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铁厂百年回看
湖广总督张之洞1890年着手创办的汉阳铁厂历经磨难,1938年多次遭日本飞机轰炸。武汉沦陷前,国民政府将能运走的重要机器设备和材料全部运走,不能运走的全部炸毁,不给日本侵略军有可趁之机。汉阳铁厂留下来的只是残砖碎瓦。这样,收藏家万学工所收藏的几件与汉阳铁厂有关的物品,就显得极其珍贵。
汉阳铁厂铁轨分厂镇纸
镇纸又称镇尺或压尺,是案头用来压纸、压书,不可或缺的文房用具。同时,它也显现出其主人的情趣、爱好。藏品镇纸是由黄铜铸造的,正面阴刻着“汉阳铁厂铁轨分厂”8个字,是中庸有则、工整妩媚的隶书体。
铁轨分厂是汉阳铁厂所建设的炼生铁厂、炼熟铁厂、贝塞麦钢厂、马丁钢厂、铁轨厂、铁货厂等6个大厂之一;另还有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鱼片钩厂等4个小厂。
铁轨分厂所生产的铁轨分重轨和轻轨两种。轧重轨的:一台装有辊径为760毫米(一说813毫米)的轧机,可用来轧制铁轨、钢坯和其他型材;一台由立式蒸气机驱动的辊径为360毫米的轧机,用来轧制铁轨的连接板及扁钢、圆钢、钢坯等。轨轻轨的,有用英国谛赛行厂制造的400马力立式蒸汽机传动的,辊径为500毫米的二重式轧机2架,用以轧制轻轨及鱼尾板等钢材;用动力为100马力的卧式蒸汽机传动的轧机有6部,其中辊轨为380毫米的三重轧机4部,辊径为380毫米的二重式轧机和辊径为320毫米的二重式轧机各1部。铁轨的品种有42.16公斤/米、37.7公斤/米、37.2公斤/米、36.2公斤/米、33.4公斤/米、29.8公斤/米、16.5公斤/米、14.9公斤/米、12.42公斤/米、8公斤/米等共10种规格,其式样分为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式;另外为上海淞沪铁路轧制的一种特殊铁轨,为淞沪式。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后,炼铁炉仅开一炉生产,日产生铁只敷炼制铁轨一里,约84吨,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差。据各处铁路公司外国工匠化验,铁轨含磷多,易脆裂,大大限制了生产。经过扩建和技术改造,汉阳铁厂钢铁质量明显上升,欧美行家均称为精品。粤汉铁路所需钢轨及一切钢件,全向汉阳铁厂订购。正太铁路一次就订铁轨3000吨。仅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907年~1908年)两年间,已订出未运出厂的铁轨就有58943吨之多。
宣统三年(1911年),由汉阳铁厂提出的我国第一部平腿铁轨《技术标准和验收规范》,由清政府邮传部颁布施行。
轧钢厂制作滚筒
轧钢厂囤积的钢轨
汉冶萍公司徽标51号钥匙扣
如果说镇纸反映出本土职员的情趣和爱好,那么这个小巧明快的钥匙扣则能反映出“洋工匠”的精细和严谨。钥匙扣呈葫芦形。葫芦细窄的头部有一圆孔,是用来挂钥匙用的。葫芦肚上方是阳刻的汉治萍公司徽标;下方是十分突出的阴刻着阿拉伯数字51。
汉阳铁厂从1890年筹建到1912年首个中国人担任总工程师为止的22年间,先后有5名外籍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铁厂同时聘请了一批外籍人员担任各生产环节的技术人员。汉阳铁厂各工种工人分为领工、工头、匠目、匠首、工匠、长工、小工等职位,其中被视为熟练技术人员的匠目、匠首几乎全部由外籍人员担任。
汉阳铁厂早期聘用外籍人员可分3个阶段:
·1890年至1893年为汉阳铁厂兴建期。因铁厂设备和设计来自英国的谛赛德(Teesside),故工程技术工员以英国人为主。总工程师先后为英国人贺伯生(Henry Hobson)和比利时人白乃富(Emile Braive)。此阶段工程师的任务为兴建铁厂。
汉阳铁厂扎制的牌楼,欢迎美国太平洋沿岸商会代表团参观汉阳铁厂。
·1894年至1904年、铁厂建成投产。绝大部分工程师由郭克里尔厂推荐而来。主要为比利时人、卢森堡人和德国人。总工程师先后是比利时人白乃富、德国人德培(Gustav Toppe)、美国人堪纳第(Kennedy)等3人。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铁厂的建设,保证铁厂顺利投产和维持生产。此阶段聘请的外籍人员较多,尤其是1896年钢轨生产正常之后,外籍人员最多时达到35名。
·1905年~1911年,铁厂实施改扩建。当时,李维格在欧洲考察时,为铁厂选定了新的总工程师,前高炉炉长吕贝尔。同时聘定4名新工程师分别负责生铁炉、钢厂、轧轴厂、修理机器厂的技术工作。考虑到吕贝尔多年在德国工作,萍乡煤矿总矿师赖伦也是德国人,因此新工程师也聘用德国人。在吕贝尔的介绍下,约17名卢森堡人于1906年~1911年间陆续加入汉阳铁厂,成为主要技术人员。此阶段工程师们的任务是,进行新设备的建设和旧设备改造,改扩建初步完成后的钢铁生产。
