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廷:让楹联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特色
【岳民立】潮起盐湖畔 追梦新征程——“中国楹联大厦”落成随想
杨振生:茫茫九派流中国——从“河东流派”实践谈当代楹联流派的发展
王文广:开展学校楹联教育工作是促进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
让楹联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特色
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她以其短小精悍、韵律优美、内涵丰富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楹联有很多功能,常见的有祝贺节日、祝贺小孩出生、贺婚、贺寿、祝贺开业、哀挽、抒情题赠等。其实,楹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励志育人。自明清以来,许多著名联家留下了不少富有教育意义的佳联,至今还在传诵,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等,含义深刻,发人深省。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楹联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各界人士的重视,楹联进校园、进课堂很有必要,也迫在眉睫。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楹联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功能呢?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主动“取经”,敢于创新,形成特色。
俗话说得好,山外有山。闻喜县晋华实验学校成立于2004年,是一所民办九年制学校。在闻喜县诗联学会的支持和帮助下,该校从办学之日起便开发了楹联校本课程。15年来,该校结合本校实际,努力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途径,探索和总结出了“三六九联教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做法和特点可概括为:联教思路——“三个结合”: 楹联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楹联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楹联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联教做法——“六联”:教联、写联、赛联、用联、赠联、挂联。联教标准——“九有”:有领导机构、楹联教师、楹联教材、课程安排、活动经费、交流园地、联事活动、标志建筑、联教成果。每学期期末考试以后,学校都要为每个年级前十名的学生撰写嵌名联,并在表彰大会上赠送给每个人,很多学生都想把红红的嵌名联能贴在大门上为荣,孜孜以求。连年来,师生撰联数万副,在《对联》杂志、《中国楹联报》等报刊发表师生联作1300余副。在建校5周年、十周年和十五周年之际,学校先后在全国举办了三次征联,出版了三本楹联专著,在运城地区引起了极大轰动。除此以外,我们运城地区夏县一中、永济的银杏小学、芮城的西街小学和新绛西街实验小学都已经成为楹联教学方面卓有成效的典型。近年来,山东东营和江苏太仓两地的楹联教学事业也是红红火火,而且都有自己的特色。只要我们能冲破思想的“牢笼”,走出去看一看,然后学一学,试一试,就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联教路子。
二、合理“借用”,深入落实,注重效果。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我们运城地区人杰地灵、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明厚重,楹联文化也堪称一流。一区、十县和两市处处都可见到楹联的影子。2012年是中国楹联学会确定的联律普及年。8年以来,市楹联学会积极倡导,各县学会积极作为,运城市从中国楹联文化市升级为中国楹联文化强市,全区十三县都获得了中国楹联文化县的光荣称号,很多村、镇和学校都制作悬挂了精美的标志性楹联。运城市的楹联文化园、黄金水岸楹联文化区、垣曲的楹联文化广场、闻喜寺底村、龙海楹联文化一条街、中华宰相村裴晋公祠堂、平陆的周仓文化园等,都是新兴的楹联文化标志地。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每一个县都有值得学校去挖掘的古今楹联文化资源。楹联是优美书法的载体。楷行隶篆,各具千秋。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和传授,丰富了校园课余文化的内容,学生增强了书法审美感,掌握了楹联文化基础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人生奋斗的境界,我们何乐而不为?另外,各县都有诗联学会,也有不少楹联爱好者,我们可以聘请楹联方面的行家里手到学校讲课或做报告,通过引进来产生的“星火”,逐步达到燎原之势。
诗联不分家。诗词能进校园,能火起来,楹联也能进校园,也能火起来。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楹联的心,一支干事业的教师队伍,楹联之花迟早会迎来灿烂的春天。
三、及时“种花”,坚持渗透,产生动力。
见贤思齐,后来者居上。一所学校不论是获得了省级楹联文化教育基地称号,还是中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称号,都只是一种荣誉和激励。楹联是国粹,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通过楹联教学,我们传承的不仅是楹联的魅力、古今联家的智慧和书法的大气,而且还有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做人的真谛。如:“学富只因常好学;才高还要更贪才”、“劝人莫怕诤言直;砺己何愁险路弯。”、“十载寒窗织梦想;一朝银鲤跃龙门。”、“幸有良师常补短;喜得诤友敢言非。”、“更上一层天地阔;勤读万卷古今通。”、“鸟笼难养穿云雁;温室岂生傲雪梅。”,这些联都短小精悍,富含人生哲理。如何让它们变成无形的动力,不断督促和激励广大学子们自我发奋,主动追求上进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楹联进校园,在校园的各个地方扎根。
“行远何妨思上善?夺魁幸得有良师。”通过在校园里的教学楼、图书楼、餐厅和宿舍楼等地方悬挂对联,建立楹联文化长廊或楹联文化墙,播撒下无数热爱楹联的种子。只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勤于播种,勤于管理,总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在孩子们的心里萌发出一颗、两颗、三颗或更多小苗并长成一片参天大树。
四、不断“接力”,不走形式,形成规模。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楹联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重在坚持。有不少学校已经悬挂了标志楹联,但可能只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事情过后,就无人问津。好的楹联表现在内容好、书法美,令人回味无穷。好的楹联就是一张名片、一本好的教科书、一个不会说话的良师。如果没有专业的楹联老师去挖掘,去讲解,它的作用永远不会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把这些楹联搜集并印成精美的宣传画页,在每学期开学时,让语文老师带着新生去赏读,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地方楹联的内容,并转化为学生爱校、和睦相处和爱学习的无尽动力。
楹联是文化,是内容,活动是让内容创新和传播的最佳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每周一联诵读欣赏”、开设每月两节楹联课、举办楹联文化专题报告、组织讲楹联故事、举办每月一期的对联小擂台等形式,坚持不懈,不断激发学生对楹联的爱好和积极性,让楹联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楹联是实现校园文化自信的轻骑兵,是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崭新平台,是宣传学校教育目标和校训的绝好载体,是教书育人的最美名片。愿楹联文化早日走进我市各县的所有校园,愿楹联成为新时期广大中小学教育学生的主旋律并呈现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廉廷,中共党员,全国优秀楹联教师,现在垣曲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喜爱楹联。联系电话1393598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