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补气补血补脾超强方,流传900年,像北斗一样明亮

今天

如果把《脾胃论》比作皇冠,补中益气汤就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金元大医李东垣创制的这个方子,是一个流传了900多年的补益方,是一个人人都需要的保健方。现在不需要,将来一定会需要。如果你到老“不需要”,那不是你不需要是因为你不知道

只要知道,轮胎没气了会皱瘪不能滚动了,充上气会滚动会滚得快了;只要知道,人老了皮肤会皱缩松弛,这也下垂那也下垂,走路说话有气无;只要记住中气虚就会引发全身虚,就不能忘记补中益气汤。它是保持年轻的青春宝,它是延缓衰老的大补丸!

吃多了人参会发热,吃多了鹿茸会冒火,吃多了阿胶不消化……补中益气汤,补而不滞,补而不腻,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至稳至当,至真至善。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脾胃对健康有多重要,知道什么是脾虚,知道脾虚有哪些症状,知道对照症状判断自己是不是脾虚,知道用汤药需要加哪几位药,知道不把脾胃补好了吃再好的补药也消化吸收不了,知道脾胃好了吃进钢铁能炼化出镰刀锤子来,知道吃药丸一瓶半瓶不管用……

它有多好?非常好!人活一口气,它能补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不管什么病,只要胃口还有就有救。没有胃口,吃不下饭,轻病也麻烦。

人活什么?活脾胃。它最能补中气,补脾胃之气。脾好,什么都好。“四季脾旺不受邪”。一年四季脾胃好就不会得病。

中央脾土,能灌四旁。五脏六腑,赖及万方。只要中央脾土好,万物一定会茁壮;只要人的脾胃棒,身体一定会健康。《中藏经》:“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心说,我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肝说,我是将军之官……脾胃说,什么君主之官、将军之官、相傅之官、作强之官、中正之官、臣使之官、受盛之官、决渎之官、州都之官……没有我仓廪之官,饿死你们!

有片好庄稼,要有好土地;有个好身材,要有好脾胃。脾胃一好,胖子能瘦到苗条;有了好脾胃,瘦子能长丰腴。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嗯,此“心法”他人都没有。清代官修医书《医宗金鉴》把补中益气汤列为治疗内伤的首选方。

脾虚会怎么样?《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瞑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乃为痿厥心悗。”

头昏头晕、耳鸣如蝉、头难抬起、眼目昏花都是气升不上来;二便异常、肠鸣辘辘都是中气不足;痿软厥逆、心烦躁扰都是下气不足。

李东垣认为“三元(三焦元气)真气衰惫,皆有脾胃先虚,而气不上下行所致”。上气不足,表现为脑空、头倾、耳鸣、目眩等。谷气通于脾,中气不足,表现为肠鸣、下利、遗尿或大小便不利等症;下气不足表现为下肢痿软、手足逆冷,心胸短气、郁闭等症。三焦元气的衰惫,归根到底,都是脾胃水谷的精气先虚。

张锡纯说:“人之脾胃属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

哪些毛病是脾虚造成的?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而《内经》重点阐述了脾胃病后对九窍的影响,实际上也是对全身的影响。九窍闭邪在体内聚集不得出,诸多病症会接踵而至。

故经典一一作了论述。《素问·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难经·三十七难》:“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很多人将耳鸣责之肾虚责之肝郁化火,却忘了脾虚也能导致耳鸣。

九窍不利是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后二阴。李东垣解释为:“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土质肥沃,树木才会丰茂,土虚了树木就枯萎干瘪。脾属土,肝属木,土虚则木摇。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的疾病,也与脾有关。

鼻子的毛病也要找脾,脾属土,肺属金。鼻为肺窍,脾病肺窍也不通畅,标在肺,根在脾。土能生金,则金不病,土不生金则金病。所以,要补脾土生肺金。

耳为肾窍,肾开窍于耳。肾虚耳鸣。肾为先天之本,脾胃后天之源。肾的强弱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滋养,也叫后天养先天。先天有了后天的滋养,则肾的脾助而泉源难竭。

