平喘以治标,是
一首标本兼顾的定喘良方。《清太医院配方》云其“润肺止嗽,化痰止喘,立见神效。定喘后再服
益气养元丸,男加人参健脾丸,女加安神赞育丸,常服喘嗽不发,屡经屡验,【功效】难尽。”
【主治】 一切喘症。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3三拗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三拗汤里生甘草,麻黄杏仁与生姜,宣肺平喘止咳嗽,药仅三味力专宏。
【组成】 麻黄6克,杏仁9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肺平喘,解表止咳。
【方解】 方用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配以杏仁苦温降气化痰,助麻黄止咳平喘;甘草调
和诸药,化痰止咳。本方为治疗风寒咳嗽气喘之常用方,是由麻黄汤减桂枝而成,因不用桂枝,故
发汗解表之功弱于麻黄汤,而重在宣肺平喘止咳。
【主治】 外感风寒,客于肺卫,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声重、或有发热、咳嗽痰多、头痛目眩、
四肢拘倦、胸满气短、咳喘气促、苔白腻、脉滑浮数。可用于支气管哮喘、伤风感冒、肺炎、气管
炎、支气管炎、肺气肿、鼻窦炎等病症。
4苏子降气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依,下虚上盛痰嗽喘,亦有加参贵合机。
【组成】 紫苏子、制半夏各75克,炙甘草60克,当归、肉桂、橘红各45克,前胡、厚朴
各30克。一方有陈皮4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粗末。每用6克,加生姜2片,大枣1枚,苏叶5片,水煎服,日服2
次。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降气平喘,温化寒痰。
【方解】 本方所治,系下虚上实之痰壅喘咳证。上实为痰涎壅阻于上,下虚为下焦肝肾两虚,
一则肾不纳气,二则肝虚不能疏泄,三则命门火不生土,脾虚不运,化生痰浊,痰壅于上,故致喘
促。治宜降逆平喘,温肾纳气,养血补肝,化湿和中。故方用苏子降逆平喘;配以橘红、厚朴、前
胡、半夏、炙甘草、生姜理气散满,祛痰止咳,化湿和中;肉桂温肾纳气;当归养血补肝,共奏降
逆平喘,温肾纳气之功。
【主治】 上实下虚的痰涎壅盛的咳喘证,症见咳喘短气、动则气促、胸闷膈满、腰疼脚软、
舌苔白滑或白腻。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心源性喘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老年性喘
咳、肺源性心脏病等病症。
【加减】 若肾阳衰弱,形寒肢冷、声低息短、多汗气促者,加重肉桂用量,并伍沉香、白果、
杏仁、五味子;若肾气未虚,则去肉桂,加炙麻黄、茯苓;黄痰、咯血者,去肉桂、生姜、当归,
加葶苈子、生大黄、黄芩;久病体弱者,加服金匮肾气丸及胡桃肉;如兼风痰表证,加麻黄、杏仁;
痰涎壅盛,咳嗽气逆,不能平卧者,去肉桂,加沉香;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小便不利者,加
车前子、冬瓜皮。
【附记】 凡属肺热,寒喘者,不宣服用本方。
5三子养亲汤
【来源】 明·韩懋《韩氏医通》
【歌诀】 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温化痰饮止咳喘,药仅三方效堪奇。
【组成】 白芥子6克,苏子9克,莱菔子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化痰饮,止咳平喘。
【方解】 盖肺气宜实(正常)不宜虚,肺气实则气降而清肃,津液洒陈,朝百脉滋养脏腑;
肺气虚则气逆而壅满,津液凝聚而为饮,痰壅则气郁,气郁则化火,凡痰壅喘嗽,胸膈胀塞,皆肺
气虚而邪气实也。“急则治其标”,故方用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均系子实药,质地淳厚沉降,理
肺气之逆,消痰浊以治其标,补肺气之虚,宣通百脉以治其本,使其气顺痰消,火安何来;三子并
用,集化痰、顺气于一方,且有莱菔子宽胸荡胃,则肺气顺降而喘咳上逆之证自然消失而愈。
【主治】 痰壅气滞之咳喘证,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纳呆难消、舌苔白腻、脉滑。可
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皮肤赘瘤、梅核气、百日咳、心力
衰竭等病症。
【加减】 若中焦阳虚、痰多而稀、呕吐恶心、胸膈闷满者,加半夏、干姜、细辛、砂仁、陈
皮;气促痰多不利者,加杏仁、厚朴;痰阻气机,中焦不得宣通,胸闷苔腻者,合二陈汤、平胃散
加减;恶风寒者,加前胡、苏叶。
6哮喘必止方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董潄六方)
【歌诀】 哮喘必止杏麻黄,射干厚朴枳茯苓,陈皮半夏鹅管石,苏葶甘草胆南星。
【组成】 麻黄5克(后下),射干9克,杏仁9克,厚朴45 克,苏子9克,葶苈子9克,
陈皮45 克,制半夏9克,茯苓10克,甘草45 克,枳实45 克,胆南星9克,鹅管石9克
(煅杵包)。
【用法】 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煎沸后约10分钟,加入麻黄,再煎5~8分钟,过滤约200
毫升,加水适量,煎第二次约150毫升,2次煎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食后温服。
【功效】 止咳化痰,降气平喘。
【方解】 本方由射干麻黄汤和导痰汤加减化裁而成。适用于寒证哮喘。
【主治】 咳嗽不畅、咯痰不易、喉间有哮鸣音、胸闷喘息、夜间不得平卧、舌苔白、脉浮骨。
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加减】 如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去厚朴,加生石膏(先煎)30克,桑白皮9克;如
痰白呈泡沫状,去半夏、茯苓、甘草,加干姜24 克,细辛24 克,五味子3克;如痰黄黏稠
如细粉,去厚朴、葶苈子,加桑白皮9克,炒黄芩45 克,制半夏改用竹沥9克;如咽痛鼻塞、
喉痒,去厚朴、半夏、葶苈子,加前胡9克、蝉衣45 克、桔梗45 克;如咳甚、胁痛,去葶
苈子、厚朴,加白芥子45 克,橘络45 克;如腹胀纳差停食,去葶苈子、茯苓、甘草,加莱菔
子9克、大腹皮9克、焦六曲12克。
7鹅梨汤
【来源】 近代·丁甘仁《新编经验方》(费伯雄方)
【歌诀】 鹅梨汤方止喘灵,麻杏川贝夏橘红,瓜蒌竹沥射苏子,梨汁姜汁白茯苓。
【组成】 鹅管石(煅研)3克,炙麻黄3克,瓜蒌仁12克,光杏仁9克,川贝母6克,白
茯苓6克,广橘红6克,竹沥6克,半夏6克,苏子6克,射干6克,梨汁1杯,姜汗4滴(冲)。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肺豁痰,降气定喘。
【方解】 方用鹅管石助阳温肺,能治咳逆;梨汁甘凉润肺,消痰降火;二陈(陈皮、半夏、
茯苓、甘草)合杏仁、苏子降气化痰;瓜蒌、贝母清润涤痰;麻黄辛温散寒,宣肺平喘;射干泻热
消痰。麻、射均为止喘庭药。诸药配伍,温凉互用,补泻兼施,用于哮喘证颇有捷效。
【主治】 哮喘。
8参赭镇气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参赭镇气治喘息,台参龙骨生牡蛎,山药赭石净萸肉,芡芍苏子降逆气。
【组成】 野台参12克,生赭石18克,生芡实15克,生山药15克,山萸肉18克(去净核)、
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生杭芍12克,苏子(炒)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肾纳气,定喘。
【方解】 方中赭石能“镇胃气上逆、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人参借赭石下行之
力,挽回将脱之元气,以镇安奠定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芡实、山药补脾益肾;山萸肉益
气固脱,补肾;龙骨、牡蛎固脱收涩,保守元气;白芍养血敛阴;苏子清痰降逆,使逆气转而下气,
引药力速于下达也。此方为张锡纯治喘息的首选之方,其效不同凡响。
【主治】 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逆,致胃气不降满闷。
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怔忡、呕吐等病症。
【加减】 临证应用,可随症灵活加减。
9人参蛤蚧散
【来源】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歌诀】 人参蛤蚧光杏仁,二母甘苓桑白皮,补肺清热主定喘,肺肾两虚此方珍。
【组成】 蛤蚧1对,杏仁150克,甘草150克,知母60克,桑白皮60克,人参60克,茯
苓60克,贝母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如改汤剂,方中蛤蚧、人参研末另吞,余药
用量各适量。
【功效】 补肺清热,化痰定喘。
【方解】 方用人参、蛤蚧补肺肾,定喘急;佐以杏仁、贝母化痰止咳;知母、桑白皮清泄肺
热;茯苓渗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兼能化痰止咳。合而用之,共奏补肺纳气,清热化痰,止咳平
喘之功。
【主治】 咳喘,症见久病上气喘息、咳嗽或咯唾脓血、或遍身浮肿者。可用于支气管哮喘、
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肺心病咳喘等病症。
【附记】 对外感引起的咳喘,不宜应用。
10冷哮丸
【来源】 清·张路玉《张氏医通》
【歌诀】 冷哮丸方是良方,麻乌细椒半夏曲,白矾皂角款冬花,杏甘紫菀胆南星。
【组成】 麻黄30克,川乌30克,细辛30克,蜀椒30克,白矾30克,皂角30克,半夏
曲30克,胆南星30克,杏仁30克,甘草30克,紫菀60克,款冬花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服3~6克,日服2次。
【功效】 温肺散寒,祛痰平喘。
【方解】 本方为寒饮内蓄,肺失肃降之病症而设。方用麻黄、杏仁、细辛、蜀椒、川乌温肺
散寒,化痰平喘;配以半夏、胆南星、皂角祛痰化饮,降逆平喘;白矾清热化饮;杏仁、紫菀、款
冬花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肺散寒,祛痰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主治】 寒痰哮喘、遇冷即发、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苔白腻、脉滑紧。可用于支气管哮
喘、哮喘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附记】 本方不可久用,以免损伤正气。体质极度虚弱者、孕妇以及痰热壅肺者禁用。
治肺气肿妙方(方8首)
1九仙散
【来源】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歌诀】 九仙散里款冬花,参桔味阿罂粟壳,贝母乌梅桑白皮,敛肺止咳气阴益。
【组成】 人参30克,款冬花30克,桔梗30克,桑白皮30克,五味子30克,阿胶30克,
贝母240克,乌梅30克,罂粟壳24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日服2次,开水送服。现多改用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
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方解】 方用五味子、罂粟壳、乌梅敛肺止咳;配以桑白皮、贝母、款冬花、桔梗清宣肺热,
化痰止咳;佐以人参、阿胶益气养阴。本方配伍严谨,敛肺、清肺、益肺与化痰止咳同用,治疗久
咳肺虚、气阴耗伤之病症。【功效】颇佳。
【主治】 咳嗽日久不已、咳甚则气喘、无痰或痰少、自汗、舌淡苔薄或舌红少津、脉虚数。
可用于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加减】 若咳甚者,加紫菀、枇杷叶、杏仁;午后潮热,加生地、麦冬、知母、地骨皮;腰
膝酸软、怕冷,加肉桂、杜仲、巴戟天。
【附记】 本方敛肺止咳的力量较强,因此虽久咳不止,但内多痰涎、或外有表邪、或属热病
汗出者,均不宜应用,以免有“闭门留寇”之患。
2五味子汤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五味子汤麦人参,杏仁陈皮枣姜随,益气养阴佐敛肺,临证加减宜变通。
【组成】 人参6克,五味子6克,麦冬3克,杏仁6克,陈皮3克,生姜3片,大枣2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生津,敛肺止咳。
【方解】 方用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五味子敛肺止咳;杏仁、陈皮、生姜温散寒痰、宣肺止
咳;大枣培中。诸药合用,治疗久咳不止,气阴两虚之病症。
【主治】 气阴两虚、久咳不止、少痰或无痰、喘促自汗、口舌干燥、脉虚而数。可用于慢性
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百日咳、胸膜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久咳肺肾两虚者,加胡桃肉、紫河车、蛤蚧、补骨脂等;痰中带血者,加藕节、
白茅根、侧柏叶、血余炭;伴盗汗者,加糯稻根、浮小麦、碧桃干、麻黄根;口干甚者,加玉竹、
天花粉、生地、石斛;肺气虚者,加白术、山药。
【附记】 对外感咳嗽初起者,不宜应用本方。
3黑锡丹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黑锡丹中蔻硫黄,金铃桂附茴沉香,芦巴故纸阳起木,阴盛阳虚喘逆尝。
【组成】 黑锡(即铅去滓净秤)、硫黄(透明者)各60克,沉香、木香、茴香(炒)、阳
起石(酒煮一日焙干研)、葫芦巴(酒浸炒)、破故纸(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铃子(即
川楝子)、附子各30克,肉桂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酒糊为丸。成人每服5克,小儿每服2~3克,日服2次,盐开水
送服。急救每服可用至9克。
【功效】 温肾散寒,降逆定喘。
【方解】 本方【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之上盛下虚证。治疗之法,当温壮下元以固本,
平冲降逆以治标。方中黑锡重坠为主,降逆气,坠痰涎,以平其痰壅上气喘促之势,然肾为水之脏,
且证属阳衰阴盛,故又用大热扶阳之硫黄,助命门、消沉寒,黑锡甘寒镇水,硫黄大热扶阳,二者
同炒,含有阴阳互根,阴中求阳,标本兼治之意,共为君药;更以肉桂、附子、葫芦巴、破故纸、
茴香、阳起石等以温壮肾阳;木香、肉豆蔻温中降逆,兼顾下元,诸纯阳温燥之品,均为固肾补虚
之用,俾使肾阳充旺,阴霾自散,下元得固,冲逆自平,共为臣药;然犹恐温燥太过,故用川楝子
苦寒以反佐,且有利气疏肝之功;配以沉香,平冲降逆,纳气归肾,更助黑锡以降纳上盛之标证,
为佐使药。合而用之,共奏温补下元,扶阳镇逆,标本兼医之功(《汤头【歌诀】》)。
【主治】 肾阳虚衰、肾不纳气,见胸中痰壅、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
脉沉微等上实下虚见证。又可用治奔豚病,见气上冲胸、胁腹胀满、或寒证腹痛、肠鸣滑泄;或男
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寒,带下清稀等症。可用于肺气肿、哮喘、阳痿、不育不孕症等病症。
【附记】 ①本方用治元阳欲脱之危重病症,见有上气喘急、四肢散逆、冷汗不止、用人参煎
汤送服,效果更佳。②黑锡有毒,不宜久服、多服。③本方药味重坠、温燥,故孕妇及下焦阴亏者
禁用。
4宣肺清热化痰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董国立方)
【歌诀】 宣肺清热化痰汤,麻杏石甘银翘傍,前胡牛蒡川贝母,麦冬芦根白皮桑。
【组成】 炙麻黄6克,杏仁12克,生石膏25克,银花15克,连翘12克,牛蒡子12克,
前胡12克,桑白皮12克,桔梗12克,麦冬12克,川贝母12克,鲜芦根30克,甘草6克。
【用法】 用清水将上药物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
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方解】 本方由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化裁而成。 方用炙麻黄、 生石膏、 银花、 连
翘、 桔梗宣肺清热; 配以杏仁、 牛蒡子、 前胡、 川贝母、 桑白皮化痰止咳, 且川贝母润肺,
桑白皮泻肺, 一润一泻, 邪去阴复; 佐以麦冬、 芦根清热生津, 以加强润肺之力; 甘草泻火
和药。 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宣肺, 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 咳嗽吐白黄痰或喘息不得卧者。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发作
期),因风热外邪侵袭而急性发作者比较合适。
【加减】 喘甚者,加地龙、细辛;痰盛者,加远志、瓜蒌;痰黄稠、大便秘,肺热腑实者,
加大黄、芒硝。
【附记】 本方对寒证咳吐稀白泡沫痰者,则非所宜。
5参蛤定喘散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朱良春方)
【歌诀】 参蛤定喘款麦冬,贝母河车化橘红,沙参五味钟乳石,慢性虚喘服之宁。
【组成】 红人参、紫河车、川贝母、麦冬、北沙参、钟乳石、炙款冬花各20克,蛤蚧1对,
化橘红10克,五味子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克,日服2次(或装胶囊,每服6粒),开水送服。
【功效】 补肾健脾,止咳定喘。
【方解】 本方为脾肾阴阳双补之剂,适用于咳喘日久,脾肾俱虚,虚多邪少之咳喘证。若有
表邪,当先解表祛邪后,方可继续服用。方用红人参、紫河车、麦冬、钟乳石补肾健脾,双补阴阳;
配以蛤蚧、五味子敛肾纳气;川贝母、款冬、化橘红润肺化痰,止咳定喘。全方配伍合理,补而不
腻,温而不燥,可以久服,对慢性咳喘之缓解期最为适宜。
【主治】 慢性、虚性咳喘。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肿、心源性喘息及支气管哮喘久治不
愈者。
6加味麦味地黄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董建华方)
【歌诀】 加味麦味地黄汤,石英肉桂与沉香,六味地黄冬虫草,温肾平喘逆气降。
【组成】 紫石英15克, 肉桂3克, 沉香3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5克, 熟地1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山药10克, 冬虫夏草6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
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温肾纳气,降逆平喘。
【方解】 咳喘一证,临床有虚实之分,在肺者多实,治以宣肺止咳平喘;在肾者多虚,治以
温肾纳气佐以镇摄。老年人之喘证,总以肾虚为本。此乃肾为气之根,年老肾气先衰,且久病不愈,
由肺及肾,以致肾气摄纳无权,逆气上冲而喘,故治应在温肾润肺之中佐以镇纳之味。方中熟地、
五味子、冬虫夏草温肾纳气;紫石英、沉香温肾纳气,重镇降逆而平喘;麦冬润肺养阴,肉桂既能
温补肾阳,又能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黄相伍,肺肾同治,补肾纳气而平喘。此方治疗老
年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每获良效。
【主治】 老年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
【附记】 若属风寒、痰热等实喘者,不宜用本方。平时应慎风寒、节饮食、戒烟酒。
7加味人参蛤蚧散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加味人参蛤蚧散,贝知桑皮桔款前,杏草苓陈二参夏,虚喘可疗服之安。
【组成】 全蛤蚧1对 (酥炙), 卜参、 川贝母、 炒知母、 桑白皮、 桔梗、 前胡、 款
冬花、 苦杏仁、 粉甘草、 白茯苓、 广陈皮、 党参、 北条参各60克, 姜半夏30克。
【用法】 上药除蛤蚧酥炙令枯外,余药共炒焦,合研极细末。发病时,每次服3克,每日服
3次,开水送服。不发病时,每次服15 克,每日饭前2次。症状控制后,可停药观察。
【功效】 补肺滋肾,益气填精,止咳定喘。
【方解】 人参蛤蚧散,药只八味,原用以治肺痿失音、咳唾脓血,今用以治肺气肿。因人参
甘平,大补肺中元气而治虚咳喘促;蛤蚧甘平(或云甘温),补肺滋肾定喘;茯苓、甘草甘平益气,
治烦满咳逆;贝母、知母苦辛性寒而清肺化痰;杏仁苦辛甘温治咳嗽喘逆;桑白皮辛甘而寒以治肺
气喘满;更加党参以补阳气,条参以补阴气;半夏、陈皮以行气化痰;前胡、桔梗以利膈止咳;款
冬花润肺化痰。组合成剂,以大补肺肾而培真元之气为主,定喘止咳,降气化痰为辅,屡用临床,
每获良效。
【主治】 虚喘,症见经常咳嗽、痰多色白、或稀或稠、动则呼吸促迫、步行或轻微劳动亦气
短不续、吸短呼长、甚则张口抬肩、面紫汗出、胸部膨大显著向前突出、舌红苔白而滑、脉滑数。
可用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附记】 坚持服用,必日建奇功。
8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桔前枳杏莱菔,辛开苦降定喘逆,疗效更比原方优。
【组成】 葶苈子(米炒)10克,桔梗10克,前胡10克,苦杏仁15克,炒枳壳15克,炒
莱菔子30克,大枣7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频频灌服。
【功效】 辛开苦降,化饮泄闭,降逆定喘。
【方解】 本病为痰饮或水气阻塞肺络之喘促。 本方由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枳壳、 前胡、 杏
仁、 桔梗、 莱菔子而成。 故方用葶苈子苦辛大寒泄肺中水气以定喘, 大枣甘温补脾土; 更加
枳壳、 前胡、 杏仁、 莱菔子之苦寒辛温药以利肺下气化痰; 桔梗苦平开胸利膈。 合而用之, 共
奏苦降辛开, 化饮泄闭, 降逆定喘之功。
【主治】 实喘,症见喘促气急、呼吸极端困难、眼闭口张、颈项肿、面唇青、胸廓膨隆、四
肢厥冷、口出白沫、喉中痰鸣如曳锯。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病症。
【附记】 若配合按摩肺俞穴(双)10多分钟。再以本方代茶频频灌服,可提高疗效。
治急性支气管炎妙方(方12首)
1止嗽散
【来源】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歌诀】 止嗽散中百草菀,荆芥桔梗陈白前,诸般咳嗽此方好,调肺下气兼化痰。
【组成】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36克,甘草12克,陈皮18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9克,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
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 止咳化痰,宣肺疏表。
【方解】 方中桔梗通肺气,泻火散寒;荆芥散风湿,除表邪;紫菀、百部止咳消痰,润肺下
气;白前祛痰止咳;陈皮理气和中,导滞消痰;甘草缓急止咳,和中健脾。诸药配伍,温而不燥,
润而不腻,散寒而不助热,解表而不伤正,“既无攻击过当之虑,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
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医学心悟》)。
【主治】 风邪犯肺之咳嗽,症见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等。可用于急、慢性支气
管炎、肺炎、百日咳、胸膜炎、感冒等疾病引起的咳嗽。
【加减】 风寒咳嗽,加生姜、苏叶、防风;风热咳嗽,加连翘、桑白皮、瓜蒌皮、芦根;风
燥咳嗽,加桑叶、沙参、麦冬、天冬;暑湿犯肺之咳嗽,加藿香、佩兰、香薷、西瓜翠衣;痰湿中
阻之咳嗽,加半夏、茯苓、紫苏子、冬瓜仁。内伤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加法半夏、茯苓、杏仁、
苏子;肺结核咳嗽痰多者,加桑白皮、地皮骨、北沙参、黄连。
2金佛草散
【来源】 宋·朱肱《类证活人书》
【歌诀】 金佛草散生姜枣,辛夏前胡苓荆草,发散风寒力尤胜,化痰止咳疗效佳。
【组成】 金佛草、前胡、半夏、茯苓各9克,荆芥穗6克,细辛、甘草各3克,生姜3片,
大枣2枚(擘)。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效】 发散风寒,化痰止咳。
【方解】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若风寒束表,毛窍闭塞,必然影响肺主气机宣降的功
能,以致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声重等症丛生。治宜解表散寒,宣肺化痰。方用金佛草、前胡
肃降肺胃,豁痰蠲饮;荆芥、细辛、生姜宣散肺气,发散风寒,一降一宣,肺之制节有权;半夏、
茯苓燥湿化痰,且半夏降气,茯苓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甘草、大枣健脾和中,且甘草有调和诸
药之性。诸药配合,用于风寒感冒咳嗽而夹湿痰者最宜,灵活变通,可扩大其适用范围,通治诸般
咳嗽。四川名医江尔逊云:“数十年来,临床治咳嗽,毋论新久,亦遑论表里寒热虚实,恒喜用此
方化裁。有的病者咳嗽缠绵2~3月,遍用中西药物无效,服此汤数贴而痊。因叹其佳妙而授他人,
以致辗转传抄,依样画葫芦,竟亦屡有霍然而愈者”(《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咳喘专辑》)。
【主治】 风寒咳嗽,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气促、苔白脉浮。可用于感
冒咳嗽痰多、哮喘、肺炎、支气管炎等病症。
【加减】 喉痒、咳嗽不爽,加桔梗;风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桑菊饮(桑叶、菊花、杏
仁、连翘、桔梗、芦根、薄荷、甘草);燥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贝母瓜蒌散(浙贝、瓜蒌、
天花粉、茯苓、桔梗、橘红);痰多而清稀,合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痰黄而夹热,
加黄芩,或合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兼喘,合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
痰壅气促,上盛下虚,去荆芥、前胡、合苏子降气汤(苏子、前胡、制半夏、厚朴、当归、陈皮、
甘草、肉桂、生姜);咳嗽日久,无明显外证,合止嗽散(百部、紫菀、陈皮、桔梗、白前、甘草);
脾胃虚弱,合五味异功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反复感冒者,合玉屏风散(黄芪、
白术、防风)。
【附记】 本方性温,咳嗽而有咯血者,不宜应用。
3杏苏散
【来源】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甘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止咳化痰病自痊。
【组成】 苏叶5克,制半夏、茯苓各6克,甘草3克,枳壳、桔梗各6克,陈皮5克,杏
仁9克,大枣3枚,生姜5克,前胡9克(原方未注用量,今据《中医方剂手册》补入)。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散风寒,宣肺化痰。
【方解】 凡风寒燥邪袭肺之证,治宜温散风寒,宣肺化痰。方中杏仁苦温而润,能宣肺除痰
止咳;苏叶辛温解表宣肺,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同为君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宣畅
气机,助杏仁宣肺止咳;前胡疏风降气,助杏仁、苏叶轻宣达表除痰,同为臣药;半夏、橘皮、茯
苓理气健脾,化痰止咳,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健脾安中;甘草协调诸药,同为使药。合
而用之,可使表解、气畅、痰消,诸症可愈。
【主治】 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苔白、脉弦。可用于风寒咳
嗽、伤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病症。
【加减】 若无汗、脉弦甚或紧者,加羌活,使微汗透达为度;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
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者,加黄芩。
【附记】 本方药性偏温,发热多汗、恶热烦渴、痰黄稠、脉浮数者,不宜应用。
4清肺解毒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清肺解毒菊芩柴,地丁薄甘大青叶,银花藤加车前草,风热咳嗽肺热炽。
【组成】 野菊花15克,黄芩12克,竹柴胡15克,紫花地丁30克,薄荷10克,大青叶
30克,甘草6克,银花藤30克,车前草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清肺解毒,利湿泄热。
【方解】 风热咳嗽,是因外感风热犯肺,热郁上焦不解,而致肺热炽盛,引起咳嗽,治宜清
肺解毒,顿挫病势。故方用野菊花、黄芩、紫花地丁、大青叶清肺解毒;配以薄荷、竹柴胡,疏散
风热而外解;车前草清热利尿而下泄;银花藤清热解毒而通络;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清肺解
毒之力颇著,可使风散、热清、痰消、咳止,用之效捷。
【主治】 肺系感受风热,咳嗽唾黄绿色稠痰,或胸胁疼痛,痰中带血。
【加减】 痰中带血者,去柴胡、黄芩,加焦山栀10克,大、小蓟各15克,白茅根30克。
【附记】 此系风热咳嗽之重证,热邪由表入里,则必须由里而清;热邪在表者慎用之。
5燥咳宣润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燥咳宣润玄麦翘,桔甘杏仁蝉衣入,
薄荷黄芩韦根煎,温燥咳嗽此方先。
【组成】 玄参20克,麦冬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杏仁10克,连翘12克,薄荷
10克,蝉衣6克,黄芩10克,韦根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甚者日夜服二剂。
【功效】 清解凉润。
【方解】 燥咳一证,由本气自病者轻,由伏气而病者重。本方为本气自病之燥咳证而设,适
用于温燥初起者。方用连翘、薄荷、蝉衣辛凉疏解在表温热之邪;黄芩清肺泻火;热邪伤阴则燥象
必现,故用玄参滋阴泻火,麦冬养阴凉润,韦根清热生津,三药合用,润肺养阴,热清、阴复则温
燥自解;复以杏仁、桔梗、甘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诸药相伍,共奏清解凉润之功。
【主治】 温燥初起,症见口苦咽干、干咳无痰、或吐痰色黄质稠、发热等症。
6清燥救肺汤
【来源】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歌诀】 清燥救肺生石膏,参草杷胶麦胡麻,杏仁经霜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组成】 冬桑叶、生石膏各9克,甘草、人参、胡麻仁(炒研)、真阿胶各3克,麦冬6
克,杏仁(炒)3克,枇杷叶(刷去毛)1片(或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频频2~3次滚热服。
【功效】 清燥润肺。
【方解】 本方证是由温燥伤肺,气阴两伤所致,此时既不能用辛香之品,以防耗气,亦不可
用苦寒泻火之味,以防伤津,治宜清燥润肺。方中桑叶轻宣肺燥,石膏清肺燥热,两药合用,以治
其致病之源,共为君药;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滋液,同为臣;《难经·十四难》云:“损其肺者
益其气”,故用人参、甘草益气生津;《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
用杏仁、枇杷叶味苦以泄肺气,兼润肺燥,此四味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肺
金之燥,得以滋润,肺气之郁者,得以肃降,则诸症自解。“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症,如沃
焦救焚,不厌其频,庶克有济耳”(《医门法律》)。本方清肺润燥与养阴并用,不仅清润之力较
大,且兼有益气之功。
【主治】 温燥伤肺,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咽喉干燥、鼻燥、心
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炎恢复期、喉痹、
失音、百日咳以及荨麻疹、其他急性热病后期等病症。
【加减】 若见痰多难咯,加贝母、瓜蒌;身热较甚,加栀子、犀角、羚羊角或牛黄;血枯,
加生地黄;口干欲饮,加沙参、玉竹;便秘,加火麻仁、肉苁蓉、桃仁;胸闷不畅,加桔梗、枳壳;
咳血,加侧柏叶、仙鹤草、白芨。
7清膈煎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清膈煎中胆南星,陈皮贝母海浮石,木通再入白芥子,清化痰热效称奇。
【组成】 陈皮45 克, 贝母9克, 胆南星6克, 海浮石6克, 白芥子2克, 木通6
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化痰热。
【方解】 痰火壅肺、咳喘频作,治宜清热化痰。方用白芥子、陈皮燥湿化痰;胆南星、贝母、
海浮石清化热痰;佐以木通清热利水。诸药合用,则痰化、热清。
【主治】 痰热壅盛、咳嗽气喘、内热烦渴、舌红脉数。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
气管炎以及雷米封中毒等病症。
【加减】 若见胸闷气喘,加枳壳、苏子、半夏;肺热壅盛,加石膏、知母;热积便秘,加大
黄。
8贝母瓜蒌散
【来源】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歌诀】 贝母瓜蒌散茯苓,橘红再合天花粉,润肺清热兼理气,肺燥咳嗽又一方。
【组成】 贝母9克,瓜蒌6克,天花粉、茯苓、橘红各4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方解】 方用贝母清肺止咳;瓜蒌、天花粉润肺化痰;茯苓、橘红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合
而用之,共奏润肺清热,理气化痰之功。
【主治】 肺燥咳嗽,症见咯痰不利、咽喉干痛、舌红少苔而干。可用于支气管炎、感冒、肺
炎、肺结核、肺气肿、百日咳等病症。
【加减】 若喉痒难忍者,加前胡、牛蒡子;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去橘红,加炒参、仙鹤
草;咽干喉痛者,加芦根、麦冬、玄参。
【附记】 凡由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干痰喘者,不宜应用。
9半夏露
【来源】 现代·叶显纯《常用中成药》
【歌诀】 半夏露中远志菀,枳桔麻陈枇杷叶,薄荷油渗杏仁水,咳嗽痰多服之灵。
【组成】 半夏2532克,远志1620克,紫菀1512克,枳壳1314克,桔梗1008克,麻黄
1008克,陈皮1512克,枇杷叶1512克,薄荷油2000毫升,杏仁水60000毫升。
【用法】 上药制成糖浆剂。每服1汤匙(10~15毫升),日服3~4次。
【功效】 温宣肺气,祛痰止咳。
【方解】 方用生半夏化湿祛痰,降气止咳为主药;配以麻黄、桔梗、紫菀、薄荷、杏仁、远
志温宣肺气,化痰止咳;枳壳、陈皮、枇杷叶理气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奏温宣肺气,祛痰止咳
之功。寒痰咳嗽,用之颇验。
【主治】 痰多咳嗽。 可用于急、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 肺炎所致的咳嗽等病症。
【附记】 胃寒疼痛者慎用。
10沙参麦冬杏贝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赵棣华方)
【歌诀】 沙参麦冬杏贝汤,肺胃阴虚是效方,玉竹花粉冬桑叶,扁豆甘草止咳良。
【组成】 北沙参30克,麦冬、花粉、玉竹、冬桑叶、生扁豆、杏仁、浙贝母各15克,甘草
6克。
【用法】 先将药物加清水浸泡30分钟,再用文火煎4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
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养阴生津,止咳化痰。
【方解】 沙参麦冬汤原为清代吴鞠通治疗“秋燥”肺胃阴伤之方剂,今加杏、贝,以治肺胃阴
伤之干咳,效果亦验。由于胃津伤,则口干咽燥;肺津伤则干咳不已。本病虽证肺,而其源实本于
胃,胃阴不足,则肺津不继,故方中以沙参、麦冬清养肺胃;玉竹、花粉生津解渴;扁豆、甘草益
气培中;冬桑叶轻宣燥热;佐以杏仁、浙贝助津止咳化痰。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
燥,止咳化痰之功。
【主治】 肺胃阴伤之干咳,症见干咳少痰、口干咽燥,或痰不易咳出、脉略数、舌红、苔薄
黄或白或苔少者。
【加减】 若伴有外感者,加葛根、连翘、白芷等以解表邪。
【附记】 凡咳嗽痰多者,本方无效。
11金水六君煎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金水六君煎当归,熟地陈皮半夏随,茯苓再配炙甘草,肺肾虚寒水泛痰。
【组成】 当归6克,熟地15克,陈皮6克,半夏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用法】 上药加生姜3~7片,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养肺肾,祛湿化痰。
【方解】 本方为肺肾阴虚、湿痰咳喘者而设,故用当归、熟地滋肺肾阴血以治本,配以二陈
汤燥湿化痰以治标,标本兼治,合用可达滋养肺肾,祛湿化痰之功。
【主治】 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所致湿痰内盛、咳嗽呕恶、喘逆多痰。可用于咳
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咳喘甚者,加葶苈子、麻黄、杏仁;兼表虚者,加黄芪;咳痰黄稠者,加瓜蒌、
黄芩;痰盛气滞、胸胁不快者,加白芥子;阴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细辛;如兼表邪寒热者,加柴胡。
【附记】 方中熟地黄药性滋腻,易滞脾伤胃,脾虚食少及大便溏薄者应慎用,或配合健脾运
化药同用。
12葳蕤汤
【来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 葳蕤汤中白薇麻,独活川芎青木香,滋阴清热止咳喘,杏仁甘草生石膏。
【组成】 葳蕤(即玉竹)、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青木香各60克,生石
膏90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100克,水煎服,日服2次。或用饮片,按常规剂量,水煎
服。
【功效】 滋阴清热,止咳平喘。
【方解】 凡温热之邪, 客于肺卫易致发热、 咳喘、 咽痛诸症, 故方用麻黄、 杏仁宣肺
化痰, 止咳平喘; 配以生石膏清热透表, 独活宣散; 葳蕤、 白薇滋阴清热, 以防热邪伤阴,
与石膏独活相伍, 一静一动, 相互为用; 青木香、 川芎理气和血, 舒畅气机;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 共奏滋阴清热, 止咳平喘之功。
【主治】 风温外感,症见咳嗽喘息、咽红疼痛、汗出体重、嗜睡、发热、脉浮数者。可用于
感冒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慢性咽喉炎等病症。
【加减】 一般可去独活,加法半夏、陈皮、贝母之品,以增强化痰止咳之功。临证应用,可
随症灵活加减。
治高热、中暑妙方(方3首)
1原因不明高热方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盛循卿方)
【歌诀】 原因不明高热方,柴胡黄芩白虎汤,忍冬连翘生甘草,清泻里热和少阳。
【组成】 柴胡、 黄芩、 知母各10克, 生石膏、 忍冬藤各30克, 连翘15克, 甘草6
克。
【用法】 加水先煎石膏30分钟,同时将余药浸泡30分钟后,加入石膏煎液中,再煎20分
钟,滤取药液,加水再煎20分钟。每日1剂,将2次药液混合。在体温周期性上升前1小时服。
【功效】 清热泻火。
【方解】 本方由小柴胡汤、白虎汤、银翘散三方化裁筛选而成。对于温热邪毒,郁于气分者,
甚为合适,所举验案与本方稍有出入,意在灵活应用,以作示范。
【主治】 原因不明之高热,热势上下午有波动,面红口干、苔黄、脉数。
2六和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六和汤里杏夏砂,藿香叶参草茯苓,香薷厚朴白扁豆,姜枣同煎六气平。
