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肾炎
掌握 狼疮肾炎分型与治疗、血管炎肾损害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糖尿病肾病分期、高尿酸肾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 免疫复合物形成与沉积是引起狼疮性肾炎的主要机制 循环中抗dsDNA等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沉积于肾小球 或循环中抗dsDNA抗体直接与沉积于肾脏的抗原相结合 或循环中自身抗体与肾小球内在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 沉积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炎性细胞浸润、凝血因子活化及炎症介质释放,导致肾脏损伤2003年国际肾脏病协会(ISN)及肾脏病理学会工作组(RPS)对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分型
病理分型
|
病理表现
|
Ⅰ型
|
系膜轻微病变性狼疮性肾炎,光镜下正常,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
|
Ⅱ型
|
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系膜细胞增生伴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
|
Ⅲ型
|
局灶性狼疮性肾炎(累及<50%肾小球)。(A):活动性病变;(A/C):活动性伴慢性病变;(C):慢性病变
|
Ⅳ型
|
弥漫性狼疮性肾炎(累及≥50%肾小球)。S:节段性病变(累及<50%肾小球毛细血管袢);G:球性病变(累及≥50%肾小球毛细血管袢)
|
Ⅴ型
|
膜性狼疮性肾炎,可以合并发生Ⅲ型或Ⅳ型,也可伴有终末期硬化性狼疮性肾炎
|
Ⅵ型
|
终末期硬化性狼疮性肾炎,≥90%肾小球呈球性硬化
|
狼疮性肾炎的肾脏表现差异大,可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或表现为高血压、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等。病情可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脏病,晚期发生尿毒症 尿蛋白和尿红细胞的变化、补体水平、某些自身抗体滴度与狼疮性肾炎的活动和缓解密切相关 诊断:在SLE基础上,有肾脏损害表现,如持续性蛋白尿(>0.5g/d,或>+++)、血尿或管型尿(可为红细胞或颗粒管型等),则可诊断为狼疮性肾炎 鉴别诊断:狼疮性肾炎易误诊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通过检查有无多系统、多器官受累表现,血清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等可资鉴别 Ⅰ型或Ⅱ型:尿蛋白<3g/d,根据肾外表现决定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尿蛋白>3g/d,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同微小病变肾病 无临床和严重组织学病变活动的Ⅲ型病人,可给予对症治疗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环磷酰胺 弥漫增殖性(Ⅳ型)和严重局灶增殖性(Ⅲ型)狼疮肾炎则应给予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 活动者应先给予诱导疗法,待病情稳定后转入维持治疗。诱导治疗一般为泼尼松1mg/(kg·d),疗程4~6周,以控制炎症反应,此后逐渐减量,直至5~10mg/d维持;同时合用免疫抑制治疗,如环磷酰胺静脉疗法(每月0.5~1g/m2,共6次;或者每2周0.4g,共6次),或者吗替麦考酚酯(1.5~2.0g/d,分2次口服)。维持治疗多采用硫唑嘌呤1~2mg/(kg·d)或吗替麦考酚酯(0.5~1.0g/d)。肾活检有大量细胞性新月体或纤维素样坏死病变,以及肾外病情活动严重者也可使用甲泼尼龙15mg/(kg·d)静脉冲击疗法,1次/日,3次为一疗程 表现为非肾病水平蛋白尿的单纯膜性狼疮肾炎病人仅需要降蛋白及降压治疗,根据肾外表现决定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疗法 表现为肾病水平蛋白尿者,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泼尼松1mg/(kg·d)联合环磷酰胺或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或他克莫司 膜性狼疮肾炎病人合并增生性狼疮性肾炎则按照后者治疗 狼疮性肾炎治疗后可长期缓解,但药物减量或停药后易复发,且病情逐渐加重 近年来由于对狼疮性肾炎诊断水平的提高,轻型病例的早期发现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预后明显改善,10年存活率已提高到80%~90%
---------------------------------------------------------
1、为何要加原创:加原创只为可以添加话题标签。
2、为何要添加标签:添加话题标签后可以按照内容分类,方便大家阅读。
3、声明:该内容以九版内科学内容为基础编制,为方便大家学习考试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为谢!!!
本文章并非作为疾病诊治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就医。
内科学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它涉及面广,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一起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为临床各科从医者必须精读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