有人说,补脾不如补肾;有人说,补肾不如补脾。各有道理,要看具体情况。大而要之,还是应该以“补肾不如补脾”为主。其理在于,脾生全生,脾败皆败。脾作为生化之源,生产之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肌腠,全赖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而生活。

因此,肾有病,其气留于两腘,可拍打而去邪气。肾有病,九窍之耳窍不灵,当从肾论治,更当从脾调理。

许多人都知道,肾司二便,也就是前后阴的疾患多与肾有关,实际上,有专家认为“二阴”是指尿窍和精窍,非后阴之魄门。肾与二阴关系重要,脾与二阴关系也重要。肾虚会出现肾泄,脾虚也会出血泄泻。

区别只是在于症状时机时间不同而已。肾阳虚会夜尿多夜尿频,脾虚也会关门乏力。“咳而遗尿者,春泽汤主之。”春泽汤有人参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是也。

九窍之外,还有一窍,这个一窍不通,也是百病丛生。这是一个大窍,遍布全身,它就是毛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窍闭塞,焉能不病?

外感风寒,寒闭毛窍不得出,必闭塞、流涕、畏寒恶风、发热无汗;脾胃受伤,殃及皮肤,不是干燥脱屑,就是皮肤皱缩。所以,《难经》曰:“损其脾者,饮食不为肌肤。”脾受伤了,吃的食物就不能很好的运化到肌肤,就会引发诸多皮肤疾病。

赵献可曾说:“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芪,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

或问,理论如此之多,尚不见方剂真面目,是为多此一举。非也。辩证察病,方剂用药,若无理论指导,高人指点,未免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补中益气汤原方:

黄芪病甚,劳倦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五分,人参去芦三分,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温开水或姜汤下。

原方用量极少,“劳倦热甚”黄芪采用一钱,时至今日,方剂药量,已经大不适。

一般常用药量为:黄芪15g、人参(或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3片、大枣6枚。

歌诀: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原方后面有23种加减法,为照顾只想知道原方能治什么病的读者,这里就不说了。只说个头痛加减法,以作示例,如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如痛甚者,加川芎二分;如顶痛、脑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如苦痛者,加细辛二分;诸头痛者,并用此四味足矣。如头上有热,则此不能治,别以清空膏主之。

文已至此,要问古人所用秤杆,一分之量,如何把握?

全方仅有8味药,功力如此之大,又是寻常药味,何以为之。

“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

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

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有相须之妙。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

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李杲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香便是调中,加麦冬、五味辈,便是清暑。此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

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肾中水竭,或者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也。

这个方子能治什么病?

吴谦-《删补名医方论》:“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

《成方切用》所说:“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气短而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致疟痢,脾虚,久不能愈,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妇人大全良方》亦有:“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疼发热,恶寒自汗,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现代用于:

1、脾胃气虚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舌淡,脉大而虚软。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

3、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

凡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脉虚或脉洪大而虚者皆宜之。

典型症状:乏力、头晕、多汗、久泄、尿频、心下空、气短懒言、体胖气虚、体瘦气虚等。

脉象:右脉(脾胃)大于左脉,数中显缓。或弱、或细、或弦等。脾虚者,右关脉必细软。

舌像:或嫩、或淡、或胖大、或齿痕、或瘦等。

基本上具备上述症状之一二以上者,即可考虑补中益气汤。

有些年轻人的不爱说话,看着一副冷漠的样子,十有八九是气虚。

很多人不习惯喝汤药,喜欢吃丸药。补中益气丸很少有大蜜丸,大多都是浓缩丸,每次8粒,每日两次。这个只是服用方便而已。

效果怎么样?就像不少患者说的“我吃了一瓶没有效果啊”。所以,个人认为,如果有效那就成了神药了。为什么?有的小水丸,用牙一咬,“嘭”成了皮皮,好一点的小蜜丸也好不到哪里去。你想想,区区一小瓶160丸或200丸或360丸,看着很多,如果用一副汤药的药量磨成粉做成丸,能做一两千丸也不止吧。

也就是说,你吃一瓶,哪怕是200丸,也可能没有一副汤药的作用大。所以,除非你不吃丸药,如果吃丸药,就要遵循“丸者缓也”的教导,吃上个一两三个月,否则,吃个三顿五顿或一瓶半瓶的,不如不吃。另外,服用药丸是要想有点效果,最好用姜汤送服,更合胃口。(欢迎关注:本能系统医学论)