【组成】 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炙甘草各30克,茯苓、藿香叶、白扁豆各60克,香薷、
厚朴各120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12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
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化湿消暑,健脾和胃。
【方解】 本方能御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吴鹤臬云和六腑),故名“六和”。风寒暑湿诸邪,伤
脾则泻,伤胃则吐,伤肺则咳,伤膀胱则小便赤涩。清气不升则头目昏痛,阴阳相争则寒热交作。
方用藿香、砂仁、杏仁、厚朴行气舒脾,辟秽化浊;扁豆、赤苓渗湿清热,化暑和脾;半夏降逆止
呕;人参、甘草益气扶正祛邪,且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香薷、苏叶发汗散寒。合而用
之,能健脾祛湿,理气解表,使气机和畅,清升浊降,风寒暑湿俱去,诸症可除。方中香薷、苏叶,
虽皆发汗解表之品,但一善化湿祛暑,一善理气和中。若伤寒受寒,寒热无汗者,宜用香薷;若风
寒束表,恶寒发热者,则宜苏叶(引自《汤头【歌诀】》)。
【主治】 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
卧倦怠、小便赤涩者。可用于中暑疰夏、消化不良、感冒等病症。
【附记】 一方有白术30克,木瓜60克。
3行军散
【来源】 清·王士雄《霍乱论》
【歌诀】 行军散里麝牛黄,珍珠冰片硼砂随,雄黄火硝金箔片,开窍辟秽清暑珍。
【组成】 牛黄3克,麝香3克,珍珠3克,冰片3克,硼砂3克,雄黄24克,火硝09
克,金箔20片。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03 ~09 克,日服2~3次,凉开水调下。也可搐鼻用。
【功效】 开窍辟秽,清暑解毒。
【方解】 凡暑毒秽恶,吐泻昏厥之症,治宜开窍辟秽,清暑解毒。方用麝香、冰片芳香开窍
辟秽,为君药;臣以清心解毒开窍的牛黄;佐以解毒辟秽的雄黄、硼砂;火硝导浊,金箔宁神,合
而用之,共奏开窍辟秽,清暑解毒之功。
【主治】 暑月霍乱痧胀、山岚瘴疠、暑热秽浊、吐泻腹痛、烦闷欲绝、头目昏晕、不省人事、
腹胀腰痛、恶心呕吐等。可用于中暑、急性胃肠炎、霍乱吐泻、各种昏厥等病症。
【附记】 孕妇忌用。同时取本散少量吹鼻取嚏,有开窍辟秽解毒的作用,主治头目昏晕、不
省人事、烦闷欲绝、恶心呕吐等。此外,还可用于点眼,治风热障翳,吹喉,治口疮咽痛。
治外感温热病妙方(方5首)
1五叶二根白薇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魏长春方)
【歌诀】 五叶二根白薇汤,体虚热症清透方,苏藿参竹冬桑叶,芦根茅根共煎尝。
【组成】 冬桑叶9克,人参叶9克,藿香叶6克,紫苏叶3克,淡竹叶9克,鲜芦根30克,
白茅根30克,白薇9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
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生津解暑,芳化和中。
【方解】 体虚感受湿热或大病退后,余邪未消,往往低热缠绵,若补之则碍邪,清热化湿则
伤胃气,用药颇为棘手。本方系仿古人之法化裁变通而成以轻灵见长。方中人参叶味甘苦性寒,功
能生津解暑,降虚热,适用于热病伤津之候,有补而不腻的特点;冬桑叶、白薇退虚热;藿香、苏
叶芳化和中。适于热伏湿恋之持续低热。
【主治】 体虚外感、湿热留恋,症见持续低热、头昏肢酸、胃纳呆滞、胸腹满闷、小便短赤、
或有微热盗汗、脉弦滑或弦细、舌红燥、苔微黄或白糙者。
【加减】 夏秋湿热交蒸,清阳不升者,可用鲜荷叶1/4张,佩兰叶6克,易淡竹叶、苏叶;
亦可用甘露消毒丹6克吞服,以代替藿香增强清化湿热之功;若药后已有汗出者可用佩兰叶,橘叶
各9克,易辛温之苏叶、藿香叶。
【附记】 凡外感高热或内伤阴虚发热者则非本方所宜。
2消斑青黛饮
【来源】 明·陶节庵《伤寒六书》
【歌诀】 泻火消斑青黛饮,石膏知母玄人参,柴草连栀犀地黄,釜底抽薪加川军。
【组成】 青黛3克,黄连9克,犀角3克(用代用品),石膏50克,知母9克,玄参9克,
栀子9克,生地15克,柴胡9克,人参6克,甘草45 克。
【用法】 加姜、枣水煎,入苦酒(醋)1匙服。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 泻火解毒,凉血化斑。
【方解】 阳毒发斑虽是由于胃经邪热太盛,其他各经也有火热相助。方中犀角、石膏清胃火、
解热毒;配以青黛、柴胡、黄连清肝火,且柴胡引邪透达肌表,而泻心火;栀子清三焦之火;知母
泻肾火;玄参、生地滋阴润燥;甘草泻火解毒,并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人参补气生津,扶
助正气;醋能酸敛。本方以泻火解毒为主,用大队清凉之味,灭其阳毒炎炎之势,堵其大烦大热之
生发源,热清血静,则斑自化,神自宁。用参、草、姜、枣者,护卫中宫,以防过于寒凉伤脾胃也。
【主治】 阳毒发斑、大烦大热、舌苔燥黄、舌质红、脉洪大滑数。
【加减】 若大便实者,去人参,加大黄。
3三黄石膏汤
【来源】 明·王焘《外台秘要》
【歌诀】 三黄石膏芩柏连,栀子麻黄豆豉全,姜枣细茶煎热服,表里三焦热盛宜。
【组成】 生石膏30克,黄连、黄柏、黄芩各6克,香豆豉9克,栀子10枚,麻黄9克,
生姜3片,大枣2枚,细茶1撮。
【用法】 水煎热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 泻火解毒,发汗解表。
【方解】 伤寒表证未解,里热已炽,可致表里三焦俱热,营卫不通,津液不布。此际,欲解
其表,则里证又急;单清其里,则表不能解。治必解表清里兼顾。故方用麻黄、豆豉发汗以解表邪;
三黄、栀子通泻三焦火热;石膏辛甘大寒,清热兼能解肌,合麻黄、豆豉则宣泄肺胃郁热,合三黄、
栀子,则泻火解毒除烦。煎加姜、枣以和营卫,少入细茶,清肃上焦。诸药合用,发表不助里热,
清里不碍解表,使内外邪热俱去,营卫通而津液布,则烦渴谵狂等症自平。是乃表里双解之妙方也。
【主治】 伤寒壮热无汗、面赤鼻干、口渴烦躁、或谵语神昏、狂叫欲、或鼻衄身黄、脉象洪
数,以及阳毒发斑等症。本证在外感热性病中尤为多见。
4银翘桑菊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银翘桑菊汤薄荷,牛蒡竹叶前胡随,桔梗杏仁生甘草,风温初起此方宜。
【组成】 金银花12克,连翘、薄荷、牛蒡子、桑叶、生甘草、菊花、淡竹叶、杏仁、前胡
各10克,桔梗6克。
【用法】 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 辛凉解表,祛风清热。
【方解】 本病因温热更挟风邪所致,治当于清热方中加入疏风之品,宗“风淫于内,治以辛
凉、佐以苦甘”之旨,方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牛蒡子、薄荷、桑叶、菊花祛风散邪;
杏仁、甘草、前胡、桔梗理肺止咳。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祛风清热之功。
【主治】 风温初起,症见头痛、身热、或恶风、或不恶风、咳嗽、流清涕、心烦、口渴、苔
白或黄、脉浮数。
【加减】 临证时应视风重热轻或风轻热重,将祛风清热之药量随病情轻重灵活【加减】。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屡用皆验,堪称良方。
5竹叶银翘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竹叶银翘杏仁泥,桑菊草栀豆豉宜,清凉宣透执轻重,温病初起用时多。
【组成】 连翘、竹叶各15克,金银花25克,淡豆豉、生栀子、冬桑叶、杭菊花、生甘草、
杏仁泥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病重者一日两剂。
【功效】 清凉宣透。
【方解】 寒邪伤人之阳,热邪伤人之阴,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此正治大法。温病初起所见
纯属温热证象,故方用银、翘、栀、豉、桑、菊、甘草、竹叶等辛凉甘平轻清之味,清宣上焦,仅
用一味辛苦甘温降肺解肌之杏仁作引导为剂,以清解初起之温邪。连服数日,其病自愈。
【主治】 温病初起, 症见头昏痛、 身发热、 不恶寒或自汗、 口干作渴、 舌苔薄白或黄、
脉象不缓不紧而动数、 两寸较大、 尺部皮肤较热、 午后热甚、 入夜尤炽。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病变稍缓的为外感温病,病变急剧的为伏气温病,治当详察。
本方适用于外感温病初起。临证应用,宜随证加减。
治感冒妙方(方20首)
1苏羌达表汤
【来源】 近代·俞根初原著,徐荣斋重订《重订通俗伤寒论》
【歌诀】 苏羌达表汤芷防,橘红杏仁茯苓皮,祛风散寒生姜入,风寒感冒兼挟湿。
【组成】 苏叶9克,羌活45 克,防风45 克,白芷45 克,橘红45 克,杏仁9克,
茯苓皮9克,生姜3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 祛风散寒,化湿解表。
【方解】 感冒风寒,夹有湿邪之证,治宜祛风散寒,化湿解表。方用苏叶、生姜祛风散寒;
羌活、防风、白芷祛风除湿,以发散解表;并佐以橘红、杏仁宣肺化痰,茯苓皮利水渗湿,使邪从
小便而泄。开鬼门,洁净府同时并用,为其配合特点。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化湿解表之功。
【主治】 风寒感冒(外感风寒夹湿型),症见恶寒发热、骨节酸楚、头痛、身重、舌淡苔白
腻、脉浮。
【加减】 临床如见发于暑节,加香薷、滑石;脘痞便溏,加藿香、佩兰;纳食不馨,加砂仁、
谷芽;身重,加苍术、苡仁。
2神白散
【来源】 清·朱瑞章《卫生家宝》
【歌诀】 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一切风寒皆可服,用代麻黄功不惭。
【组成】 白芷30克,甘草15克,淡豆豉50粒,生姜3片,葱白3寸。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温服。
【功效】 发汗解表。
【方解】 风寒感冒,此为轻剂。方中葱白辛温通阳,豆豉宣郁透邪,二药配用,名葱豉汤;
配以白芷疏风止痛;生姜散寒温胃;甘草安中和药。诸药合用,共奏通阳发汗,解表散寒之功。凡
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皆可服用。
【主治】 外感风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白脉浮者。可用于风寒感冒、风寒头
痛等。
3苏叶生姜红糖饮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苏叶生姜红糖饮,发表散寒堪称良,风寒感冒轻证用,药仅三味效非凡。
【组成】 苏叶10克,生姜15克,红糖适量。
【用法】 水煎一次温服,盖被取微汗出,风寒可解。
【功效】 辛温发表,祛风散寒。
【方解】 方中苏叶辛温,发散风寒,理气和营;生姜味辛性温,走而不守,发表散寒,二药
配合发表散寒之力增强;再加红糖甘温和中补脾,补血活血,一助姜苏发表,二可调味和药。三药
合用,共奏辛温发表散寒之功。此为渝州民间常用之验方,凡风寒感冒轻证,屡用皆验。
【主治】 风寒感冒(轻证)。
4荆防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风寒感冒荆防汤,苏梗桔梗与生姜,临证尚可【加减】酌,药性平和效堪良。
【组成】 荆芥10克,防风10克,苏梗10克,桔梗10克,生姜10克。
【用法】 水煎温服。服之得微汗而解。
【功效】 辛温解表,祛风散寒。
【方解】 荆防汤乃宗《医学正传》之“荆防败毒散”化裁而成。方中荆芥、防风、生姜表散风
寒;苏梗行气宽中,散风寒,解肌发表,消痰利肺;桔梗功能升提,引药上达,祛邪外解,增强表
散风寒之力。咳甚者配前胡、杏仁、陈皮等化痰止咳之品。服之得微汗出,使风寒之邪从汗解而不
伤正。此“时方”为药性平和之剂。
【主治】 风寒感冒。
【加减】 临证尚可随证【加减】。如咳甚者,加前胡12克,杏仁10克;胃纳差者,加陈皮
12克。
5十神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麻黄赤芍兼香附,时疫感冒效堪夸。
【组成】 葛根420克(15克),升麻、陈皮、炙甘草、川芎、紫苏叶、白芷、麻黄(去根
节)、赤芍药、香附各120克(各6~9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9克,加生姜5片,连须葱白3茎,煎汁温服,或水煎服。
【功效】 发汗解表。
【方解】 方用葛根、升麻升阳解肌;麻黄、苏叶宣肺散寒;川芎、白芷疏风止痛;生姜、葱
白通阳发汗;陈皮、香附行气开郁,合苏叶辛香利气;赤芍敛阴益营,合香附、川芎行气调血;甘
草安中和药,合赤芍防辛燥之药发散太过,使邪祛而不伤正。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之功。如此
则表解寒去,肺复宣降,营卫畅行,气血和调,诸症自除。
【主治】 风寒感冒,症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咳嗽鼻塞者。
【附记】 方中葛根、升麻与甘草相配,又有透疹解毒作用,所以本方除可用治一般风寒感冒
外,对于麻疹初起而见恶寒发热等表寒征象者,亦可酌情使用。
6午时茶
【来源】 清·陈修园《经验百病内外方》
【歌诀】 午时茶茅芷前曲,麦陈枳防芎胡苏,藿香山楂红茶叶,桔草羌翘川厚朴。
【组成】 茅术、白芷、前胡、六曲各30克,麦芽45克,陈皮、枳实、防风、川芎、柴胡各
30克,紫苏45克,藿香、山楂各30克,厚朴45克,红茶叶96克,连翘30克,桔梗45克,甘
草、羌活各30克。
【用法】 上药制成块剂或冲剂。每服约15~3 克,布包后,水煎或沸水浸泡饮服,日服2~
3次。
【功效】 发散风寒,化湿和胃。
【方解】 凡表寒而里不和之证,治宜解表和里,表里而解之法,故方用紫苏、防风、羌活、
藿香、白芷等疏解在表之风寒;配以茅术、厚朴、陈皮、六曲、麦芽、枳实、红茶叶、山楂等和里
消积;柴胡和解;连翘、甘草消炎;桔梗宣达上行,甘草调和诸药之性。诸药合用,共奏解表和里
(发散风寒、化湿和胃)之功。
【主治】 风寒感冒、寒湿阻滞、水土不服,症见食积不化、胸闷腹泻、畏寒发热、舌苔白腻
等。
【附记】 凡风寒挟食、挟湿之证,均可服用。
7十味芎苏散
【来源】 明·李梴《医学入门》
【歌诀】 十味芎苏散葛根,桔梗柴胡夏苓甘,枳壳陈皮姜枣入,风寒上犯此方良。
【组成】 川芎21克,紫苏叶、葛根各15克,桔梗(生用)75 克,柴胡、茯苓各15克,
甘草(炙)9克,半夏18克,枳壳9克,陈皮12克。
【用法】 上药共研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
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 散寒解表,祛风止痛。
【方解】 风寒上犯,治宜祛风散寒,故方用川芎、葛根祛风止痛;配以紫苏叶、葛根祛风解
表;柴胡疏肝解郁,和解少阳;茯苓、半夏、枳壳、陈皮、甘草温化痰湿;桔梗宣肺化痰,载药上
行;姜枣和胃;甘草扶正和药。诸药合用,共奏散寒解表、祛风止痛之功。
【主治】 四时伤寒,症见发热头痛。可用于风寒感冒、感冒头痛、偏头痛等病症。
【加减】 感冒加荆芥,防风;头痛甚者,加藁本、白芷;咳嗽者,加麻黄、杏仁;偏头痛甚
者,加羌活;伴头部刺痛者,加地龙、桃仁。
8神术散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
【组成】 苍术15克,藁本9克,白芷9克,细辛6克,羌活9克,川芎9克,炙甘草9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加生姜6克,葱白6克,水煎服。也可改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 散寒除湿,祛风止痛。
【方解】 本方即九味羌活汤去黄芩、生地、防风,加藁本而成。方中苍术入足太阴脾经,细
辛入足少阴肾经,川芎入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阳胆经,羌活、藁本入足太阳膀胱经,白芷入足阳明胃
经,诸药皆辛温发散之品,以疏散各经风寒湿邪,更以甘草温益中气,姜葱通阳解表,合而用之,
共奏发汗散寒,祛风除湿之功。
【主治】 感冒风寒湿邪,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无汗、肢体酸楚、鼻塞声重、咳嗽头昏
以及大便泄泻等。可用于感冒、寒湿头痛、泄泻等。
【加减】 临床若风寒湿重者,加干姜、厚朴、吴茱萸;郁久化热者,加菊花、薄荷;鼻塞流
涕甚者,加苍耳子、辛夷花;遍身关节痛者,加独活、秦艽。
9银翘散
【来源】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 银翘散中牛豉草,荆薄桔竹能解表,温病初起最宜用,辛凉平剂用时多。
【组成】 金银花、连翘各30克,桔梗、薄荷各18克,淡竹叶12克,甘草15克,荆芥穗
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用法】 上药共研末为散,每服18克,用鲜芦根煎,香气大出即取服。轻者日服3次,重
者服4次。也可用饮片,按常规剂量,水煎服。
【功效】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解】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邪正相争,肺气失宣,风热止壅于咽喉。治宜疏散风热,清
热解毒。方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为君药;荆芥穗、薄荷、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热
外出,为臣药,其中荆芥穗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且与金银花、连翘、竹叶、芦根配伍,温
性被制,可增强本方辛散解表之功;牛蒡子、桔梗、甘草合用,能解毒利咽,宣肺祛痰;淡竹叶、
芦根甘凉轻清,清热生津以止渴,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之性,以为使。“病温者,精气先
虚,此方之妙,予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清去实之能,用之得
法,自然奏效”(《温病条辨》)。方中清热解毒药物与辛散表邪药物相配伍,共奏疏散风热、清
热解毒之功。
【主治】 温病初起, 症见发热口渴、 微恶风寒、 无汗或有汗不畅、 头痛、 咳嗽、 咽痛、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浮而数。可用于风热感冒、 流感、 急性扁桃体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
行性腮腺炎、 大叶性肺炎、 麻疹初起、 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 急性咽炎、 喉炎、 口疮、 失
音、 暴发性风疹、 咽峡疱疹、 眼睑病;也有用于急、 慢性胃炎、 肠伤寒、 产后子宫肌内膜炎、
肾病综合征、 疖肿等病症。
【加减】 表证明显、有汗者,重用金银花、连翘;无汗者,重用荆芥、薄荷;汗出而热不解
者,去荆芥、薄荷,加黄芩、青蒿;咽喉肿痛者,加马勃、射干、山豆根;咳嗽较重者,加桑白皮、
杏仁、贝母;伤津口渴,加天花粉、葛根;里热已甚者,加山栀、黄芩;头痛甚者,加白芷、菊花;
小便黄赤者,加滑石,甘草梢;胸闷者,加藿香、郁金;发热较甚者,加柴胡;衄者,去荆芥、豆
豉,加侧柏炭、栀子炭、白茅根。
10桑菊饮
【来源】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 桑菊饮中杏薄荷,连翘芦根草桔梗,风温初起最堪用,透表止咳热亦清。
【组成】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各9克,桔梗6克,芦根12克,薄荷、甘草各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方解】 风热之邪,入侵手太阴肺经,治宜疏散风热,宣肺止咳。方中以桑叶、菊花甘凉轻
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又善清肺中之热而止咳嗽,二者同为君药;薄荷辛凉解表,
助桑、菊以疏散上焦风热;杏仁肃降肺气,桔梗升提肺气,二药一降一升,以恢复肺的肃降与宣通
功能,以达到止咳的目的,与薄荷共为臣药;连翘苦辛寒而质轻,清热透表;芦根甘寒,清热生津
而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且与桔梗相伍,并利咽喉。诸药配伍,使上焦
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表证解,咳嗽止。本方是辛凉轻剂,解表清热作用逊于银翘散,
但清肺止咳作用又胜于银翘散。用于风温咳嗽,最为得体,实为治风温咳嗽之妙方。
【主治】 风湿初起,症见身有微热、咳嗽、口干微渴、头痛鼻塞、咽痛、舌苔薄黄、脉象浮
数。可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结膜炎、急性支气管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大叶性肺
炎或小儿肺炎等病症。儿科应用尤多。
【加减】 如见肺热较甚,咳嗽痰黄稠不爽者,加瓜蒌皮、天花粉、浙贝母等;咳嗽痰多,舌
苔白腻,加陈皮、半夏、茯苓;痰多黄稠、舌苔黄者,加黄芩、冬瓜仁;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仙
鹤草、枇杷叶;伤津口渴,加天花粉、石斛;热甚,加黄芩、生石膏;咽痛,加银花、大青叶、山
豆根。
11感冒退热冲剂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歌诀】 感冒退热冲剂方,连翘拳参板蓝根,清热解毒大青叶,临证使用最方便。
【组成】 大青叶200克,板蓝根200克,连翘100克,拳参100克。
【用法】 上药制成冲剂,每服18~36克,日服3次,开水冲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各药用量须酌减至汤剂常规剂量。
【功效】 清热解毒。
【方解】 方用大青叶、板蓝根、拳参清热解毒凉血,与连翘相配既可增强解毒清热之功,又
可疏散风热。药仅四味,【功效】非凡。
【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咽痛等。可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流行性腮腺
炎、病毒性心肌炎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症。
【加减】 如见恶风发热,加荆芥、防风、薄荷以疏风祛邪;咳嗽多痰,加前胡、桔梗以宣肺
止咳化痰;咽喉肿痛,加金银花、黄芩以解毒清咽;高热不退,加生石膏、寒水石以清热泻火。
12羌活胜湿汤
【来源】 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歌诀】 羌活胜湿独防风,藁本川芎草蔓荆,湿邪束表头腰重,散风升阳有奇功。
【组成】 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防风、川芎、炙甘草各45 克,蔓荆子3克。
【用法】 水煎温服。每日1剂,空腹日服2次。
【功效】 祛风散寒,解表除湿。
【方解】 湿气在表之证,多由汗出当风,或久处湿地、风湿杂至、外袭肌表、郁于腠理、阻
遏营卫所致。治宜发汗解表,祛风胜湿。方中羌活辛温,气雄而散,为太阳经之风药,善散上半身
风湿而舒利关节;独活苦辛微温,行血分、走下焦,善除下半身风湿而宣痹止痛;二活并用,通治
一身上下之风湿而宣痹止痛,共为君药;防风辛温,为风药中之润剂,既入太阳疏风解表,又入脾
经而除肌中风湿,善治一身尽痛;藁本辛温,疏风散寒,善达巅顶而止外感头痛,二药为臣,助君
药辛散解表,祛风胜湿两止头身疼痛;川芎辛温走窜,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而能祛风止痛;蔓荆
子苦辛性平,专祛头面风湿而能清利头目,用以为佐,则祛风胜湿、宣痹止痛之力尤著;更以炙甘
草为使,调和诸药,于辛温升散之中扶正和中,使散中有补,汗而不峻,则风湿俱去而正气不伤。
方中诸药用药俱轻,其意亦在取轻扬微汗之法,使风湿之邪得以并去。综观全方,上下并治,气血
并行,既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又示人以治湿忌大汗、大汗则风祛湿留,病必不除,
堪为治疗风湿在表之良剂。东垣制方深义,学者当悉心领悟。诸药合用,可使风寒湿邪表而散之,
营卫调合,经络通畅,则身重可除,诸痛可蠲。因此方疗效卓著,故受到后世医家们的重视,被视
为宣散湿邪之代表方剂。
【主治】 风湿在表,症见头痛头重、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不能转侧、恶寒微热、苔薄白、
脉浮紧。可用于风寒挟湿感冒、风湿性关节炎、风邪偏胜的痹症、高血压头痛、神经性头痛、过敏
性紫癜、风邪上袭的眼病等。
【加减】 如见身重而以腰部沉重较著者,加防己、附子、制川乌;关节热痛者,加防己、苍
术、桂枝、生石膏;项强,加葛根、桂枝;风寒感冒,加荆芥、生姜;风湿痹痛,加秦艽、防己;
偏头痛,加柴胡、黄芩;高血压头项强痛,加葛根、赤芍。
13桑菊排风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桑菊排风汤薄荷,芦根蝉衣甘草和,风热感冒可首选,散风清热效力宏。
【组成】 冬桑叶10克,菊花10克,排风藤30克,蝉衣3克,薄荷6克,甘草3克,芦根
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辛凉解表,散风清热。
【方解】 此系《温病条辨》之桑菊饮【加减】而来。取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之性,以疏
解上焦风热邪气,且桑叶善走肺络,为清疏肺热之主药;用薄荷、蝉衣助桑菊疏散上焦风热;排风
藤味甘、性平、微寒,更助桑、菊、蝉、薄散风清热之功,药轻而效宏,宜轻煎取其气。
【主治】 风热感冒。
【加减】 咽喉红肿疼痛甚者,加挖耳草30克(清热解毒);发热较甚者,加青蒿15克;咳
嗽较重者,加五匹风30克;食欲不振者,加鸡矢藤30克。
14羌活佩兰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羌活佩兰石菖蒲,藿香木通威灵仙,淋雨受湿致感冒,时日较长用之良。
【组成】 羌活12克, 佩兰12克, 石菖蒲9克, 木通12克, 威灵仙9克, 藿香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散寒除湿,辟秽化浊。
【方解】 羌活佩兰汤为自拟方。方中羌活辛苦温,善行气分,舒而不敛,雄而善散,升而能
沉,能通畅脉络,透利关节,散风寒,祛风湿,为治淋雨受湿之要药,故为主药;配藿香、佩兰以
芳香化浊、辟秽;石菖蒲理气活血,开窍散风祛湿;威灵仙祛风胜湿为辅;并以木通上通心肺,利
诸窍,通血脉,下走三焦,利小便,通大便,荡涤腑滞,以助化湿浊;合而用之,具有良好的散寒
祛湿、辟秽化浊之功,重在除湿而利水道。
【主治】 寒湿感冒,症见头疼体痛、头重如裹、身体困重、遍身肌肉关节疼痛、恶寒不发热、
或先恶寒后发热、热势不扬、口干不渴、无汗、胸闷腹满、纳食不佳、或大便稀溏、小便色黄不畅
利、或咳泡沫白痰、舌苔白腻、脉浮紧。
【加减】 咳嗽甚者,加肺经草15克,鱼腥草30克;胃纳差者,加鸡矢藤30克;小便黄者,
加车前草30克。
15十味伤风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十味伤风轻剂方,玉竹荆防草杏苏,薄前桔梗牛蒡子,疏风解表堪称良。
【组成】 玉竹、荆芥、防风、杏仁、紫苏、薄荷、牛蒡子、前胡、生甘草、桔梗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宜避风。
【功效】 疏风解表。
【方解】 经言:“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方用甘平
益气,治风淫头痛之玉竹为君;甘平泻火补气之甘草为臣;微苦微辛微温之荆芥、紫苏、杏仁、前
胡、桔梗与辛凉之薄荷、牛蒡子为佐;更以辛甘微温之防风为使,宗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
甘之品,组合成方,共奏祛风解表之功。若风邪甚浅,即以此祛风解表轻剂为治足矣!
【主治】 伤风,症见鼻塞、流清涕、打喷嚏或咳嗽、甚则头痛、身热、微出汗、恶风、脉浮
缓、苔白不渴。
【附记】 本方名为编者拟加。注意避风。如能配合按摩风池、风府、迎香等穴位,疗效更速。
16新加香薷饮
【来源】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 新加香薷饮连翘,银花厚朴扁豆花,
五味相伍祛暑剂,解表化湿和中求。
【组成】 香薷6克,扁豆花6克,厚朴6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解表祛暑,化湿和中。
【方解】 方用香薷解表祛暑为主药;配以扁豆花、厚朴和中化湿,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均
为辅药。此方既能发汗解热,又能抑菌、抗病毒,并可健胃、利尿,故有祛暑化湿之功。
【主治】 伤暑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烦渴、汗出、头痛、呕恶、腹泻、尿黄、脉濡数
等。可用于暑天感冒、急性胃肠炎、支气管炎等。对于流行性感冒,不论发病季节,只要兼有湿邪,
本方疗效亦佳。
17人参败毒散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人参败毒用川芎,前胡柴胡云茯苓,羌活独活生甘草,枳壳姜薄苦桔梗。
【组成】 人参、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桔梗、茯苓、柴胡各6克,甘草3克,生
姜3片,薄荷15 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方解】 本方为体质素虚,外感风寒湿邪者设。本方和而不烈,多而不杂,不太热,亦不太
寒,是一首扶正解表的方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而体虚不耐发散的病症。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
散,通治一身上下风寒湿邪,并为君药;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解肌散热,助君药宣痹解表而止头身
疼痛,并为臣药;桔梗开肺,枳壳降气,茯苓渗湿,前胡祛痰,合则利肺气,除痰湿,止咳嗽,俱
为佐药;生姜、薄荷发汗解表,甘草和中调药,皆是佐使之品。风寒湿邪在表,固宜先行汗解,然
体质素虚,药虽外行,气从中缓,邪必不除,故更佐人参,配甘草少助元气,扶正败毒,使邪乘药
势而出。本方能“培其正气,败其毒邪,故曰败毒”(吴昆);“盖补中兼发,邪气不致于留连;发中
带补,真元不致于耗散”(赵羽皇),人参一味,用之最妙,其力能致开阖,增强表散之力,使热
毒得以排泄,又能协调精津血气各守其乡,以断邪气复入之路。邪去正安,诸症自解。诸药相伍,
益气发汗、疏导经络、表散邪解,用治四时感冒有较好疗效。
【主治】 体质素虚、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鼻塞声重、咳嗽有痰、
全身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可用于体虚感冒等病症。
【附记】 喻嘉言亦常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而愈,称为“逆流
挽舟”之法。但方中辛温香燥之品居多,若由于暑温、湿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误用。
18参苏饮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求。
【组成】 人参、紫苏叶、葛根、姜半夏、前胡、茯苓各9克,木香、枳壳各12克,桔梗6
克,炙甘草、陈皮各9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现多改用饮片作
汤剂,水煎服。
【功效】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方解】 本方为体质素虚,内有痰饮,外感风寒者而设。方用紫苏叶、干葛根、前胡发汗解
表以散风寒;人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扶体弱;陈皮、半夏除痰止呕;枳壳、桔梗利膈宽胸,
前胡配桔梗升降肺气以化痰止咳;木香行气破滞,姜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散风寒而和营卫,除
痰饮而止咳呕,行气滞而理胃肠,表里虚实兼治,重在扶正解表,作用较为温和,故于老幼体弱,
外感风寒、寒热咳呕,痰多胸满者最宜。
【主治】 体虚气弱、感冒风寒,内有痰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
呕恶、眩晕、大便泄泻等,以及外感风寒,发汗后,发热仍不止者。可用于体虚感冒,外感咳嗽、
泄泻、腹部痞满等病症。
【加减】 如见气虚不足,加黄芪;咳痰不畅,加紫菀、款冬花;痰多壅肺,加葶苈子、白芥
子;胸闷不舒,加瓜蒌、厚朴;脘腹胀满,加莱菔子、大腹皮、槟榔;恶寒无汗者,加麻黄、葱白。
19再造散
【来源】 明·陶节庵《伤寒六书》
【歌诀】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宗。
【组成】 黄芪6克,人参、桂枝各3克,甘草15 克,熟附子3克,细辛2克,羌活、防
风、川芎、煨生姜各3克,大枣2枚,酒炒芍药1撮。
【用法】 水煎温服。每日1剂,日服2次。原剂量、上药各等份,每服15克,加大枣2枚,
或再加芍药1撮,水煎服。
【功效】 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方解】 阳气素虚之人,感受风寒之邪,虽用辛温发汗之剂而不得汗出表解者,是阳气不能
鼓舞津液外出之故,所谓“阳虚不能作汗”。陶氏制本方意在助阳发汗,益气解表。方以熟附子、桂
枝、细辛为君,助阳发汗以散寒解表;更用黄芪、人参补元气,固肌表,既助药势以鼓邪外出,又
防阳随汗脱,是为臣;羌活、川芎、防风为佐,疏风行血,以增强解表散寒之力;芍药敛阴和营,
既资汗源,又制桂、附、羌、辛之温燥;甘草益气和中,调药缓峻,使汗出不致过猛,邪尽出而正
不伤,是佐助又有佐制之义;生姜温胃,大枣滋脾,合而升腾脾胃生发之气,和营卫,行津液,以
助汗出,俱是佐使之品。综观全方,不仅配伍周密,选药尤其精当,虽仿麻黄附子细辛汤法,却不
用发越阳气之麻黄,而用桂枝汤加羌、防、川芎于发汗之中兼和营卫。甚至生姜亦须煨过,使其专
于温胃;芍药酒炒而用,使之和营制燥而不碍发汗。凡此,皆陶氏精细入微之处,不可疏漏(引自
《汤头【歌诀】》)。
【主治】 阳气虚弱、感冒风寒,症见头痛项强、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
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经服发汗之剂汗不出者。可用于体虚感冒、
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病症。
【加减】 原书注称:“夏月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附记】 凡风热感冒或身有汗出以及体壮阳盛者忌用。
20葳蕤汤
【来源】 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歌诀】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最相宜。
【组成】 生葳蕤(即玉竹)、淡豆豉各9克,桔梗、薄荷各6克,白薇、炙甘草各3克,葱
白3茎,大枣2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阴发汗,解表清热。
【方解】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者,治宜滋阴清热解表。方用葳蕤滋阴润燥,清热生津;葱白、
豆豉疏散风热,以解表邪;白薇、薄荷清泄伏热;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红枣配甘
草益气和营;桔梗宣通肺气;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是为温病初起,表证兼见阴虚者设。阴虚之
体,发汗则伤阴,益阴则恋邪。本方之配伍,确属周全,可使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引
《中医方剂学》)。
【主治】 素体阴虚、感受外邪,症见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稠难出、口渴心烦、咽
干而痛、无汗或有汗不多、舌赤、脉浮数者。可用于阴虚体弱之感冒。
【加减】 表证较重,加防风、葛根;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加牛蒡子、瓜蒌皮;心烦口渴,
加竹叶、天花粉。
治高脂血症妙方(方14首)
1双降汤
【来源】 米一鹗《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朱良春方)
【歌诀】 双降汤里广地龙,水蛭归芍丹参投,黄芪川芎稀莶草,泽泻甘草生山楂。
【组成】 水蛭3克,广地龙10克,黄芪3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
10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稀莶草10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次,水蛭研极细末,分2次冲服。
【功效】 益气通络,活血降脂。
【方解】 高脂血症患者多表现为气虚夹痰瘀之证候。气虚血运无力,血流不畅久而成瘀;气
虚运化无能,膏粱厚味变生痰浊。气虚痰瘀互为因果,络道被阻,致诸症叠起。故方用黄芪合水蛭、
地龙益气通络,配以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活血祛瘀;泽泻、生山楂、稀莶草祛湿,降脂;甘草
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通络,活血降脂之功。临床研究证明,本方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
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黏稠度、改善脂代谢等作用。服后既可降脂通脉、降粘降压、
防止心脑栓塞、梗阻,又能减肥轻身。诚为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之妙方。
【主治】 高血脂、血黏稠或伴高血压者尤宜。
2降脂通脉饮
【来源】 米一鹗《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邵念方方)
【歌诀】 降脂通脉饮柴胡,首乌金樱生苡仁,滋阴行滞泻洁腑,茵泽楂郁酒军明。
【组成】 首乌30克,金樱子30克,决明子30克,生苡仁30克,茵陈24克,泽泻24克,
生山楂18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酒军6克。
【用法】 每日1剂,用水500毫升煎至(文火)250毫升,水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
合,分2次服。每2周为1疗程,一般服药1~3个疗程。
【功效】 滋阴降火,行滞通脉,泻浊洁腑。
【方解】 对临床无明显症状而出现血脂升高者,当以滋补肝肾治疗为主,佐以理气解郁活血
之品;若症状明显,患者自觉头目眩晕、胸闷而痛或肢体麻木,则当治以理气化痰,活血通脉为主,
佐以滋肾益血之味。本方采用了补泻并施,标本兼顾的组方原则,故方用首乌、金樱子、决明子滋
阴降火,且金樱子还有理气解郁作用;配以生苡仁、茵陈、柴胡清热利湿,化浊降脂;泽泻、生山
楂祛湿降脂;郁金配山楂行滞通脉;酒军配苡仁、泽泻泻浊洁腑。合而用之,此方补而不腻,固而
不涩,行而不散,共奏滋阴降火,行滞通脉,泻浊洁腑之效。
【主治】 高脂血症。
【加减】 偏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症见眩晕明显者,加桑寄生30克,生赭石30克;偏于
脾胃失健,症见脘腹痞闷、倦怠乏力者,去金樱子,加黄芪30克,茯苓15克,炒莱菔子12克;
偏于经脉瘀阻,症见肢体麻木、疼痛者,去金樱子,加丹参30克,炒桑枝30克,桃仁12克,路
路通12克;偏于肝肾不足、目失濡养,症见视物昏花者,加茺蔚子12克,青葙子12克,杭菊花
12克。
3益气化瘀通痹汤
【来源】 李宝顺《名医名方录》(武明钦方)
【歌诀】 益气化瘀通痹汤,归芍芎芪桂枝投,二参降香苡仁味,附子麦冬粉三七。
【组成】 当归15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桂枝10克,降香10克,丹参25克,党参
15克,炮附子10克,五味子10克,生苡仁30克,生黄芪30克,麦冬15克,三七粉2克(开
水冲服)。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用文煎50分钟,二煎沸后煎
30分钟。煎好后2次煎液混匀,总量以350~5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每剂分2次服完,睡
前温服一半,余者第二日早饭后两小时温服。连服两剂停药1天,服药过程中停服任何中西药物。
【功效】 益气养血,通阳化瘀。
【方解】 气虚则心悸气短,脾为气之源,心为脾之母,气虚者,每心脾气虚也。气虚多血瘀,
瘀则化热,瘀热耗伤心肝气阴,故方用生脉散【加减】。该方在补气扶正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活血
化瘀之丹参、三七和桂附之温阳,归芍芎养血活血,苡仁健脾利温、降气理气,黄芪以恢复心脾之
气机,共达气阴得复,血瘀得活之目的。
【主治】 心肝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症见心前区疼、头痛、口干、心烦易怒、脉弦劲、舌质
