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起源与方位关系

中国的五行起源与方位关系

五行起源

中国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对宇宙天体自然的一种朴素哲学认识和总结。五行学说已经可以追朔到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先哲对於宇宙生成的完整叙述,较早的文字可见於《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后来的哲人都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加以阐释发挥。

古人总结自然规律后得出:阴是云覆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里,是一切对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在性情,刚为阳,柔为阴。

在确定出阴阳两极的概念之后。先人又总结与人生有关的五行之说。关于五行的起源,传统观点认为: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应该说这种推断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没有讲清人们到底是如何发现五行的。

《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应该是中国现存最早有关五行的记录。

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

“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地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

五行与空间方位的关系

五行起源还有其他一些说法,最多的是五方之说:人生活在空间中,必须有东南西北和前后左右。自己就是中心。所以五方学说就将生活空间进行对照。于是总结出如下规律:

金:白色,   位置:西

木:青色,   位置:东

水:黑色,    位置:北

火:赤色,    位置:南

土:黄色,     位置:中

这也是古人的智慧与发现,古人总结:

日出东方,栩栩如生,与木相似

南方炎热,烈日炎炎  与火相似;

中原肥沃,适合生长,与土相似;

日落於西,金光闪闪  与金相似;

北方寒冷,冰冷刺骨  与水相似.

五行的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那时的中国文字和易经理论已经形成体系,于是就将五行的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也是世界最早的辩证法和辩证关系的确定。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我国古人将此形象地总结为“五行生克制化各有所喜所害论”

一、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相济;水旺得土,方成池沼;土旺得木,方能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二、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三、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埋;土能生金,金多水浊。

四、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多水热;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五、金衰遇火,必见销融;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遇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砍斫。

六、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火,方化其身;强火得土,方止其焰;强土得金,方制其害。

五行相生,是一种依靠和促进的关系:

木生火:火要依靠柴薪来维持燃烧

火生土:土要依靠太阳来普照

土生金:金要依靠山岩来储存

金生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

水生木:木要依靠雨露来灌溉

五行相克,好比战争,彼此敌对。但是都是辩证和依存的关系:

木克土:树木可以入土

火克金:烈火可以溶金

土克水:土可以覆水

金克木:金可以伐木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