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谈培养傅聪的经验得失
导语
本文节选自《傅雷谈艺录》。在书中,傅雷先生阐述了对儿子傅聪(著名钢琴家)“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艺术教育理念。在与傅聪的家信中,也重点谈到了人格塑造与艺术修养。
傅雷谈艺录(增订本)
作者:傅敏
1
《傅聪的成长》节选
【教育理念】
今日的傅聪,从整个发展来看也跟完美二字差得很远。但优点也好,缺点也好,都可供人借镜。现在先谈谈我对教育的几个基本观念:
第一,把人格看做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做次要。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教育重点,应当在伦理与道德方面,不能允许任何一桩生活琐事违反理性和最广义的做人之道;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拥护正义,爱憎分明,守公德,守纪律,诚实不欺,质朴无华,勤劳耐苦为原则。
第二,把艺术教育只当做全面教育的一部分。让孩子学艺术,并不一定要他成为艺术家。尽管傅聪很早学钢琴,我却始终准备他更弦易辙,按照发展情况而随时改行的。
第三,即以音乐教育而论,也决不能仅仅培养音乐一门,正如学画的不能单注意绘画,学雕塑学戏剧的,不能只注意雕塑与戏剧一样,需要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
傅聪到十四岁为止,花在文史和别的学科上的时间,比花在琴上的要多。英文、数学的代数、几何等等,另外请了老师。本国语文的教学主要由我自己掌握;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等上选材料,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学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实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的散文为辅。用意是要把语文知识、道德观念和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
我还记得着重向他指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专制政府的荒谬,也强调“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一类的民主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种有关操守的教训,以及“吾日三省吾身”,“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三人行,必有吾师”等等的生活作风。教学方法是从来不直接讲解,是叫孩子事前准备,自己先讲;不了解的文义,只用旁敲侧击的言语指引他,让他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来;误解的地方也不直接改正,而是向他发许多问题,使他自动发觉他的矛盾。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与基本逻辑。不过这方法也是有条件的,在悟性较差,智力发达较迟的孩子身上就行不通。
△傅聪先生在音乐会上
【艺术贯通】
五六年三月间南斯拉夫的报刊《政治》以《钢琴诗人》为题,评论傅聪在南京京城演奏莫扎特和萧邦两支钢琴协奏曲时,也说:很久以来,我们没有听到变化这样多的触键,使钢琴能显出最微妙的层次的音色,在傅聪的思想与实现中间,在他对于音乐的深刻的理解中间,有一股灵感,达到了纯粹的诗的境界。
傅聪的演奏艺术,是从中国艺术传统的高度明确性脱胎出来的,他在琴上表达的诗意,不就是中国古诗的特殊面目之一吗?他镂刻细节的手腕,不是使我们想起中国册页上的画吗?的确,中国艺术最大的特色,从诗歌绘画到戏剧,都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怨,雍容有度,讲究典雅、自然,反对装腔作势和过火的恶趣,反对无目的的炫耀技巧,而这些也是世界一切高级艺术的共同的准则。
而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
△傅雷傅聪父子
【成长之路】
在初次去波兰时得到国外音乐届的赞许,据我分析,是由于下列几点:
(一)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严肃态度,不但始终如一,还随着年龄而俱长,从而加强了他的学习意志,不断的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
(二)一九五一、五二两年正是他的艺术心灵开始成熟的时期,而正好他又下了很大的苦功;睡在床上往往还在推敲乐曲的章节句读,斟酌表达的方式,或是背乐谱,有时竟会废寝忘食。手指弹痛了,指尖上包着橡皮膏再弹。