红、苔薄白偏干。可用于心脑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血管硬化、高脂血症等。
【加减】 该病虚实夹杂,虚为气虚,实为心肝血瘀。虚多湿邪阻遏,如舌润白腻者,可用高
丽参加白蔻温化湿邪;血瘀必生热,如舌嫩暗红者,可佐入半边莲,赤芍改为生白芍以敛肝阴;兼
有肝气不疏者,佐入炒香附、炒枳壳;郁热之邪凌心犯脑所致失眠者,佐入少量的黄连、肉桂,因
方中有桂枝,仅加少量的黄连以清心脾之郁热。
4神仙服饵方
【来源】 米一鹗《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陈克息方)
【歌诀】 神仙服饵熟地黄,首乌泽泻仙灵脾,枸杞黄精山楂配,高脂血症服之瘥。
【组成】 制首乌20克,枸杞子15克,熟地黄20克,黄精30克,仙灵脾30克,泽泻40
克,生山楂30克。
【用法】 水煎2次,每日1剂,早晚分服。亦可炼蜜为丸,长期服用。每次10克,日服2
次,开水送服。
【功效】 益肾填精,健脾渗湿,化痰祛瘀。
【方解】 脂质代谢紊乱状态,可视为痰浊、瘀血,此为脏腑虚损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其基本
的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主要为肾虚,波及肝、脾两虚;标实,是指痰浊、瘀血。
方中首乌是一味较理想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可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阻止脂质在组织沉淀。
枸杞子、仙灵脾均有降低血脂的作用;黄精有降低LDL的作用;泽泻能减少胆固醇原料的合成,
从而影响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血浆中TC的运输和清除;山楂能加快对TC的清除。故本方能益肾
固本,化痰祛瘀,具有降血脂的作用,是却病延年的良方。
【主治】 高脂血症。
【加减】 若肾阴偏虚、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女贞子、黑芝麻,并
重用熟地;肾阳偏虚、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弦细者,加肉苁蓉、巴戟天、制附子;脾虚偏重、
脘腹胀满、倦怠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半夏。
5降脂胶囊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张亭栋方)
【歌诀】 降脂胶囊桑寄生,泽泻山楂仙灵脾,玉竹再配茺蔚子,服用方便效亦彰。
【组成】 桑寄生15克,仙灵脾15克,茺蔚子15克,泽泻15克,山楂15克,玉竹15克。
【用法】 研制成9粒胶囊,为1日量,分3次口服。服药6周为1疗程。在服用本药前10
天及服药过程中,停用其他中西药。
【功效】 补肾强腰,活血行滞。
【方解】 本病病机以肾虚为本,以血瘀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方用桑寄生、仙灵脾、玉竹、
泽泻共补肾之阴阳;茺蔚子、山楂起活血行滞作用。诸药相合,补而不腻,祛瘀又无克伐之弊,起
到了标本兼治,补泻并施,行滞通脉之效。
【主治】 高脂血症。
6祛脂汤
【来源】 邱德文《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高尔鑫方)
【歌诀】 祛脂汤中广郁金,茵陈银花茶树根,虎首楂参龙须草,健脾逐瘀效果优。
【组成】 茵陈、银花、虎杖、首乌、龙须草各30克,山楂、丹参、茶树根各50克,广郁金
2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0天为1疗程。
【功效】 行气健脾消食,行血逐瘀解郁。
【方解】 方用茵陈清热利湿化浊,山楂健脾消食化瘀,两者配以诸药,能行气解郁,活血消
积。经实验研究表明,该方有明显的利胆、增加肝脏血量的作用,而肝脏是合成氧化及排泄胆固醇
的重要器官,增加胆汁的排泄,加强肝脏对脂肪的代谢,可能是此方调节血脂水平的主要途径。
【主治】 各种高脂血症。
【加减】 若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山萸肉、桑寄生、生地、地骨皮之类;肝火偏旺者,加
杭菊花,夏枯草、草决明、白芍之类;气滞血瘀者,加柴胡、红花、桃仁;脾虚气弱者,加黄芪、
茯苓、五瓜龙之类;兼有肉食积滞者,加鸡内金、麦芽。
7还童丸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名老中医补晓岚遗方)
【歌诀】 还童丸里朱砂漆,白醋加蜜炼为丸,软化血管降血脂,常用保健又疗疾。
【组成】 生漆500克,朱砂500克,白醋200毫升,蜂蜜500克。
【用法】 生漆入醋浸泡48小时,朱砂入麻油浸泡48小时,文火煎熬入蜂蜜收膏,每丸用膏
30克,加漆叶末90克,醋滴制丸,如梧桐子大。第1周每日服1丸,第二周每日服2丸,第3
周每日服3丸,直到第10周。每日10丸,不再加量。
【功效】 软化血管,降低血脂。
【方解】 此为常用之保健方。方中生漆、漆树叶行血祛瘀通络;朱砂镇心安神;白醋散瘀止
痛;麻油生肌;蜂蜜补中益气。全方共奏祛瘀通络,补中安神之功。
【主治】 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症。
8通冠降脂汤
【来源】 崔应岷《名医方证真传》(李辅仁方)
【歌诀】 通冠降脂汤丹参,黄芪白术生首乌,山楂泽泻枸杞子,川芎荷红草决明。
【组成】 生黄芪20克,丹参20克,炒白术15克,生首乌15克,生山楂15克,泽泻15
克,枸杞子10克,川芎10克,荷叶5克,红花5克,草决明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通痹,活血化瘀。
【方解】 本方是李氏多年临床有效的经验方。方中以黄芪、黄精、枸杞子、丹参、川芎、红
花益气补肾,活血化瘀;生首乌、草决明、泽泻、荷叶、山楂、白术健脾降脂,功效显著;炙甘草
通心阳。全方能使血脉通畅,脾气健运,肾气充足,达到标本同治的疗效。
【主治】 高脂血症,冠心病之胸闷、气短、腹胀、心烦、四肢作胀、腰腿痛等症。
9滋阴清肝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李振华方)
【歌诀】 滋阴清肝草决明,首膝泽芍云茯苓,龙蝎桃牡石菖蒲,荷楂丹参鸡血藤。
【组成】 蒸首乌21克,川牛膝15克,赤芍15克,云苓15克,泽泻15克,荷叶30克,
草决明15克,生山楂15克,地龙21克,丹参21克,鸡血藤30克,全蝎15克,桃仁15克,
牡蛎15克,菖蒲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其中牡蛎须先煎。
【功效】 滋阴养肝,清热活血。
【方解】 方用首乌、赤芍、草决明滋阴养肝;丹参、鸡血藤、桃仁、山楂、牛膝、荷叶合赤
芍清热活血;云苓、泽泻利湿化浊降脂;全蝎、地龙搜风通络;牡蛎消脂散结;菖蒲清热开窍。合
而用之能滋阴养肝,清热活血,降脂。经药理实验证明:首乌、云苓、泽泻、荷叶、草决明、山楂、
丹参、菖蒲等都具有降脂调脂的【功效】,故用此方治高脂血症,疗效显著。
【主治】 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所致的眩晕。
10首乌降脂汤
【来源】 《四川中医》(11)1990年(陈纯方)
【歌诀】 首乌降脂泽泻叶,赭石牛膝山楂根,丹参再配石决明,高脂血症此方良。
【组成】 何首乌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牛膝15克,泽泻15克,山楂根15克,丹
参20克,石决明20克(先煎)。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4周为1疗程。
【功效】 平肝潜阳,调和气血,滋阴补肾,除湿祛痰,活血通络。
【方解】 方用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可降胆固醇,抗脑动脉硬化;牛膝引血下行,折其阳
亢,除脑痛;代赭石重镇降逆,合石决明平肝潜阳;重用丹参、山楂根活血通络;泽泻化浊降脂。
诸药合用,使其阳气平衡,脉络流通,则头晕、头痛、目眩等症自愈。
【主治】 高脂血症。
【加减】 若气虚者,加黄芪30克,黄精20克,炙甘草10克;气虚瘀阻者,加黄芪30克,
炒蒲黄15克;头痛剧烈者,加川芎、白芷各9克;恶心呕吐者,加砂仁壳、竹茹各9克。
11复方降脂饮
【来源】 《江苏中医》(2)1995年(王兴昌方)
【歌诀】 复方降脂制大黄,首术樱陈草决明,泽泻山楂薏苡仁,苓萆海藻柴胡金。
【组成】 制首乌10克,金樱子10克,白术10克,茵陈30克,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
泽泻20克,草决明20克,山楂18克,制大黄6克,海藻12克,萆薢12克,柴胡8~10克,
郁金8~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20日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
【功效】 疏肝健脾益肾,祛湿泄浊降脂。
【方解】 方用茵陈、白术、茯苓、泽泻、萆薢、薏苡仁健脾渗湿,化浊降脂;柴胡、郁金、
金樱子疏肝理气,金樱子煎剂也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山楂祛痰化浊,活血降脂;制大黄清热导滞;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益肾,祛湿化痰泄浊之效。
【主治】 高脂血症。
【加减】 肾阴虚者,加桑寄生、女贞子、枸杞子;脾肾阳虚者,去大黄;薏苡仁、海藻,加
鹿角片、巴戟天、淫羊藿、锁阳;脾胃虚弱者,去制首乌、金樱子、大黄,加太子参、山药、扁豆;
痰浊内阻者,加苍术、瓜蒌皮、胆南星、明矾、皂荚;瘀血阻络,加桃仁、赤芍、三七、丹参;肝
气郁结,加香附、姜黄。
12降脂通脉饮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邵念方方)
【歌诀】 降脂通脉制首乌,金樱决明生苡仁,茵陈泽泻酒军配,柴胡郁金生山楂。
【组成】 制首乌、金樱子、决明子、生苡仁各30克,茵陈、泽泻各24克,生山楂18克,
柴胡、郁金各12克,酒军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补肝肾,活血泻浊。
【方解】 该方采用了补泻兼施、标本并顾的组方原则,故方用制首乌、金樱子、决明子补肝
肾,益精血;配以生苡仁、茵陈、泽泻清热利湿,化浊降脂;山楂健脾消食,活血降脂;柴胡、郁
金疏肝解郁,活血祛瘀;酒军清热洁腑。合而用之,使补中寓通,通补兼施,共奏滋肾补肝,活血
化痰,泻浊降脂之功。
【主治】 高脂血症(肝肾阴虚,痰瘀蕴结型)。
【加减】 偏于阴虚阳亢者,加桑寄生、代赭石;脾胃失健者,加黄芪、茯苓、炒莱菔子;目
失濡养者,加茺蔚子、青葙子、杭菊花。
13清脂饮
【来源】 程爵棠《临床验方集》(内部资料)
【歌诀】 清脂饮中草决明,葛根山楂泽泻投,萆薢首乌虎杖入,参芎蒲萸片姜黄。
【组成】 葛根20克,生山楂30克,制首乌30克,萆薢20克,泽泻15克,草决明30克,
丹参20克,川芎20克,蒲黄12克,片姜黄12克,虎杖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升清泄浊,活血通痹。
【方解】 本方从调治脾胃立法,以健运脾湿、升清泄浊、活血化瘀入手,以清痰浊生成之源。
故方用葛根、萆薢、泽泻、虎杖清热利湿,升清泄浊;制首乌、草决明补肝肾,益精血;丹参、川
芎、蒲黄、片姜黄合生山楂活血祛瘀而通脉络,且山楂还有健脾消食之力。近代药理研究证明:葛
根、山楂、制首乌、蒲黄、姜黄、草决明、泽泻等均有明显的调脂作用;丹参、川芎活血通络,能
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加速血液流速,阻止胆固醇粥样斑块的形成。
【主治】 高脂血症。
【加减】 肝阳上亢、血压高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羚羊角粉以平肝潜阳;心前区闷窒,
加薤白头、金栝蒌、石菖蒲以通阳开痹;心前区绞痛,加水蛭,桃仁以活血化瘀;肝肾阴亏者,加
枸杞子、女贞子;痰涎壅盛者,加制胆星、白僵蚕。
【附记】 忌食肥甘厚味,并适量运动。
14滋肾活血降脂汤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3)1997年(陈达芳方)
【歌诀】 滋肾活血降脂汤,首乌枸杞女贞随,泽泻虎杖生黄芪,桃仁芍楂紫丹参。
【组成】 首乌30克,女贞子、枸杞子各15克,黄芪20克,桃仁10克,丹参20克,赤芍、
泽泻各15克,山楂20克,虎杖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肾健脾,活血化瘀。
【方解】 方中以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滋阴补肾;黄芪健脾补气;山楂消食导滞;桃仁、赤
芍、丹参活血化瘀;泽泻利水渗湿;虎杖清利湿热。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健脾,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 高脂血症。
治眩晕妙方(方4首)
1加减地黄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加减地黄汤麦冬,二地二至太子参,枣皮枸杞五味子,滋补肝肾主眩晕。
【组成】 生、熟地各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25克,枣皮12克,枸杞子12克,太子
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补肝肾。
【方解】 本方系以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而成。此方重在补肝肾填精,取地黄汤补肝
肾之二地、枣皮而去泽泻、丹皮,是用其专补之力,更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助之,其力更
强。太子参,心经之药也,取“心为君主之官”统辖五脏,补心以济水火;麦冬,乃肺经之药也,取“肺
为水之上源”,补肺金以助肝肾之故;枸杞子滋补肝肾;五味子益肾敛阴。本方具有润燥生津,滋
养肝肾,补髓填精之功。
【主治】 眩晕,症见头空痛(午后入晚时眩晕头痛加重,过劳思虑时则剧)精神萎靡、记忆
力减退、腰酸膝软、遗精、耳鸣、睡眠不安、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加味柴胡六君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加味柴胡六君汤,参术苓甘夏砂香,黄芩姜枣建菖蒲,益气健脾心可宁。
【组成】 党参12克,焦白术10克,茯苓12克,法半夏、广木香各10克,砂仁6克,柴
胡12克,黄芩10克,建菖蒲12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健脾,利水宁心。
【方解】 此方由柴胡六君汤、香砂六君子汤和小柴胡汤相合加建菖蒲而成。方中香砂六君甘
温补脾益胃,脾健则可除湿利水;更得建菖蒲芳香辟秽化浊、健胃宁心之力,而使其利水宁心之功
更著;方中小柴胡汤畅气机,利胆气,气机畅,水气行,则心可宁矣。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健脾,
利水宁心之效。
【主治】 眩晕,症见头晕目眩、气上冲胸、心悸、口苦咽干或口淡无味、消化力弱、食少或
不欲食、或胸脘滞痛、或胸胁胀满、四肢软弱、小便短少或失眠多梦、苔淡白、脉寸关微沉而弱或
兼见弦象。
【加减】 心悸失眠多梦者,加枣仁12克;头痛者,可选加白芷、羌活、藁本、川芎诸药中
一二味;舌苔白兼淡黄滑润者,加肉桂3克或桂枝尖6克。
3镇眩汤
【来源】 陈宝田《时方的临床应用》
【歌诀】 镇眩汤中四物汤,苓桂术甘龙牡加,养血利水兼重镇,范围扩大效更优。
【组成】 川芎10~16克,当归10~12克,白芍10~16克,生地10~12克,桂枝10~
12克,茯苓12~18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生龙骨30~60克,生牡蛎30~6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其方中龙牡须先煎。
【功效】 养血利水,重镇止眩。
【方解】 本方是由四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加生龙骨生牡蛎而成。也即日本,连珠饮加生龙骨、
生牡蛎末治眩晕。方用四物汤养血活血以补虚扶正;配以苓桂术甘汤通阳健脾以利水,共奏养血健
脾之功;更重用生龙骨、生牡蛎镇冲潜阳而止眩,其功颇著。
【主治】 贫血、动悸、眩晕、或有少寐、或有浮肿。可用于心瓣膜病、冠心病、心脏神经官
能症、高血压病、直立性调节障碍、贫血、眩晕(包括耳源性眩晕、神经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
疗效可靠)、血管性头痛、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加减】 眩晕甚者,加泽泻;头痛甚者,加白芷;浮肿甚者,加四苓散;血压明显高者,加
丹参、菊花;失眠严重者,加夜交藤;贫血严重者,加黄芪、党参。
4十味天麻汤
【来源】 程爵棠《临床验方集》(内部资料,龚志贤方)
【歌诀】 十味天麻术夏陈,茯苓泽泻白蒺藜,黄连竹茹生甘草,专主眩晕效更奇。
【组成】 天麻12克,白术、法半夏各10克,陈皮、茯苓各12克,泽泻、白蒺藜各15克,
黄连3克,竹茹10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除湿化痰和中。
【方解】 本方由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而成。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出自《医学心悟》,“有湿痰
壅遏者……非天麻、半夏不除是方”。本方即二陈汤(治湿痰之祖方)加白术、天麻而成。《脾胃
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应;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半夏、
天麻为主药,更以茯苓配白术健脾除湿,以治生痰之源;陈皮理气化痰,气行则水行,加之泽泻之
行水,湿可去矣;白蒺藜疏风平肝;黄连、竹茹取温胆汤意,实为清利肝胆而设,因气郁湿滞多有
生热化火之虑,故取之尔。方实具有健脾利水除湿,熄风化痰之效。湿痰作眩者宜之。
【主治】 眩晕阵作、头重如蒙、视物旋转、动则晕甚、恶心、呕吐痰涎、胸闷脘痞、食少、
嗜睡、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证属痰湿中阻者。
【加减】 若小便不利,舌苔白而厚腻,脉濡缓,水湿特重者,白术应加大剂量为30克,或
改用苍术15克,泽泻加大剂量为30克,以增强除湿利水之力。
【附记】 加减法中,白术、泽泻加大剂量,或单用白术30克,泽泻60克。此【用法】源于
《金匮要略》之泽泻汤,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为水湿阻滞,浊阴上犯之故,重用白
术健脾除湿,泽泻利水,使湿从小便去,其“冒眩”可解,法简而效著,余常喜用之。
治冠心病(胸痹)妙方(方16首)
1益气通脉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李辅仁方)
【歌诀】 益气通脉有二参,郁金川芎佛手片,麦冬五味檀香下,赤芍葛根广木香。
【组成】 丹参15克,党参30克,麦冬15克,郁金、川芎各10克,赤芍15克,五味子6
克,檀香5克(后下),陈佛手10克,广木香5克,葛根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强心,活血通脉。
【方解】 冠心病之根本病机是心气衰微,导致血行不畅,使各脏腑血脉痹阻。因而在辨证施
药时,特别强调抓住“心气衰微、气血失和、血脉瘀阻”这一关键。故方中用生脉散(重用常参),
葛根补气升阳(心阳)强心;用丹参、赤芍、川芎以活血通脉;用郁金、佛手、广木香,以理气和
血,使补而不滞,气机调畅,血脉得通。
【主治】 胸痹,症见胸憋、胸闷、气短、心慌、过累则尤甚,甚则胸痛彻背、舌淡或暗、舌
体偏大、苔白或黄、脉象欠有力或结代。
【加减】 若气虚甚者,加黄芪15~30克,炙甘草10克;血虚甚者,加鸡血藤30克,阿胶
(烊化)、熟地黄各20克;胸痹发作较频者,加三七粉(分冲)3克,草红花、元胡各10克;心
慌眠差甚者,加柏子仁、龙眼肉各10克,或加炒远志10克,炒枣仁15克;大便偏干者,加全栝
蒌15~30克,肉苁蓉30克;胸闷甚,苔白腻较厚者,加薤白10克,半夏10克;心阳不振,水
气凌心者,加桂枝5克,茯苓15克。
2益气通瘀汤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钱远铭方)
【歌诀】 益气通瘀太子参,枣仁苏木绛香投,参芎桃甘石菖蒲,益气活血可宁心。
【组成】 太子参15克,枣仁15克,苏木1`5克,绛香15克,丹参15克,石菖蒲15克,
桃仁15克,川芎5克,甘草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连服5天,休息2天,每个疗程20剂。
【功效】 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方解】 血行瘀阻固然为冠心病的特点,但血瘀之由来,在于气虚之所致,气虚是因,血瘀
是果。盖帅血者气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此言其常也。有常必有变,气滞既可出现血瘀,
气虚亦可出现血瘀,二者同属血瘀,而病机有本质不同,气滞是在气血旺盛,运载过剩之情况下所
产生,气虚是在气血虚弱,运载无力之情况下所产生。心气虚则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稍一劳累则
自汗出等一派心神不宁征象;气虚运血功能减退,致气虚血瘀,故出现胸闷胸痛等症。方中太子参、
甘草扶正益气;枣仁补心宁神敛汗;在补益正气的基础上,运用苏木、绛香、丹参、桃仁等活血化
瘀,使血液畅行;至于石菖蒲、川芎两味,取其开窍行气,使气行则血行,起佐使作用。合而用之,
共奏益气宁心,活血祛瘀之功。
【主治】 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心律不齐等症。
【加减】 若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盛者,可加麦冬15克,莲子心2克;心悸怔忡、夜
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郁金各10克,枳壳10克;高
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克,白芍15克,僵蚕12克,夏枯草12克。
3益气降痰方
【来源】 《实用中医效验方大全》(邓铁涛方)
【歌诀】 益气降痰夏党参,橘红竹茹五爪龙。苓枳术甘与山楂,气虚痰浊证可痊。
【组成】 党参18克,五爪龙50克,法半夏10克,橘红6克,竹茹10克,枳实6克,白
术15克,茯苓15克,山楂15克,甘草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补气健脾,除痰通瘀。
【方解】 本方由温胆汤去生姜,加党参、五爪龙、白术、山楂而成。方中温胆汤理气和胃,
化痰降浊;党参补脾益气以运中州;白术、茯苓利湿除痰,健脾宁心;白术合枳实,可调脾胃而消
胸痞;茯苓配党参则补脾气,配半夏、橘红则助化痰;山楂消食痰而通血脉;五爪龙健脾化痰,行
气除湿,与党参合用,可助其补益脾气。五爪龙功似黄芪,但其性平和,气味芳香,补而不滞,故
常用之代黄芪。诸药配伍,具有补气健脾,除痰通瘀之功。
【主治】 冠心病(气虚痰浊型)。
【加减】 若兼血瘀,加丹参、田七末(冲服);兼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气虚甚者,加
北芪,重用党参;痰浊甚者,加栝蒌壳、薤白;胸痛甚者,加延胡索、田七未(冲服);心悸失眠
者,加炒枣仁、珍珠粉(冲服);头晕者,加天麻、钩藤;血压高,加杜仲、怀牛膝、桑寄生、代
赭石;血脂高,加草决明,重用山楂。
4四参活血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李健民方)
【歌诀】 四参活血党参芪,苦参玄参紫丹参,楂桃甘绛制附子,温阳化瘀主冠心。
【组成】 党参15克,苦参15克,玄参15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山楂30克,桃仁
10克,绛香10克,制附子6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方解】 冠心病常有气滞血瘀, 温阳益气、 活血化瘀为其主要治则。活血化瘀法具有加快
血流, 扩张血管壁, 减轻微血管阻力的作用, 能改善血小板表面活性, 抑制血小板聚集, 促
进纤维蛋白溶解, 降低血液黏度, 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 改善
心肌收缩力和组织细胞缺氧的功能。方中以黄芪、 党参大补元气; 制附子、 炙甘草温振心阳以
增强心搏; 丹参、 玄参、 山楂、 桃仁、 绛香活血化瘀, 扩展心脉和流通气血;苦参清热降火,
安神定志。诸药合用, 能起到活血化瘀, 强心补气的作用。此方配伍严谨, 疗效显著。
【主治】 冠心病。
【加减】 胸阳不振者,加全栝蒌、薤白,或间服冠心苏合香丸;心阳虚损者,加桂枝、肉桂;
气滞血瘀者,加三七粉(冲服)、郁金、枳壳;气阴两虚者,加麦冬、五味子、沙参;眩晕、心悸、
怔忡者,加龙牡、珍珠母、琥珀末。
5益气开痹汤
【来源】 《陕西中医》(9)1998年(唐德元方)
【歌诀】 益气开痹生黄芪,丹参党参全栝蒌,川芎玄胡炙甘草,桂枝远志石菖蒲。
【组成】 生黄芪45克,丹参30克,全栝蒌30克,党参15克,川芎15克,玄胡15克,
菖蒲10克,远志10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2次,取浓汁约500毫升。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 温阳益气,祛瘀化痰。
【方解】 冠心病患者表现为虚(心气虚)实(瘀血痰阻)互见之证,治宜益气、活血、化痰
并举,同时针对临床兼症,酌情加味,标本兼顾。方中黄芪甘温,善补诸气之虚,合桂枝,可有升
阳益气之功;川芎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与玄胡相合用,善行气止痛,使壅滞得通,气血调顺,
冠状动脉得以扩张,改善心肌缺血;丹参可活血化瘀,养血安神,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全
栝蒌又是宣痹通阳、化痰清浊之佳品,祛痰而不伤阴,是善治胸痹之要药;炙远志既可辅栝蒌化痰
之功,又有宁心安神之效;菖蒲引药归心,开痹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能益心气,为治脉结代
之主药。诸药之力尽归心经,且能上下通畅,气血和顺,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化瘀,化痰开痹之功,
故疗效显著。
【主治】 冠心病,症见心前区闷痛,时牵及左肩背部,每日发作数次,伴见心悸气短、面色
苍白、舌体胖大、舌质紫暗、脉细涩。
【加减】 胸痛彻背,兼见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者,重用桂枝,加赤芍、白芍、绛香各10克,
荜菝、细辛各6克;胸闷如窒、舌有瘀斑、脉细涩者,加葛根、三七各10克;烦躁易怒、坐卧不
安、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各20克;血压偏高、头晕、目眩者,轻则加菊花、白蒺藜、
荷叶,重则加龙牡、怀牛膝、泽泻,以平肝潜阳,引血下行;血脂高者,加荷叶、决明子各20克,
合并心衰可随证选用参附汤或四逆汤。
6胸痹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王炳勋方)
【歌诀】 胸痹汤里用桂枝,党参薤白全栝蒌,桃红乳香五灵脂,枳实陈皮清半夏。
【组成】 党参、薤白、桂枝各10克,全栝蒌15克,五灵脂12克,桃仁、红花、乳香、清
半夏、炒枳实、陈皮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通阳宣痹,祛瘀化痰。
【方解】 方用党参、桂枝温通阳气;薤白、全栝蒌、五灵脂、桃仁、红花、乳香祛心脉之血
瘀;清半夏、炒枳实、陈皮温寒湿,化痰浊。合而用之,共奏通阳宣痹,祛瘀化痰之效。临证运用
以胸部窒闷隐痛、心悸、健忘、畏寒肢冷为辨证要点。
【主治】 胸痹(胸阳不振,痰瘀痹阻型),症见胸部窒闷隐隐而痛,心区偶见阵发性疼痛、
头晕耳鸣、健忘、心悸、失眠多梦、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咳吐白稠痰、畏寒肢冷、下肢轻度浮肿、
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而无力。
7祛瘀化浊汤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张志雄方)
【歌诀】 祛瘀化浊汤桂枝,川芎苍术姜半夏,厚蒌丹参益母草,宣痹通阳化痰浊。
【组成】 桂枝9克,川芎6克,姜半夏10克,苍术10克,厚朴15克,全栝蒌18克,丹
参15克,益母草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宣痹通阳,豁痰化浊。
【方解】 本病主要与寒邪、情志以及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方面,用芳香开窍,活血
化瘀,宣痹通阳法治之,且多可获效。方中以全栝蒌、半夏、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化痰祛浊;桂
枝温阳化气;川芎、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合而用之,宣痹通阳、豁痰化浊之效尤著。
【主治】 冠心病(瘀浊阻滞型),症见胸闷憋气、心前区绞痛、或胸腹胀痛、舌体胖大、舌
面满布垢腻苔、白腻苔多于黄腻苔、舌下青筋不同暴露、脉弦滑或结代并见。
8苓桂瓜薤汤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李斯烦方)
【歌诀】 苓桂瓜薤术郁金,陈皮藿香枳厚朴,菖甘丹参法半夏,宣痹通阳效堪奇。
【组成】 桂枝9克,薤白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藿香9克,厚朴10克,
枳壳10克,菖蒲10克,郁金9克,法半夏6克,甘草3克,栝蒌20克,丹参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痹通阳,开窍化痰。
【方解】 本病之形成,主要是胸中阳气不振,浊阴上逆,津液不能敷布,凝滞为痰,气机阻
滞所致。痰为阴邪,其性黏滞,若脾阳不振,失其健运,聚湿成痰,痰湿阻塞心胸,则窒塞阳气,
络脉阻滞酿成是证。方中栝蒌开胸散结,畅气涤痰;薤白滑利通阳,行气止痛;桂枝温通胸阳;二
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白术健脾燥湿;藿香、厚朴、枳壳化湿和
中;菖蒲芳香燥散,除痰开窍;郁金、丹参活血通痹。阳气宣通,升降复常,则胸痹自愈。本方立
法宗旨正确,药证相符,组方精巧,故疗效颇佳。
【主治】 冠心病,症见心胸部有堵塞感,病发则汗出肢厥、周身瘫软无力、舌头坚硬、不能
言语、颜面苍白、平时咳嗽痰多、胸闷畏寒、眠差乏力、满舌白腻、脉浮滑。
9附子薤白汤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姜春华方)
【歌诀】 附子薤白孩儿参,参桂归附五味子,冠心病发胸刺痛,通阳理气巧立方。
【组成】 全栝蒌15克,薤白9克,丹参10克,孩儿参9克,桂枝6克,当归12克,五味
子6克,附片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通阳活血,理气止痛。
【方解】 若心肾阳虚,命门火衰,阳不化阴,阴寒弥漫胸中,痹阻于心脉,则致胸痹。方中
以附子为主药,旨在补阳益火,散寒除痹。因本品为纯阳燥烈之品,其性善走,与补益药同用,可
治一切内伤不足,阳气衰弱之症。正如古人所说:“果有真寒,无所不治”。妙用五味子,以补元气
不足,收耗散之气,强阴而涩精,并且内能益气生津、宁心止烦渴,外能收敛止汗,为收敛药中之
佳品。孩儿参、桂枝温阳益气,以振奋心胸;丹参、当归养血补血,祛瘀通络;栝蒌、薤白行气宽
胸,通阳散结。诸药合用,共奏通阳活血,理气止痛之【功效】。
【主治】 冠心病。症见胸闷刺痛、头晕心慌、四肢发麻、少寐纳差、多食则胀、舌偏红、脉
濡弦。
10谢氏胸痹验方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谢海洲方)
【歌诀】 谢氏胸痹好验方,栝蒌薤白枳壳投,红花茜桔川牛膝,胸痹心痛此方灵。
【组成】 栝蒌15克,薤白10克,枳壳10克,红花6克,茜草10克,川牛膝15克,桔梗
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通阳散结,祛瘀开痹。
【方解】 方中薤白以辛温散通为主,辛温走胸,可从左右方向宣通胸中之阳气;栝蒌甘寒,
以清降为要,宽胸散结,润燥滑肠,清肺化痰。二药相伍,一从横向通阳行气,一从纵向降气化痰,
一温一清,一通一降,纵横结合,益增宣痹祛痰之功。枳壳辛苦微温,辛散善走气分,性浮主上,
善理胸中之气以宽胸消胀;桔梗辛苦平,辛开苦泄,宣通肺气,祛痰利咽,升提利水,其舟楫升提
之力为最,桔梗配枳壳尤增通畅气机之能;牛膝苦酸性平,苦平降泄,性善下行,可引血下行活瘀
止痛;红花辛温,辛散温通,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力;茜草苦寒入心,行血祛瘀。综观此方,
有入肺之栝蒌、薤白、桔梗;善走气分之枳壳;有入心之红花、茜草;善于引药下行之牛膝。全方
从气血理论出发,立意新颖,痰、瘀、虚、实、气分(肺)、血分(心)、上(枳壳、桔梗)、下
(栝蒌、牛膝)、纵横(栝蒌、薤白),考虑十分周到,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妙方。
【主治】 胸痹,心痛。
11来氏冠心方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来春茂方)
【歌诀】 来氏冠心太子参,芎蒌郁桂紫丹参,薤白术芍生甘草,茯苓巧配生山楂。
【组成】 太子参30克,川芎9克,全栝蒌15克,郁金12克,紫丹参15克,桂枝9克,
生山楂15克,薤白9克,白芍9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辛温通阳,益气活血,扶正健脾。
【方解】 冠心病患者每多脾失健运,导致中焦痞满不舒,食纳减少,全身气虚。故方用四君
子汤补益健脾两顾,以益心气;桂枝汤温通筋脉,和畅血行,以益心阳;栝蒌、薤白通阳豁痰;紫
丹参除烦安神、活血通络,川芎上行头目、下达血海、旁通四肢、活血行气,郁金行气祛瘀、溶解
胆固醇,山楂降脂,四味配合,尤能祛瘀通脉,治心绞痛,降血压,降血脂。服用本方可改善症状,
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使病情好转。
【主治】 冠心病。
【加减】 心气不足,加黄芪、玉竹、怀山药、黄精、百合;心阳虚衰,加附片、干姜、肉桂、
五味子;血虚寒凝,加当归、细辛、甘草;心阴不足,加天冬、麦冬、生地、熟地、枣仁、远志、
柏子仁、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莲米、阿胶、枸杞子;阴虚阳亢,加生地、玄参、女贞子、旱
莲草、地骨皮、金石斛、知母;气滞血瘀,加延胡索、红花、桃仁、柴胡、檀香、砂仁、佛子柑、
枳壳、香附;痰浊痹阻,加胆星、菖蒲、法半夏、竹茹、天竺黄、橘红、浙贝母。
【附记】 加减法中所列药物,可随证选加一、二,不必全加。若证型演化,又当别论。
12活血定心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金梦贤方)
【歌诀】 活血定心桃红归,二胡参膝薤蒌沉,桔蔻神远味羚角,麦甘米醋白人参。
【组成】 当归10克,丹参20克,桃仁、红花、元胡、柴胡各10克,牛膝6克,桔梗、栝
蒌、薤白各10克,沉香8克,白蔻、茯神、远志、白人参、麦冬、五味子各10克,羚羊角05
克,甘草6克,白醋100毫升。
【用法】 先将上述药物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30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
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分2次服。
【功效】 活血化瘀,宽胸豁痰。
【方解】 本方由血府逐瘀汤,栝蒌薤白白酒汤和生脉散化裁而成。方中以生脉散养心防脱;
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栝蒌、薤白宽胸豁痰;考虑到该病多由肝郁日久,郁久化热,故加沉香以理
气;羚羊角平肝热以镇痉;心气不足、心神不宁,故加茯神、远志定志安神;另用白蔻既可开胃进
食,又能借辛开之气以舒通气机。本方适用于冠心病的稳定期和缓解期。
【主治】 冠心病,症见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失眠等。
【加减】 如心悸明显者,加朱砂、琥珀,减牛膝、沉香;脉结代者,加火麻仁,重用甘草;
失眠严重者,加枣仁、龙骨、牡蛎;头晕重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消化不良者,加鸡内金、砂仁、
白术,减麦门冬。
13冠心汤
【来源】 《临床奇效新方》
【歌诀】 冠心汤里芎芍归,丹参绛香没郁金,桃仁麦冬茯苓入,活血行气痛可休。
【组成】 当归15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丹参12克,绛香12克,桃仁10克,没药
10克,郁金10克,栝蒌10克,麦冬12克,茯苓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解】 本方证以心胸刺痛、两胁胀痛、心烦不宁、舌有瘀点、脉弦涩为辨证要点。心胸刺
痛、舌有瘀点、脉弦涩,为血瘀阻于心脉;两胁胀痛、心烦不宁,为肝气郁滞;气短懒言,为心气
不足。证属瘀血内阻,肝气郁滞,心气不足,治以行气活血,益心气,止疼痛之法。方中绛香化瘀
止痛为君;臣以丹参活血散瘀通络,没药活血行气止痛,当归养血和血,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佐以
赤芍、桃仁活血散瘀;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栝蒌(皮、仁)行气化瘀宽胸;麦门冬益心气养
心阴;茯苓宁心安神。诸药配伍,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
【主治】 胸痹(血瘀型),症见心胸刺痛、两胁胀痛、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烦不宁、
气短懒言、舌质有瘀点或紫斑、脉弦涩或结代。
【加减】 若见喛气者,加厚朴10克,枳实10克,柴胡10克;胸闷、苔腻浊者,选加竹茹
10克,藿香10克,石菖蒲15克;呕吐痰涎者,加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心悸、腰痛、耳鸣
者,加生地15克,沙参15克,百合15克。
14参蒌薤桂汤
【来源】 李宝顺《名医名方录》(高省身方)
【歌诀】 参蒌薤桂汤全归,桑皮枳桔苦杏仁,苓术参甘广陈皮,三病同治此方求。
【组成】 台党参、全当归各12克,全栝蒌15克,薤白9克,桂枝6克,苦杏仁、桑白皮
各10克,桔梗6克,焦枳壳10克,云茯苓15克,焦白术12克,丹参15克,广陈皮12克,粉
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煎2~3次均可。一煎沸后,文火煎30~50分钟,二、三煎
沸后,20~30分钟即可。早、中、晚餐后1~2小时温服。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者,亦可将药量
加3~5倍做成丸剂,每服10克,每日3次,此较汤剂效缓,但可减少煎药之烦。
【功效】 补益气血,温阳宣痹,舒胸健中,理滞化瘀。
【方解】 胸痹证多由气血亏损,上焦阳虚,导致气滞血瘀,循环失调而诱发。主症多见胸膈
痞闷、心痛喘噫等症。本方参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第九”,多方化裁而拟定,补行并施,
标本兼顾。故方用党参、当归补其气血;栝蒌、薤白开胸结,宣心阳;桂枝温化;术苓健中;再以
丹参化瘀,通脉,促进循环;桑、杏、陈、枳理气行滞;桔梗为使;甘草调和。胸痹得之,肺可治
节而气畅,心主脉络而血通,循环康复诸症缓解矣。
【主治】 心区常痛、胸满痞闷、怔忡心悸、烦乱不安、胸痛彻背、腹胀噫气、痰饮喘咳、动
则短气、脉弦缓、舌淡红、苔薄腻。可用于冠心病、风心痛、肺心病等病症。均可化裁应用,此乃
“异病同治”之方。
【加减】 脉浮无力者,栝蒌、枳壳、桑皮减量;脉促而滑者,减党参;脉缓结者,加五味子;
脉数舌绛者,减桂枝、党参加二冬、沙参;便溏者,减栝蒌、杏仁;便结者,减白术、茯苓,加柏
子仁;胸痛甚、舌有瘀点(斑)者,加蒲黄,重用丹参;胸闷者,加檀香,增枳壳。
【附记】 服药期间宜严禁烟酒,素有嗜此者,必控制而戒免。
15养阴清心饮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胡焕章方)
【歌诀】 养阴清心生地黄,赤芍元参麦门冬,香楝牛膝珍珠母,阴虚火旺证可痊。
【组成】 生地25克,麦门冬15克,玄参15克,赤芍15克,川楝子10克,青木香10克,
牛膝15克,珍珠母25克。
【用法】 先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30分钟,每剂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
混合,浓缩成膏。以上为1日量,分早、中、晚3次,用开水化服。
【功效】 滋阴降火,疏肝宁心。
【方解】 冠心病以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为主症,临床多倾向于活血化瘀、宽胸豁痰、芳
香温通、益气通脉诸法,然而痰血瘀久化热或心肝火旺伤及阴血者,亦不少见。方中生地、元参、
麦门冬养阴增液;赤芍、牛膝活血;珍珠母平肝潜阳;川楝子、青木香理气舒肝。诸药合用,对阴
虚火旺之冠心病心绞痛,确有效果。
