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崇明||【散文】 易水河边寻荆轲
易水河边寻荆轲
文/赫崇明
易水河只剩下一条裸沙的河床了,断断续续的溪流,在大片枯黄的衰草下涓涓流淌,时隐时现,告诉人们易水河曾经怎样的辉煌。许是正逢枯水期,夏季河水暴涨时还能再掀2000多年前的波澜么?“风萧萧兮易水寒”,我们正是选择了这样的季节来到易水河边的,来寻找荆轲,来寻风之萧萧,水之寒的。
公元前216年,壮士荆轲肩负着燕太子丹的重托,抱着视死如归的豪情,从易水河出发,去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史载,荆轲刺秦王不中,反被秦王连刺数剑,壮烈殉国。燕太子丹把荆轲的衣冠葬在易水河边的山顶上,是为荆轲衣冠冢。1000多年后的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辽人在荆轲衣冠冢上建荆轲塔。又是1000多年过去了,荆轲塔依然威严的矗立在易水河边。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塔身颓唐,灰黑色的塔顶生长着的千年衰草,在寒风中瑟瑟的抖动着,更增加了易水河的凄凉。
有风吹来,干涸的河床刮起一阵枯黄的沙尘,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仿佛看见了2000多年前的滔滔易水河边,壮士荆柯白衣素带,肩负轴卷,抱拳相辑,壮志诀别的悲壮画面。以当时秦始皇的强大,荆轲自知成功的把握能有几何?但是,为了重托,为了正义荆轲不惜一死。荆轲不求名就,只求功成。恰恰是这一壮举,把荆轲的名字永远的篆刻在中华千年史册上,荆轲成为悲壮的化身。2000多年后(公元1944年),燕赵大地又出现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一幕。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巍巍狼牙山,滔滔易水河铸就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的民族魂魄。
荆轲的故里荆轲村,位于荆柯山下易水河边,这里世代居住着荆轲的后人,他们以祖先的壮举为荣耀,一直生活在荆轲的光环里。随便在村巷里走着,无论是遇上白发老者还是稚嫩的孩童,只要提及荆轲的大名他们都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可见荆轲的影响越千年不衰。
在村供销社里,集聚了许多人,农闲时节这里宽敞的厅堂是村民最佳的去处。地中央有一张老旧的八仙桌,一位黑瘦的壮年汉子手弹三弦琴,用土话演唱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两句唱词写得非常精彩:荆轲辞易水寒从风起,壮士去秦地悲从心生,古韵古腔,悲愴而凄楚。回头看四周货架上想寻出些荆轲的痕迹。果然,在临窗的长货架上摆放着几十种大大小小的砚台,风格隽秀,光洁可照人。蓦地想起来这里是中国三大名砚——易水砚的盛产地。老板很热情的向我们兜售起来。看那图案琳琅满目,有岁寒三友“松竹梅”,有鹤伴松青“松鹤图”,还有“五福临门”,“石榴抱子”,“金猴祝寿”------在角落里有一方硯面引起我的注意,荆轲独立舟头,风吹须发飘零,耳边顿时响起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掏钱买下,仿佛抱起千年荆轲的骸骨。靠近门口有一架图书,是各种版本的“荆轲刺秦王”故事。架顶端的几本书已见尘封的样子,许是好久没有人光顾了。我劳驾老板登高拿下,拂去历史的尘埃,露出一张彩色的画面来。有一副与硯面上雕刻的画面一模一样,想那硯面的图案一定是参照这幅画雕刻下了的。买了几种不同版本的“荆轲故事”,想起了那句“野有遗失”的古语。
走在街上有人高声叫卖“荆轲糕”,走近一看是一种普通的长方体白面发糕,上面用红色颜料印了荆轲的肖像,很有些牵强,是地道的商业炒作,荆轲的后人还在咀嚼祖先的声誉。我们悻悻的走开,身后“荆轲糕”的叫卖声渐行渐远------2000多年过去了,荆轲依然活在易水河边,依然活在他的子孙的生活里。
赫崇明: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城桥》,《崇明岛之绿》等四本小说,散文集。
谷亮:
70后,自由职业者、主持人、教书匠、演员。无科班出身的光环,千禧之年与麦结缘,而立之年方幡然醒悟:此生应属于舞台,遂创立主持工作室。
为了传承主持和声音艺术,开始带成人学生,因成人学生时间无法满足教学的热忱,不惑之年起像带小徒弟一样带播音主持与表演班孩子,成立教书匠谷亮私塾。
【联系方式:138037730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