(三)自幼培养的独立思考与注重逻辑的习惯,终于起了作用,使他后来虽无良师指导,也能够很有自信的单独摸索,而居然不曾误入歧途。
(四)他在十二三岁以前接触和欣赏的音乐,已不限于钢琴乐曲,而是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风格,所以他的音乐视野比较宽广。
(五)他不用大人怎样鼓励,从小就喜欢诗歌、小说、戏剧、绘画,对一切美的事物美的风景都有强烈的感受,使他对音乐能从整个艺术的意境,而不限于音乐的意境去体会,补偿了我们音乐传统的不足。不用说,他感情的成熟比一般青年早得多。
(六)我来往的朋友包括多种职业,医生、律师、工程师、科学家、音乐家、画家、作家、记者都有,谈的题目非常广泛;偏偏孩子从七八岁起专爱躲在客厅门后窃听大人谈话,挥之不去,去而复来,无形中表现出他多方面的好奇心,而平日的所见所闻也加强了和扩大了他的好奇心。家庭中的艺术气氛,关切社会上大小问题的习惯,孩子在长年累月的浸润之下,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说没有影响。
我在本文开始是已经说过,我的教育不是没有缺点的,尤其所用的方式过于严厉,过于偏激;因为我强调工作纪律与生活纪律,傅聪的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远不如一般青少年的轻松快乐,无忧无虑。虽然如此,傅聪目前的生活方式仍不免散漫。他的这点缺陷,当然还有不少别的,都证明我的教育并没有完全成功。可是有一个基本原则,我始终觉得并不错误,就是: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或许这个原则对旁的学科的青年也能适用。
2
《傅聪的成长》节选
说到音乐的内容,非大家指导见不到天高地厚的话,我也有另外的感触,就是学生本人要先具备条件,心中没有的人再经名师也是枉然。
1954年10月2日
我前饷对恩德说,音乐主要是用你的脑子,把你朦朦胧胧的感情(对每一个乐曲,每一章,每一段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到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技巧自会跟踪而来的。
1954年11月23日
艺术,尤其音乐,反应现实是非常间接的,思想感情必须转化为感情才能在声音中表达。人究竟是社会的动物,不能完全与世隔绝,与世隔绝的任何一种艺术家都不会有生命,不能引起群众的共鸣,经常与社会接触而仍然能保持头脑冷静,心情和平,同时能保持对艺术的新鲜感与专一的注意,的确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1961年2月8日
人是从历史上发展出来的,经过几千上万年的演变过程才有了今日的所谓文明人,所谓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一切也就免不了管中窥豹之弊。这种人倘使学文学、学艺术,要求体会比较复杂的感情,光暗交错,善恶并列的现实人生,就难之又难了。要他们从理论到事件,从抽象到具体,样样结合起来,也极不容易。但若不能在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具体-抽象、抽象-具体中不断来回,任何学问都难以入门。
1961年1月23日
傅雷
1908-1966
翻译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192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习美术理论与艺术评论。
1931年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
对中西画论及西方古典音乐造诣颇深。
傅聪
1934-
傅雷先生之子,著名音乐家,钢琴家。
1956年,仅21岁的傅聪就获得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以及「祖玛卡奖」。
以「肖邦钢琴家」或「肖邦最出色演绎者之一」著称。
傅雷
音乐固然是个人的亲切的艺术,可也算社会的艺术。它是幽思、痛苦的女儿,同时也是幸福、愉悦,甚至轻佻浮华的产物。它能够适应、顺从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时代的性格。在我们认识了它的历史和它在各时代所取的种种形式之后,我们再不会觉得理论家所给予的定义之矛盾为可异了。有些音乐理论家说音乐是动的建筑,又有些则说音乐是诗的心理学。有的把音乐当做造型的艺术;有的当做纯粹表白精神的艺术。
傅聪
“完美是一辈子追求不完,也是永远达不到的。音乐是众艺术里头最无止境的,永远有新的东西出来,所以我最反对评论家说什么'绝对的演奏’。音乐不存在绝对,你可以说在那次你听的时候觉得十全十美,可是一定还有新的东西可以发现。作曲家本都不知道他的作品有多少可能性。越是伟大的作曲家越有机会出现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