【主治】 冠心病,症见烦躁易怒、胸闷心痛、心悸不寐、眩晕头痛、舌红绛或紫暗、脉弦滑
或细数。
【加减】 凡有血瘀表现者,加桃仁、红花、丹参;属肝火偏旺或肝阳偏亢者,加夏枯草、菊
花、钩藤、石决明。
16冠心苏合丸
【来源】 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
【歌诀】 冠心苏合是丸方,乳香冰片苏合香,芳香理气止痛好,檀香再配青木香。
【组成】 苏合香50克,冰片105克,制乳香105克,檀香210克,青木香210克。
【用法】 上药除苏合香外,共研为细末,用蜂蜜熬炼,待微温后,加入苏合香,将上述粉末
混匀,制成1000丸。每服1丸,日服1~3次,或于临睡前或发作时含服或嚼碎后咽服。
【功效】 芳香开窍,理气止痛。
【方解】 气滞窍闭,治以芳香理气、止痛为先。故方用苏合香、冰片芳香开窍;配以檀香、
乳香、青木香理气活血止痛。配伍为用,共奏芳然开窍,理气止痛之功。
【主治】 真心痛、胸痹,症见心胸闷痛、短气欲绝、脘腹疼痛、舌质暗、苔腻等。可用于冠
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风心瓣膜病引起的心绞痛、银屑病、胃痛、胃扭转、胃肠功能紊乱等病
症。
【加减】 本品由古方“苏合香丸”精减变化而来。临床应用时,可根据病情增加其他药物煎汤
送服。如气滞血瘀,可用丹参、桂枝、川芎、郁金、益母草、延胡索等温通活血;胸阳不振,加瓜
蒌、薤白、桂枝、半夏、丹参等宽胸温通化痰。
【附记】 孕妇忌用。脱证及热闭忌用。
治心绞痛妙方(方19首)
1心痛饮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刘松庵方)
【歌诀】 心痛饮中紫丹参,三七绛香醋柴胡,薤远琥芍味橘叶,枳桔参甘卧蚕草。
【组成】 紫丹参30克,三七粉2克(冲服),真绛香5克,薤白、远志各10克,琥珀粉2
克(冲服),醋柴胡5克,杭白芍10克,五味子5克,青橘叶、卧蚕草、党参各10克,炒枳壳5
克,桔梗5克,炙甘草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晚间服药时,以药液冲服琥珀粉、三七粉。
【功效】 活血理气,化瘀通络,宽胸宁神。
【方解】 冠心病心绞痛,病因较为复杂。该方兼顾血瘀、气机失和、心神被扰三个方面,合
理组方。方用“通流血脉亦可治气”之卧蚕草,“气香辛散,温通行滞”之绛香,化瘀活血定痛之三七
与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的丹参相伍,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药;薤白、党参、枳壳、柴胡、白
芍、桔梗相伍,调理气机,有升有降,有散有敛,使一身之气顺畅无滞;薤白配栝蒌为栝蒌薤白汤;
党参配五味子,取生脉散之复脉之意;琥珀活血散瘀,安神定惊;远志祛痰开窍,宁心安神;炙甘
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共达活血理气,化瘀通络,宣痹宁神之效而止心痛。
【主治】 血瘀气机不调之冠心病,急、慢性心绞痛发作,伴心绪不宁之焦虑失眠的患者。
【加减】 如无心绪不宁之焦虑失眠者,可去琥珀、五味子;多汗,加浮小麦30克,生牡蛎
30克;舌苔厚腻者,加清半夏8克;若兼见食无味、纳呆者,可去清半夏而用半夏曲。
【附记】 服药期间宜进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大便
通畅。
2宁心汤
【来源】 《临床奇效新方》
【歌诀】 宁心汤里用二参,二芍归芎生地黄,桃仁红花生甘草,木香陈皮与茯苓。
【组成】 党参15克,丹参9克,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白芍9克,生地9克,
桃仁9克,红花9克,茯苓10克,木香6克,陈皮3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活血祛瘀,补益气血。
【方解】 本方证以心胸刺痛、心悸、舌暗紫、脉结代或细为辨证要点。胸痛如刀割、如针刺、
紧束样或物压样痛,舌紫暗或瘀点瘀斑等均为血瘀心脉所致;而心悸、脉结代或脉细,当是心的气
血不足。因此,对本证的治疗,应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兼以补益气血之法。方中桃仁活血祛瘀
为君;臣以丹参活血散瘀通络;红花活血祛瘀;当归养血和血,配君臣各药活血祛瘀而不伤正;党
参补气;佐以川芎、赤芍、活血止痛;木香行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以利胸膈;白芍、生地养阴
血;茯苓宁心安神;甘草益气并调诸药兼为使。各药配伍,共奏活血祛瘀,补益气血之效。
【主治】 胸痹心绞痛(血瘀型),症见胸痛、痛引肩背部,痛时如刀绞针刺、或如紧束样刺
痛、或如物压样痛、心悸、气短、懒言、舌暗紫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结代或细涩。心电图有异
常。
【加减】 如见肢冷、心悸甚者,加桂枝6克;肢冷浮肿者,加附子6克;若见大便干结、咽
干者,加玄参、麦冬各10克;若见咽干口燥、心悸、舌嫩红干少苔、脉细弱者,加太子参30~50
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若见咳痰或呕吐痰涎、苔腻浊、脉缓,则去生地、当归、川芎,加
苍术6克,法半夏9克,山楂9克,神曲9克,泽泻9克。
3理冠通痹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程万里方)
【歌诀】 理冠通痹制首乌,二参归桂川红花,芎郁薤白全栝蒌,阵发心痛用时多。
【组成】 桂枝6克,党参12克,当归12克,制首乌12克,丹参12克,红花9克,川芎
6克,栝蒌18克,薤白12克,郁金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强心阳、益心气、养心血以培本,豁痰理气、活血祛瘀以治标。
【方解】 方用桂枝强心阳;党参益心气;当归、制首乌养心血;栝蒌、薤白豁痰理气;丹参、
红花、川芎、郁金活血祛瘀。综观全方,具温通灵动之性,祛瘀生新之功,养正之中寓行瘀之用,
散结之内无伤正之偏,为治疗冠心病之主方。
【主治】 冠心病阵发性心胸疼痛。
【加减】 若血瘀偏重,症见心区刺痛、唇舌色暗、或有瘀斑,脉弦涩者,可加活血化瘀之药,
如元胡、三七粉等;若痰浊偏重,可见胸部闷痛不适、舌苔白腻、脉弦滑,则去制首乌,加半夏、
茯苓、陈皮、石菖蒲以化痰;若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连、竹茹、胆南星以清热化痰。
4心痛散
【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10)2002年(蒋维烈方)
【歌诀】 心痛散中归参芪,丹芎桃香与白薇,三七黄连石菖蒲,心绞痛发疗效佳。
【组成】 党参20克,黄芪、丹参、当归各15克,川芎、桃仁、三七各10克,石菖蒲15
克,木香10克,黄连9克,白薇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5克,日服2次。
【功效】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解】 冠心病心绞痛是中老年人难治病,气虚血瘀者居多,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气虚
运血无力,导致血瘀,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中以党参、黄芪益气补虚为
君;当归、川芎、丹参养血和血,桃仁、三七化瘀通络为臣;木香行气止痛;白微含强心甙成分,
强心利尿;佐以石菖蒲化湿开窍;佐黄连清心降火,以防众多辛温药物温燥太过。合而成方,共奏
益气活血,行气止痛,化瘀通络之效。研究表明,心痛散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力,降
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从而降低血黏度,增加心排出量,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心肌缺血,故
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疗效较佳。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症见频发心绞痛、心胸憋闷、气短懒言、卧床不起、
动则尤甚,舌质暗淡、脉细涩。
5麝香保心丸
【来源】 现代·《上海中成药临床实用手册》
【歌诀】 麝香保心是良方,人参蟾酥苏合香,冰片牛黄上肉桂,止痛效果堪称奇。
【组成】 人参提取物27%,麝香6克,蟾酥4%,苏合香脂8%,冰片19%,牛黄12克,
肉桂24%。
【用法】 上药制成丸剂,每丸225 毫克。每服2粒,日服3次,或发作时用药,温开水
送服或含服。
【功效】 开窍辟秽,活血止痛。
【方解】 方用麝香、冰片温通开窍;人参益心气;肉桂强心阳;牛黄清热强心;蟾酥强心止
痛;苏合香脂开窍祛痰。配伍为用,共奏开窍辟秽,活血止痛之功。此方屡用屡验,疗效满意。
【主治】 心区绞痛、憋气胸闷,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痰浊气厥、中恶暴厥,或心胸隐痛
不适。可用于冠心病引起的各种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引起的胸闷、胸痛等病症。
【加减】 本品为治心痛、胸痹诸症急救良药,但等急症缓解后,应结合辨证,遗方施药,巩
固疗效,以善其后。如痰浊重者,可用瓜蒌、南星、半夏、薤白、桂枝等煎汤送服;血瘀明显者,
用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郁金等煎汤送服;气阴亏虚者,用党参、黄芪、麦冬、生地、炙甘草、
五味子等煎汤送服。
【附记】 孕妇忌服。
6新定养心定志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高辉远方)
【歌诀】 新定养心定志汤,甘麦大枣与檀香,茯苓远志太子桂,丹参川芎元胡菖。
【组成】 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菖蒲8克,远志8克,丹参10克,川芎10克,延胡
8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小麦10克,大枣5枚,檀香5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将2次
煎出的药液混合,早、晚各服1次。
【功效】 养心,滋肾,安神。
【方解】 新定养心定志汤,系《千金方》定志丸和《沈氏尊生》定志汤衍化而成。二方原是
【主治】心气虚,心悸或心虚挟痰等症,是补益心气,养心滋肾安神的良方。冠心病心绞痛,属中
医胸痹心痛范畴并结合“心主神明,主血脉,气行血行,气滞血瘀”的理论,故选用定志汤益气养心
以治本,其中人参补心气;菖蒲通心窍;茯苓、远志交通心肾,并可清心中虚热;加丹参、川芎活
血化瘀;桂枝、甘草调和营卫;延胡、檀香理气以治标;同时精神因素对冠心病、心绞痛有重要的
影响,病人往往烦躁不安,方内寓有甘麦、大枣以缓肝急,宁心志。总观全方,收到标本兼顾,缓
急定志的整体协同效用。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胸闷、心悸、心痛等。
【附记】 高氏长期临床实践,治疗心系疾病,均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进退,辨证施治,颇
为得心应手。
7胸痹调补心脾方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程协南方)
【歌诀】 胸痹调补心脾方,黄芪党参与丹参,术甘香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
【组成】 黄芪2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木香10克,当归身9克,
茯神10克,龙眼肉10克,炙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丹参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活血,调补心脾。
【方解】 年迈之人,气血本虚,加之劳思过度,日久损及心脾,致化源不足,心血失养,心
脾两虚而发为本病。方用黄芪、党参、炒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枣仁、远志、茯神、龙眼肉、当
归身养心血安神;丹参活血;广木香调畅气机。诸药相伍,共奏益气活血,调补心脾之功。
【主治】 胸痹心痛(心脾亏损,气血两虚型),症见胸闷胸痛、心慌心悸,伴头昏、神疲乏
力、气短、脘闷纳差、大便溏、失眠多梦、健忘、脉细无力或濡缓、舌淡苔白。
【加减】 如兼有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之品。
8胸痹温补心肾方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程协南方)
【歌诀】 胸痹温补心肾方,黄芪党参与桂枝,
附片细辛炙甘草,灵脾川芎故纸苓。
【组成】 黄芪20克,桂枝10克,党参15克,熟附片9克,细辛6克,炙甘草6克,故纸
10克,川芎10克,仙灵脾10克,茯苓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扶阳,温补心肾。
【方解】 年高之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则水火不济,寒凝脉络,血行不畅,痹阻由生。方
中以桂枝、熟附片、细辛辛温壮心肾之阳;当归、川芎以活血;黄芪、党参以益气助心肾之阳而行
血;仙灵脾、故纸以增强壮肾固本之功;茯苓配桂、附、细辛有温阳行水利尿之功;炙甘草既能辛
甘合化益阳之源,又有调和诸药之效。
【主治】 胸痹心痛(心肾阳虚,阴寒上乘型),症见胸闷、心慌、心虚、时有隐痛、畏寒肢
冷、短气,伴精神不振、动则喘气、腰膝酸软无力、下肢浮肿、脉沉细迟弱、或结代、舌淡苔薄白。
9胸痹温阳散寒方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程协南方)
【歌诀】 胸痹温阳散寒方,桂枝附片与干姜,菖归荜芎炙甘草,阳虚寒凝用此方。
【组成】 桂枝10克,菖蒲12克,熟附片9克,干姜6克,当归10克,荜菝10克,川芎
9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通阳宣痹,温散寒凝。
【方解】 老年人阳虚本虚,阴寒上乘,胸阳不振,寒邪凝滞,阻于脉道,发为本病。方中以
桂枝、菖蒲温阳通络;熟附片、干姜壮脾肾之阳以滋化源;荜菝辛温伍川芎、当归通血脉活络;炙
甘草配桂、附、姜以辛甘化阳。合而用之,具有通阳宣痹、温散寒凝之【功效】。
【主治】 胸痹心痛(胸阳不振,寒凝脉络型),症见胸闷拘急而乍痛乍止、发作频繁、遇寒
冷则痛甚、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心慌气短、面色青冷、四肢不温、脉迟涩或结代、舌暗淡苔
白滑。
【加减】 心气不足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通络;寒凝导致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之品。
10通阳活郁益气散
【来源】 李宝顺《名医名方录》(武明钦方)
【歌诀】 通阳活郁益心散,栝蒌薤白半夏归,桂附砂芍檀丹参,参术茯苓炙甘草。
【组成】 全栝蒌25克,薤白10克,清半夏10克,桂枝10克,炮附子10克,丹参25克,
檀香10克,砂仁10克,赤芍10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
草15克。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煎
30分钟,煎好后两煎出液混合,总量以350~5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每剂分2次服完,睡
前温服一半,余者第二日早饭后两小时温服,连服两剂停药1天。
【功效】 通阳宣痹,健脾活郁。
【方解】 本方适用于劳伤心、思伤脾,心脾气虚,气虚不能化湿,湿邪阻中,心肝气机被郁,
胸阳不振形成的胸痹症。故方用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化湿治其本;配以桂枝、炮附
子温通胸阳以助湿化;全栝蒌、薤白、砂仁、半夏宽胸理气,宣痹豁痰;佐以丹参、当归、赤芍、
檀香活血化瘀以通胸痹。诸药合用,共奏通阳宣痹,健脾活郁之功。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气虚痰湿阻遏型),症见胸闷、心前区阵痛、纳呆、胃中嘈杂、脉
沉而无力、脉率不齐、舌质嫩暗红、苔薄白腻。
【加减】 若心悸明显者,加柏子仁10克,炒枣仁20克;胸闷善太息、苔厚白腻者,加石菖
蒲15克,胆南星10克。
【附记】 服药过程中,停服任何中西药物。
11赵氏益气活血汤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赵冠英方)
【歌诀】 赵氏益气活血汤,党参丹参栝蒌皮,川芎赤芍莪术配,五味子麦桂红花。
【组成】 党参15克,丹参20克,栝蒌皮15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莪术15克,麦
冬12克,五味子9克,桂枝10克,红花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阳益气,活血通脉。
【方解】 胸痹的病因病机归结到一点就是本虚而标实,所以治疗原则总不外“补”与“通”。然
而在具体运用时,则又需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而灵活掌握,做到药因症用,法随病转,以病为务。
该方以温阳益气,活血通脉为大法,既有党参、桂枝等温补心阳,使正气旺而邪消,所谓“养阳之
虚,即以逐阴”;又配以丹参、莪术、川芎等以活血祛瘀而通其血脉。则心阳得以温煦、心脉得以
畅通,其病可愈。综观此方,具有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的特点,正符合前贤“证有虚中挟
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多从少之治法,贵于临床处裁”。
【主治】 胸痹心痛。
【加减】 若心气虚衰、心功能不全者,主方去栝蒌皮,加温阳通心的炮附子、刺五加、万年
青、黄芪;心阳不足、心动过缓者,主方加助心阳的鹿角片、麻黄;心气不匀、心律不齐者,主方
加强心、调节心律的苦参、当归、珍珠母;心肾两虚者,主方加补肾助阳的仙灵脾、仙茅、巴戟天、
杜仲;血瘀阳亢、血压偏高者,主方加化瘀降压的天麻、桑寄生、野菊花、葛根、益母草;气滞血
瘀、心绞痛频作者,主方加活血止痛的乳香、没药、罂粟壳、延胡索;血脂偏高者,加决明子、荷
叶、山楂、苦丁茶、三七;血瘀脉涩、血黏稠度高者,主方加活血抗凝的水蛭、虻虫、海藻。
12温阳通脉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吴圣农方)
【歌诀】 温阳通脉汤桂枝,附块丹参栝蒌皮,当归红花益母草,绛香芎枳青木香。
【组成】 桂枝9克,熟附块10克,丹参15克,栝蒌皮15克,益母草15克,当归12克,
红花6克,川芎6克,枳壳6克,青木香6克,绛香3克。
【用法】 先把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30分钟,每剂药煎2次。每日1剂,
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日服2次。
【功效】 温阳通脉,行气宽胸。
【方解】 本方针对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多因心阳衰微,鼓动无力,气滞血瘀所致的特
点从温阳、行气、化瘀三个环节着手。故方中以熟附块、桂枝助阳通脉;丹参、益母草、当归、红
花、川芎活血化瘀;栝蒌皮、枳壳、青木香、绛香行气宽胸。如此则阳通瘀化,气血畅行,诸症可
消。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加减】 如自汗气短、脉细数、有心阳欲脱表现者,可加人参15克,另煎服;胸痛剧烈者,
可加失笑散12克(包);怔忡不寐者,加紫石英30克,琥珀粉15 克(分吞);烦热、口干、
大便难者,加黄连45 克,生何首乌30克。
13胸痹心痛方
【来源】 《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朱曾柏方)
【歌诀】 胸痹心痛与桂枝,栝蒌薤白半夏随,苓杏羌活枳实红,川芎郁金上沉香。
【组成】 桂枝10克, 法半夏15克, 栝蒌15克, 薤白9克, 杏仁10克, 茯苓10克,
枳实10克, 羌活9克, 橘红6克, 川芎6克, 郁金9克, 沉香粉1克 (冲服)。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浓煎、温服,少少频饮。
【功效】 温阳化痰通痹。
【方解】 本证痰浊痹阻胸中,非桂枝、半夏而难以温化,切不可因见有头晕、心悸而惧用之。
尤其重要的是桂枝、半夏与栝蒌、薤白为伍,【组成】治疗胸痹心痛的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
桂枝汤等著名方剂,充分发挥其通阳宣痹的【功效】;痰浊聚积亦与脾阳不运有关,故用茯苓健脾
宁心;还可重用泽泻,泻出浊阴留饮,杜绝生痰之源;羌活辛温开痹,为治风寒湿痹要药;化痰先
行气,气行则痰消,故用化橘红、枳实行气散痰结;尤其是半夏、枳实配伍,辛开苦降,和胃降浊,
温化痰湿之力更佳;川芎、郁金善行血中之气,既有行气化痰之力,又有入心活血之妙,有助于复
心阳,止心痛;沉香香气浓郁,行气壮阳,亦可化痰,其温通壮阳以化浊阴,对痰浊痹阻胸阳之症
尤为适宜。
【主治】 胸痹(痰浊痹阻心阳型),症见心绞痛发作时呈憋闷样剧痛,平时亦常有胸中憋闷、
痞塞不舒、气短、头痛、头晕、或呼吸不利、或伴有心悸、或喘息多痰。
【加减】 如热痰壅盛者,平时多口干欲饮、心痛有闷热感,加全栝蒌、胆南星、胡黄连、姜
竹茹清化之;如“寒痰蔽心”、心痛、心中有凉冷紧束感,去胆南星、竹茹,加荜菝、细辛芳香化浊,
温散阴寒之气;如平素胸闷痰多者,加炒山楂、萝卜子、制首乌、水蛭;若由于痰浊遏阻、大便秘
结不畅者,用巴豆仁(去净油)3克,枳实、荜菝、白芥子各50克,共为极细末,加入麝香01
克为蜜丸,每日饭前服3克。
14冠心通用方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陈耀堂方)
【歌诀】 冠心通用薤白头,枳实桂枝全栝蒌,夏桔附片与丹参,温通宣痹病可痊。
【组成】 全栝蒌15克,薤白头9克,枳实9克,桂枝9克,半夏9克,桔梗6克,附片3
克,丹参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温通心阳,宣痹通络。
【方解】 心绞痛多发生在胸前部,胸部乃阳气升发之处,若心阳不振,浊阴凝集于胸,以致
血行不畅,心血痹阻,不通则痛,治宜温通心阳,宣痹通络。本方系根据栝蒌薤白半夏汤及枳实薤
白桂枝汤【加减】而成。方中附子为必用药,但需根据病情,灵活掌握用药剂量。一般无明显阳虚
肢冷者,附子用3克左右,以温通血脉;即使有肝阳上亢者,亦用少量以助它药之力,并加生地
15克,生石决明30克以监制之,但桂枝可去;有阳虚者,则附子用量加重,脉迟肢冷者则用量更
大,常用15克以上,但需先煎1小时以减其毒性反应。故方用附片、桂枝温通心阳;配以枳实、
半夏、桔梗理气化痰,宣通脉络以疏畅气机;丹参活血;栝蒌、薤白头宽胸豁痰,宣痹通络。合而
用之,具有温通心阳,宣痹通络之效。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
【加减】 肥人多痰湿,心绞痛病人多肥胖,故方中也常加川贝、胆星以化痰;有血瘀见症,
如舌质青紫、脉涩者,则加重活血化瘀之品,常用失笑散(15克包煎)桃仁、红花之类。
15胸痹清热宣痹方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程协南方)
【歌诀】 胸痹清热宣痹方,黄连半夏全栝蒌,枳茯芩星炙远志,柏子仁参桔梗芍。
【组成】 全栝蒌15克,黄连9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茯神15克,胆南星10克,黄
芩10克,炙远志15克,桔梗12克,丹参15克,赤芍15克,柏子仁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清热化痰,宣通胸痹。
【方解】 老年人胸阳不足,素有痰湿内聚,或饮食不节,嗜食生冷肥甘,痰湿郁久化热,痰
热壅结,阻滞脉络则发为本病。故方中黄芩、黄连、全栝蒌、胆南星清热化痰;枳壳、远志、桔梗
宣通脉络;丹参、赤芍活血;柏子仁、茯神养心安神;半夏配黄芩、黄连增强化痰清热之功。诸药
合用,具有清热化痰,宣通胸痹之功。
【主治】 胸痹心痛(胸阳痹阻,痰热壅结型),症见胸闷、胸痛、心悸心烦、口干苦、脘闷
纳差、大便不爽、痰黄而黏稠不豁、脉弦滑、舌深红或紫暗、苔黄腻。
【加减】 痰热较甚者,去半夏,加川贝母。
16心绞痛方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孙一民方)
【歌诀】 心绞痛方白檀香,丹参郁金共麦冬,茯神远志炙甘草,理气活血止痛良。
【组成】 丹参30克,白檀香5克,郁金9克,茯神9克,远志9克,麦冬9克,炙甘草9
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理气活血,解郁止痛。
【方解】 心绞痛因多种因素导致胸阳不振,气血运行失调,痰浊与瘀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
治疗常用活血化瘀、宣痹通阳、豁痰利湿、芳香开窍等方法辨证论治。本方则侧重于活血理气,解
郁止痛,使气机通调,血行通畅,心有所供养,则绞痛可止。方中丹参活血祛瘀止痛;白檀香理气
止痛,气味芳香,善调膈上诸气;郁金行气解郁,并有活血止痛作用,此三味为主药;远志、茯神
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除烦,有强心作用;炙甘草甘缓和中。合而用之,共奏理气活血,解郁
止痛之功。
【主治】 心绞痛(血瘀气滞型),症见胸骨后或心前区阵发性、绞窄性疼痛、向左侧肩臂放
射,有压迫感和窒息感,脉细涩或有间歇,舌质紫,苔白或黄。
17宣痹止痛散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乔保钧方)
【歌诀】 宣痹止痛田红参,丹参芎郁与麻黄,沉香附子炙甘草,细辛冰片共延胡。
【组成】 红参50克,丹参100克,川芎100克,田三七100克,郁金100克,沉香50克,
麻黄30克,附子50克,细辛30克,元胡100克,炙甘草100克,冰片30克。
【用法】 将前11味烘干,共为细末,再加入冰片,研匀、装瓶、封严备用。每日早、晚饭
前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每次1~3匙。
【功效】 芳香温通,化瘀止痛。
【方解】 本方根据治“胸痹”重视益气、强调活血、宜用芳香之经验,参考《伤寒论》“麻黄附
子细辛汤”方义,突出“温化”、“宣通”之特点,融活血化瘀、芳香温通于一炉,具益气顾本、缓急止
痛之功。方中红参、炙甘草益气强心,扶正顾本;丹参、川芎、三七、元胡活血行气,化瘀止痛;
郁金、沉香、冰片芳化痰浊,理气止痛;更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者,其麻黄温阳宣肺,以利气机,以
调血脉;细辛通少阴之阳,化寒凝以止痛;附子温命门之火,以消阴翳。三药协同,力主温阳,与
活血化瘀、芳化痰浊诸药并用,共奏芳香温通,化瘀止痛之效,与该病“气滞血瘀”,“痰浊凝滞”,“心
阳痹阻”,“不通则痛”的发病机理相符合,故疗效确切。所以用散剂者,取其立可冲服,获效神速。
【主治】 心绞痛。
18克冠汤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张伯臾方)
【歌诀】 克冠汤里薤白甘,附片红花太子参,当归桂枝煅牡蛎,朱苓沉香栝蒌皮。
【组成】 附片、薤白、炙甘草、红花各6克,太子参15克,朱茯苓12克,当归18克,栝
蒌皮9克,桂枝3克,沉香18 克(分吞),煅牡蛎30克(先煎)。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宽胸理气,活血化瘀。
【方解】 冠心病从病因上讲,大致有寒暑伤心、七情内伤、饮食失节、气血不足、肝肾亏虚
等几个方面。其病因病机复杂多变,临床必须根据证候变化,详察细辨。对于劳伤心气、心脾气虚、
血行失畅者,宜用温阳益气与活血化瘀之药,意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循环,祛邪与扶正并重,标
本兼顾,以使胸阳复振,运血有力。方中栝蒌、薤白、沉香理气宽胸涤痰;红花、当归活血化瘀通
经;牡蛎镇心安神,收敛心气;附子、太子参、桂枝、炙甘草益气温阳,促进气血运行;朱茯苓补
益脾胃,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宽胸理气,活血化瘀之效。本方立法恰合病机,用药准确,疗
效满意。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症见左胸闷痛、入夜痛甚、畏寒、口干、头晕乏力、气短、面色萎
黄、大便不实、舌淡红、脉虚弦迟。
19胸痹滋肾养心方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程协南方)
【歌诀】 胸痹滋肾养心方,二地丹皮柏子襄,麦冬五味炙甘草,栝栀萸肉太子参。
【组成】 生地15克,熟地15克,丹皮12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柏子仁10克,炙
甘草6克,太子参15克,全栝蒌10克,萸肉10克,栀子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滋肾壮水,养心安神。
【方解】 年高之人素体阴虚,或情志所伤,郁怒化火,火邪伤阴,阴虚火旺,心火亢盛,水
不济火,心脉失养,发为本病。本方用二地、麦冬、萸肉滋养心肾;丹皮、栀子清心肾浮游之火;
柏子仁伍麦冬以养心安神;全蒌楼配栀子清上焦心胸之虚热;五味子、甘草取酸甘合化益阴、增强
滋肾壮水之能。用之临床颇验。
【主治】 胸痹心痛(心肾阴虚,心脉失养型),症见胸闷、心慌、心悸、心烦不宁、短气、
伴头昏、目眩、耳鸣、失眠多梦、手足心发热、盗汗、口干咽燥、舌深红苔少、脉弦细数,或脉促。
【加减】 心肾阴虚,致气阴两虚者,可加益气养阴之品,如沙参、黄精、玉竹,甚者加生晒
参、西洋参。
治心肌梗死妙方(方8首)
1蒌薤桃仁汤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张伯臾方)
【歌诀】 蒌薤桃仁汤郁金,香附半夏全当归,橘红丹参茯苓楂,心肌梗死急救宜。
【组成】 栝蒌10克,桃仁9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全当归10克,半夏10克,薤白
6克,红花6克,橘红6克,丹参15克,茯苓12克,生山楂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解】 急性心肌梗死,乃危重病也,其病位在心,其发病与肝、肾、脾诸脏盛衰有关,多
为急性心肌梗死,证属阴乘阳位,清阳失旷,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此方在栝蒌薤白半夏汤的基础
上,又增以理气解郁、活血化瘀之药,效力更著。由于痰性黏滞,阻于心胸,易窒阳气,滞血运,
常可导致痰瘀互结,因此,在化痰散结的同时,最宜配用活血化瘀之药。故方用栝蒌、薤白、半夏、
橘红通阳散结,宽胸化痰;桃仁、红花、丹参、郁金、当归活血化瘀通脉;香附芳香走窜,理气解
郁。诸药相伍,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
【主治】 急性心肌梗死,症见胸痛引臂彻背、胸闷气促、得饮则作恶欲吐、苔白腻、脉细滑。
2通梗汤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施今墨方)
【歌诀】 通梗汤里九香虫,香附丹参五灵脂,三七木香延胡索,活血通络及时医。
【组成】 九香虫10克,五灵脂10克,延胡索15克,香附10克,丹参12克,三七粉3克
(研末分2次送服),木香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活血通络。
【方解】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七情内伤,忧思恼怒,常
可导致气机郁结,血脉瘀阻不通,故而导致心前区隐痛。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本病,宜将理气
药与活血药共用,使气能帅血,血脉通利,自无心痛之疾。方中以木香、香附、九香虫理气解郁,
调达气机;丹参、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合而用之,共奏理气解郁,活血
通络之功。
【主治】 慢性心肌梗死。
3养心汤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张伯臾方)
【歌诀】 养心汤中白人参,栝蒌薤白与麦冬,当归红花山萸肉,附片夏连生川军。
【组成】 朝鲜白参12克(另煎冲),山萸肉12克,栝蒌12克,熟附片6克(先煎),薤
白6克,红花6克,麦冬18克,当归18克,半夏10克,生川军9克(后下),黄连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温阳,养阴活血。
【方解】 心痛一证,以膻中或左胸部反复发作疼痛为特点,辨治可分虚实两端,但实证可以
转为虚证,虚证也可兼有邪实,以致虚实互见,变化多端。对于出现这类错综复杂症状的患者,宜
将益气温阳、化痰散结、滋补心阴、活血祛瘀等祛熔为一炉,旨在使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血脉通
畅。故方中以白人参、附子、麦冬、山萸肉益气养阴;栝蒌、半夏、薤白通阳散结、涤痰宽胸;当
归、红花、川军活血祛瘀通脉。合而用之,而能益气温阳,养阴活血。
【主治】 心肌梗死,症见胸闷神倦、动则汗出、畏寒、便秘、脉细迟。
4益心活血方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俞芝江方)
【歌诀】 益心活血归芪参,麦冬赤芍郁金全,红花桂枝清半夏,川芎枳实紫丹参。
【组成】 黄芪30克,人参10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郁金15克,红花
12克,桂枝9克,丹参30克,川芎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补益心气,活血通脉。
【方解】 心肌梗死病机为本虚(气虚)标实(血瘀)。治疗中治本应着眼于“补”,即益气活
血;治标应着眼于“通”,即宣痹通阳,通补兼施,才能转危为安。方中用黄芪、黄精、人参、天麦
冬等同补气血,增强心脏功能;用丹参、川芎、当归、红花、郁金、赤芍等活血通脉,改善全身循
环。相互配合,故能促进全身机能迅速恢复。
【主治】 冠心病之心肌梗死,症见心前区突发持续性剧疼,可伴发呕吐、大汗淋漓、四肢厥
冷、发绀、血压降低、脉细弱、心音减低、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
【加减】 阳虚加附子,重用桂枝;阴虚加玉竹、玄参、生地;气滞加苏合香、绛香;瘀重加
失笑散;痛甚,加延胡、三七、乳香、没药或麝香;便秘加番泻叶或生大黄;气阴两虚加生脉散;
心律失常加复脉汤;痰阻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阳脱重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合生脉散。
5愈梗通瘀汤
【来源】 李宝顺《名医名方录》(陈可冀方)
【歌诀】 愈梗通瘀生晒参,归芪玄胡紫丹参,半夏陈皮生大黄,芎藤佩兰广藿香。
【组成】 生晒人参10克,生黄芪15克,紫丹参15克,全当归10克,玄胡索10克,川芎
藤10克,广藿香12克,佩兰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大黄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也可制成丸剂,供康复期应用,1日3次,1次
口服3克。
【功效】 扶正益气生肌,行气活血定痛,化瘀抗栓通脉。
【方解】 心肌梗死实为心脉痹阻病症,属内科急症。临床常表现气虚气滞,血瘀浊阻,或气
阴两虚,气滞血瘀浊阻,证情复杂而险恶,通常采用标本并治,通补兼施的治法。愈梗通瘀汤方中
人参与黄芪并用,扶正益气生肌;当归与丹参并用,调气养血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即所谓“归
所当归”;玄胡与川芎并用,可增强理气定痛,化瘀抗栓通脉之功;心梗时由于气血骤阻,脾失健
运,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湿浊上泛,则可见苔腻脉滑,纳呆呕恶,大便干结,本方用大黄,通瘀
化浊阻而推陈致新;至于方中半夏之用,张仲景早有“呕加半夏”之古典医训,配以陈皮理气和中,
治疗浊阻尤好,况且《本草纲目》对陈皮本有可治“途中心痛”之语云。
【主治】 心肌梗死急性期及康复期应用,可促进愈合,消瘀抗栓,改善心功能,改善生存质
量,延长寿命。
【加减】 若血压过低甚而休克阳脱者,可同时服用生脉四逆汤加肉桂;汗出较多者,可加山
萸肉12克,五味子10克,黄芪加至30克;七情不畅,胸闷胁胀者,可以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进
退应用;心痛剧时,可噙服苏合香丸,或于方中加细辛3~6克,三七粉3克冲服;大便不畅或干
结者,可加桃仁10克,火麻仁10克,服后便通畅者,可改用番泻叶10克,泡水当茶饮;坐卧不
安者,可加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
6心梗救逆汤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张伯臾方)
【歌诀】 心梗救逆熟附片,红参当归全栝蒌,红花龙骨山萸肉,绛香薤白煅牡蛎。
【组成】 红参15克 (另煎代茶), 熟附片15克 (先煎), 山萸肉10克, 当归18克,
全栝蒌12克, 薤白6克, 红花6克, 煅龙骨30克, 煅牡蛎30克, 绛香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回阳救逆,理气活血。
【方解】 心肾之阳气俱不足者,可导致虚阳欲脱之厥逆,属急重危症。此时亟宜选红参、附
子、龙骨、牡蛎、山萸肉以回阳救逆固脱;同时配以栝蒌、薤白化痰散结,绛香、当归、红花活血
化瘀通络,则效力更增;红参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故方中重用之,以补气固脱。正如《药性本
草》所说:“……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
【主治】 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症见突发心前区绞痛、头晕随即昏倒、面色苍白、神
志不清、小便自遗、冷汗湿衣、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脉细欲绝。
7益心活血汤
【来源】 《中国中医急症》(5)2002年(罗新民方)
【歌诀】 益心活血桂归参,芍芪葛蒲仙灵脾,川芎丹参楂麦夏,炙草薤白三七苓。
【组成】 人参1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当归15克,三七10克,黄芪15克,葛根
12克,仙灵脾15克,蒲黄10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山楂15克,麦冬9克,法半夏15克,
薤白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心温阳,化瘀通脉。
【方解】 急性心肌梗死多以心气亏虚,甚则心阳虚损为本,瘀血痰浊阻络为标。瘀血痰浊阻
塞血脉,不通则痛,久之致心阳虚衰。故治疗上应及时消降血瘀痰浊,补心气,温心阳。本方以补
心温阳,化瘀通脉为法。方中以人参、黄芪、炙甘草补中益气;桂枝、白芍、仙灵脾温阳通脉,振
奋心阳;麦冬养阴,以阴中求阳;当归、三七、丹参、蒲黄、川芎活血化瘀;葛根升举阳气,舒筋
通络;山楂消脂解凝。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化瘀通脉之功。
【主治】 急性心肌梗死(心气亏虚,痰瘀阻络型)。
【加减】 伴寒凝心脉者,加附片、细辛以温散寒邪,通阳止痛;伴痰热内结者,去仙灵脾,
加黄连、竹茹或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泻火;伴情志不遂者,加柴胡、枳壳、郁金等以疏理气机,理
脾和胃;伴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以镇肝熄风;伴肾阴不足之虚火内扰
者,可合用黄连阿胶汤以滋阴降火宁神;伴热伤津液之大便不通者,加用增液承气汤以通腑泄热,
养阴生津;伴心律失常,心率快者,加紫石英、龙齿;伴心房纤颤者,加柏子仁、仙鹤草;伴房性
早搏者,加苦参;伴室性早搏者,加甘松。
8舒心消痛汤
【来源】 王灿晕《中华名医方新传·心血管病》(王灿晖方)
【歌诀】 舒心消痛栝蒌仁,郁金丹参与苏罗,细芎玄胡失笑散,心梗用之疗效佳。
【组成】 栝蒌仁10克,郁金10克,苏罗子10克,延胡索10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
失笑散12克(包),细辛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温通散寒,化瘀通脉。
【方解】 方中栝蒌仁、郁金、苏罗子利气开郁,豁痰通痹;丹参、川芎活血化瘀,去滞生新;
细辛辛香走窜,善通经络;延胡索、失笑散之配,则祛瘀之时心痛立消,止痛之时瘀血俱化;栝蒌
仁涤痰而解郁滞,配细辛之香窜通络,则除痰之时得断生痰之根。诸药配合成方,共奏理气豁痰,
祛瘀止痛,畅脉舒心之功。
【主治】 冠心病心肌梗死(心阳衰微,阴寒凝滞型),症见心胸憋闷作痛、痛甚则连及上肩
背、心悸息促、日久不愈、反复发作、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腻、脉弦紧或细涩。
【加减】 气虚明显,气短息促、胸闷心悸甚,加党参、黄芪、黄精、五味子;阴虚较甚,症
见口干舌红、脉细数者,去细辛、川芎,加赤芍、葛根、生地、首乌、玉竹;心肾阳虚、寒凝胸中
而见冷痛、形寒肢冷、腰酸尿频、舌淡脉迟者,加桂枝、仙灵脾、补骨脂。
治心律失常妙方(方2首)