中成药有的可以很快见效,但是大多数吃半天没有任何感觉,就不吃了。比如,有个肝肾阴虚造成的视力模糊患者,吃凉5天杞菊地黄丸就嚷嚷没效果。

你连半副药的药量都没吃进去,就想把老眼昏花治愈,那不是做梦吗?生豆芽还要三天呢?所以,中成药要么不吃,要么就坚持吃上一两个月。“得病如山倒,却病如抽丝”,着急是不行的。

还有一点,买中成药一定要买大厂老牌企业生产的,虽然贵点质量总要好一些,最好不要图便宜买一些从来没听到的药厂生产的,因为吃了很可能没效果。

本人一般买同X堂生产的大蜜丸中成药或者水蜜丸,人家药丸做出来滚圆滚圆的像乒乓球,而同名字号的分厂生产的同样的药丸就不滚圆,好像被小脚踩了一样,而且嚼起来蜜少不糯有掉渣的感觉。奇怪的无论大小厂家,生产的都是合标准的,质量都是合格的。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尼?

细分一下,大约有以下适应症:

1、头痛:头痛,面色苍白,短气,昼轻夜重,遇寒益甚,时自汗,形体倦怠,不欲食,脉微弱者,此中气匮乏,清阳不能上荣,浊气不能下行。加蔓荆子、薄荷、生姜、茯苓治之。

2、脱肛:多由气虚不固,清阳下陷,闭敛失职所致。加五味子、五倍子、白芍、浮小麦等收敛固脱之味,收效甚佳。

3、食滞:脾胃素虚,偶尔饮食过量,以致积滞不行,肚腹胀满,甚有痛感,时而暧气吞酸,精神不振,可加山楂、麦芽、谷芽、焦楂。

4、虚劳:凡四肢无力、腰困背酸,面色苍白,步履困难,脉虚者,乃脾肾两虚也。加鹿茸、枸杞、山萸、补骨脂、杜仲。

5、腹痛:四肢冰凉,脉象沉细者,加附子肉桂回阳补火,疗沉寒腹痛,效果显著。

6、虚火:虚火上炎,口干心烦,颧红面热而体质虚损,脉弦细者,宜以甘温除热为原则。加五味子、麦冬、黄连、远志,数剂可愈。

7、气虚感冒:体虚而感风寒,或病后而患感冒,宜固中气兼疏风邪,加桂枝以解肌,苏叶、羌活。

8、劳淋:小便涩痛,淋漓不断,遇劳益甚,乃气虚不摄,湿热下注而致也。加海金沙、木通。

9、便秘:若因中气虚不能转运,其证气息不足,面黄口和,脉微弱(与阳明燥结不同)。加胡麻仁、火麻仁,使中气足,转运有力,稍佐滑润之品,则其结便自开。若见下焦虚寒,手足冰冷、脉微者,则加附子、肉桂,即可温而润之。

10、遗尿:多因肾虚膀胱失约所致,然亦有脾肾两虚者,症见气短脉虚,用本汤加金樱子二两服之甚效。

11、失精:劳力过度,脾胃受伤,食减便溏,渐至心肾不交,梦遗失精者。加补骨脂、巴戟、五味子、龙骨,敛精、强阴止脱,则梦遗自能止也。

12、血崩:妇女突然血崩不止而晕厥者,面色苍白,汗出淋漓,气息低微,脉象虚弱者,急应固气以摄血,用补中益气汤小剂,送下没药、血竭末各五分,二剂血止,数剂而愈。

13、经血不止:若面色苍白,唇青舌淡,头目眩晕,心悸腰痛,脉细而迟者。加熟地炭、生地炭、棕榈炭、荆芥炭、姜炭,三剂而血止而愈。

14、下乳:因气血虚弱,不能生化乳汁,故乳少或不通。加通草、蒲公英、路路通、天花粉等甚效。

15、妊娠水肿:或头目,或两足,或膝下,甚或全身皆肿,乃因脾虚起败,湿邪乘虚而至,积聚而成肿。去姜枣加茯苓一两,气旺则血旺,运化力强,水湿可散;加以重用茯苓,以利湿邪,则肿胀自消也。