汉阳铁厂的卢森堡专家。
欧仁·吕贝尔先生。1894年汉阳铁厂高炉炉长,1904后任总工程师。
铁厂东码头水摸工号牌
“水摸”即潜水员,俗称“水猫子”,是汉阳铁厂较为特殊的工种。
呈现在面前的“铁厂东码头4号水摸工号牌”是一块非铁非铜、由小圆圈加椭圆形组成的骨质牌。椭圆形最外是一道阴刻的椭圆形的边,椭圆内上方由右至左横着浅浅地阳刻有“铁厂东码头”字样,下方从右至左分两排直着浅浅地阳刻有“水摸4”和“刘道仁”字样,估计“刘道仁”即工号牌的主人。
在岸上设有大型卷扬机和起重机,在厂内修筑有6公里长轨距的铁路,并建筑有卸矿斜桥等设施。面临汉水的码头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在东码头下游处、老街处还有一座3码头。之所以称3码头,估计是建于东码头和汉水码头之后。民国11年(1922年)12月10日下午1时,汉治萍总工会在汉阳老街三码头召开的成立大会。
铁厂水摸工号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少年时的伙伴都喜欢在那位于老街一带的江边游泳,大概有50米至60米的驳岸全部是石砌的江礤,一级级地往下延伸到江边。江礤的一边是厚重水泥墙砌成的仓库。被人称为打包厂的仓库,是否就是当年聚集工友及各工团代表、各工会观光团2000余人,召开汉治萍总工会所在地?还是那召开成立大会的厂房早在1938年就化为灰烬?通往汉阳铁厂码头的主要航线至少有汉沪线、汉冶线和汉湘线3条。汉沪线主要是从汉阳装运钢铁产品赴沪销售,回驶装机器设备和材料供铁厂生产需用。汉冶线主要从大冶装运铁矿石、石灰石等至汉阳铁厂冶炼。汉湘线主要是运煤焦。在粤汉铁路修筑之前,从萍乡陆运至株州,再从株州水运至汉阳;民国5年(1915年)粤汉铁路湘鄂段通车后,汉湘线则全部通过陆运至武昌货栈,然后通过武昌码头水运到汉阳铁厂。
晴川阁旁的汉阳铁厂码头。
铁厂码头牌坊。
武汉沦陷时期日本明信片上的铁厂码头,此时已被中国军队撤退时炸毁。
汉阳南岸嘴铁厂码头旧址。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汉阳铁厂标牌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汉阳铁厂标牌是圆形铜牌,上附有便于携带钮,其眼连着两个相套的同样铜质的小圆环,十分精美。铜牌最外是凸形的圆边,外围是阳刻的楷书“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汉阳铁厂”,里层是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企业徽,中间是阳刻圆圈将字和徽隔开。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企业徽,中间是一把钳子竖立,左右一把矿锤、一把钢锤在下方交叉。
“钢迁会”的会徽与它一脉相承,只是在原来企业徽上加了一个“川”字。笔者认为,这会徽加上“川”字,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汉阳铁厂由汉阳溯“川”江而迁至大后方重庆;二是汉阳铁厂迁址四川境内。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之后,正准备溯江西犯武汉。2月7日,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翁文灏和军政部兵工署俞大维根据蒋介石关于“汉阳钢铁厂应择要迁移,并限三月底迁移完毕为要”的手令,决定由资源委员会与兵工署组织成立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简称“钢迁会”。钢迁会主任委员由兵工署制造司司长杨继曾担任。钢迁会成立后,由委员张连科驻汉阳铁厂主持拆迁工作。参加拆迁工作的技术人员大部分是曾经在公司工作过的翁德銮、金其重、唐瑞华等人。资源委员会还派遣4名在德国克虏伯钢铁公司实习回国的工程师参加拆迁。7月20日,蒋介石以3697号电文告钢迁会“当此抗战时期……汉冶萍公司之化铁炉等希加雇工人积极拆除,运往后方以供军需之用。”汉阳铁厂的拆迁进度加快。
厂内小火车运送高炉铁矿石。
汉阳铁厂发电厂的发电机。
上图铁厂发电厂内的分配表。
汉阳铁厂拆迁的机器材料共30多万吨。其中包括日产250吨及日产100吨高炉机件炉座,日产30吨马丁炉3座,50吨及35吨高架起重机各2部,钢条轧钢机1座,钢板机1座,钢轧机1座等。所拆设备、机件由钢迁会运输股负责运输。在拆卸搬运过程中,经常遭受日机轰炸。参加拆迁的员工随炸随修,夜以继日,直到10月21日武汉撤守前夕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