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为师 –读《美的情愫》
以自然为师 –读《美的情愫》
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美的情愫》中写下这样一句颇为深刻的话:“诚实而尊贵地活着是人生的唯一要意”。诚然,一个人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遭遇坎坷,都应诚实而尊贵地活着,东山魁夷笔下的尊贵无疑是指人格的尊严而绝非地位的尊崇。
一位伟大的画家,如果缺乏心境的平和与淡然,缺少内心的细腻与敏感,是很难在创作中灵感飞扬、灵光乍现的。一个风景画家假如足迹没有遍涉名山大川,假如没有面对面地与绝美景观直接对话,是无法产生摹绘冲动和创作激情的,因为大自然的瑰丽与神奇只为那些珍爱它的人展示和呈现。春夏秋冬的轮转在普通人眼里也许只是时令的循环往复,而在一位优秀风景画家看来,其意义则远远不是四季交替这么寻常和简单,他也许会为明媚春光中的一朵鲜花所欣忭和愉悦,也许会为萧瑟秋风里的一株衰草所悲戚和伤感,生命的根本意义和全部价值,就是这样不间断地在画家内心深处迸发出火花,由此,他的妙笔丹青才会打动自己、震撼他人、传承后世。寻觅和展现绝美的自然风景也许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东山魁夷在书卷气极浓的绘画笔记《美的情愫》中对自然与美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独到见解:“倘使没有人的感动为基础,就不可能看到风景是美的。”《美的情愫》不仅是东山魁夷绘画历程的真实写照,而且是对日本风景画“自然之美升华为性灵之美”的美学特征的理性思考,凝聚着作者高迈的艺术理想和不懈的美学追求。在日本文学艺术界,与东山魁夷并称“双璧”的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评价《美的情愫》时写道:“这是一位名叫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家前半生的回忆录,是他的心灵的遨游,也是对作品的自我解说”,“东山魁夷以自己的体验和素养,沟通了东与西(东方和西方),北和南(日本的北方和南方),他热爱生活、文学和音乐之深,超出了人们的想像。”的确,东山魁夷把“旅行、绘画和写散文,作为他一生的三大要素”,当人们细读包括《美的情愫》在内的东山魁夷诸多散文集时,无疑会感受到一种唯美的艺术境界的诱引和吸附。
东山魁夷的幼年时代是在位于日本京阪神大都市圈的神户市度过的,这是一座依山面海、风景旖旎的美丽城市,这样一座美丽城市使东山魁夷对自然环境产生一种先天的亲切感和亲和力,以致于长大后成为职业画家的东山魁夷,平素喜欢在画室附近林木蓊郁、雾霭弥漫的田园中散步,在悠然自得的散步过程中,总会想起幼时盛开着夹竹桃花的小渔村,于是他常常放飞思绪任其漂浮和游荡,从现实联想到乡土故园中的桩桩往事,美妙惬意的童年尽管如今已经模糊斑驳且氤氲着些许沧桑,他依然为之动容感奋和留恋怅惘。与很多艺术大师相类似,东山魁夷也是一个思维怪异的人,在熟悉的人群中享受着快乐和恢谐,而私底下却是一个极为孤独的人,他喜欢孤独并不亚于他追逐热闹,正是这样一个乖谬诡异的画家,面对孤独与热闹冰火两重天,他却使二者有机和谐地融为一体,久之累积为既矛盾又统一的性格整体。他在散文《水墨画的世界》一文中写到:“我体内本来就存在着对立要素的两个世界。说也奇怪,这两个世界竟能维持着紧密的关系及至现在。在许多情况下,对任何人来说,也许这都不是什么特别珍奇的。然而,却决定了我所走的道路。由此看来,也可以认为它有点异乎寻常。我体内经常反复地出现感觉与精神的对立与融合,我觉得由此而产生的紧张,就成了我进行创作活动的原动力。”为了深刻认知“对立要素的两个世界”,东山魁夷始终强调画家要重视净化自己的心灵,一直注重画家应当实地感受自然风景所拥有的微妙神韵,惟其如此,才能与外在生态相呼应,才能与自然心灵相交融。在宁静的暗夜里,他经常深刻检省自己对待自然的认识缺憾与行为差错;在燥热的阳光下,他自如地穿梭在人群中和森林间,如同一条在水中游来游去的鳗鱼。反刍自己风景绘画创作成功的深层原因,他认为似乎与年少时的乡村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加之其坚韧、执着、倔强、叛逆的性格和耽于幻想、善于创意的天赋,以及如同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始终在心头萦绕和盘桓。他抱怨自己自然主义思想不够坚实,鄙视他人对自然对生态无休止的破坏,这种情结深深植根于东山魁夷内心深处,生活在乡村时的东山魁夷早已更事,知晓阻止砍伐林木行为是徒劳无益的,只有无奈地接纳、承受或者刻意地遗忘……。多年后,他发现自己将苦恼和愤懑用绘画掩饰得非常自然与妥帖,他力求用画笔留住自然中一切美丽的景色和景观。
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挚爱、敏感、热情和敬畏,毕竟自然界是人类最优秀的老师!而自然,它又总是沉默无语的。
作者:刘金祥
【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