16、疮疡气虚:体弱不支,如属阴证,用本方加附子、干姜以补气回阳,使阴毒转阳,则可促速愈;如系阳证则加金银花、蒲公英、天花粉固气而散毒,则疮疡自痊。

17、无名低热:其热夜去昼来,纳谷不香,全身疲乏,四肢沉重,舌胖,苔黄白相兼,脉沉细数无力,是因转输无力,郁滞化热,其热泛溢于三焦。量加十倍,加入山栀10克,俾脾气运转,经脉透达,三焦郁滞之小热,用山栀最效。

18、尿浊:尿浊反复,无有疼痛,尿留瓶中,白浊沉于底部,尿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病时常有疲乏无力,中气不接,纳谷不香,甚则腰腿酸软,舌胖苔白,脉沉细数,是脾肾气阳两虚之象。量加十倍,加入水陆二仙丹(金樱子15克,芡实米15克)。

19、习惯性流产: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加菟丝子10克,杜仲10克,川断10克。

20、肾下垂:早晨服补中益气丸6克,晚上服六味地黄丸1丸。

21、尿频尿失禁:凡老年或虚人排尿不畅(如所谓前列腺肥大),无论是否出现尿潴留并留置导尿管,都应该同时服用补中益气丸和金匮肾气丸。

中老年妇女多见“一咳嗽就尿裤子”的尿失禁,治疗方法同上。较轻时,单用补中益气法,多数效果也很好。

青少年或儿童的慢性尿频、尿失禁(包括夜间尿床)十九属于中气并肾气不足,故也是补中益气法的适应证。

22、胃下垂:此类患者,十九食欲不佳。稍多食、甚或进食很少即感饱满,故无不消瘦,有时兼有其他内脏下垂。略通中医者即知此证可用补中益气法。原方加枳实。

23、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能治“四肢苦烦热。”《薛氏医案》曾载:“余素性爱坐观书,久则倦怠,必服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酒炒黑黄柏少许,方觉精神清安,否则夜间少寐,足内酸热,若再良久不寐,腿内亦热,且兼腿内筋似有抽缩意,致两腿左右频移,辗转不安,必至倦极方寐,此劳伤元气阴火乘虚下注。”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可治气虚臂痛、体软痰涎、头目晕重、身如虫行的脾气不升、气血不能营之证。

补中益气汤倍加参、芪、主治元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木香,主治胸痛,腹痛,左关脉弦之脾虚肝乘证。

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人参,主治形寒肢冷、心悸、自汗、脉浮大按之弱或沉细结代等阳气虚寒证。

补中益气汤加鸡血藤、丹参、川、怀牛膝治下肢静脉曲张。

饮食劳倦,夜寐难成或心烦者,可配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

饮食劳倦、思虑伤心脾者,可配归脾丸、人参养荣丸。

中气不足、纳谷少思或口漾清水者,可配香砂六君丸。

中气不足,脾胃虚寒,食后腹胀者,可配附子理中丸。

中气不足,气病无力排解而便结者,可配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

脾虚肝旺,可配左金丸。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漕杂吞酸,呕吐胁痛,筋疝痞结,霍乱转筋。

脾胃亏损,停食痢疾,可配香连丸。香连丸主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脾气素弱、月事不调者,可配逍遥丸。逍遥丸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补中益气汤,看着是补气的,实际上,是以补气为主,兼以补血,是气血双补的方子。

它包含“补血先补气,气行血自生”的医理。方中的黄芪补气,当归补血,这两味药,又名补血汤。再合上名方四君子汤补气,则气血双补。

既然名曰补中,那就意味着一切脾胃病均可以此方为基础进行加减。有个老中医,单用一个四君子汤加减可以应对很多疾病,也有人善用补中益气汤一方打天下。这就是一个名方的魅力。

用方之要,在于抓住气血两虚。这是运用本方的眼目。倘能如此,万病都要顾护脾胃,所以,即便是中医疑难之症瘕积聚,西医之重症肌无力、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均可随证加减治之。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正气”。咱境界低,只能曰:我养我脾胃之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