1养心汤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 养心汤里二茯芪,半夏当归柏子仁,枣仁川芎炙远志,人参味甘与肉桂。
【组成】 炙黄芪15克,茯苓15克,茯神15克,半夏曲15克,炒枣仁9克,当归15克,
柏子仁6克,川芎15克,炙远志6克,五味子6克,人参6克,肉桂6克,炙甘草12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用饮片
作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养心宁神。
【方解】 凡心气亏虚引起的心悸、怔忡等症,治宜养心宁神。方用人参、黄芪、当归、川芎、
炙甘草益气养血;配以枣仁、柏子仁、远志、茯神滋养安神;五味子收敛心气;肉桂温心阳;茯苓、
半夏化痰宁心。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之【功效】。
【主治】 心神不宁、面色不华、气短乏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可用于各种心律失常、失
眠、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2生芪丹参饮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张树一方)
【歌诀】 生芪丹参配党参,二白二甘益母投,当归川芎五味子,泽兰再配寸麦冬。
【组成】 生黄芪15~30克,党参、丹参、益母草、甘松各10~15克,白术、白芍、当归、
川芎、泽兰、麦冬各10克,五味子3~5克,生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3次,将2~3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日服2次。
【功效】 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方解】 早搏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应以调补气血为主。故方中重用黄芪补气(甚可用
至50克);配参、术、归、芍益气养血;五味子、麦冬滋阴生津,且五味子还有收敛心气、心阴
之功;益母草、丹参、川芎、泽兰活血通络;甘松通络止痛,抗心律失常。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养
血,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 小儿顽固性心律失常。
【加减】 本方为心气虚者而设。若心脾气虚伴湿阻,去党参、黄芪,加苍术6~9克,川朴
6克,苦参10克;心气虚伴血瘀,加赤芍或王不留行10克,红花9克;伴阴虚,加沙参、石斛各
10克;心阴虚,去参、芪,加生地10克;湿热火旺者,去参、芪,加黄连3克,甘露消毒丹10
克(包煎);若心火偏亢,去参、芪,加黄连3克,生地、山栀各10克。
【附记】 若加用西药对症治疗可提高疗效。若为易感冒的病儿,宜用中西药防治感冒。
治脑卒中(中风)妙方(方19首)
1羚羊角骨汤
【来源】 《名医秘方汇萃》(邓铁涛方)
【歌诀】 羚羊角骨汤钩藤,地龙白芍石决明,杜仲苓膝天竺黄,平肝熄风神效奇。
【组成】 羚羊角骨25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地龙12克,石决明30克,天竺黄10
克,云苓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方中羚羊角骨、石决明先煎30分钟,再入余药煎
2次。
【功效】 平肝熄风。
【方解】 方中羚羊角骨有羚羊角之用但力弱,《本草纲目》云其有“平肝舒筋,定风安魂,
散血下气”之功能,配合钩藤、石决明潜阳熄风;牛膝潜降;地龙、天竺黄、云苓祛痰,白芍补肝,
杜仲补肾,共成平肝熄风之剂。本方配伍严谨,重点突出,力专效捷。
【主治】 中脏转轻而出腑,或中经络转重而入腑症见神清、或神情默默、善想而哭、半身不
遂或见臂(腿)不遂、失语或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或大小便失禁、关格等。
【加减】 兼热盛者,可加黄芩、莲子芯、石膏;兼痰,可加胆星、全蝎、僵蚕;兼失语者,
加全蝎、石菖蒲、或合至宝丹。
2丹柏汤
【来源】 《名医秘方汇萃》(林世炘方)
【歌诀】 丹柏汤中牡丹皮,桑皮陈皮地骨皮,槐米茜草生地黄,益肾通络急止血。
【组成】 牡丹皮15克,丹参10克,生侧柏叶5克,生地黄10克,地骨皮10克,炙桑皮5
克,陈皮3克,茜草5克,槐米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肾宁心,通络止血。
【方解】 脑出血破入脑室及珠网膜下腔出血必须止血。方中侧柏叶、槐米祛风止血;茜草散
血止血;地骨皮凉血止血;生地黄、丹参养血止血;又用桑白皮肃降肺气;陈皮运转脾气,使气血
调和,出血自止。合而用之,能益肾宁心,通络止血。
【主治】 脑出血破入脑室,或珠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
【加减】 风甚者,加天麻、钩藤;腑实者,加大黄、风化硝;呕吐者,加泽泻、车前草。
3龙马起废丹
【来源】 《朱良春用药经验》
【歌诀】 龙马起废丹蜂房,鹿角乌蛇地鳖虫,损伤中风均可治,温阳起废通络灵。
【组成】 制马钱子015 克,鹿角片04 克,乌梢蛇1克,炙地鳖虫1克,地龙15 克,
蜂房15 克。
【用法】 方中马钱子水浸出毛,置麻油中炸,以里面呈紫红色最为合适。如法炮制,每片025
克,每次服4片,每日服3次。
【功效】 温阳通络。
【方解】 方中马钱子极苦,却大能开胃进食,其性至寒,却大能宣通经络,振颓起废;配鹿
茸,温补督脉,制马钱子之;乌梢蛇搜风通络;地鳖虫活血化瘀,推陈致新;露蜂房温阳化痰。合
而用之,共奏温阳通络之功。朱氏善用虫类药物治奇疾,此方可概见之。
【主治】 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不能控制、损伤部位疼痛;又
治中风四肢软瘫,或中风后遗症肌肉痿废者。
【加减】 可配合其他汤药使用。
【附记】 又上海名医张镜人用灌肠方治疗中风昏迷、高热、抽搐、呕吐频繁、四肢瘫痪者。
药用生川大黄9克,生牡蛎3克,六月雪30克,徐长卿15~30克,皂荚子9克。浓煎100毫升,
保留灌肠。功能通腑泄热,开窍启闭。【加减】:阴闭者,加熟附片15克,细辛3克;阳闭者,
加败酱草30克,栀子12克。腑气一通,脏腑气机顺降,脑气与脏腑之气接续,昏迷自醒。故灌肠
开魄门而启清窍,不失为治疗脑卒中有效方法之一。
4复方蛭蚓汤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6)1997年(高明镜方)
【歌诀】 复方蛭蚓汤川芎,桃红山甲与丹参,若发中风有先兆,活血通络可预防。
【组成】 水蛭粉6~8克(冲服),地龙15~30克,川芎15~30克,桃仁15克,红花10
克,丹参15~30克,穿山甲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水蛭粉冲服。
【功效】 活血化瘀通络。
【方解】 先兆中风病人血液一般都呈高凝状态,中医药对其进行干预的主要方法是活血化瘀
和通络而能达到预防目的。本方即重用活血和通络的药,多年应用,效果颇佳。
【主治】 先兆中风,症见头痛、头昏、视物眼花、健忘耳鸣、肢体震颤、颜面或手足麻木,
或一时性偏瘫、失语、复视、黑蒙等。
【加减】 有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杭菊花、黄芩、夏枯草;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者,加
泽泻、草决明、首乌、山楂;糖尿病者,加花粉、元参、黄芪、黄精;颈椎病,加白芍、生甘草、
木瓜、葛根、穿山甲。
5安脑平冲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周德生方)
【歌诀】 安脑平冲生龙牡,栀子牛膝生大黄,黄芩木香嫩柴胡,钩藤甘草泽泻蝉。
【组成】 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怀牛膝15克,黑栀子12克,生大黄9克(后下),
黄芩12克,嫩钩藤12克(后下),青木香12克,泽泻12克,蝉蜕6克,嫩柴胡6克,甘草6
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镇肝熄风,平冲降逆,宁血安脑。
【方解】 中风多为气机升降失常,冲气上逆,风火扰络,破裂出血。方用怀牛膝、生龙骨、
生牡蛎潜降冲脉;生大黄通降阳明;黑栀子、泽泻清利三焦,则血海宁静,神腑得安;更佐以黄芩、
蝉蜕、青木香清肃肺气;钩藤、柴胡清疏肝气;甘草调和阴阳,元气复左升右降之机,假以时日,
脑内血肿自然消散吸收。诸药合用,共奏镇肝熄风,平冲降逆,宁血安脑之功。
【主治】 出血中风,症见神昏躁动、高热抽搐、半身不遂、舌强语塞、口眼歪斜、呕吐、小
便不禁、大便闭结者。
【加减】 风胜者,加天麻、僵蚕;火胜者,加龙胆草、胡黄连;痰甚者,加栝蒌、贝母;呕
甚者,加姜黄、白术;颅内高压或小便少者,加车前子、葶苈子;阴伤者,加白芍、生地;大便虽
通,仍用大黄。
6通络醒脑汤
【来源】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1981年(沈仲圭方)
【歌诀】 通络醒脑羚羊角,橘菊天麻与茯苓,钩星蝎尾桑叶夏,竹叶菖蒲大络丹。
【组成】 羚羊角3克,橘络3克,滁菊花9克,天麻9克,茯苓9克,钩藤9克,胆南星6
克,蝎尾6克,半夏6克,冬桑叶6克,淡竹叶30克,石菖蒲6克,大活络丹1颗。
【用法】 羚羊角先煎,菖蒲分次冲服,大活络丹分次化服,余药常规煎服。每日1剂,日服
2次。
【功效】 凉肝熄风,豁痰开窍。
【方解】 方中淡竹叶用至30克,气味芳香,清心火,除烦热,化痰,利小便;合菖蒲、桑
叶、橘络,菊花轻清之品上浮开泄脑窍,升降气机,不愧大家手笔。羚羊角、钩藤、蝎尾凉肝熄风;
天麻、茯苓、半夏合石菖蒲豁痰开窍;大活络丹通络止痛。此方治风、火、痰、瘀,立方全面周到,
为卒中风痰,神昏痰壅之良方。
【主治】 肝风挟痰、壅塞窍络,症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痰壅气粗、口眼歪斜、手足偏瘫、
头痛。
【加减】 呕恶者,可加代赭石;尿少者,可加车前子。
7补气养血汤
【来源】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1981年(沈仲圭方)
【歌诀】 补气养血归芍芪,党参二冬熟地桑,艽膝苓首芝川断,菊橘虎胫竹沥冲。
【组成】 黄芪12克, 熟地12克, 首乌12克, 桑枝12克, 党参9克, 天冬9克, 麦
冬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秦艽9克, 牛膝9克, 黑芝麻9克, 茯苓9克, 川断9克,
甘菊6克, 橘红6克, 虎胫骨15克, 竹沥100毫升(冲兑)。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养气血,舒筋熄风。
【方解】 方中以虎骨治诸风,止关节痛,舒筋挛,健骨镇惊。狗骨亦治诸风但力弱,治冷骨
风痛、腰脚无力、四肢麻木,能健脾补虚。目前,虎骨为违禁药品,狗骨已广泛取代虎骨。黄芪、
党参、熟地、首乌、天冬、麦冬、当归、白芍、黑芝麻补养气血,滋阴熄风;桑枝、川断舒筋通络;
秦艽、茯苓、橘红、竹沥祛湿化痰,平冲止呕;牛膝导血下行。诸药合用,共奏补养气血,舒筋熄
风之功。此方组织严密,补而不滞,气阴两顾,为中风后遗症之良方。
【主治】 气血不足,筋脉失于荣养,症见半身不遂、肢体不仁、口眼歪斜等。
【附记】 虎胫骨不易得,且属禁品,可以用狗胫骨倍量代之。
8通脑复步汤
【来源】 《中医药学刊》(10)2002年(周德生方)
【歌诀】 通脑复步芪芍龙,胆星乌蛇与虫,玄参桃仁白芥子,透骨红花豨莶草。
【组成】 黄芪15克,白芍12克,地龙12克,胆南星12克,乌梢蛇1条,虫6克,豨莶
草15克,白芥子12克,玄参15克,透骨草15克,桃仁12克,红花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化痰活血,通络除痛。
【方解】 方用胆南星、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桃仁、红花祛脏腑经络之瘀,配合虫类药虫、
地龙与乌梢蛇搜剔;豨莶草利关节除痹痛;透骨草活血舒筋止痛;黄芪、白芍、玄参益气补阴,兼
养精血,杂合以治,共同达到通络宣闭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胆南星、地龙、红花、玄参、
白芍均有镇静、镇痛、降压等中枢抑制作用;桃仁能扩张脑血管,豨莶草能扩张带有神经的血管,
乌梢蛇含有神经毒素,对神经组织有较强的亲和力,黄芪亦能降压,白芥子对面神经麻痹有特殊作
用。以上均说明本方中的单味药大都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组织或周围神经组织而
发挥其治疗作用。
【主治】 脑梗死后遗症期,症见口眼歪斜、语言蹇涩、肢体瘫痪、筋脉拘挛、肌肉萎缩等。
【加减】 肝阳上亢、风火上扰者,加天麻15克,钩藤15克;痰热腑实者,加大黄10克;
阴虚风动者,加生地15克,天门冬15克。
9养血荣筋汤
【来源】 《中风临床指南》(张子明方)
【歌诀】 养血荣筋汤当归,首乌熟地丝瓜络,苓芎芍甘鸡血藤,蝎蜈僵芪广地龙。
【组成】 鸡血藤30克,何首乌20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川芎10克,白芍60克,
甘草10克,茯苓30克,地龙15克,丝瓜络15克,全蝎5克,蜈蚣2条,僵蚕5克,黄芪30
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方中全蝎、蜈蚣、僵蚕研细末分次随汤冲服。常与
益气活血汤方交替使用,或配合伸筋活血汤方熏洗。
【功效】 滋补肝肾,养血荣筋。
【方解】 方用当归、熟地、何首乌、鸡血藤、川芎养血活血,濡荣筋脉;白芍、甘草酸甘化
阴,柔肝润筋,缓解拘挛;地龙、丝瓜络通经达络;全蝎、蜈蚣、僵蚕搜刮内风,以制痉挛。合而
用之,共奏滋补肝肾,养血荣筋之效。
【主治】 中风后遗症,症见患肢瘫痪不用、肌肉瘦削拘挛、爪甲不荣、上肢屈曲难伸、下肢
僵直难屈、或患肢末梢肿胀、发凉、色泽紫暗。
【加减】 气虚不明显者,可去黄芪。
10转舌丸
【来源】 清·张路玉《张氏医通》
【歌诀】 转舌丸中生大黄,连翘芒硝石菖蒲,薄荷甘草山栀子,远志再与黄芩配。
【组成】 大黄60克,芒硝30克,石菖蒲30克,连翘30克,远志30克,黄芩30克,栀
子24克,薄荷21克,甘草18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服6~9克,温开水送服。也可改用饮片
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清热泄下,开窍定志。
【方解】 方用调胃承气汤攻下通便;伍以黄芩、连翘、山栀、薄荷清热泻火,且薄荷还有辛
凉清脑之功;石菖蒲、远志开窍定志。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泄下,开窍定志之功。
【主治】 中风后遗症,症见舌强不语、神志不清、大便不通等。
【附记】 体质虚弱者不宜过量,以免伤正。
11三生饮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三生饮用乌附星,三皆生用木香听,加参对半扶元气,卒中痰迷服此灵。
【组成】 生南星30克,生川乌15克,生附子15克,木香03 克。
【用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次10~15克,加生姜15克,水煎半小时,去滓温服。
【功效】 祛风化痰,温经逐寒。
【方解】 三生饮所主证候,系阳气虚衰,风邪卒中所致。阳虚之人,每挟痰湿,一旦中风,
则内外合邪,寒痰上涌,清阳蔽塞,经络不通,故令神识昏愦,言蹇语涩,.僻不遂。当此寒痰上
涌,浊阴独盛之际,非寻常药饵所能胜任,故方用生南星祛风化痰;生附子、生川乌温里助阳,逐
寒驱风;木香调理逆气;其中南星、乌头、附子皆雄烈刚燥大毒之品,生用尤其毒峻,故又重用生
姜,既制三药之毒,又助祛痰之功。五药相合,使风祛,寒散,痰除,气畅,则经络自通,诸症可
愈。凡素体阳虚、风邪卒中、痰涎壅盛、身无热而舌淡苔白者,用此急救,确有殊效。但本方用药
至刚至猛,驱邪之际不免伤正,只可谨慎暂用。药后浊阴开、寒痰减,即当随症转方,勿使过剂(引
《汤头【歌诀】》)。
【主治】 猝中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謇涩、或口眼.斜、或半身不遂、四肢厥冷。
亦治痰厥、气厥等症。可用于脑血管意外、癫痫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可随症【加减】。
【附记】 方中“三生”均为有毒之品,必须注意【用法】用量,煎煮时间一定要长。如用饮片
作汤剂,可改用制南星、制川乌、炙附子,以减轻毒副作用。
12星附散
【来源】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歌诀】 星附散里半夏僵,炮白附子制川乌,人参茯苓配没药,除祛风痰散寒灵。
【组成】 天南星(姜汁浸)、半夏(姜汁浸)、炮附子、炮白附子、炮川乌、僵蚕(炒)、
没药、人参、茯苓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克,水、酒各半煎,去滓温服。
【功效】 祛除风痰,温经散寒。
【方解】 方用天南星、白附子、僵蚕祛风化痰;配以附子、川乌温通经络;半夏、茯苓祛湿
化痰;人参、没药益气活血以扶正。合而用之,共奏祛除风痰,温经散寒之功。
【主治】 中风能言、口不.斜、但手足萎废、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滑浮数、面白唇青。
可用于脑血管意外、癫痫、颅内肿瘤引起的偏瘫等病症。
【加减】 若素体痰盛,加竹沥、天竺黄;兼有风热表证者,加桑叶、菊花、薄荷;颈项拘急
麻木者,加葛根、桂枝、天麻。
【附记】 方中大多药物有毒,必须注意【用法】,不宜用散剂吞服。如改汤剂,水煎时间宜
稍长。
13资寿解语汤
【来源】 明·《奇效良方》
【歌诀】 资寿解语汤天麻,酸枣仁与羚羊角,防风羌活上官桂,附子甘草加竹沥。
【组成】 羚羊角3克,天麻45 克,酸枣仁45 克,防风45 克,羌活3克,官桂3克,
附子45 克,甘草15 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加竹沥2匙冲服。
【功效】 平肝熄风,祛风通络。
【方解】 方用羚羊角、天麻平肝熄风;配以防风、羌活、竹沥疏风化痰;酸枣仁养心安神;
官桂、附子温经散寒;复用甘草泻火,既监制桂、附温散太过,又可调和诸药之用。合而用之,共
奏平肝熄风,祛风通络之功。
【主治】 中风舌强、半身不遂、苔薄腻、脉弦滑。可用于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失语,肢体活动
障碍等病症。
【加减】 若见语言不利为主者,加菖蒲、远志、僵蚕;半身不遂为主者,加黄芪、桑枝、穿
山甲。
14涤痰汤
【来源】 宋·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
【歌诀】 涤痰源自温胆中,陈皮半夏白茯苓,竹茹枳实和甘草,人参菖蒲天南星。
【组成】 制半夏9克,陈皮9克,枳实9克,茯苓12克,制南星6克,人参6克,菖蒲6
克,竹茹6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加生姜3片)。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气益脾,豁痰开窍。
【方解】 方用人参、茯苓益气健脾;半夏、陈皮、南星燥湿化痰,利气和中;菖蒲开心窍;
枳实破痰结宽胸膈;竹茹清化痰热;甘草和药,使痰消火降,经络畅通而病自愈矣。
【主治】 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15搜风顺气丸
【来源】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歌诀】 搜风顺气大黄蒸,郁李麻仁山药增,防独车前及槟枳,菟丝牛膝山萸肉。
【组成】 大黄(九蒸九晒)150克,火麻仁90克,郁李仁90克,山药90克,车前子90
克,牛膝(酒蒸)90克,山萸肉90克,菟丝子(酒浸)30克,防风30克,独活30克,槟榔30
克,枳壳(炒)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或3~6克,用清茶或温酒、
米汤送下,日服2次。
【功效】 补益肝肾,润燥通便,搜风顺气。
【方解】 方中大黄是泻下燥结而清泻瘀热的猛药,经过九蒸九晒药性比较缓和,配合火麻仁、
郁李仁的甘润滑利,起润燥通便的作用;槟榔、枳壳顺气破滞宽肠;防风、独活搜散风邪;车前子
下行利水;山药、牛膝、山茱萸、菟丝子补益肝肾,使药力更专在下焦。所以对中风引起的风秘、
气秘、大小便不畅以及肠风下血等证候,总可凭借本方搜风顺气,补益肝肾的作用达到治愈的目的。
【主治】 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大小便不畅、周身瘙痒以及肠风下血、习惯性便秘等症。
16加味三化汤
【来源】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歌诀】 加味三化汤大黄,枳朴羌活菖蒲增,
安宫至宝选其一,通便泄热效堪捷。
【组成】 大黄9克(后入),枳实9克,厚朴9克,羌活9克,菖蒲9克,安宫牛黄丸或
至宝丹一丸,先以开水灌下。
【用法】 将前5味药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通便泄热。
【方解】 方用大黄通便泄热,兼泻血闭;枳实、厚朴行气泄闭;羌活散风;菖蒲豁痰开窍。
加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清心凉血,开窍醒脑以治昏迷。
【主治】 脑出血热闭,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目赤、呼吸气粗、痰声漉漉、舌质红、
苔黄燥、大便闭结、脉弦数有力。
【加减】 痰甚,加贝母9克,竹沥30克(冲);大便不实,但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不
须汤剂通便;牙关紧闭,用通关散搐鼻取嚏。
【附记】 本方(三化汤)经印氏多年临床反复使用,现已作为“抓主症”的常用方,凡中风昏
厥,大便不通者,率先用此通大便,得便则热降神清、血压下降。其留有后遗症者,再按治中风后
遗症之法治之。
附 通关散方:猪牙皂角、细辛各等分研细末,每取少许吹入鼻中。
17蜈蝎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朱兰萍方)
【歌诀】 蜈蝎汤里丹参归,剂量大小须斟酌,半身不遂症为主,药仅四味效非凡。
【组成】 全蜈蚣6~12条,全蝎5~12克,丹参30~90克,当归12~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方中蜈蚣、全蝎不入煎,即研末分次冲服。
【功效】 熄风化瘀,活血通络。
【方解】 方用当归配丹参补血活血,当归偏于辛散走表,丹参长于甘润走里;蜈蚣配全蝎熄
风化瘀,蜈蚣偏于通经,全蝎长于搜络。合而用之,能养血搜风,调理气机,内则脏腑血脉,外则
经络肌肤,凡气血凝集之处皆能开之。
【主治】 中风后遗症,症见以半身不遂为主,兼口眼歪斜、手足麻木、头昏痛等症。也可用
于脑出血患者。
【加减】 肝胆湿热,加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阳亢风动,加玄参、白芍、龙
牡、龟板;风邪中络,加秦艽、防风、羌活;痰浊郁阻型,加法半夏、胆南星、陈皮、茯苓;气虚
血滞型,加黄芪、党参、桃仁、红花。
18搜风汤
【来源】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搜风汤里防风参,半夏僵蚕生石膏,麝香再配柿霜饼,两风相引类中风。
【组成】 防风18克,真辽人参(另炖同服)12克,清半夏9克,生石膏24克,僵蚕6克,
柿霜饼(冲服)15克,麝香(药汁送服)03 克。
【用法】 上药除真辽人参、柿霜饼、麝香三味外,余药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真辽
人参价格昂贵,不易取得,故另炖同服。贫者可用野台参21克代之。柿霜饼研末冲服,或服药时
同嚼服。神志昏迷者,用麝香一味,先置鼻闻之,再冲于汤液中灌服。
【功效】 开窍醒神,扶正祛邪。
【方解】 真中风者极少,类中风证极多,外风引动内风之证亦不少见,且常为痰热壅闭证。
本方重用防风以引麝香深入脏腑搜风;尤恐元气不足,不能运化药力以逐风外出,故用真辽人参大
补元气,扶正以祛邪也;风蕴脏腑多生内热,人参补气亦助阳生热,故用生石膏甘寒清热;痰涎壅
滞,阻碍呼吸,用半夏以降之,柿霜饼以润之;妙在僵蚕同类相使,引祛风之药至于病所而化痰奏
功,乃从治之法。
【主治】 外风引动内风,虚实夹杂之证。五内大虚、或禀赋素虚、或劳力劳神过度、又受凉
风、表证未解、又内生痰热者;或猝然昏倒、言语蹇涩、二便自遗、肢体痿废偏枯者。可用于脑血
管意外急性期。
【加减】 五内大虚者,不宜用高丽参代替真辽人参;若其人元气不虚,偶为风邪所中,可去
人参,加蜈蚣、全蝎。若二便不通,脉象郁涩者,可用大黄通闭。
19煎厥汤
【来源】 《李聪甫医案》
【歌诀】 煎厥汤里生地黄,山苁麻玄当归身,百芍秦艽生黄芪,连翘贝母牡丹皮。
【组成】 生地黄10克,淮山药7克,肉苁蓉10克,胡麻仁10克,润玄参7克,当归身7
克,杭白芍7克,宣百合10克,生黄芪7克,左秦艽7克,连翘壳7克,牡丹皮5克,川贝母5
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水降火,熄风消痰。
【方解】 煎厥属阴虚阳实经络失荣之证,当滋阴血以制亢,水升则火降,风熄则痰消。熄风
当用柔剂,柔以制刚,故方中以生地黄、淮山药、润玄参、杭白芍、宣百合等滋阴血为治其本,壮
水之主以制阳光;又以左秦艽、连翘壳祛风;肉苁蓉、胡麻仁润肠;牡丹皮、当归身“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生黄芪益气运脾,川贝母消痰肃肺,治水泛之痰,兼治其标。合而用之,其效甚佳。
【主治】 阴虚阳实之煎厥,症见热甚神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眼角流泪、语
言蹇涩、大便秘结、小便涩。可用于阴虚阳亢之中风证。
【加减】 胃虚者,加鲜石斛、川木瓜;震颤者,加龟板、珍珠母、龙齿、朱砂等重剂。
治肝炎妙方(方6首)
1茵陈蒿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组成】 茵陈蒿18克,栀子5克,大黄6克。或三药各等份。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方中茵陈性微寒而有清香之气,苦泄下降,功擅清热祛湿,疏肝醒脾,利胆退黄,
为治疗黄疸的要药;栀子苦寒,善清内热而治郁热结气,降泄三焦火热从小便而出;佐以大黄通畅
腑气,导泄瘀热,推陈致新,使湿热壅遏之邪从二便分消。三药合用,决三焦,畅腑气,分利二便,
使内蕴之湿热尽去,治黄疸极效。服药后尿如皂荚汁状,乃是湿热排出体外的象征。
【主治】 湿热黄疸,症见一身面目尽黄、色鲜明、腹微满、小便短赤不利、苔黄腻、脉滑数。
可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蚕豆病、
胆管炎、杜—约氏综合征等病症。
【加减】 如见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和解退热;大便秘结,重用大黄,并加
枳实以泻热退便;胁痛腹胀,加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黄疸甚,加田基黄、泽泻、车前子利
湿退黄。
2栀子柏皮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栀子柏皮是良方,黄柏再与甘草襄,清热利湿退黄疸,伤寒发黄此方良。
【组成】 栀子15克,黄柏15克,炙甘草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利湿,和中。
【方解】 方用栀子苦寒清三焦湿热,泻肝胆之火;黄柏苦寒清阴中伏热且燥湿;二药合用,
清热利湿而治黄疸,但药味苦寒太重,妙在加炙甘草和中补脾,以纠苦寒之偏。药简力专,收效甚
捷。
【主治】 伤寒黄疸发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盂
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皮肤病、眼病等病症。
【加减】 若见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枳实泻火通便;湿热重,加龙胆草、黄芩清热泻火燥湿;
黄疸较甚,加田基黄、茵陈利湿退黄;胁肋胀痛,加川楝子、郁金、枳壳疏肝理气止痛;热甚则用
生甘草。
3茵陈五苓散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茵陈五苓用泽泻,猪苓茯苓术桂心,湿热黄疸同【主治】,湿重于热此方施。
【组成】 茵陈160克,泽泻30克,猪苓9克,茯苓9克,白术9克,桂心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水调服,日服2次。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
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清热利水退黄。
【方解】 方用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合以五苓散利水渗湿,则祛除水湿之力增强。合而用之,
清热利水退黄极效。
【主治】 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小便不利、头重身困、胸脘痞满、口淡不渴、或
便溏腹胀、舌苔厚腻或淡黄、脉濡稍数。可用于传染性肝炎、心源性黄疸、小儿胆汁瘀积综合征等
病症。
【加减】 若见寒热往来、头痛口苦者,加柴胡、黄芩;胁痛、脘腹胀满者,加郁金、枳实、
川楝子;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者,加竹茹、半夏、神曲;疲乏无力较明显,加党参、生苡仁。
4复方降酶汤
【来源】 洪广祥《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张海峰方)
【歌诀】 复方降酶用柴胡,白芍枳实川郁金,茵陈炙草龙胆草,转氨酶高用之灵。
【组成】 柴胡6~12克,炒白芍10~14克,枳实6~10克,炙甘草3~6克,土茵陈6~
12克,川郁金10~12克,龙胆草10~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肝理脾,清利湿热,退黄降酶。
【方解】 本方由四逆散加疏肝胆利湿热之品相合而成,古方与自拟方融为一体。方用四逆散
(柴、枳、芍、草)疏肝理脾和解表里;加土茵陈、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退黄降酶;川郁金理气
活血。合而用之,共奏疏肝理脾,清利湿热,退黄降酶之功。
【主治】 急慢性肝炎转氨酶长期不降并持续升高者,症见两胁胀痛或隐痛、食欲不振、四肢
倦怠、口苦、心烦易怒、大便黏腻不快、尿黄、舌红体胖、苔黄薄腻、脉细弦。
【加减】 如湿热偏重者, 可重用龙胆草至20克, 并加虎杖20克; 肾阴不足者, 加枸杞
子、 五味子; 腹胀者, 加川厚朴; 纳差者, 加白蔻仁; 肝肿大者, 加酥鳖甲。
【附记】 服药期间,忌食鱼、虾、鸡及其他生冷油腻之品。
5大橘皮汤
【来源】 明·刘完素《宣明论方》
【歌诀】 利湿泄热橘皮汤,茯苓猪苓广木香,白术桔枝加泽泻,滑石甘草共槟榔。
【组成】 广陈皮6克,桂枝6克,猪苓9克,茯苓9克,广木香9克,白术9克,滑石9
克,槟榔9克,泽泻12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健脾利湿,行气导滞。
【方解】 方中用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健脾渗湿,化气利水;六一散(滑
石、甘草)泻热利水;槟榔下气,陈皮、木香理气,气行而后水行,小便自然通利,泄泻可止。诸
药配合,宣发中焦阳气,利湿化浊。凡是气滞湿停,痞满肿胀等症,均可服用,能收到湿去肿消之
效。
【主治】 脘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稀而不畅、下肢浮肿、苔白腻、脉浮缓。可用于慢性肝
炎、慢性肾炎、早期肝硬化的消化不良、腹胀、二便不利、轻度浮肿等。
【附记】 一方以肉桂易桂枝。
6柴芩芍药汤
【来源】 《名医治验良方》(焦树德方)
【歌诀】 柴芩芍药半夏陈,枳壳香附白蒺藜,川芎泽泻赤白芍,川楝再配焦四仙。
【组成】 柴胡10~12克,黄芩10克,炒川楝子10克,半夏10克,枳壳9克,陈皮10
克,香附10克,白蒺藜10克,川芎3克,赤芍9克,白芍9克,泽泻12克,焦四仙各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舒肝理气,调和肝脾。
【方解】 本方由柴胡疏肝散去炙甘草,加黄芩、川楝子、半夏、白蒺藜、赤芍、泽泻、焦四
仙而成。方用柴胡升散疏达,调肝解郁;陈皮理气开郁;枳壳宽中消胀;香附行气舒肝;白蒺藜、
赤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血散郁;川楝子疏肝解郁,以助柴胡之功;半夏化痰散结;黄芩清热,合
柴胡和解表里;泽泻利水健脾;焦四仙消食健胃,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舒肝理气,调和肝脾
之功。
【主治】 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肝郁气滞,肝脾不和型),症见脘胁胀满、两胁疼痛、或
肝区隐痛、或呕恶泛酸等。
【加减】 若急躁易怒者,去川芎,加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生赭石30克(先煎);食欲
不振者,去焦四仙,加生麦芽、香稻芽;头晕者,改泽泻为30克,加白术9克,钩藤25克;舌
苔厚腻者,加厚朴、藿香各10克;吐酸者,去川芎、焦四仙,加吴茱萸3克,黄连5克,煅瓦楞
10克等等。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又用柴胡、黄芩、枳实、炒川楝子、赤芍、白芍、炒莱菔子、
厚朴、制香附、半夏各10克,泽泻12克,焦四仙各9克,炙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用
治慢性肝炎,症见肝区隐痛、食欲不振、脘腹胀闷、饭后迟消、大便偏干、舌苔白、脉弦或弦滑。
常收佳效。
治肝硬化腹水妙方(方7首)
1舟车丸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芜花槟木香,青皮橘红加轻粉,峻下逐水莫轻尝。
【组成】 黑牵牛(炒)200克,甘遂(面煨)50克,大黄(酒浸)100克,大戟(面煨)50
克,芜花(醋炒)50克,青皮(炒)50克,橘红50克,槟榔15克,木香15克,轻粉3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6克,每日1次,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药后
大便泄泻3~4次,即可停药1~2日,然后再服1~2克,这样间断服用,使水去大半为度。假如
服1~2次不得泻者,次日可加量,但不宜过量或久服,以防中毒。
【功效】 逐水消肿。
【方解】 此方【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所致的水肿、水胀、形气俱实之证。因病热至重,
应急投攻逐峻剂以除实邪,保住正气。故方中用十枣汤(甘遂、大戟、芜花)峻下逐水;大黄、黑
牵牛泻下水热湿浊;青皮、橘红、木香芳香化浊,行气运脾;槟榔行气破滞,散满除胀;轻粉走而
不守,使诸泻药无窍不入,无微不达,则泻下逐水之力更强,其作用迅猛,不可等闲视之。本方可
使水热之邪,尽从二便而出,一鼓荡平,其效最速。在用量上宜由小到大,中病即止,并以汤剂调
养以善其后。《医宗金鉴》云:“舟车神佐丸(即舟车丸)治水停诸里,上攻喘咳难卧,下蓄小便
不利,外薄作肿,中停胀急者,故备举甘遂、大戟、芜花、牵牛、大黄直攻水之巢穴,使从大小二
便而出,佐青皮、陈皮、木香以行气,使气行则水行,肿胀两消,其尤峻利之处,又在少加轻粉,
使诸攻水行气百发百中。然非证实或邪盛者,不可轻试,苟徒利其有劫病之能,消而旋肿,用者慎
之。”
【主治】 水肿、膨胀、形气俱实,症见口渴、气粗、腹坚、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脉沉数有
力。可用于肝硬化腹水、蛔虫病及虫积经闭等病症。
【附记】 凡体质虚弱者慎用。一方无槟榔。
2中满分消丸
【来源】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
【歌诀】 中满分消治热胀,四君猪苓枳朴姜,芩连夏橘炒知母,砂仁泽泻片姜黄。
【组成】 白术、人参、炙甘草、猪苓、片姜黄各3克,茯苓(去皮)、干姜、砂仁各6克,
泽泻、橘皮各9克,知母(炒)12克,黄芩(炒)36克,黄连、半夏(汤洗7次)、枳实(炒)
各15克,厚朴(姜制)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每日2~3次,温开
水送服。
【功效】 健脾行水,泻热利湿。
【方解】 方中用四君子汤(参、术、苓、甘)健脾益气;黄芩、黄连清利湿热;干姜、半夏
健脾燥湿;厚朴、枳实行气散满除胀;猪苓、泽泻渗泄利水而除湿;陈皮、姜黄、砂仁理气和中,
开胃舒脾;知母润肾滋阴。本方药味虽多,方阵不乱,标本同治,邪正兼顾,有健脾行气,泻热利
湿之功,是治疗中满热胀、气胀、水胀的常用效方。
【主治】 中满热胀,症见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疼痛、烦渴口苦、渴而不欲饮、小便黄赤、大
便秘结或垢溏、苔黄腻、脉弦数等。可用于肝硬化腹水之属于热者。
【加减】 若腹胀甚、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牵牛;有黄疸者,加茵陈;水气偏盛者,去甘
草,加大腹皮。
3厚朴散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陈景河方)
【歌诀】 厚朴散汤消胀气,槟榔木香青陈皮,舒肝厚朴与枳壳,逐水甘遂醋大戟。
【组成】 厚朴20克,槟榔15克,木香10克,枳壳20克,青皮15克,陈皮15克,醋炙
大戟20克,醋炙甘遂10克。
【用法】 上药用清水1500毫升,浸泡30分钟,煎剩药液100毫升,二煎时再剩药液100
毫升,混合一起。每日1剂,早、中、晚分服。
【功效】 理气消胀,疏凿水道。
【方解】 肝硬化隶属“肝积”,腹水阶段属“单腹胀”和“膨胀”,证属邪实正虚,故治当理气行水,
先祛邪而后扶正。方用厚朴、槟榔、木香、枳壳、青皮、陈皮舒肝和胃,理气消胀,疏凿水道,通
畅气机,助大戟泻肝脏之水;甘遂引经隧之水。此方重点在甘遂、大戟,用量宜大,则祛邪速快,
药尽二、三剂,腹水祛其大半而止。若甘遂、大戟用量小而久服,则取效不捷,反有伤正之弊。
【主治】 肝硬化腹大,症见腹部膨满胀大、尿少、不能食、食则胀甚、疲劳乏力、或肝脾区
痛。
4达郁宽中汤
【来源】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何廉臣方)
【歌诀】 达郁宽中治臌胀,归芍柴胡与沉香,香橼蚕砂鸡内金,茅根厚朴加之良。
【组成】 沉香6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柴胡9克,香橼皮9克,晚蚕砂6克,鸡内
金6克(研冲),白茅根30克,鲜葱适量,厚朴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疏肝理脾,化气利尿。
【方解】 鼓胀之产生,多因肝气郁滞,三焦气化失司所致。若使肝气舒调,气机枢转,必然
水化为气,气行而水退。故方中用柴胡、厚朴、香橼皮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滋养肝阴;
沉香、蚕砂温肾化浊,降气调中;鸡内金与白茅根同用,乃取张锡纯创立的鸡胫茅根汤之意,化有
形之积,通利水道,消除泛滥之水患;鲜葱辛温,有通阳作用;加大腹皮、白术健脾利水作用更强。
诸药合用,疏肝理气、化瘀利水,有形之积可除,郁滞之气可通,泛滥之水可退,鼓胀自消。
【主治】 鼓胀。可用于肝硬化腹水。
【加减】 加入大腹皮、白术、临床应用,效果更明显。
5利疸消臌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江尔逊方)
【歌诀】 利疸消臌鸡内金,厚朴腹皮绵茵陈,金沙金钱白通草,猪苓柴胡枯黄芩。
【组成】 鸡内金10克,海金沙20克(包煎)、厚朴20~30克,大腹皮20~30克,猪苓
10~15克,白通草10克,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柴胡10克,黄芩6克。
【用法】 鸡内金轧为细末,其他药物先用冷水浸泡15分钟,再煎煮20分钟,每剂煎3次,
共取药汁500毫升。每日1剂,早、中、晚饭前分服,鸡内金分3次等份吞服(吞服困难者亦可
入药同煎)。如腹胀太甚、呕逆较频而厌药者,可少量频服;如服药辄吐,可先咀嚼生姜片少许,
含咽其汁,吐出渣,再服药。
【功效】 利水消胀。
【方解】 此方系《温病条辨·中焦篇》之“二金汤”(鸡内金、海金沙、厚朴、大腹皮、猪苓、
白通草)加味而成。吴鞠通阐释其制方依据云:“夏秋疸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必
以宣通气分为要,失治则为肿胀。由黄疸而肿胀者,苦辛淡渗,二金汤主之。”湿热内蕴,气机失
宣,黄疸恶化而成肿胀(即臌胀)者,有形之积昭然,拘守宣气化湿之法,何异刻身求剑!故制二
金汤方,方中用鸡内金以脏治脏,运脾健胃,磨积消胀;海金沙利水通淋,清化胆热,此二味为主
药;辅以厚朴、大腹皮破气降逆除满;猪苓、白通草利水导浊消肿。凡黄疸失治、恶化而成肿胀者,
病情颇急重、黄疸、腹水发展迅速、病程较短、体质偏实者,皆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主治】 臌胀初起、湿热内蕴、气机失宣、黄疸、腹水迅速加量、病程较短、体质偏实者(急
性黄疸型重症肝炎),肝硬化腹水伴重度黄疸者。
【加减】 腹水量多、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桑白皮各15克;脾虚便溏者,加党参、白
术各15克;呕吐,加半夏、生姜(热重者易竹茹)各10克;腹胀明显者,加广木香、陈皮各10
克。
【附记】 本方临床应用40余年,疗效令人满意。若脚肿日久,气滞血瘀,或肝肾阴亏,湿
热稽留者,当别图治,非本方所宜。
