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中的“意境”
我学习书法有一段时间了,加上从小喜欢书法,每到一处见到写得好的碑贴,总会心中默临,绞尽脑汁地欣赏他们的美。对其中的笔法(奇正 结字)反复的推敲,对章法布局进行了反复的揣测,对墨色表现出来的浓淡,动静,虚实,疾涩进行了反复的推演。但是书法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以及意境是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其实古人对书法早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见解。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当时的审美观、哲学观。比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后人根据文化风气,政治文化,经济制度推演出当时的书风。钟瑶,张芝,王僧虔,孙过庭这些书法理论大家早就对“书意”进行了论述。
“意境”就是艺术表现出来精神境界,或者说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例如蔡襄的草书把“意境”推到了极致,令人感觉好像闪电一样迅疾,像狂风一样快捷;怀素、张旭的狂草正应了“颠张醉素”的名号。
但是我们学习书法只注重了技法(包括笔法,布局)的学习,却忽略了意境的学习,过分地主张临帖,强调笔法,孰不知一些书法大家的作品有时却脱离了“法”的羁绊,将书写时的情绪张力达到了痛快淋漓、酣畅肆意的地步,例如孙过庭《书谱》后半部分速度突然加快,行气一气呵成,那表达出来的情感张力推到了极致。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达到了高潮。
“意境”的营造借助于各种表现形式,除了笔法,还有布局,还有墨色,落款,钤印以及作品本身。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书眼。
所谓书眼,通俗的解释就是一幅作品的亮眼之处,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有题眼。除了行气贯通,断点参差,左右大小摆动,墨色浓淡对比外,书眼的布局尤为重要。就像歌曲的前奏,高潮,尾声一样,书眼就是作品的显眼,高潮,它与其它部分互相彰显,互相映衬。
“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深厚的文学修养,它需要我们广泛涉猎哲学,美学,以及书法理论,社会学,古典诗词歌赋,中外历史文化等等。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创作书法作品的力量源泉,成为我们的思想载体。例如毛泽东的“毛体”书法意境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意境宏阔,立意深远,正好使文风书风融为一体;客观地说毛泽东早期的作品充满着淡淡的忧伤和惆帐。例如描写战争的惨烈,描写征程的艰难。以1949年建国为分界线我更喜欢建国前的作品,相较诗而言我更喜欢他的词,包括书法。他是集诗人,书法家一身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一代书体,开辟了书法意境的新境界。
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创作《寒食帖》用墨丰腴,字以窄长居多,被称为中国第三大行书,营造了苦闷悲痛孤寂的情感意境,从开始的舒缓到最中间的悲苦,作者的情绪像闸门一样喷涌而出。随着情感不能自已,他完全没有了笔法,涂改也居多。而是将情感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哭涂穷三字骤然变大。这就是被誉为第三大行书的原因,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客观地说,苏轼的书体我不太喜欢,我写不出他的感觉,临帖时也临不好。但它仍然有欣赏的魅力。
除了文学外,哲学特别是中国的阴阳转换,矛盾破立,奇正,虚实都对书法意境的营造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学,书法,音乐,绘画,建筑等领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不断开辟着新的境界。
今人创作书法,特别注重临摹古人,临帖临的特别像,几可乱真。但一部分又走向了极端,创作的作品被称为江湖体,(丑书)也没有意境可言,这是书坛的乱象。其实,有人在笔法上无可挑剔,但就是缺乏书法以外的东西。正像孙过庭说的自然灵动,纵横使转。
“意境”的营造 形式与内容是不可缺少的两部分。形式多样表达的内容就丰富了。现在学习书法讲笔法较多很少有人去讲意境。讲书法作品以外的故事。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人文素养,深沉的精神品质汇聚成书家的重要沉淀。一般认为30~50岁是人生的黄金阶段,30岁是世观观,人生观,价值观加速形成的时期,也是创作源泉的迸发期,50岁时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到了知天命时期,也是创作作品丰富的成熟期。
结语:书法意境的营造,书法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只有不断去学习,不断地实践,加速形成自己的风格,开辟新的境界。
写于20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