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要锻炼、要摔打,才能培养出坚强有出息的人?

孩子就是要锻炼、要摔打,这样才能培养出坚强有出息的人。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给多少孩子带来了苦难和创伤?

就像大家通常说的挫折教育,它绝不是人为的制造挫折和痛苦让孩子去承受,而是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陪伴他一起度过,引导他有问题与人解决,教会他开口求助,并且人生永远有退路。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回应,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永远爱他,是他坚强的后盾。孩子生活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才能成长的更好。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总结了以下3点,大家可以参考:

1、从家长的身份退到观察者的身份,去观察孩子。

在孩子眼里,我们是权威的,他被我们管教着,有时候虽有不服,却又不得不依赖我们生存着。

当我们从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一个小生命,可能我们才会看到生命的成长历程,家长不再局限于权威,孩子也会更自由。

2、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孩子只要想和我们说话,就得一直仰着头。当我们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理解孩子们的不易。

孩子感受到爱、平等和尊重,这才会更有利于他们的自我发展。

3、带着善意的养育,就是最好的养育

有人会说,生活压力大,没时间管孩子,懂得少,也不懂得怎么教孩子。

杜威说:“生活就是教育”。

的确如此,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上,也不是我们家长要懂很多很多,才能教好孩子,教育就是带着孩子一起生活。

我认为,只要是和孩子好好说话,真心地为他好,他都能感觉到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育儿,我认为是理解和爱,带着善意的养育,就是最好的,这是我的态度。

然而,理解孩子才是爱孩子的基础,有的东西说了才知道,知道了才能看见,才能正确的对待孩子,比如儿童敏感期。

试问有多少孩子吃手的时候被打手,执拗的时候被认为不听话,这到底是是为什么呢?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物质上的一个人,饿了会喂奶,哭了会安慰;但是精神上的一个人呢?

儿童在出生后的0-6岁甚至更长时间里,他需要自己去摸索,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反复性的行为。

比如:吃手、咬人、打人、骂人、模仿、执拗、重新开门、秩序感等,可能我们理解不了,甚至还会认为孩子不听话,其实,这都是生命在发展过程中本能的需要,这就是儿童敏感期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收录了0-10岁之间不同年龄段的,200多个孩子的真实敏感期案例,每一个案例都由老师或者家长记录,孙瑞雪老师点评。

我们在看的时候,也可以对比一下自己的孩子,或许就能理解孩子的很多行为了。我的孩子四岁多,我现在也还在做笔记。

我在外面不止一次地看到孩子吃手被打手,哭的嗷嗷叫,我都特别心痛,确实,打孩子会很“解恨”,但是,养育孩子有比打骂更好的方式。你了解孩子多了,可能就会少了很多打骂。

《捕捉儿童敏感期》不是一本方法论,它的本意是希望我们通过孩子的行为,能看清楚真正意义上的孩子,非常善意、实用的一本书,我也是一推再推,真心希望0-6岁孩子的父母读过这本书。如果育儿书只推一本,那就是这一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