6桃仁鳖甲红小豆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李玉奇方)
【歌诀】 桃仁鳖甲赤小豆,术苓地榆王不留,百合冬瓜五灵脂,牡蛎地肤草夏枯。
【组成】 桃仁15克,鳖甲20克,红小豆10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地榆15克,王
不留行15克,百合20克,夏枯草15克,五灵脂10克,冬瓜仁20克,地肤子15克,牡蛎20
克。
【用法】 先用水煮红小豆40分钟,去豆取药汁,入上药浸30分钟,再在火上煎30分钟,
每剂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破血化瘀,软坚消癥。
【方解】 本方系自拟验方。方中以桃仁为君,破血行瘀,【主治】瘀血、血闭癥瘕等症。据
现代药理研究,桃仁的纯提取物有抗血凝作用和较弱的溶血作用,故为治肝脾肿大之良药。鳖甲亦
为治血瘀,消癥块之要药。全方具有益气行水,活血化瘀,柔肝软坚之效,药性平和不峻,配伍严
密,妙在用富含蛋白的赤小豆煎汤代水,寓利湿解毒之中,有清补强壮之用。
【主治】 肝硬化引起的肝脾肿大伴臌胀、食少纳呆。
【附记】 在服药过程中,当忌烟、酒、调膳食,畅情志,防劳累。
7五子五皮活瘀利水汤
【来源】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歌诀】 双五活瘀利水汤,苏葶槟车水红姜,冬腹苓陈桑皮葫,桃仁香泽莪术猪。
【组成】 炒苏子10克,葶苈子10克,大腹子(槟榔)10克,车前子15克(布包),水红
花子10克,桑白皮12克,冬瓜皮40克,大腹皮15克,茯苓皮30~40克,陈皮10克,桃仁10
克,红花10克,木香10克,抽葫芦30~40克,泽泻20~30克,莪术6克,猪苓20~30克,
白术6克,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理气化湿,活血利水,消肿。
【方解】 方用五皮饮(桑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理气化湿,利水消肿;配以
五子降气利水;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疏凿水道;复加抽葫芦、泽泻、猪苓利水消肿;木香理气,
莪术破滞,以助理气化湿之功。
【主治】 早期肝硬化腹水。
【加减】 又用五皮饮(陈皮15克,茯苓皮30~45克,桑白皮15克,大腹皮15克,生姜
皮15克)加炒苏子9克,炒莱菔子9克,葶苈子9克,大腹子(槟榔)9~12克,水红花子9~
12克。此为五子五皮饮,用于治疗水臌(包括早期肝硬腹水,心源性腹水等),对消除腹水有较
好效果。有时还加冬瓜皮40克,抽葫芦30~40克,广木香6克,香附10克,以加强行气消胀之
力。
治胆囊炎、胆石症妙方(方6首)
1疏肝利胆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章真如方)
【歌诀】 疏肝利胆汤柴胡,枳香芩连赤芍药,郁金内金生甘草,厚朴山楂熟大黄。
【组成】 柴胡10克,枳壳10克,赤芍10克,生甘草8克,木香10克,黄芩10克,黄连
6克,熟大黄8克,鸡内金10克,郁金10克,川厚朴10克,山楂10克。
【用法】 先泡后煎,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疏肝行气,化瘀消积。
【方解】 急、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颇似中医的“胆胀”证,究其发病原因,多系湿热内蕴,
郁蒸日久,致使肝失疏泄,胆失通降,结为砂石,治疗应重在肝、胆、胃三经。湿热故方用柴胡、
枳壳、木香、郁金疏肝行气;黄芩、黄连、川厚朴苦辛泄化湿热;赤芍、熟大黄化瘀消积;鸡内金
不仅能消积助运,且有磨化结石之功。本方符合“六腑以通为用”的制方大法,临床应用多年,无论
急、慢性胆囊炎均有效。如伴有胆结石,小的可以排出,体积大的不能排,可消除炎症,使结石成
静止状态。
【主治】 急、慢性胆囊炎,症见胁痛、脘胀、口干口苦、纳呆便秘、厌油作呕、甚至恶寒发
热、黄疸、脉弦、舌苔黄腻。
【加减】 运用本方,应注意勿食油腻、荤腥、炙煿食物,以素食为宜。
2胆道排石汤
【来源】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歌诀】 胆道排石汤茵陈,郁金枳壳生大黄,木香再配金钱草,胆系结石此方施。
【组成】 金钱草30克, 茵陈15克, 郁金15克, 枳壳9克, 木香9克, 生大黄6~9
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也可制成丸剂,每服9克,每日早、晚各服1次,
1个月为1疗程。停药1周后,再进行第2疗程,必要时,亦可连服2个疗程。
【功效】 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利胆排石。
【方解】 方用金钱草清利湿热,且善于排石;配以大黄、茵陈以增强清利肝胆湿热之功;佐
以郁金、木香行气止痛。合而用之,共奏清利湿热,行气止痛,利胆排石之功。屡用屡验,效果甚
佳。
【主治】 胆石症,症见右上腹疼痛、痛引肩背或有黄疸、便秘者。可用于胆石症、胆总管结
石、肝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及胆道蛔虫症等病症。
【加减】 若见寒热往来,加柴胡;肩酸痛,加姜黄;湿热重,加六一散;消化不良,加苍术、
厚朴;热重,加黄芩、虎杖;呕吐,加半夏、竹茹;胆道蛔虫症,加乌梅、使君子、苦楝皮;痛剧,
加川楝子、延胡索。
3化石丹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吕承全方)
【歌诀】 化石丹中用火硝,郁金内金生甘草,大黄山甲能攻坚,化瘀散结有佳效。
【组成】 鸡内金60克,郁金60克,火硝60克,穿山甲60克,大黄60克,甘草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服10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若配用川金钱草
30克,煎汤送服,效果尤佳。
【功效】 消积化石,攻坚散结。
【方解】 胆结石、泌尿系结石尽管发病部位不同,均多系湿热熏蒸,积久而成。方用鸡内金
消积化石;郁金行气活血止痛;山甲攻坚散结;大黄具有通下解毒,化瘀等多种作用;火硝,即硝
石,能入血分以消坚,古方硝石矾石散,今人用治胆结石有效,证明硝石有消坚化石作用;甘草调
和诸药。上述药品合用,共奏消坚散结,化石镇痛之功。
【主治】 右胁疼痛,向右肩背放射作痛,厌油恶心,经B超或X线检查诊为胆结石者;腰
部绞痛,伴小腹疼痛,间有血尿,尿中时有沙石之泌尿结石症。
【附记】 胃气虚弱者当慎用。
4疏肝利胆汤
【来源】 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歌诀】 疏肝利胆用茵陈,龙胆川楝鸡内金,郁枳香蒲金钱草,延胡柴胡共大黄。
【组成】 金钱草30克,茵陈15克,龙胆草15克,鸡内金20克(研吞),川楝子10克,
郁金10克,枳实10克,木香10克,蒲黄12克,延胡索15克,柴胡5克,大黄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肝利胆,清利湿热,化积排石。
【方解】 湿热内蕴,壅遏胆系,久聚郁积,煎熬凝结成石,不通则痛。故方用柴胡、川楝子、
茵陈疏肝利胆;配以金钱草、龙胆草、茵陈清利湿热,利胆排石;鸡内金、郁金、蒲黄消积化石,
活血祛瘀;枳实、木香、延胡索理气止痛;大黄通便泄热,兼能散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
清利湿热,化积排石之功。
【主治】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加减】 一般用本方即可。仅对各药剂量随症增减,若伴随症状突出亦可随症灵活【加减】。
【附记】 本方应用多年,疗效尚属满意。
5清胆排石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清胆排石用金钱,龙胆夏枯降海昆,紫蒲旋覆天葵子,三棱红柴共火硝。
【组成】 金钱草60克,酒炒龙胆草10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降香15克,夏枯草
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旋覆花10克(布包),天葵子10克,煨三棱10克,红
柴胡10克,硝石(即火硝,又名硝酸钾)15克。
【用法】 上药除硝石一味分5次另行冲服外,余药加水五磅浓煎至两磅,分2日5次服。15
剂为1疗程,痛止则停药。平时可4日服药1剂(即两日1剂,休息两日),5剂可服20天,完
全停药20天。
【功效】 清胆泄火,疏肝止痛,散结化石。
【方解】 胆结石由胆汁被胆火煎熬,凝结而成。故方用龙胆草,苦寒清泻肝胆实火湿热;佐
以金钱草治恶疮和腹内热结,清利排石;海藻、昆布软坚散结;降香消肿定痛;夏枯草解热散结;
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与治痈肿瘰疬之天葵子,消坚块之三棱,退热散结之红柴
胡,能化五金八石之硝石等剂,更加强除热破积之功,以泻胆火而消坚结。
【主治】 胆道结石,发时绞痛,手不可近。
6清宁丸
【来源】 清·《银海指南》
【歌诀】 清宁丸用生大黄,车术二豆夏陈皮,桑叶香附槐树叶,桃叶大麦川厚朴。
【组成】 大黄500克,绿豆50克,车前子50克,白术50克,黑豆50克,半夏50克,陈
皮50克,香附50克,桑叶50克,桃叶50克,槐叶50克,川厚朴500克,大麦5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6克,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也可改用饮
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清热泻火通便。
【方解】 方用大黄泻热通便;配以白术、半夏、香附、厚朴、大麦、陈皮健脾理气宽中,且
厚朴助大黄通便泻热;桑叶、车前子清热祛风利湿;桃叶、槐叶活血;绿豆、黑豆解毒。合而用之,
共奏清热理气,通便泻火之功。
【主治】 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风火牙痛、暴发火眼、头晕耳鸣、腹胀便秘、舌苔黄腻。可
用于胆石症、胆囊炎、高脂血症、尿毒症、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扁桃体炎、牙龈炎、口腔溃疡、
鼻衄、眼疾等病症。
【加减】 改作汤剂,若见咽喉肿痛,加大青叶、板蓝根清咽解毒;口舌溃疡,加黄连、山栀
清热泻火;心烦口渴,加竹叶、生地清热养阴。
治肥胖症妙方(方4首)
1活血涤痰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王鸿烈方)
【歌诀】 活血涤痰汤丹参,川芎郁金草决明,柴胡茵陈生牡蛎,泽泻山楂何首乌。
【组成】 丹参30克,川芎15克,郁金15克,柴胡15克,茵陈15克,草决明20克,生
牡蛎20克,泽泻20克,生山楂20克,何首乌2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活血化瘀,涤痰散结。
【方解】 本方集理气、活血、疏肝、健脾、利湿、降浊诸法于一体,且诸药物中多有调整血
脂,减少脂肪的作用。运用此方可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脂质含量,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脂肪,
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主治】 高脂血症并发肥胖,症见身体肥胖、头目眩晕、肢体麻木、心前区疼痛、舌质紫暗
等。
【加减】 气虚者,加生黄芪、枸杞子、党参、桑寄生;兼阴虚火旺、寐差多梦者,加夜交藤、
炒枣仁;兼纳差者,加焦三仙、砂仁、广木香、香附等。
2五子涤痰汤
【来源】 邱德文《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赵绍琴方)
【歌诀】 五子涤痰用苏子,丹参茜草莱菔子,赤芍三仙冬瓜子,皂角子配白芥子。
【组成】 莱菔子、苏子、冬瓜子、丹参、茜草、赤芍、焦三仙各10克,白芥子、皂角子各
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涤痰,活血化瘀。
【方解】 本方由三子养亲汤化裁而来,对于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有良好的效果。方中多为
植物种仁,富含油脂,能润肠通便,有利于痰湿积滞的排泄;配以丹参、茜草、赤芍活血化瘀,焦
三仙消食健胃,共奏涤痰活血化瘀之功,从而达到轻身祛脂,健运脾胃之作用。
【主治】 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症见形体肥胖、面色潮红、舌红苔黄垢厚、脉弦滑数、按
之有力。
【加减】 瘀血明显者,重用赤芍、丹参、茜草;肝热盛者,加柴胡、黄芩、川楝子;三焦气
机失调者,重用焦三仙,加水红花子;大黄以疏调三焦。
3健脾益肾散
【来源】 米一鹗《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葛文津方)
【歌诀】 健脾益肾用山药,茯苓大豆黑米襄,荞麦山楂黑芝麻,祛肥降脂效堪夸。
【组成】 山药30克,茯苓30克,大豆30克,黑米30克,山楂20克,黑芝麻30克。
【用法】 将上品烘干,研极细末,制成散剂,可采取两种减肥法:①快速减肥:1日3餐仅
食本品,每餐10克,用开水调成粥状,细嚼慢咽服下。每日加500~1000克蔬菜、水果。②缓慢
减肥:在快速减肥方法的基础上,每日增加鸡蛋1个,瘦肉、鱼、豆制品总量不超过100克,再加
牛奶250毫升。一个减肥周期为10天。
【功效】 补脾益肾,祛肥降脂。
【方解】 中医认为肥胖的病机,多烽脾肾气虚,运化输布失司,清浊相混,不化精血膏脂所
致总为脾肾不足,痰湿有余。本方从中医“补脾肾不足,祛痰湿有余”着手,以轻身耐饥,健脾和胃,
滋阴补肾,祛肥降脂,防衰益寿为原则,选用药食两用天然品配伍而成,其减肥、降脂、轻身效果
确切,营养、强壮、健美作用显著。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一致,表现为体重下降,血清胆固醇、甘
油三酯下降,病理观测到肝脏内脂肪的减少和脂肪细胞内脂肪减少细胞缩小,电镜显示本品对肝细
胞无损伤作用,结合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无腹泻、厌食、疲乏,说明本品符合国际安全减肥原则。
【主治】 肥胖症伴高脂血症。
4肠溶减肥降脂散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奚凤霖方)
【歌诀】 肠溶减肥降脂散,皂荚炙酥生明矾,消食护胃平胃散,枣汤浓煎可调服。
【组成】 皂荚(去皮)1克,炙酥1克,明矾06 克,平胃散16 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亦可加糖衣制成肠溶片。取大枣煎浓汤调服药粉。上药
为1日量,早、晚饭后分服;片剂每日服3次,每次4~5片,食后服。
【功效】 健胃燥湿,祛痰化浊。
【方解】 《本草纲目》称明矾“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延年,消痰饮癖”,《中国医学大辞典》
载皂荚能治“胸腹胀满,欲食瘦长”,两药使用有独到之处,具有“化痰涤垢,和畅气血”作用;因恐
二药峻烈伤胃,故合以平胃散护胃,以浓枣汤调服,属护正之法。药简力宏,其效不凡。
【主治】 肥胖型高脂血症,症见肥胖乏力、胸闷气短、可伴有头晕目眩、高血压等。
【附记】 本散制成肠溶片可免伤胃、呕吐之副作用。此外,还应注意:①形体肥胖而正气未
衰者可用,反之慎用;②无严重脾胃病者可用,反之则禁用;③应在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不良
反应;④配制和服药必须得法,服用本方须节制饮食,适当增加活动量。
治慢性胃炎(胃脘痛)妙方(方4首)
1良附丸
【来源】 清·《良方集腋》
【歌诀】 良姜香附等分研,姜汁为丸或水煎,脘腹诸疼因寒滞,清凉方法莫沾边。
【组成】 高良姜(酒洗、焙研)、香附(醋洗、焙研)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为细末,或姜汁或水泛为丸。每服6克,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
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方解】 本方【主治】肝郁气滞、胃有寒凝之胃脘及胸胁诸痛,而以胃脘痛为主。方中用高
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疏肝行气;以米汤饮与生姜汁和食盐为丸者,取其兼以和胃之意。气行寒散,
胃气调和,其痛自止。
【主治】 寒凝气滞、胃脘疼痛、得温痛减、胸闷胁痛、痛经、苔白、脉弦。可用于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痛经等病症。
【加减】 方中主药可根据寒凝气滞偏重来决定。偏于寒凝者以高良姜为主药;偏于气滞者以
香附为主药;若寒凝气滞并重,则两药等份。若见瘀滞,加延胡索、川楝子、九香虫等;气虚,加
党参、白术。
【附记】 若肝胃有郁火、或胃阴亏竭、舌质红绛者,不宜应用。
2良附丸
【来源】 宋·《宋代验方》
【歌诀】 良附丸传宋代方,青皮归姜木沉香,理气和胃解肝郁,温中散寒止痛良。
【组成】 高良姜20克,香附20克,青皮15克,当归15克,木香15克,干姜10克,沉
香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米汤送下。日服2~3次。
【功效】 理气和胃,温中散寒。
【方解】 本方适用于肝郁气滞、胃中有寒的胃脘痛。方中高良姜、干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
香附理气开郁,消食止痛;当归活血止痛,温里散寒;青皮、木香、沉香疏肝气,破滞气,止气痛。
诸药协同,共奏散寒,行气,活血之功,脘腹疼痛自愈。
【主治】 肝胃气滞寒凝、胃脘疼痛、经年不愈、苔白、脉沉滞者。可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
二指肠溃疡等病症。
【附记】 在临床上只要是舌苔白而舌质不红,脉沉滞而不弦劲的肝胃气痛,投以此方无不奏
效。
3枳实消痞丸
【来源】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
【歌诀】 枳实消痞除积滞,参苓白术姜黄连,半夏厚朴麦芽草,消补兼施效非丸。
【组成】 干生姜3克,炙甘草、麦芽、茯苓、白术各6克,半夏、人参各9克,厚朴(炙)
12克,枳实、黄连各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
服。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消痞除滞,健脾和胃。
【方解】 方中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导浊;黄连、半夏辛开苦降,调寒热,除胀满;参、
苓、术、麦扶助脾胃,帮助消化;生姜温胃祛寒;甘草和中。诸药配伍,寒温并用,消补兼施,适
用于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的心下痞满症。陈秉成云:“夫满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
入,客于脾胃之间,未经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仅与正气搏聚一处为患,故以黄连、干姜并用,一
辛一苦、一散一降,则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二味实为治痞之主药;然痞结于中,则气壅湿聚,
必渐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实破气,厚朴散湿,麦芽化食,半夏行痰,自无胶固难愈之热;但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故必以四君子坐镇中州,祛邪扶正,并驾齐驱。故此方无论虚实之痞,皆可用之。
用蒸饼糊丸者,以谷气助胃之蒸化耳。”
【主治】 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不欲饮食、体弱倦怠、或胸腹痞胀、食少不
化、大便不畅者。可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腹泻等病症。
4益中活血汤
【来源】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孙咸茂方)
【歌诀】 益中活血治胃炎,芪桂吴萸乳没丹,三棱莪术生蒲黄,川芎乌药祛虚寒。
【组成】 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茱萸10克,丹参15克,乳香8克,没药8克,生蒲黄
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川芎12克,乌药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中散寒,理气活血,消肿生肌。
【方解】 方中黄芪补气和中;肉桂、吴茱萸温胃祛寒;丹参、川芎养血活血;三棱、莪术破
瘀行气,消积止痛;乳香、没药散血消肿,生肌定痛;生蒲黄活血祛瘀;乌药顺气止痛,散寒温中。
诸药合用,攻补兼施,理气与活血并用,温散寒邪而不伤正,活血化瘀而痛自宁。用以治疗慢性萎
缩性胃炎,疗效甚佳。
【主治】 因中气虚、中焦寒、血瘀引起胃脘疼痛。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加减】 气虚者,重用黄芪,加党参;胃阴虚者,加寸冬、石斛;纳呆者,加山楂;肠液返
流者,加川厚朴、姜半夏、柿蒂、柴胡、白芍;血瘀明显者,加水蛭、干膝粉(冲)。
【附记】 孙教授临床观察300余例,治愈率约75%,总有效率95%左右。本方对病情较轻
者疗效尤佳。
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妙方(方8首)
1乌贝散
【来源】 《北京中医》(9)1954年(现代验方)
【歌诀】 乌贝散中乌贼骨,临证再配象贝母,制酸止痛效果好,胃痛泛酸用时多。
【组成】 乌贼骨85克,象贝母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喷入芳香剂,如丁香油,桂皮油等。每服3克,日服3次。如病
情较重者,可适当增加剂量,亦可制成片剂服用。
【功效】 制酸止痛。
【方解】 方用乌贼骨制酸止痛;佐以象贝母清润护胃。药仅两味,力专效宏,效果甚佳。
【主治】 胃脘疼痛、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并伴有泛酸、喛气、恶心、呕吐或有黑便、呕血
等。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
【加减】 若伴上消化道出血、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同服白芨粉、三七粉;胃痛甚者,加延
胡索、香附;口苦、中脘灼热感者,加左金丸、黄连;畏寒、乏力者,加黄芪、桂枝。
【附记】 经临床观察,并经实验研究证明,本方确有明显加速胃溃疡愈合的作用。
2乌沉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乌沉汤里用乌药,沉香人参甘草襄,中虚寒滞胃寒痛,行气散寒止痛良。
【组成】 乌药300克,沉香150克,人参90克,甘草135克。
【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服6~9克,日服3次,饭前空腹时温开水送服。亦可改用饮
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行气散寒,调中补虚。
【方解】 方用乌药行气消胀,温散脾寒;配以沉香温中降逆,理气止痛;佐以人参补气调中;
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行气滞,散阴寒,补中虚之功。
【主治】 中虚寒滞,症见脘腹胀痛、喜暖喜按、恶心呕吐、或寒疝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
白、脉沉迟。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征及肠梗阻等病症。
3复方大柴胡汤
【来源】 现代·《方剂学》
【歌诀】 大柴胡汤增损方,黄芩枳壳子川楝,大黄白芍延胡索,甘香公英紫丹参。
【组成】 柴胡12克,黄芩、枳壳、川楝子、大黄各9克,延胡索、白芍各10克,蒲公英
15克,木香、丹参、甘草各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和解表里,清泻热结。
【方解】 本方是由大柴胡汤去枳实、半夏、生姜、大枣,加枳壳、川楝子、延胡索、蒲公英、
木香、丹参、甘草而成。方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壳内泻热结;白芍缓急止痛,酸寒敛
阴;川楝子、木香、延胡索理气止痛;丹参活血;蒲公英、甘草配黄芩、大黄清热解毒。诸药合用,
共奏和解表里,清泻热结之功。
【主治】 腹腔部有压痛、肠鸣、便燥、身热、脉数、舌苔黄等。可用于溃疡病、急性穿孔后
腹腔感染。
4健胃散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郭谦亨方)
【歌诀】 健胃散用乌贼骨,佛手枳实甘贝母,制酸止痛和中气,药简效宏久服宜。
【组成】 乌贼骨(或鸡子壳)80克,浙贝母20克,佛手片20克,枳实10克,甘草20克。
【用法】 将乌贼骨刷洗干净,砸成小块,用文火微炒;如用鸡子壳,将其洗净,烤干。枳实
放热麸上炒至微黄色,同它药共研成细粉,放入瓶中贮存。每日3次,饭后1小时开水调服4克。
【功效】 制酸止痛,健胃和中。
【方解】 胃、十二指肠溃疡多由肝胃不和、气机阻滞,以致邪郁胃脘而发病。健胃散功能理
气解郁、舒肝健胃。方中乌贼骨除湿制酸、止血敛疮;甘草和中护胃,缓急止痛。据药理研究,前
者含碳酸钙(鸡子壳亦同),有制酸作用,后者能使胃酸高者降,低者升而起调节作用,其浸膏对
消化性溃疡有抑制作用,二者相偕,更增强制酸和保护黏膜而敛疮的作用。合浙贝母辛散苦泄、开
郁散结;佛手、枳实理气解郁,升清降浊,合为治疗脘痛泛酸之通用方。
【主治】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痛、呕酸、进食缓解、饥则痛重、痛有定处、或灼热
嘈杂、脘闷腹胀、恶心呕吐、喛气吞酸、甚或呕血便黑、或时泛清水、神倦肢凉。
【加减】 若痛而喜暖、肢凉乏力、舌淡苔白,为虚寒痛,可加黄芪40克,白芍20克,肉桂
10克;若疼痛势急、心烦易怒、嘈杂口苦、舌红苔黄燥,为热郁,可加石膏20克,大黄15克,
芦根20根,川楝子15克;若痛处固定拒按、舌紫脉涩,为夹有血瘀,可加丹参30克,郁金15
克,三七15克,桃仁15克;兼有黑便或便血,加大黄20克,三七15克,花蕊石20克,地榆炭
20克,元胡15克。
【附记】 此方系经验方。临床应用数十年,疗效称著。
5厚朴温中汤
【来源】 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歌诀】 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
【组成】 厚朴30克,橘皮30克,炙甘草15克,草豆蔻15克,茯苓15克,木香15克,
干姜2克。
【用法】 上药共研粗末。每次取9~15克,加生姜3片,水2碗,煎至1碗,去药渣,趁
温饮服,日服2次。现多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温中燥湿,行气除满。
【方解】 本方【主治】脾胃受寒湿所伤而致诸症。方中厚朴行气消胀,燥湿除满;陈皮、木
香和中调气;草豆蔻温中燥湿;干姜、生姜温脾暖胃以散寒;茯苓、甘草渗湿健脾以和中。诸药合
用,共奏温中燥湿,行气除满之功。
【主治】 脾胃寒湿、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苔白或腻。可用于消化性溃疡、
慢性肠炎、病毒性肝炎、妇女带下等病症。
【加减】 若见脘腹有寒冷感,加肉桂、高良姜;气滞胀满较甚,加枳壳、砂仁;兼有呕恶,
加半夏、吴茱萸;脾虚乏力,加党参、白术;食欲不振,加山楂、神曲;兼有泄泻,干姜改用炮姜,
加苏叶、藿香。
【附记】 若胃有灼热、口渴欲饮、舌苔黄腻或大便燥结者,忌用。
6安中散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安中散是惠民方,元胡肉桂良干姜,制酸牡蛎生甘草,芳香健胃小茴香。
【组成】 玄胡索150克,高良姜150克,干姜150克,茴香150克,肉桂150克,牡蛎120
克,甘草30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每次服3克,日服3次,饭前服。
【功效】 温胃止痛。
【方解】 方中玄胡索止痛,牡蛎制酸,甘草和中,高良姜、干姜、茴香、肉桂温胃祛寒,用
以治疗虚寒型胃脘痛,最为合拍。
【主治】 脾痛翻胃日久、口吐酸水、寒邪留滞于内、停积不消、腹胁胀满刺痛远年日近,可
用于虚寒型胃溃疡。
【附记】 此方备受日本人大冢敬节先生之推崇,用以治疗各种胃痛,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今
人罕用之,惜哉!又以白芍易牡蛎,改为汤剂,治疗因寒凉所致腹部诸疾,如胃脘痛、盘肠气痛、
肠结、寒疝、痛经等,疗效较佳(《陕西中医》(5)1983年)。
7安胃和中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安胃和中大党参,黄连半夏吴茱萸,陈皮乌梅炙甘草,苓芍厚朴配生姜。
【组成】 大党参15克,吴茱萸5克,黄连炭5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乌梅炭10
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白茯苓10克,厚朴10克,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两日1剂,日服3次,每次服半杯。10剂为1疗程。
【功效】 安胃和中,止呕定痛。
【方解】 本病多发生于喜食坚硬食物及过热之饮食品与多食肉类和嗜好烟、酒、酸、辣味之
人,致使胃内发生溃疡。非由饮食之有形伤害,即五味之无形刺激所致,因胃为水谷之海,脾胃为
仓廩之官,五味出焉。今既成溃疡,不仅着重治疗,还须注意保护。故方用党参甘温以益气;甘草
甘平以养胃;茯苓甘淡以利湿健脾;厚朴苦辛以散满;陈皮苦辛以调中理气;法半夏辛温以除湿化
痰;白芍苦酸以敛阴和血;吴茱萸辛热以散郁;黄连苦寒以降逆;乌梅酸涩以收脾阴。组合成方,
取酸苦泄热、酸甘化阴、辛开苦降之义。用酸苦甘辛诸味化和,互相制约,不使偏盛,因而达到安
胃和中、止呕定痛之功。因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宜与所不宜,故在用者当因病制宜,患者应注意饮食
五味与病情之宜与不宜,则更能加强疗效。
【主治】 胃溃疡,症见脘腹中上部或略偏左方作痛,每于食后发作、痛处拒按、或痛剧发呕、
或时止时发,或大便秘结。
【附记】 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常收良效。
8镇静止痛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镇静止痛北条参,枣苓陈皮海螵蛸,远志鸡金炒麦芽,甘芍寸冬鹿角霜。
【组成】 酸枣仁10克(炒、打),白茯苓15克,鹿角霜15克,海螵蛸15克,陈皮10克
(盐水炒),生甘草10克(盐水炒),炒白芍10克,寸冬10克,远志肉10克,北条参30克,
鸡内金10克,炒谷芽10克。
【用法】 另用白茅根60克,熬水去渣煨药,每日1剂,分3次服。亦可用上药(不用茅根)
10剂共炒研末,每次服3克,空腹日服3次,米汤调下。
【功效】 甘平柔和,镇静收涩,缓中止痛。
【方解】 本病当从疮疡论治。“诸痛痒疮,皆属于火”,故方用北条参之甘苦微寒以补五脏之
阴为主;佐以甘苦微寒之寸冬泻热养阴;苦酸微寒之白芍泻火敛阴;味甘气平之甘草缓中止痛;甘
平淡渗之茯苓除湿泻热;甘温无毒之谷芽消食和中;甘酸而润之酸枣仁安五脏,助阳气散邪结气聚;
苦辛而温之远志肉除邪气,长肌肉治一切痈疽;苦辛甘温之陈皮消谷化痰而理气调中;甘平性涩之
鸡内金除热消积而合疮口;味甘性平之鹿角霜补虚劳、长肌肉治损伤而除邪气;味咸性温之乌贼骨
粉(即海漂蛸)以制酸,止血,敛疮口而止痛。诸药合用,【组成】镇静收涩,甘缓柔和,养阴气,
敛疮口之方剂。而鹿角霜、乌贼骨粉外用能止血,内服能敛疮,都能附着于伤处以保护疮口,防止
摩伤。
【主治】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症见胃脘正中偏右有胀满或刺痛感,其痛多在食后2小时以后
发作;更有在饥饿时其痛亦发,但摄取少量食物后,痛可缓解。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屡试屡验,效佳。
治肠炎(泄泻)妙方(方9首)
1加味戊己汤
【来源】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歌诀】 加味戊己吴茱萸,黄连赤芍瓦楞子,泻肝和胃止泄泻,火郁热泻用之良。
【组成】 黄连9克,吴茱萸3克,赤芍15克,煅瓦楞子30克(先煎)。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泻肝和胃。
【方解】 方用黄连泄火降胃,使火热不致迫便下行;吴茱萸温肝解郁,合黄连能健胃制酸;
芍药平肝以和脾止泻;煅瓦楞子制酸并能止泻。合而用之,共奏泻肝,和胃,止泻之功。
【主治】 功能性腹泻(火郁热泻型),症见腹痛泄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一阵、泻一
阵、肛门灼热、吐酸烧心、胃脘嘈杂、甚则可见下利完谷、舌绛无苔、脉弦数。
【附记】 本方可以与痛泻要方配合使用,二方同以治肝为主,一以健脾,一以和胃,如肝盛
病伤脾胃,则以二方合用为宜。若泻下黏稠不爽,可改本方为大柴胡汤加瓦楞子(煅)30克治之。
【加减】 印氏经过数十年临床之反复实践,现本方已作为其临床常用的“抓主症”之方。凡见
痛泻而同时胃酸过多者,率皆用此,效果良好。
2辟瘟丹
【来源】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歌诀】 辟瘟丹术乌连羌,芎辛紫独藁荆防,甘芷附麻姜松桂,皂奈麝芍用麻黄。
【组成】 茅术500克,白术250克,台乌药250克,草乌125克,黄连250克,羌活250
克,川芎125克,细辛125克,紫草125克,独活125克,防风125克,甘草125克,藁本125
克,白芷125克,香附125克,荆芥125克,天麻125克,官桂125克,甘松125克,干姜125
克,山奈125克,麻黄125克,牙皂125克,麝香125克,芍药12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以红枣肉为丸。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 化湿辟浊,发散,止呕止泻。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湿浊中阻,或中暑发痧,寒热胸闷,腹痛吐泻之证。方用羌活、
防风、独活、荆芥、细辛、藁本、白芷、天麻、麻黄等祛风散寒;以茅术、白术、官桂、干姜、甘
松等温中燥湿;麝香、牙皂辟秽开窍。诸药合用,共奏发散,辟秽,燥湿,和中之功。
【主治】 湿浊中阻或中暑发痧,症见恶寒发热、恶心胸闷、腹痛吐泻、舌苔浊腻、神志不清。
可用于急性肠炎、病毒性腹泻、急性菌痢、急性胃肠炎、婴儿腹泻、中暑等病症。
3纯阳正气丸
【来源】 清·《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
【歌诀】 纯阳正气用藿香,陈皮茅术半夏襄,丁香白术白茯苓,官桂再配青木香。
【组成】 藿香30克,陈皮30克,茅术30克,半夏(姜制)30克,丁香30克,官桂30
克,白术30克,青木香30克,白茯苓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以胡椒15克,煎汤泛丸,红灵丹12克为衣。每服15 克,小儿
减半,温开水送服。
【功效】 温化寒湿,暖中止泻。
【方解】 方用丁香、官桂温中散寒;茅术、陈皮、藿香燥化湿邪;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止泻;
青木香理气止痛。合而用之,共奏温化寒湿,暖中止泻之功,以治疗寒湿泄泻。
【主治】 寒湿中阻、腹痛泄泻、泻物清稀、色黄或青、或伴恶寒发热、舌苔白腻。可用于急
性肠炎、婴幼儿腹泻、急性痢疾等病症。
【附记】 凡湿热泄泻者忌用。
4四神丸【来源】 明·《内科摘要》
【歌诀】 四神丸用五味子,吴萸肉蔻补骨脂,另用姜枣和为丸,脾肾虚寒用之良。
【组成】 肉豆蔻60克,补骨脂120克,五味子60克,吴茱萸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另用生姜、红枣煮熟,取枣肉和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
克,日服2~3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方解】 本方由《本事方》的二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和五味子散(五味子、吴茱萸)二
方【组成】。方用二神丸温肾涩肠,合以五味子散温中止泻。综观全方,可使命门火旺,脾气健运,
大肠固涩,则诸症自愈。
【主治】 脾肾虚寒、久泻或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可用于功能性腹泻、各种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和溃疡性)、
肠结核等病症。
【加减】 若见泄泻无度、腰酸肢冷者,加附子、肉桂;久泻气陷脱肛者,加人参、黄芪、升
麻、柴胡;少腹痛甚者,加小茴香、木香;滑泄不止者,加诃子、石榴皮。
5脾肾双补丸
【来源】 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歌诀】 脾肾双补人参莲,菟丝五味子萸肉,车山肉蔻补骨脂,橘红砂仁巴戟天。
【组成】 人参500克,莲肉500克,菟丝子750克,五味子750克,山萸肉500克,怀山
药500克,车前子360克,肉豆蔻300克,橘红180克,砂仁180克,巴戟天360克,补骨脂
50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
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补肾健脾,涩肠止泻。
【方解】 方用人参、淮山药、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健脾温肾;配以莲肉、五味子、山萸
肉收敛固涩;橘红、砂仁理气健脾。综观全方,补而不腻、涩而不滞,共奏补肾健脾,涩肠止泻之
功。
【主治】 脾肾虚弱、腹痛久泻、神疲倦怠、腰膝酸软或带下、舌淡苔白、脉沉细。可用于慢
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引起的久泻以及带下等病症。
【加减】 若见面色萎黄、食后脘闷不舒之脾虚证者,加神曲、山楂、莱菔子;黎明前脐腹作
痛、肠鸣即泄之肾虚证者,加赤石脂、诃子肉、淡附片。
【附记】 凡水饮留肠或瘀阻肠络引起的慢性泄泻,不宜应用。
6诃子皮散
【来源】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
【歌诀】 诃子皮散罂粟壳,橘皮诃子炮干姜,温中涩肠能止泻,虚寒泄泻用之良。
【组成】 罂粟壳(蜜炒)15 克,橘皮15 克,炮姜18 克,煨诃子21 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煎服。
【功效】 温中涩肠止泻。
【方解】 方用煨诃子、罂粟壳涩肠止泻;配以炮姜温中止泻;橘皮健脾开胃,升阳调气。合
而用之,共奏温中涩肠止泻之功。
【主治】 虚寒泄泻,症见饮食不化、肠鸣腹痛、脱肛及久泻不止、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
沉细。可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肠功能紊乱、霉菌性肠炎、结肠过敏及久泻脱肛等病症。
【加减】 若见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等脾虚证者,加党参、白术、茯苓、苡仁;形寒肢冷、五
更泄泻等肾虚证者,加肉豆蔻、破故纸、吴茱萸、赤石脂等;泻后有不尽之感,腹部有固定刺痛的
瘀阻肠络证者,加蒲黄、五灵脂、当归、没药。
【附记】 凡泄泻暴作,无论寒湿、湿热、伤食引起者,皆不宜应用。下痢便纯脓血者忌用。
7固肠汤
【来源】 近代·《观聚方要补》(引叶氏方)
【歌诀】 固肠汤用罂粟壳,炮姜甘草诃子肉,陈皮木香陈粳米,涩肠止泻效堪奇。
【组成】 罂粟壳30克,甘草9克,炮姜9克,诃子肉9克,木香45 克,陈皮12克,陈
米1摄。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涩肠止泻。
【方解】 方用罂粟壳、诃子肉收敛固脱;配以木香、陈皮理气导滞;炮姜温中;陈米、甘草
和中护胃。综观全方,涩中寓通、温中兼补,共奏涩肠止泻之功。
【主治】 泄泻不止、或久痢无腹痛、滑脱不禁者。可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
以及带下不止等病症。
【加减】 方中罂粟壳剂量偏大,一般临床应用可减至6~9克为宜。若伴腹痛者,加枳壳、
槟榔;中阳虚衰,加附子;气虚,加黄芪、党参;带下不止,加黄芪、炒苍术、生苡仁、椿根皮等。
【附记】 凡肠中有积滞者,不宜服用。
8温中止泻汤【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温中止泻草果仁,藿香党参煨葛根,茯苓陈皮苍白术,桂枝甘草炮干姜。
【组成】 藿香10克,草果仁1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陈
皮10克,煨葛根10克,桂枝6克,炙甘草10克,炮姜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散寒祛湿,温中扶阳,益胃健脾。
【方解】 便稀似水,乃气寒阳微,脾弱胃虚火衰。故方取仲景理中汤、钱乙白术散【加减】
而成。方用炮干姜、草果祛寒燥湿,暖胃健脾;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中益气;桂枝、葛根升
阳,而葛根又为治脾胃虚热泄泻之要药;藿香、苍术、陈皮芳香化浊,理气调中。合而用之,共奏
祛寒散湿,温中扶阳,益胃健脾之功。
【主治】 急性肠炎(寒泻),症见泻利完谷不化的水样便、色白气腥、腹中雷鸣隐痛、脉迟
缓细弱、苔白滑、四肢不温。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屡用屡验,效佳。
9痢泻散
【来源】 程宝书《新编汤头歌诀》
【歌诀】 痢泻散从痹史出,生熟大黄与苍术,杏仁羌活川乌草,健脾燥湿疗效殊。
【组成】 苍术(米泔水浸)150克,生大黄50克,熟大黄50克,杏仁(去皮尖与油)100
克,羌活(炒)100克,川乌(去皮面裹煨透)75克,甘草(炒)75克。
【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瓶贮备用。成人泄泻,每次服2克,以米汤调服;赤白痢每次服
3~4克,赤痢用灯草3尺煎汤调服,白痢用生姜3片,煎汤调服;赤白兼见者,并用灯草、生姜
煎汤调服。小儿减半,4岁以下用1/4,幼儿再减。1日服3次。
【功效】 清热导滞,散寒止痛,解毒驱邪,健脾扶正。
【方解】 本方出于小说《镜花缘》,原名“治水泻赤白痢方”,是一张经验方。方中苍术健脾
燥湿,祛风辟浊;生大黄泻热通肠,荡涤积垢;熟大黄清热除湿,收敛止泻;川乌温养脏腑,散寒
止痛;杏仁润燥通便,降气消积;羌活搜风解表,通络止痛;甘草解毒缓急,调合诸药。综观全方,
寒热并用,通涩同施,相须相使,既能泻热导滞,又能散寒止痛;既能解毒驱邪,又能健脾扶正,
故能治疗各型泻痢,且具有简便易廉的特点。
【主治】 泄泻,不论急性、慢性均可使用;痢疾,便下赤白黏液,黑急后重,日下数十次者。
治结肠炎妙方(方9首)
1慢性结肠炎方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盛循卿方)
【歌诀】 久泻柴胡白术芍,防风木香甘草襄,槐花黄连青椿皮,肝脾同理疗效好。
【组成】 柴胡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木香6克,甘草6克,椿白皮
12克,青陈皮5克,槐花15克,黄连3克。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每日1剂,饭前半小时分服。
【功效】 健脾止泻,调和胃肠。
【方解】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久泻一证,责于肝脾,治当健脾止泻,
疏肝达木,调和胃肠,双管齐下,方为肝脾同治之法。本方为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味,前者柔肝实
脾,泻木扶正,后者清湿热,理肠腑,二方相伍,祛邪扶正,待邪退正复,则转手调脾,脾胃为后
天之本,脾健胃和,则肝木无复克也,肝脾调和,久泻亦止。
【主治】 慢性结肠炎,症见腹痛肠鸣、便下溏薄、挟带黏液或脓血。
【附记】 服药期间,须忌食不消化食物及油腻、辛辣、烟酒等食品。
2调脾止泻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岺鹤龄方)
【歌诀】 调脾止泻用川连,白术苍术与车前,健脾止泻清湿热,慢性肠炎此方安。
【组成】 白术30克,苍术30克,车前子30克(纱布包),川连10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用慢火煎1小时,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
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方解】 慢性结肠炎之临床表现,往往既可见脾虚之本象,又可见湿热结滞蕴阻肠间之标象。
病势缠绵,必须坚持服药,方可根治。此方之特点,以苍、白术健脾运中为主;配合车前子分利小
便,以实大便;伍入黄连清热燥湿,坚肠止泻,堪为标本兼顾之良方。苍、白术对慢性结肠炎之泄
泻,必须量大才能奏效,二术既可通便,亦能止泻,有双向调节作用,总与其能健运脾气有关。
【主治】 慢性结肠炎,症见腹泻常作、夹有黏液、纳谷不馨、口苦、溺黄。
【加减】 伴有腹痛者,加广木香10克;粪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焦山楂各15
克;肠鸣矢气者,加防风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附记】 服药期间注意防寒保温,避免感冒,禁食辛辣、生冷、油腻饮食。
3升阳除湿防风汤
【来源】 金·李东垣《脾胃论》
【歌诀】 升阳除湿防风汤,白术苍术与茯苓,健脾止泻佐白芍,腹泻便血可两痊。
【组成】 防风6克,白术3克,苍术12克(一法用120克),茯苓3克,白芍药 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几次,食前空腹服。
【功效】 健脾燥湿,升阳和血。
【方解】 方用苍术健脾燥湿为主药;配以防风、茯苓、白术、白芍祛风和血利湿。合而用之,
共奏健脾燥湿,升阳和血之功。
【主治】 肠澼下血、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或少有脓或少有血。可用于慢性结肠炎、细菌性
痢疾、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加减】 若腹痛甚者,加木香、延胡索、乌药;泄泻甚者,加灶心土、煨肉果;脓血便甚者,
加白头翁、秦艽、地绵草;病久体虚者,加党参、黄芪。一般慢性结肠炎,加黄芩、黄连;肠功能
紊乱,加焦山楂、焦麦芽。
4胃关煎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胃关煎用熟地黄,白术干姜炒山药,扁豆甘草与吴萸,脾肾虚寒用之良。
【组成】 熟地黄30克,炒白术9克,干姜9克,吴茱萸15 克,炙甘草6克,炒扁豆6
克,炒山药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中散寒,健脾益肾。
【方解】 方用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配以熟地黄益肾;白术、扁豆、甘草健脾止泻。合而
用之,共奏温中散寒,健脾益肾之功。
【主治】 脾肾虚寒泄泻、痢疾、日久不止、兼见畏寒、喜热饮、疲乏无力。可用于慢性结肠
炎、慢性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加减】 若见阳虚肢冷,加附子、肉桂;久泻不止,加肉豆蔻、石榴皮;腹部胀痛,加煨木
香、枳壳;完谷不化,加山楂、神曲;见有粘液,加马齿苋、败酱草。
5赤石脂禹余粮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赤石脂禹余粮汤,药仅二味是经方,虚寒泄泻时日久,涩肠止泻能建功。
【组成】 赤石脂(碎)30克,禹余粮(碎)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涩肠止泻。
【方解】 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二药【功效】基本相同,相须为用,力
专效宏,其效不凡。
【主治】 虚寒性痢疾日久、滑泄不禁、带下崩漏、伴面色萎黄、舌淡脉虚无力。可用于慢性
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宫颈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体倦乏力、气短等气虚证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
阳虚衰证者,加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面色晦滞、舌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脉弦小涩者,加蒲黄、
五灵脂、当归、川芎。
【附记】 凡急性泄泻等实证,不宜应用本方。
6桃花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桃花汤用赤石脂,粳米干姜配合宜,专温虚寒滑脱痢,湿热滞下慎勿施。
【组成】 赤石脂24克,干姜6克,粳米30粒。
【用法】 每日一剂,先取赤石脂一半,与干姜、粳米加水同煎,米熟后,倾出汤汁,调入另
一半赤石脂末,分2次饮用。
【功效】 温中涩肠止泻。
【方解】 方用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合以干姜温中,粳米和胃,共奏温中涩肠止泻之功。
【主治】 久泻久痢、腹痛、便脓血、滑脱不禁、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可用
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宫颈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手足厥冷、脉沉微者,加附子;腹痛者,加白芍、桂枝、炙甘草;泄泻不止,
加党参、煨肉豆蔻或与真人养脏汤合方【加减】。
【附记】 本方重在温涩固脱,如属湿热泄泻或下痢,不宜应用。
7真人养脏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真人养脏用参归,术蔻甘草与白芍,肉桂木香诃子肉,涩剂再配罂粟壳。
【组成】 人参18克,当归18克,白术18克,肉豆蔻15克,肉桂24克,炙甘草24克,
白芍48克,木香42克,诃子36克,罂粟壳(蜜炙)108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用6克,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
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温中补虚,涩肠止泻。
【方解】“ 本方治证,乃脾肾虚寒,不能固摄所致。其虽以脾肾虚寒为本,但已至久痢滑脱,
所以治法上亦应以涩肠固脱为主。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同时配伍温肾暖脾的肉桂以增其功;
肉豆蔻、诃子涩肠止泻;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和血;木香调气导滞;甘草还
能调和诸药,与芍药相伍又能缓急止痛。若脾肾阳虚较甚的泻痢滑泄不止者,可加用炮附子,温补
命门之火,助温阳祛寒之力。其与肉桂相伍,有补火生土之功。凡脱肛、久痢确是虚寒性的及早煎
尝都可以痊愈”(《汤头【歌诀】》)。
【主治】 脾肾虚寒之泄泻、痢疾,症见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
日夜无度、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沉迟。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
小儿泄泻、慢性痢疾、痢疾后综合征、肠结核以及脱肛等病症。
【加减】 若见久泻脱肛,加黄芪、柴胡、升麻;泄泻无度、完谷不化、四肢不温、脉沉微者,
加干姜、炮附子、补骨脂、菟丝子;兼食积者,加神曲、山楂。
【附记】 下痢,泄泻初起,邪气盛实,积滞未去或脾胃未虚者,禁用本方。湿热引起的泄泻
或痢疾,亦禁用。
8敦复汤
【来源】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敦复汤中用党参,骨脂山萸核桃仁,山药茯苓熟附子,振奋脾气鸡内金。
【组成】 野党参、补骨脂、山茱萸各12克,熟附子、核桃仁各9克,山药15克,茯苓、
鸡内金各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鸡内金研细末,分2次冲服。
【功效】 温肾补脾。
【方解】“ 方中以人参为君,与山萸肉、茯苓并用,借用收敛下行之力,能大补肾中元气,
元气既旺相火自生。又用乌附子、补骨脂之大热纯阳,直达下焦,以助相火之热力。核桃仁之温润
多脂,峻补肾脏,以厚相火之基址。且附子与人参同用,名参附汤,为回元阳之神丹;补骨脂与核
桃仁并用名青娥丸,为助相火之妙品。又恐药性太热,于下焦真阴久而有碍,故又重用生山药,取
其浆汁黏稠,能滋下焦真阴,其气味甘温,又有因下焦气化也。至于鸡内金,其健运脾胃之力,既
能流通补药之滞,其收摄膀胱之力又能逗留热药之性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故本方为补相
火之专用方,治疗一切虚寒诸症,多可获效。
【主治】 肾阳虚弱、相火衰微、脾气不振所致的黎明泄泻、腹部隐痛、形寒肢冷等一切虚寒
诸症。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腹泻属脾肾虚寒者。
9治慢性结肠炎方
【来源】 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歌诀】 慢性结肠炎方好,木香川连太子参,柴胡白芍生甘草,白术枳壳云茯苓。
【组成】 木香5克(后下),川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
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茯苓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方解】 方用太子参、白术、云苓、甘草健脾益气;配以柴胡、白芍、川连清热舒肝;木香、
枳壳行气止痛。合而用之,共奏健脾舒肝,行气止痛之功。
【主治】 慢性结肠炎。
【加减】 若腹痛明显者,加砂仁、元胡、救必应;泄泻较甚者,加番石榴叶15~30克;纳
差者,加麦芽、鸡内金、布渣叶;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0克,补骨脂10克。
治痢疾妙方(方10首)
1白头翁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白头翁汤热痢方,连柏秦皮四药施,味苦性寒能凉血,坚阴治痢在清肠。
【组成】 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解】 本方所治湿热痢,为热毒深陷血分,纯下血痢之证。治疗重在清热解毒凉血,俾热
毒除,则血痢自止。方中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为治热毒赤痢之要药;配以黄连、黄柏、
秦皮清热燥湿,以助白头翁清热解毒以止痢。合而用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
【主治】 热毒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
黄、脉弦数。可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中毒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坏死
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肺炎、泌尿系感染、滴虫性阴道炎、阳痿、角膜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恶寒发热、表邪未解、里热又炽盛者,加葛根、银花以增强解肌清热作用;腹
痛、里急后重明显,加木香、槟榔、大腹皮以行气导滞;夹有食滞、腹痛拒按、苔厚腻,加枳实、
山楂以消食导滞;发病急骤、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属疫毒痢者,加生地、紫草、丹
皮、赤芍以滋阴凉血。
2芍药汤
【来源】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芍药汤中用芩连,当归槟榔与绵纹,木香甘草配肉桂,湿热痢疾疗效优。
【组成】 芍药15克,当归9克,黄连9克,黄芩9克,大黄6克,木香5克,槟榔9克,
肉桂2克,炙甘草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方解】 痢疾初起,多由湿热之邪所致,湿郁化热,郁腐肠道、中焦失运、气血失调、发为
痢疾。治宜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故方用芍药、黄芩、黄连、大黄(即绵纹)清热燥湿,且大黄又
能通里导滞而缓里急;芍药又与当归、木香、槟榔合用,理气血而行郁滞;芍药与甘草相伍,缓急
止痛,和中调药;妙在配入少量之肉桂,性热反佐而且诱导之功;服后痢下不减者,因积滞较重,
可再酌情增加大黄之量以攻下去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调气和血,通里导滞之功。
【主治】 湿热泻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
可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肠梗阻等病症。
【加减】 若见舌苔黄干、热甚伤津者,去肉桂之温燥;苔腻脉滑、兼有食滞者,去甘草,加
山楂;腹胀满、气滞较重者,去肉桂、甘草,加枳壳;泻下赤多白少,甚或纯下赤冻者,改当归为
归尾,并加丹皮以加强止血之力;伴有表证者,加葛根。
【附记】 若表证重者,不宜应用本方。
3香连化滞丸
【来源】 清·沈金鳌《妇科玉尺》
【歌诀】 香连化滞青陈皮,厚朴枳实配黄芩,当归白芍生甘草,槟榔再与滑石襄。
【组成】 青皮、陈皮、厚朴、枳实、黄芩、黄连、当归、白芍、滑石、木香、甘草、槟榔各
等份。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也可用饮片作
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理气化滞,清热燥湿。
【方解】 方用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厚朴、枳实理气化湿而导滞;配以黄芩、黄连清热
燥湿;当归、白芍和血;滑石、甘草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滞,清热燥湿之功。
【主治】 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腹痛肠鸣、泄泻呕恶、下痢赤白、稠黏臭秽、里急后重、发
热口苦、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腹胀,胃纳减退、胃脘疼痛、大便不畅,甚或便秘、消
化不良、胁肋疼痛、喛气脘闷、饮食停滞、胸中烦热痞闷、脏毒便血、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可用
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急性肠炎较重,可加车前草、小飞蓬、鸡眼草、葛根;细菌性痢疾便下脓血明
显,加地榆、马齿苋、赤芍、丹皮;阿米巴痢疾,加白头翁、秦皮、黄柏、地榆。
【附记】 凡属脾气虚弱,脾失健运的泄泻;肾阳虚衰的溏泄以及寒湿阻滞的腹泻、痢疾,均
非本方所宜。孕妇忌服。
4参连开噤汤
【来源】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 参连开噤汤石莲,湿热疫毒蕴结肠,脾胃已虚噤口痢,扶正祛邪两皆宜。
【组成】 人参9克,黄连3克,石莲子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健脾,清热止泻。
【方解】 方用人参益气补虚;黄连清热燥湿;石莲子健脾涩肠,既助人参益气健脾之力,又
增黄连清热止泻之功。综观全方,扶正祛邪,药少力专,其效不凡。
【主治】 噤口痢,症见呕不能食、发热口渴、舌红。可用于慢性痢疾、慢性胃肠炎、慢性结
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尿崩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症。
【加减】 若见口渴明显,加麦冬、石斛、芦根养阴生津;呕吐不止,加半夏、姜、竹茹和中
降逆;肢怠乏力,加扁豆、山药、粳米健脾和中;屡饮屡吐,可先服少量玉枢丹,再服本方。
5燮理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燮理汤方止痢好,金银花与生山药,萸连肉桂寒热用,牛蒡白芍生甘草。
【组成】 生山药24克,金银花15克,生杭芍18克,牛蒡子(炒捣)6克,甘草6克,黄
连45 克,肉桂(去粗末)45 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燮理阴阳,清热止痢。
【方解】 痢证是因为寒火凝结下焦,瘀为脓血,留滞不下,而寒火交战之力又逼迫之,使之
下也。故方中黄连以治其火,肉桂以治其寒,二药等分并用,阴阳燮理于顷刻矣;白芍能泻肝胆之
火,协同甘草(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痢证之噤口不食者,必是胆火逆冲胃口;里急后重者,必
是肝火下迫大肠,故白芍能治之。滞下久则阴分必亏,气化不固,故用山药滋脏腑之真阴,固下焦
之气化;牛蒡子能通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金银花善解热毒,以防肠中之溃烂。单白痢,病在气
分,故加生姜以行气;单赤痢,病在血分,故加地榆以凉血;痢中多带鲜血,其血分尤热,故加鸭
蛋子,大清血分之热。此方治痢,卓有成效,尤宜于妇幼老弱之患者,至剧者,连服数剂亦必向愈。
【主治】 红白痢,噤口痢。
【加减】 单红痢,加生地榆6克;单白痢,加干姜6克;血痢,加鸭蛋子20粒(去皮),
药汁送服。
【附记】 据(《陕西中医》(7)1987年)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100例,分别
服药3~5剂,治愈率95%。
6黄芩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黄芩汤用芍甘并,二阳合痢枣加煮,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组成】 黄芩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止痢,和中止痛。
【方解】 太阳、少阳合病,虽无先后次第之分,然受邪有轻重、主次之别。本方之治,是以
少阳受邪为主,少阳火郁较重而太阳表邪不著,少阳郁热内迫阳明,下趋大肠,传化失司,故自利
腹痛或大便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方中黄芩苦寒,清泄少阳、阳明之热;芍药酸寒,益阴和
营,土中泻木;甘草、大枣益脾和中,顾护正气。综观全方,可使少阳邪热得清,枢机得利,里气
因和则腹痛下利诸症可愈,太阳表邪自然解除。后世治痢之方,多是从本方化裁而成。
【主治】 太阳、少阳合病,症见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或热痢后重、大便脓血、肛门灼热、
舌红苔黄、脉弦数。
【加减】 若兼呕吐,加半夏、生姜(即黄芩加生姜半夏汤);若腹痛者,去大枣,加木香、
槟榔;大便脓血者,加山楂、炒地榆;湿食交阻而小便短少者,去大枣合四苓散,再加陈皮、厚朴、
木香。
【附记】 寒湿痢疾、舌苔白滑、脉迟而缓、口不渴者,不宜使用本方。
7驻车丸
【来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 驻车丸中用黄连,干姜阿胶与当归,久痢伤阴兼便血,清热养阴止痢良。
【组成】 黄连180克,干姜60克,当归90克,阿胶90克。
【用法】 上药(前3味)共研为细末,以醋烊化阿胶为丸。每服9克,日服3次,米汤送服。
今多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清热养阴止痢。
【方解】 方用黄连清热止痢;配以当归、阿胶养阴和血,并佐干姜温中止血。合而用之,共
奏清热养阴、止痢止血之功。
【主治】 久痢伤阴、便血、或有滑脱不禁、或泻下不畅、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于慢性
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以及便血等病症。
【加减】 若久痢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烦渴、舌红绛少津等阴虚证者,加炒白芍、熟地
黄、麦冬、山药。
【附记】 凡急性痢疾、泄泻,或慢性痢疾、泄泻而证属脏腑虚寒者,不宜应用。
8没食子丸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没食子丸用黄连,黄柏再配生地榆,肠虚血热痢下证,收涩止痢石榴皮。
【组成】 没食子15克,地榆15克,黄柏60克,黄连45克,石榴皮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10~20丸,温米汤送下,空腹时
服。今多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清热凉血,收涩止痢。
【方解】 方用没食子、石榴皮收涩止痢;配以地榆、黄连清热凉血;黄柏清热坚阴止痢。综
观全方,清中有敛,共奏清热凉血,收涩止痢之功。
【主治】 肠虚血热、泄痢频数、大便夹有鲜血、或便赤汁、腹痛不甚剧者。可用于慢性细菌
性痢疾、慢性肠炎等病症。
【加减】 一般可酌加木香、槟榔。若见脾虚证者,加党参、白术、扁豆;血多者,加黄芩炭、
丹皮炭。
【附记】 若痢下初起,实邪积滞者,不宜应用。
9清利消食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清利消食高良姜,木香槟榔肉蔻襄,山楂建曲石菖蒲,秦皮黄芩水灯芯。
【组成】 煨肉豆蔻10克,广木香9克,槟榔9克,山楂炭12克,建神曲12克,秦皮12
克,高良姜12克,黄芩10克,石菖蒲15克,水灯芯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消食化积,清解湿热。
【方解】 方用肉豆蔻、神曲、山楂、槟榔消食化积散瘀;配以广木香、高良姜行气止痛,以
消中焦之积食;秦皮、黄芩、石菖蒲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水灯芯清热利水;广木香、槟榔还有理
气行水的作用,气机畅,水气行,则湿可除,下焦湿热可解。合而用之,共奏消化中焦之积食,清
解下焦郁滞之湿热之功。
【主治】 痢疾(积滞湿热型),症见腹部微痛、大便泻白色稠黏液汁、坠胀欲解、解便次多
量少,一昼夜达八、九次至二、三十次不等,小便色微黄不畅,或与大便同解,中脘常微胀痛、噫
气多、矢气少、或口干苦、手心发热、舌苔微白或痰黄,脉沉或微沉不浮,或微弦或微紧,或涩。
【加减】 积食甚者,去肉豆蔻,加草果仁9克;湿甚、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2克,苍术9
克。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此为积食与湿热兼杂之病,非寒与热感染之病,不可用黄连、
黄柏、栀子一类苦寒之品,免伤脾胃之阳气;亦不可用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辛热之药,以防耗伤
阴津。
10养阴凉血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养阴凉血生地黄,银花地榆枯黄芩,芍首甘麦明玉竹,沙旱阿胶茜草根。
【组成】 金银花30克,生地榆10克,干生地15克,枯黄芩10克,杭白芍15克,生首乌
24克,生甘草10克,杭寸冬10克,南沙参15克,明玉竹15克,旱莲草15克,茜草根10克,
阿胶15克(另烊化分冲)。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 养阴增液,败毒泻火,清热凉血。
【方解】 痢下多日,全为血便,有时带花红冻子,口干不欲饮,为热毒深入血分,脉数舌红,
不饥不食,为肺、脾、胃与大肠之阴皆伤,故方中重用金银花甘寒无毒,能治肠澼血痢;佐以干生
地甘寒泻火,润燥补阴,凉血生血;白芍善收阴气,和血脉,能止下痢腹痛;阿胶滋肾养肝,益气
和血,治肠风下血,为治热痢调大肠之佳品;地榆能治诸血疾、冷热痢、疳痢与血痢不止;茜草根
既能补中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旱莲草益阴止血,为治血痢之妙品;更用寸冬、甘草、沙参、玉竹
益气养阴;仅以一味黄芩,泻大肠之火,善治澼痢腹痛;用何首乌,能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考
首乌人皆用以为滋补肝肾之良药,少有知其为“消痈肿”、“肠风脏毒”之妙药者。《纲目》名此为疮
帚,亦名红内消,草药家多生用捣敷恶疮有效;《太平圣惠方》用“治大肠风毒,泻血不止”。故本
方中亦加之。本证为阴虚血痢,正气大亏,真阴大伤,所以不用黄连、黄柏等恐苦寒化燥,更伤其
已耗之阴,故只用既能止血、止痢,又能养阴生血之品,复加甘平益气,养阴生津之味,组合成方,
用之颇验。
【主治】 阴虚血痢,症见痢下多日不愈、全为血便、有时带红花冻子、脉沉细数、舌红苔少、
口干不欲饮、不欲食、小便短赤。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屡用屡验,其效如神。
治肠梗阻妙方(方5首)
1复方大承气汤
【来源】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歌诀】 大承气汤用复方,川朴赤芍生大黄,枳实桃仁莱菔子,芒硝冲服通结肠。
【组成】 川厚朴15~30克,莱菔子15~30克,枳实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生大
黄15克(后下),芒硝10~15克(冲服)。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泻热攻下,行气活血。
【方解】 方中川厚朴、枳实、莱菔子宽肠下气,针对气胀而设;大黄、芒硝软坚润燥、泻热
荡积;赤芍、桃仁活血行瘀,有利于推陈致新,恢复胃肠功能。诸药合用,急下邪热积滞,承顺胃
气下行,使闭塞畅通,一鼓荡平。
【主治】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阻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气胀较重者。亦可用于胆囊
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热病过程中出现的高热、昏迷、惊厥、谵语等见有阳明腑实证者。
【加减】 若见血热瘀结者,加丹皮、红藤;气胀甚者,加槟榔、木香;热盛者,加黄芩、黄
连、蒲公英;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附记】 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外疝嵌顿性肠梗阻先天畸形及肿瘤所致之肠梗阻,以及病程久,
一般情况不良的单纯性肠梗阻均无效,应及时转手术治疗。
2甘遂通结汤
【来源】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歌诀】 甘遂通结川朴襄,桃仁赤芍生大黄,木香再配生牛膝,攻水逐饮化瘀良。
【组成】 甘遂末06 ~09 克(冲服),桃仁9克,赤芍15克,生牛膝9克,川朴15~
30克,生大黄9~24克(后下),木香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经胃管注入。
【功效】 攻水逐饮,活血化瘀。
【方解】 方用甘遂、大黄攻水逐实,使邪结从二便分消;配以川朴、木香行气导滞而止痛,
以助大黄通便逐实之力;桃仁、赤芍、牛膝活血化热,且牛膝又能导热下行。诸药合用,攻逐之力
甚强,共奏攻水逐实,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 粘连性、动力性、蛔虫性、粪便阻塞性等病情较重的肠梗阻,症见便秘、呕吐、腹
痛、腹胀、脉实有力等症。
【附记】 在治疗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全身状态。如经治疗,病情发展或症状不见显著缓解,
出现手术指征者,应及时转手术治疗,切不可延误病情。
3万应丸
【来源】 明·虞搏《医学正传》
【歌诀】 万应丸中用槟榔,大黄配入黑牵牛,苦楝根皮与皂角,驱虫攻积力专宏。
【组成】 槟榔150克,大黄250克,黑牵牛子120克,皂角10枚,苦楝根皮500克。
【用法】 上药前3味共研细末,后2味水煎熬膏,拌和制丸,再用沉香、木香、雷丸各30
克,分别研末为衣。每服3克,清晨空腹用砂糖汤送服。今多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
规剂量酌减。
【功效】 驱虫攻积。
【方解】 方用槟榔、苦楝根皮杀虫;佐以大黄、牵牛通便;皂角活血。综观全方,既可杀虫,
又能驱虫,并及时将虫体排出体外,其效甚著。
【主治】 虫积内阻、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可用于蛔虫性肠梗阻以及囊虫病等。
【加减】 改作汤剂,可去皂角、雷丸,改为研末冲服,并加鹤虱、芜荑;若见体虚乏力,加
党参、白术;食欲不振,加山楂、神曲;腹痛较甚,加枳壳、厚朴。
【附记】 方中诸药性较猛峻,虫积日久,体虚羸弱者慎用;大便泄泻者及孕妇忌用。
4导滞承气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罗时来方)
【歌诀】 导滞承气川厚朴,大黄枳实广木香,槟榔橘皮沉黄连,保留灌肠此方优。
【组成】 厚朴7克,大黄7克,枳实5克,黄连5克,沉香5克,广木香5克,槟榔6克,
橘皮3克(此为小儿剂量)。
【用法】 保留灌肠。上药加水100毫升,煎取60毫升,分2次灌,每次30毫升,每6小
时1次,每日2次。
【功效】 理气导滞,清热通下。
【方解】 本方系小承气汤加槟榔、沉香、广木香、橘皮、黄连而成。方中大黄苦寒清热,导
滞通便;黄连助清热之力;厚朴、枳实、广木香、沉香理气导滞,消痞除满,以助大黄导滞通便之
功;橘皮和胃宽中,行气而不损正气。合而成方,共奏理气导滞,清热通下之功。
【主治】 麻痹性肠梗阻。
【附记】 本方【用法】另辟一途,既可解决小儿服药难的困难,又可使汤药直达病所而迅速
发挥作用。但应注意的是:①剂量适宜;②灌速应慢。否则可因肠腔胀气又突然加大肠管张力而致
肠穿孔。
5大黄木香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彭必富方)
【歌诀】 大黄木香汤桃仁,当归乌药广陈皮,栀子陈皮玄胡索,以通为用是良方。
【组成】 大黄10~50克,全当归6克,桃仁6克,玄胡索9克,乌药6克,木香6克,栀
子12克,陈皮6克。
【用法】 胃管注入。每日1剂,水煎分2次或3次。从胃管注入后,夹闭胃管半小时至1
小时,每4至6小时1次,至肠功能恢复,腹胀减轻后,停止胃肠减压,改为口服。
【功效】 清热通下,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方解】 中医认为,六腑泻而不藏,以通为用。故方中重用大黄配木香、乌药、青陈皮以通
腑顺气泻热;佐以当归、桃仁、玄胡索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栀子配大黄加强了清热消肿止痛之效。
合而用之,共奏清热通下,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 粘连性肠梗阻。
【加减】 若发热,腹部有压痛,但无肌紧张,加黄芩12克,麦冬9克,滑石9克;大便泻
下频繁,小便少者,去大黄,桃仁去尖,加木通9克,金银花9克。
【附记】 在治疗过程中,如发现体温持续升高,腹穿有血性混浊液体,应立即转手术治疗。
治消化不良妙方(方4首)
1开胸顺气丸
【来源】 现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歌诀】 开胸顺气用槟榔,枳实厚朴广木香,青乌大黄六神曲,麦甘山楂子莱菔。
【组成】 槟榔、枳实、厚朴、木香各500克,大黄、乌药、青皮各750克,六神曲、麦芽
各500克,莱菔子750克,山楂500克,甘草25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克,日服1~2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
【功效】 开胸顺气,消积导滞。
【方解】 方用木香、厚朴、乌药、枳实、青皮健脾理气;配以槟榔、山楂、麦芽、六神曲消
食和胃;莱菔子理气开胸消胀;大黄通便导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开胸顺气,消积导
滞之功。
【主治】 食积停滞、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大便秘结。可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病
症。
【附记】 气虚者及孕妇忌用。
2 健脾丸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健脾丸中用白术,木连苓甘与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肉蔻再配山药楂。
【组成】 炒白术75克,木香、黄连(酒炒)、甘草各225 克,茯苓60克,人参45克,
炒神曲、陈皮、砂仁、炒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煨)各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也
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健脾消食。
【方解】 脾主运化而升,胃主受纳而降,总司水谷的腐熟、吸收和输布。若脾胃素虚,胃虚
则不能容受,脾虚则升运无力,故食少不化,饮食内停。故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配以山楂、麦芽、神曲消食化积;木香、陈皮、砂仁理气和胃;黄连清热;山药、肉豆蔻补肾健脾。
综观全方,消补兼施,寒热并用,以补为主,消不伤正,补而不滞,使脾胃健,升降复,饮食归于
正化,气机得以调畅,诸症自愈。
【主治】 消化不良,症见纳呆、脘腹痞胀、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可用
于消化不良、胃下垂、腹泻、小儿厌食等病症。
【加减】 若气虚较甚,加黄芪;气滞甚者,加枳壳;阳虚,加附子、干姜;脾胃虚寒,去黄
连。
3保和丸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 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曲糊为丸麦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组成】 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90克,茯苓90克,陈皮30克,连翘30克,炒莱
菔子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日服2次,炒麦芽煎汤或
温开水送下。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消食和胃。
【方解】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度,脾运不及,必致积滞内停,
气机痞塞,胃失和降。保和丸专为伤食积滞之证而设。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均是消食化滞之品;
且山楂能消各种饮食积滞,尤擅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消食醒酒,健脾和胃,善化酒谷陈腐之积;
莱菔子消食化痰,下气除胀,长于消麦面痰气之积。三味合用,能除一切新久积滞。水谷不化,则
生湿生痰,故配茯苓、陈皮、半夏渗湿健脾,理气化滞,祛痰和胃,而除内生之痰湿;食滞气阻,
易于化热,故又以连翘清热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消食和胃之功。若更以麦芽汤送服,或于方中再
增炒麦芽一味,则消食和胃之效益佳。
【主治】 食积停滞,症见胸脘痞满胀痛、喛腐吞酸、恶食呕逆、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滑。
可用于消化不良、小儿疳、小儿腹泻、慢性胃炎、小儿咳嗽、急性胆道感染、神经性呕吐、胃柿石、
出门不完全梗阻荨麻疹等病症。
【加减】 改作汤剂,若见食积腹胀较重,加枳实、厚朴;食积化热甚者,加黄芩、黄连;便
秘,加大黄;兼脾虚,加白术;伴虫积,加乌梅、槟榔;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
呕吐,加砂仁、竹茹。
4柴芩四仙汤
【来源】 《名医治验良方》(焦树德方)
【歌诀】 柴芩四仙白芍归,白术茯苓青陈皮,泽附木香川楝子,疏肝健脾消食奇。
【组成】 柴胡9克, 黄芩9克, 炒川楝子9克, 白芍12克, 当归6克, 焦白术6克,
茯苓12克, 泽泻9克, 香附9克, 青陈皮各6克, 焦四仙各9克,木香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肝理气,清热柔肝,健脾消食。
【方解】 本方由逍遥散减炙甘草,加黄芩、炒川楝子、泽泻、香附、青陈皮、焦四仙、木香
而成。方用柴胡、川楝子、香附、木香、青陈皮疏肝理气;配以当归、白芍养血敛阴而柔肝,柴胡
合白芍以疏肝;白术、茯苓、泽泻渗湿健脾;黄芩清热,以防肝郁化热;合柴胡和解表里;妙在焦
四仙消食和胃。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柔肝,健脾消食之功。
【主治】 消化不良,症见食欲不振、脘胁胀痛、喛气吞酸、大便时溏时干、悒悒不乐、胃部
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可用于消化不良及慢性肝胆疾病等病症。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临床屡用,每收满意效果。
治肾炎妙方(方11首)
1疏凿饮子
【来源】 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 疏凿饮子治水肿,商陆羌活姜木通,秦艽槟榔赤小豆,大腹椒目泽茯苓。
【组成】 泽泻、赤小豆、商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生姜皮、秦艽、槟榔、茯苓皮
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取15克,水煎服。日服2次。
【功效】 利水消肿,疏风解表。
【方解】 疏凿饮水所治水肿,乃水湿壅盛泛溢肌肤所致。本方根据《内经》“平治权衡,去
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理论创制而成。方中“以商陆为君,专行诸水;佐羌活、秦艽、腹皮、
苓皮、姜皮、行在表之水,从皮肤而散;佐槟榔、赤豆、椒目、泽泻、木通、行在里之水,从二便
而去。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神禹疏凿江河之意也”(《医宗金鉴》)。
【主治】 表里俱实、不偏寒热、而水湿过盛、遍身水肿、喘促气急、烦躁多渴、二便不利。
可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症。
【加减】 若见水湿壅盛、遍身水肿而腹满便秘甚者,加大黄、葶苈子;水邪迫肺、呼吸喘促
甚者,去羌活、秦艽,加苏子、葶苈子、白芥子等。
【附记】 凡阴水或体虚之人不宜用。
2胃苓汤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 胃苓汤中用二苓,苍术陈皮厚朴随,官桂白术与甘草,健脾利水此方宗。
【组成】 苍术9克,陈皮9克,厚朴9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官桂6克,
白术15克,甘草6克。
【用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用15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或用饮片作汤剂水
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健脾和中,利水化湿。
【方解】 本方为平胃散和五苓散合方。方用平胃散运脾燥湿,合五苓散利水渗湿。合而用之,
共奏健脾和中,利水化湿之功。标本兼顾,且利水力强。
【主治】 寒湿内阻、脘腹疼痛、泄泻、小便短少、舌苔白腻。可用于急、慢性肾炎,急、慢
性肠炎,痢疾等病症。
【加减】 若见脘腹胀满较甚,加枳壳、砂仁;不思饮食,加山楂、神曲;恶心呕吐,加半夏、
生姜;神疲乏力,加党参、薏苡仁;湿热较甚,去官桂,加黄连、苦参;寒湿重者,加干姜、砂仁;
痢疾,加当归、木香、炮姜;急性肾炎,加半边莲、马鞭草。
【附记】 方中药性偏温燥,且利水力强,而耗伤阴血,故血虚阴亏者慎用。
3防己茯苓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防己茯苓汤黄芪,益气通阳配桂枝,本虚标实水肿病,利水消肿此方施。
【组成】 防己15克,黄芪15克,桂枝15克,茯苓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通阳,利水消肿。
【方解】 方用防己、茯苓利水消肿为主;合以黄芪健脾益气,脾健则水湿无以生;桂枝通阳
化气,气化则水湿自利,益正而祛邪。合而用之,共奏益气通阳,利水消肿之功。
【主治】 皮水,症见周身浮肿、四肢肿胀、小便短少、或兼疲乏无力、或兼四肢聂动者、可
用于特发性水肿,急、慢性肾炎水肿等病症。
【加减】 若见水肿、皮肤作胀,加大腹皮、冬瓜皮;小便短少,加猪苓、泽泻;属膀胱气化
失司,加白术、葱白;疲乏无力,加党参、白术;兼有畏寒肢冷,加附子、干姜。
4防己黄芪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防己黄芪汤,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身肿重,表虚湿盛用之良。
【组成】 防己12克,黄芪15~30克,白术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方解】 本方所治风水、风湿,乃表气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经络之证,治当益气固表。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配以防己祛风行水,与黄芪相配,补气利水之力增强,且利水而不伤正;
佐以白术健脾胜湿,与黄芪相配,益气固表之力更大;甘草焙土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药共
六味,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使表虚得固,风邪得除,脾气健运,水道通利,则表虚水肿、风湿之
证自愈。
【主治】 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肿而重、小便不利、或风湿肢体重着麻木、舌淡苔
白、脉浮。可用于心源性、肾源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腹水,妊娠水肿,更
年期综合征水肿,血吸虫病等病症。
【加减】 若见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下肢陈寒者,加细
辛;湿盛腰腿重着者,加茯苓、苍术;胸腹胀满而痛,加橘皮、枳壳;风湿兼见心悸,加桂枝、茯
苓;急性肾炎,加浮萍、苏叶、益母草、鲜茅根;慢性风湿病,酌加附片、秦艽、当归、川芎。
【附记】 若是水肿实证,兼有恶心、腹胀、便溏者,忌用。
5五皮散
【来源】 《华氏中藏经》(成书年代待考)
【歌诀】 五皮散能消水肿,桑橘大腹姜茯苓,健脾化湿又理气,以皮行皮可建功。
【组成】 桑白皮、陈橘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用9~15克,水煎,不拘时温服。亦可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
量按常规剂量酌定。丸剂:每服9克,日服2次。
【功效】 利水消肿,行气健脾。
【方解】 本方“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此亦肺之治节不行,以致水溢皮肤,
而为以上诸症。故以桑白皮之泻肺降气,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趋,而以茯苓以上导下,大腹之宣肺
行水,姜皮辛凉解散,理气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肺脾为子母之脏,子病未
有不累及母者。故肿满一症,脾实相关。若脾有健运之能,土旺则自可制水,虽肺之治节不行,难
致肿满之患。是以陈皮、茯苓两味,本为脾药,其功用皆能行中带补,匡正除邪,一举而两治之,
则上下之邪,恐恶皆涣散耳”(张秉成)。
【主治】 皮水,症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脘腹胀满、上气促急、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
缓。可用于急、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肝硬化腹水,妊娠水肿,以及羊水过多,荨麻疹等病症。
【加减】 若水肿于腰部以上、或兼有外感表证,加苏叶、荆芥、防风、白芷;湿热下盛、腰
以下肿,加车前子、防己、薏苡仁、泽兰;肠胃积滞、大便不通,加大黄、枳实、郁李仁;腹中胀
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寒湿内盛、肾阳不振,加干姜、
附子、肉桂;实热壅盛,加黄芩、黄柏、大黄、黄连。
【附记】 马有度云:“使用本方消肿,常选加冬瓜皮、车前草、黄芪之属,或与五苓散合方,
利尿效果均较单用本方为强”。
6中满分消汤
【来源】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
【歌诀】 中满分消治寒胀,参芪乌泽连二姜,升柴荜麻朴蔻柏,夏苓茱归果益香。
【组成】 川乌、当归、麻黄、荜澄茄、柴胡、生姜、干姜、人参、泽泻、黄连、青皮各6克,
厚朴、吴茱萸、草果、黄芪、黄柏各45 克,升麻、木香、半夏、茯苓、益智仁各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食前热服。
【功效】 温散寒邪,理气消胀,益气健脾。
【方解】 方中“川乌、二姜、吴茱、澄茄、益智、草蔻,除湿开郁,暖胃温肾以祛其实;青
皮、厚朴以散其满;升麻、柴胡以升其清;茯苓、泽泻以泻其浊;人参、黄芪以补其中;陈皮以调
其气;当归以和其血;麻黄以发其汗;半夏以燥其寒;黄连、黄柏以祛湿中之热,又热因寒用也”
(《医方集解》)。全方药味甚多,但配伍颇合法度。攻补兼施,使邪去而正不伤;升清降浊,使
气和调畅而胀满除;寒热并用,使寒邪散而热不生,临证投用,治中满寒胀可收良效(程宝书)。
【主治】 中满寒胀,症见二便不通、四肢不温、腹中寒、心下痞、食入反出、下焦躁寒沉厥、
奔豚不收。可用于慢性肾炎。
7急性肾炎验方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李玉奇方)
【歌诀】 急性肾炎验方灵,细麻萍侧白茅根,知母滑石地肤子,归苓连翘薏苡仁。
【组成】 麻黄、生侧柏叶、地肤子、猪苓、薏苡仁、连翘各15克,浮萍、知母各25克,滑
石、当归各20克,白茅根100克,细辛5克。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后再水煎2次,共煎取药液3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
服。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方解】 急性肾炎多属中医“阳水”范畴。其发病多因风邪外袭,导致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故其治疗,应以疏风解表,宣肺行水为大法。
方中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是水肿伴有表证之要药;浮萍一味,前人谓其“发汗胜于麻黄,
下水捷于通草”,故方中重用之;白茅根、滑石、猪苓、地肤子淡渗利尿;连翘清热解毒;当归养
血活血;细辛辛散风邪;生侧柏叶凉血清热;知母滋阴清热,兼可制约麻黄、细辛之温性。诸药合
用,俾风邪自表而散,温邪自下而趋,水肿自消。
【主治】 急性肾炎。
【附记】 使用本方,应忌油腻,少进盐,慎风寒。
8复方地肤子汤
【来源】 《新中医》(5)1987年(钟思潮)
【歌诀】 地肤子汤是复方,荆芥苏叶白皮桑,车前蝉蜕瞿黄柏,急性肾炎获效良。
【组成】 地肤子15克,荆芥9克,苏叶9克,桑白皮9克,瞿麦9克,黄柏9克,车前子
9克,蝉蜕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发汗利尿,清热除湿。
【方解】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肾炎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本方可能有抗过敏作用。方中地肤子
苦寒入膀胱经,消皮肤之风邪;车前子利尿;瞿麦治血尿;黄柏清下焦湿热;蝉蜕、荆芥散风邪;
苏叶解表。诸药配伍,可收到发汗利尿,清热除湿之【功效】。临床屡用,确有良效。
【主治】 急性肾炎。
【加减】 若病势较急,地肤子用量可增至18克;血尿较重,可加重瞿麦用量;蛋白尿较重,
可加重苏叶、蝉蜕的用量;尿中白细胞较多,可加连翘,并加重黄柏用量;管型较多,可加石韦。
9实脾饮
【来源】 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组成】 附子(炮)6克,白术6克,白茯苓6克,干姜(炮)6克,厚朴(姜制)6克,
木瓜6克,木香6克,草果仁6克,大腹子6克,甘草(炙)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方解】 水肿一病,大体可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阳水属热属实,阴水属寒属虚。本方所
主乃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之阴水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治当温
阳健脾,行气利水。方中干姜、附子、草果温肾暖脾,扶阳抑阴;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
补虚,扶土制水,使土实则水治,阳复则水化;寒水既停,三焦气滞,必兼行气利水,使气行水行,
其效方捷,故又以厚朴、木香、槟榔、茯苓行气消胀,导水下行;又温燥渗利太过每易伤阳,所以
更佐一味酸温的木瓜,敛阴护津,使水去而阴津不伤,与仲景真武汤用白芍异曲而同工,虽无白芍
育阴之效,却有化湿和胃之用,涩津不虑恋湿,实较白芍为优。诸药合用,使阳所复,运化健,气
行水去,诸症自愈(乔模)。
【主治】 阴水,症见阳虚水肿、半身以下肿甚、胸腹胀满、或腹大身重、体倦食少、手足不
温、口中不渴、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迟者。可用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慢性
肝炎、肾病综合征、心功能不全、水肿等病症。
【加减】 方中大腹子,现临床多改用大腹皮。若尿少,加泽泻、猪苓;疲乏无力,加党参、
黄芪;便溏,加生苡仁、莲子;脘腹作胀,加陈皮、砂仁。此外,尿中蛋白阳性,去甘草,加鹿蹄
草、芡实;心悸怔忡,加重附子用量,并加生龙骨、灵磁石;肝区胀痛,加青皮、三棱、莪术。
【附记】 水肿属于阳水者忌用。
10廓清饮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行气消肿廓清饮,枳壳厚朴白芥子,萝卜茯苓大腹皮,泽泻再配广陈皮。
【组成】 枳壳6克, 厚朴45 克, 大腹皮3~6克, 白芥子15 ~21 克 (或3~6
克),萝卜子(生捣)3克,茯苓(连皮用)6~9克,泽泻6~9克,陈皮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行气消肿,化湿利水。
【方解】 方用枳壳、厚朴、大腹皮疏理三焦气机,行气消肿;配以茯苓、泽泻化湿利水;白
芥子、萝卜子、陈皮理气散结,通利气机。综观全方,使气行则水行,水去则气畅,共奏行气消肿,
化湿利水之功。
【主治】 水湿壅滞三焦,症见胸膈肿胀、小便不利、通身肿胀、或肚腹单胀、胸闷者。可用
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等病症。
【加减】 若见内热盛、小便赤涩者,加山栀、木通;小腹胀满、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气
滞胸腹疼痛者,加乌药、香附;食滞者,加山楂、麦芽;身黄、小便不利者,加菌陈。
11加味真武汤
【来源】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歌诀】 加味真武用桂枝,附子甘草白芍随,茯苓白术与生姜,温肾化水效堪夸。
【组成】 茯苓30克,熟附子15~30克,白术12克,桂枝9克,白芍15克,甘草9克,
生姜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肾化水。
【方解】 本方由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而成。方用桂枝、附子温肾化水;配以茯苓、白术利湿
健脾;白芍、甘草缓中而制桂、附温热之性能;生姜温胃以行水气。合而用之,共奏温肾化水之功。
【主治】 心力衰竭水肿(肾阳衰微型),症见水肿重在下肢或在脐下、四肢清凉、心悸头眩、
筋惕肉、小便短少、行动气喘、舌淡少苔、脉沉细。
【加减】 水肿甚者,加冬瓜皮30克,以消水利尿;头晕甚者,加泽泻30克,以利水湿,通
清阳。
【附记】 印氏云:此方经过多年临床反复使用,目前已作为本人常用的“抓主症”之方,凡西
医诊断为心力衰竭,而见症以水肿为主,周身见有寒象者,率先用此。虽不能尽愈诸病,但对很多
危重病人,确实能起到回阳救逆,纠正心衰的作用。
治肾盂肾炎妙方(方3首)
1八正散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稍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组成】 车前子12克,木通9克,萹蓄12克,瞿麦12克,滑石18克,栀子9克,大黄
6克,甘草3克,灯草引。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原各药为等份,共为粗末。每次6克,加灯草,水
煎服。
【功效】 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方解】 此证为相火郁闭,湿热下注,累及于肾,传之于膀胱所致。热邪陷于膀胱,则溺涩
而淋痛,以其原与壬水同经相连者也。然,寒者以补脾利水为【主治】之;热者以清肝通淋以治之。
此证为木郁化火,湿热下注膀胱为病,故方用大黄、栀子导瘀滞而通便涩,清君相而导炎热;木通、
甘草稍、灯草上清心火,下通壬水;萹蓄、车前、滑石、瞿麦清利滑窍而走水道也。综观全方,利
尿作用显著,共奏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之功。
【主治】 湿热下注,症见尿频、尿痛、尿涩、或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或小便癃闭、小
腹胀满、舌红、苔黄腻。可用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泌尿系统结石、尿潴
留、肾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尿中带血者,加白茅根、茜草、大蓟、小蓟;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砂;
腹痛甚者,加白芍;小腹作胀者,加乌药、青皮;日久气滞血瘀者,加红花、赤芍;病延日久、肾
阴亏损者,加生地、阿胶;小便混浊如米泔水者,加萆薢、菖蒲;腰膝酸软、头昏无力者,加续断、
牛膝等。马有度使用本方,常加黄芩、柴胡以增强抑菌、解热、抗炎作用。
2膏淋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膏淋汤中生地黄,山药芡实龙骨襄,杭芍牡蛎与党参,固涩止淋此方求。
【组成】 生山药30克,生芡实15克,生龙骨(捣细)18克,生牡蛎(捣细)18克,大生
地(切片)18克,路党参9克,生杭芍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肾健脾,固涩止淋。
【方解】 方用山药、生地、党参、杭芍益肾健脾;配以芡实、龙骨、牡蛎缩泉固脱涩精。合
而用之,共奏益肾健脾,固涩止淋之功。
【主治】 膏淋,症见小便不畅、尿如脂膏、形体消瘦、舌淡、脉细数无力。可用于肾盂肾炎、
膀胱炎、肾结核、泌尿系统结石,以及乳糜尿等病症。
【加减】 若见淋出如脂、形疲乏力、腰膝酸软等肾虚证者,加山萸肉、沙菀、蒺藜、莲须;
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益智仁、小茴香。
【附记】 凡小便灼热疼痛、苔黄腻、舌质红之实证膏淋症,不宜应用本方。
3导赤清心汤
【来源】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时逸人方)
【歌诀】 导赤清心治热淋,生地麦冬玄沙参,丹竹茯苓益元散,灯芯通草莲子心。
【组成】 鲜生地30克,麦冬9克,玄参12克,沙参30克,丹皮9克,竹叶6克,莲子心
12克,茯苓9克,益元散3克,灯芯6克,通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阴,清热,通淋。
【方解】 下焦热毒炽盛猖獗,伤及阴血,故尿血。方中用生地、麦冬、玄参滋阴润燥;丹皮
清血中郁热,合生地能凉血止血;茯苓、益元散(滑石、甘草、辰砂)渗湿利尿;竹叶、莲子心、
灯芯通草清心火,导赤浊。诸药合用,能滋阴清热,泻火通淋,可使血尿迅速消失。
【主治】 热淋尿血。可用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心火移热于小肠而出现血尿者。
治肾病综合征妙方(方2首)
治肾病综合征妙方
1乌韭茅根大黄汤
【来源】 洪广祥《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林鹤和方)
【歌诀】 乌韭茅根大黄汤,连翘甘草蒲公英,枳壳木通赤小豆,车前草兼益母草。
【组成】 鲜乌韭60克,鲜茅根30克,蒲公英30克,大黄10克,枳壳9克,木通9克,
赤小豆15克,车前草15克,连翘15克,益母草15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利通腑,化浊解毒。
【方解】 方用乌韭、白茅根、益母草活血凉血;赤小豆,车前草、大黄清利通腑;配以蒲公
英、连翘、甘草、木通合车前草化浊解毒;枳壳理气宽中,气行则水行。诸药合用,共奏清利通腑,
化浊解毒之功。
【主治】 肾病综合征。
【加减】 临床应用,应辨证论治,随证加减。
2黄芪活血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樊友焜方)
【歌诀】 黄芪活血汤丹参,石韦再配益母草,
药仅四味力专宏,主治肾病综合征。
【组成】 丹参30克,石韦15克,益母草15克,黄芪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脾益气,活血祛瘀,清热通淋。
【方解】 方用黄芪补脾益气,改善机体新陈代谢机能,提高机体对激素的反应性;丹参、益
母草活血祛瘀,改善肾脏的微循环,提高肾小球对免疫制剂的药理效应,与免疫抑制剂起配合作用;
石韦清热利水通淋,对肾小管发挥有益作用。合而用之,共奏补脾益气,活血祛瘀,清热通淋之功。
故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主治】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加减】 蛋白尿长期不转阴者,重用石韦、黄芪,同时持续使用消炎痛1mg/kg/次,1天3
次;肾功能不全者,重用丹参、益母草,加当归、桃仁;反复发作者,则本方延长疗程。必要时,
可配合西药治疗。
治泌尿系统结石妙方(方6首)
1石韦散
【来源】 唐·《外台秘要》
【歌诀】 石韦散中用滑石,瞿麦车前冬葵子,热淋石淋一并治,清利排石效堪夸。
【组成】 石韦60克,冬葵子60克,滑石150克,瞿麦30克,车前子9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
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清热利水,排石通淋。
【方解】 方中五药皆为利水通淋要药,既含清热利水之意,又有排石通淋之效,力专效宏,
其效甚者。
【主治】 热淋、石淋,症见小便频数、淋沥涩痛或尿中见有砂石、苔黄尿赤、或有发热。可
用于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感染等病症。
【加减】 若见热淋,加萹蓄、生甘草;发热,加黄芩、栀子或鱼腥草、蒲公英;石淋,加金
钱草、海金砂、生鸡金;尿血,加琥珀、小蓟。
【附记】 孕妇慎用。一方有木通、榆白皮、甘草、赤茯苓。
2滑石黄柏散
【来源】 现代·《中医方剂手册》(验方)
【歌诀】 滑石黄柏海金砂,清热通淋配甘草,小便涩痛尿频黄,药少力专效堪夸。
【组成】 滑石30克,甘草5克,黄柏9克,海金砂1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9克,早晚服用,温开水送服。也可改用饮片,水煎服,
每日1剂。
【功效】 清热通淋。
【方解】 方用黄柏清热解毒燥湿;配以滑石、海金砂通淋利水,使邪有出路,有相得益彰之
功;甘草泻火,并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通淋之功。
【主治】 小便频数短赤、淋痛不畅、烦躁口渴、甚则恶寒发热、舌红苔黄。可用于输尿管结
石、尿路结石、银屑病等病症。
【加减】 若见小便带血,加金钱草、大蓟、小蓟;尿道灼痛、口渴烦躁,加黄连、木通;大
便秘结,加生大黄。
【附记】 临床应用,若诊断为输尿管结石,再加金钱草、鸡内金;尿路结石,再加冬葵子、
石韦、通草、车前子;银屑病,加苍术、生苡仁、丹皮、连翘。可供参考。
3琥珀散
【来源】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歌诀】 琥珀散中用石韦,滑石瞿麦与当归,木香赤芍冬葵子,利水活血通淋痊。
【组成】 琥珀30克,石韦30克,滑石30克,冬葵子30克,瞿麦30克,当归15克,赤
芍15克,木香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葱白汤调下。或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
剂量酌定。
【功效】 利水通淋,活血行气。
【方解】 方用琥珀、石韦、滑石、冬葵子、瞿麦清热利水通淋;配合当归、赤芍活血;木香
行气止痛。综观全方,可使气行血活,而助蕴热,水湿下利,诸症自愈。
【主治】 小便淋沥、脐腹急痛。可用于急性膀胱炎、泌尿系统结石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可随症【加减】。
4如圣散
【来源】 明·《奇效良方》
【歌诀】 如圣散中马蔺花,麦冬车前白茅根,檀香连翘葶苈子,甜苦葶苈两相加。
【组成】 马蔺花、麦门冬、白茅根、车前子、甜葶苈子、炒苦葶苈子、檀香、连翘各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末。每服12克,水煎服,或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
量酌定。
【功效】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方解】 方用马蔺花清热解毒,利尿止血为主药;配以连翘、白茅根清热凉血;车前子、葶
苈子利水通淋;再佐以檀香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水通淋之功。
【主治】 砂淋,症见尿频、尿血、尿痛。可用于尿路结石,尿路感染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可随症【加减】。
5三金汤
【来源】 现代·《方剂学》(验方)
【歌诀】 三金汤中金钱草,海金砂与鸡内金,石韦瞿麦冬葵子,通淋排石效堪夸。
【组成】 金钱草30~60克,海金砂15~30克,鸡内金(研末吞)6~9克,冬葵子9~12
克,石韦9~12克,瞿麦9~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通淋,利尿排石。
【方解】 方中以金钱草利尿通淋排石为主;辅以冬葵子、海金砂、石韦、瞿麦清热利水,促
进结石从尿中排出;鸡内金化石,以助金钱草排石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通淋,利尿排石之功。
【主治】 石淋,症见腰痛、小便淋痛、尿血或尿中有砂石者。可用于泌尿系统结石。
【加减】 若见胃肠病者,去石韦、冬葵子,加山药、茯苓、白术;肾阴虚者,加熟地、枸杞
子;肾阳虚者,加鹿角霜、骨碎补;肾绞痛者,加延胡索、乌药、川楝子。
【附记】 本方如减去利尿药,加入郁金、枳壳、木香等疏肝理气药,亦可用于胆道结石症。
运用本方排出结石后,常以知柏地黄丸、大菟丝子丸等补肾方剂调理,也可经常用金钱草、陈皮泡
茶饮服,以防复发。
6寒通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寒通汤方疗效好,知柏滑石生杭芍,下焦实热小便闭,投之立马见功劳。
【组成】 滑石50克,生杭芍50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化湿,利水通淋。
【方解】 方用知母、黄柏滋补肾水,清利下焦湿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通窍;杭芍敛阴补
肾,和血止痛,通利小便(大剂量)。四药合用,有较强的清利湿热和利尿作用,用治因下焦实热
郁结引起的小便淋涩不利诸症,效若桴鼓,医者且莫以药味平淡而轻视之。
【主治】 下焦蕴蓄实热、膀胱肿胀、溺管闭塞、小便滴沥不通。可用于膀胱结石及老年前列
腺肥大而见尿痛淋涩、不爽偏于湿热者。
【加减】 可酌加木通、海金砂各6克。结石宜加金钱草60克。
治泌尿系统感染妙方(方5首)
1小蓟饮子
【来源】 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 小蓟饮子药清凉,热结血淋最堪尝,归栀生地炙甘草,竹藕滑通炒蒲黄。
【组成】 生地24克,小蓟15克,滑石12克,木通6克,炒蒲黄9克,淡竹叶6克,藕节
9克,当归(酒浸)6克,炒栀子9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方解】 血淋为五淋之一,以小便涩痛有血为主要临床特征。小蓟饮子适用于瘀热蕴结下焦
所致的血淋。方中生地、小蓟、藕节清热凉血止血,且生地又能滋阴养血,以防利尿伤阴;木通、
滑石、淡竹叶清热利尿通淋;栀子清三焦之火,引热下行;蒲黄活血祛瘀;当归养血活血,兼能化
瘀;甘草泻火,缓急止痛,并能护中调药。诸药合用,凉血止血寓以化瘀,泻火通淋兼养阴血,止
血不留瘀,泻火不伤正,使下焦瘀热俱去,自然小便通畅,血止痛除。《医方论》云:本方能“清
心与小肠之热,滋肾水而通膀胱,自可以止淋而止痛”。
【主治】 下焦热结血淋症,症见尿血、小便频数、赤涩不畅热痛、舌红、苔薄白、脉数。可
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急性肾炎、蛋白尿以及血尿、血精、肾结核等病症。
【加减】 若见血多痛甚者,可另吞参三七、琥珀粉;尿道结石,疼痛难忍者,加金钱草、海
金砂、鸡内金;腰腹酸痛者,加芍药、甘草;急性肾炎,加紫浮萍、白茅根、银花、连翘,或钩藤、
夏枯草;血精,合二妙散;蛋白尿,加荷蒂;尿路感染,加白茅根。
2清肠汤
【来源】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歌诀】 清肠汤中生地黄,当归栀子黄连襄,瞿柏苓芍甘知母,麦灯乌梅蓄木通。
【组成】 当归、生地黄、炒栀子、黄连、芍药、黄柏、瞿麦、赤茯苓、木通、萹蓄、知母各
3克,甘草15 克,麦冬3克,灯芯15 克,乌梅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方解】 方用当归、生地、芍药滋阴凉血活血;配以黄柏、黄连、栀子清热泻火燥湿;麦冬、
知母养阴清热;瞿麦、萹蓄、赤茯苓、木通通淋利尿;灯芯清心火;乌梅敛阴以调寒热;甘草泻火,
并调和诸药。综观全方,清利之中,寓以养阴,凉血之中寓以止血,共奏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之功。
【主治】 下焦血热、尿血、淋症。可用于尿路感染、肾盂肾炎、乳糜尿、前列腺炎、口腔炎
等病症。
【加减】 原书注称:“溺血茎中痛,加滑石、枳壳,去芍药、茯苓”;若见尿道剧痛,加琥珀
粉、海金砂;少腹急痛,加桃仁、石韦;尿血不止,加白茅根、小蓟草;腰痛,加杜仲、川断、桑
寄生;浮肿,加车前子、泽泻。
【附记】 凡虚寒性出血者,忌用本方。
3黄芩滑石汤
【来源】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 黄芩滑石茯苓皮,猪苓蔻通大腹皮,泌尿感染湿热重,清热利湿效堪奇。
【组成】 黄芩9克,滑石9克,茯苓皮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后下),通草3
克,猪苓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利湿。
【方解】“ 方中黄芩清热燥湿;滑石清热利湿;茯苓皮、通草、猪苓淡渗利湿;大腹皮燥湿
行气,使气行则湿易祛;白蔻仁辛温芳香,有醒脾胃,开湿郁之功。诸药相配,化湿清热,宣通气
机,气机通畅,则胶着之邪可分消而解。本方用药,以滑石、茯苓皮、通草、猪苓淡渗通利;以大
腹皮、白蔻仁行气。其组方立意,旨在畅气机、通三焦、利小便,使湿热胶着之邪,从小便而祛。
正如吴鞠通所说:'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温病纵
横》)。
【主治】 湿温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竟不渴,苔淡黄而滑,脉缓。
可用于泌尿系统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病症。
【加减】 若兼烦躁不安,可加黄连、木通;兼有暑湿,加鲜藿香、鲜佩兰;寒热反复或朝凉
暮热,加青蒿、白薇。
4大分清饮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大分清饮用茯苓,泽泻木通与猪苓,栀子枳壳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良。
【组成】 茯苓9克,泽泻9克,木通9克,猪苓3克,栀子3克,枳壳3克,车前子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利水通淋。
【方解】 方用木通、车前子、泽泻、茯苓、猪苓清热利水通淋为主;配以栀子清热泻火;枳
壳行气以助水道通利。通淋、泻火、行气同用,共奏清热利水通淋之功。
【主治】 积热夹湿、 蕴结于里、 小便不利、 淋沥涩痛, 或溺血、 腰腹疼痛、 黄疸、 舌
苔黄腻。可用于泌尿系统感染、 肝炎、 尿闭症、 精浊症、 腰痛、 疝气等病症。
【加减】 原书注称:“如内热甚者,加黄芩、黄柏、龙胆草之属;如大便坚硬、腹满者,加
大黄二三钱;如黄疸、小水不利、热甚者,加茵陈二钱;如邪热蓄血腹痛者,加红花、青皮各一钱
五分。”
5栝楼瞿麦丸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栝楼瞿麦是丸方,茯苓山药炮附子,炼蜜为丸梧桐大,润燥通淋此方施。
【组成】 天花粉60克,茯苓90克,淮山药90克,炮附子15克,瞿麦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日服3次;无效,渐增至7~
8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度。或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润燥化气,利水通淋。
【方解】 方用天花粉(即栝楼根)润燥生津;合以附子温肾化气,山药滋肾健脾,瞿麦、茯
苓利水通淋。综观全方,润燥以资上源,温肾以助气化,而达通淋之效。
【主治】 下焦阳虚、小便不利、腹中冷、口渴者。可用于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尿路结石、
前列腺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气虚,加黄芪、党参;蛋白尿,加鹿含草、莵丝子;浮肿,加泽泻、赤茯苓、
猪苓。
【附记】 凡热毒内盛者忌用。
治癃闭(尿潴留)妙方(方2首)
1温通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下焦受寒便不通,椒目茴香与威灵,凉甚桂附干姜加,气虚人参易为功。
【组成】 椒目(炒捣)24克,小茴香(炒捣)6克,威灵仙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肾散寒,利水通便。
【方解】 方中“以椒目之滑而温,茴香之香而热者,散其凝寒,即以通其窍络。更佐以威灵
仙温窜之力,化三焦之凝滞,以达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滞,以达溺管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溺管之寒凝化解,水道自通,其症自愈。
【主治】 下焦受寒,小便不通。
【加减】 凉甚者,加附子、肉桂、干姜;气虚者,加人参。
2桔梗启闭汤【来源】 张奇文《幼科条辨》(张子仪方)
【歌诀】 肺窍闭塞便不通,桔梗再配炒杏仁,上窍通后下窍开,肺开气化便自通。
【组成】 桔梗10克,炒杏仁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中病即止。
【功效】 宣肺启闭。
【方解】 若肺失宣降、肺窍闭塞,方用桔梗、杏仁开提肺气,肺气开,气化利,小便自通。
【主治】 肺热不盛、微有咳喘、小便量少不畅。
【加减】 本方用于癃闭,无论成人、小孩均可适用,而且效果很好。必要时,还可配用下列
方法,即:①葱姜泥敷腹法:葱白500克,生姜30~60克。切碎捣烂炒热,纱布包,敷小腹部,
上压以热水袋保暖,半小时后,小便即可排出。此方适用于各种癃闭证,对下元虚寒证尤宜。此为
邵子亮经验。②点压利尿法:用拇指按压中极穴,缓缓压下,缓缓抬起,反复操作,至小便排出。
适用于各种癃闭证。此为侯英祥经验。上两法,单用效果亦佳。
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方4首)
1黄芪固卫散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刘韵远方)
【歌诀】 刘氏黄芪固卫散,专治自汗与盗汗,龙牡黄芪浮小麦,五味甘草炒黄研。
【组成】 生黄芪60克,煅龙骨60克,生牡蛎60克,浮小麦6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
10克。
【用法】 上药用砂锅炒微黄,共研极细面。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连续服用3个
月为1个疗程(服1周即开始见效)。
【功效】 益气固卫止汗。
【方解】 本方为自拟经验方,具有益气止汗固卫,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之【功效】,为体虚多
汗易感,食欲不振患儿而设。方用生黄芪、生甘草益气固卫;配以生牡蛎、煅龙骨、浮小麦、五味
子收敛止汗。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固卫止汗之功。
【主治】 小儿自汗盗汗。
【加减】 如果出现感冒发热者,应暂停服用,待发热消退后再继续使用。该方药性和平,无
副作用,依法服用,对缺钙引起的佝偻病服之更宜。
2牡蛎散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扑法芎藁牡蛎粉,或将龙齿牡蛎炒。
【组成】 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用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日服2~3次,原与小麦同煎服。亦可用饮片
作汤剂,或剂量减半,水煎服。
【功效】 固表敛汗。
【方解】“ 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则肌表空疏而身常自汗出。若汗出过多,久而不止,必然
耗损心之气阴,以致虚火内扰,则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症丛生。治宜益气阴、固肌表、敛汗液。
方中牡蛎益阴潜阳、除烦敛汗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专于止汗;小麦益
心气、养心阴、清心除烦而止汗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气阴得养,肌表得固,心火得清,汗出自
止”(乔模)。
【主治】 体虚、卫外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可用于病后、产后、外科术后、肺结核以及其
他慢性疾患出现的自汗或盗汗。
【加减】 为加强疗效,本方可加煅龙骨、糯稻根、瘪桃干。若属气虚自汗,可加党参、白术
以健脾益气;阳虚汗出,加白术、附子以助阳固表;阴虚盗汗,加干地黄、白芍以养阴止汗;血虚
多汗,加熟地黄、何首乌以滋养阴血。
【附记】 若大汗淋漓不止,见有亡阳虚脱者,本方力缓,殊非所宜。
3柏子仁丸
【来源】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歌诀】 柏子仁丸术人参,麦麸牡蛎麻黄根,再加半夏五味子,阴虚盗汗枣丸吞。
【组成】 柏子仁60克,人参30克,五味子30克,白术30克,牡蛎30克,麻黄根30克,
半夏30克,麦麸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用枣肉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用米汤送下50丸,1日服3
次。
【功效】 养心安神,敛阴止汗。
【方解】“ 阴虚有热则盗汗。汗为心液,汗出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内扰。方中
首用柏子仁养心清热以安神;又用牡蛎、麦麸的咸寒以清热收敛、宁心除烦;五味子酸敛心气;半
夏和胃燥湿;更用人参、白术益气固卫,与麻黄根相合,走肌表,固卫气而止汗;用枣肉做丸,是
取其补养脾胃之作用”(乔模)。
【主治】 阴虚盗汗、心烦、心悸怔忡。
4益气固表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益气固表生黄芪,白术炙草与桂枝,白芍当归熟附片,防风玉竹姜枣随。
【组成】 生黄芪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熟附片10克,桂枝5克,炒白芍10克,
当归10克,防风10克,玉竹10克,生姜3片,红枣5枚。
【用法】 开水泡药,慢火煨两小时,取汁300~4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 扶阳益气,固表止汗。
【方解】 本方由桂枝加附子汤、玉屏风散、芪附汤、术附汤、补血汤等数方化裁而成。凡人
不因劳动或天热衣厚而常自汗出者,谓之自汗。自汗原因甚多,本方所主,乃阳气不足,卫虚不能
固表,汗常自出,肢体恶寒之证。故方用生黄芪大补阳气以实卫气,固表而止汗;白术补气血,健
脾胃,与黄芪、白芍同用则止汗;白芍安脾肺,固腠理,和血脉,以收阴气而敛汗;玉竹润心肺,
治寒热,以补中益气而止自汗;桂枝辛甘而温,气薄属阳,功能解肌,同白芍、炙甘草、生姜、大
枣则调和营卫而止汗出;熟附片辛甘大热,补命门火,温中补虚而退阴回阳;当归入心肝脾血分,
汗为心液,心主血,它能养血和气以助心散寒;防风味辛甘而性升浮走表,为祛风胜湿要药,无论
阴虚、阳虚、自汗、盗汗并禁用,但同黄芪、白术、白芍合用则能实表止汗;炙甘草温补三焦元气
而散表寒,并能协和诸药;生姜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大枣甘温缓阴血而生津。诸药协同,共奏扶阳
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主治】 自汗。白日汗常自出,入夜熟睡则汗自止,异常畏寒,虽在盛夏,亦不去衣,甚则
闭户塞牖,尤以汗出之后,恶寒更甚。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凡自汗兼恶寒之证,屡用效著,一般连用3~5剂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