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七十七首《春雪》(韩愈)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春雪

【中唐·韩愈·七言绝句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拼音版

xīn nián dōu wèi yǒu fāng huá,èr yuè chū jīng jiàn cǎo yá。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bái xuě què xián chūn sè wǎn,gù chuān tíng shù zuò fēi hu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作品介绍]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惊”字最宜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诗句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三、四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是说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树飞花作春色。这实际是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释]

1、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2、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3、初:刚刚。

4、惊:新奇,惊讶。

5、嫌:嫌怨;怨恨。

6、故:故意。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
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并称“韩孟”。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韩昌黎集》、《昌黎先生集》。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赏析

壹/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文学鉴赏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艺术特色
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平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名家点评

清·朱彝尊《批韩诗》:常套语,然调却流快。
清·刘公坡《学诗百法》: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自见灵动。唐诗中韩愈《春雪》一首,可谓极空翻之能事矣。”
近代·朱宝莹《诗式》:此诗首句、二句从“春”字咀嚼而出,看似与雪无涉,而全为三句、四句作势,几于无处不切''雪’’字。三句、四句兜转,备具雪意、雪景,不呆写雪,而雪字自见,不死做春,而春字自在。四句一气相生,以视寻常斧凿者,徒见雕斫之痕,其相去远矣。
佚名

赏析

贰/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亦如此。平铺直叙,毫无生气,读来如同嚼蜡。韩愈的《春雪》采用“空翻题意”法来写,围绕春雪不断翻出新意,赋于春雪以生命和情感,将春雪写活。一首小诗,情感几波几折,耐人寻味。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这两句着意写春。随着新年的到来,人们盼望了整个冬天的新春也随之到来,但这时还没有盛开的鲜花。新年过后,跟着是初春二月的到来,在二月诗人惊喜地发现了春草的萌芽。这两句一抑一扬,抑扬顿挫,波澜起伏。人们盼望春天到来的情绪已酝酿了整个漫长的冬季,到此时已是何等的迫切,虽然新年标志着新春的到来,但仍没有鲜花。这句表达的是一种失望,焦急的心情,为抑。第二句为扬,虽也是说没有鲜花,但换了一个角度,这句表达的心情不是遗憾,而是一种按捺不住的欣喜。这句的“惊”字最耐人寻味,它所表达的不是吃惊与失望,而是诗人为见到这漫长冬季中孕育的草芽破土而出时的惊喜。虽然春天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这两句紧扣题中的“春”,写得跌宕起伏,飘逸洒脱。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两句紧扣题中的“雪”来写,把春雪写得美好而有灵性,饶有情趣。白雪嫌春色来得太迟,于是自己跑到庭院穿树飞花,装点春色。这两句有三层诗意空翻:第一层是翻因为果,本来初春时节,霜雪飞舞,正是“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故穿庭树”飞舞而来。第二层是翻人为物,怨春来迟,这是人的情感,作者赋于了没有情感的雪花以灵性,雪花似乎善解人意,故来欢天喜地,满院飞舞地装点春色。第三层是翻忧为喜,本来是大雪纷飞、春寒凛冽,怨春迟来,伤春无花,真正的春色未来,诗人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穿树飞庭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以雪“作飞花”的欢喜代替“未有芳华”的遗憾,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

韩愈《春雪》的成功,在于立意新颖,想象丰富,能于“春雪”的常景中翻出出人意表的新意,使此诗在同类题材中成为富有新意的佳作。正如刘公坡《学诗百法》中说的:“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自见灵动。翻腾之势愈空,题中之意愈透。但不能一味空翻,与题绝不相关,而近于浮泛也。唐诗中韩愈《春雪》一首,可谓极空翻之能事矣。”

佚名

赏析

叁/

这首诗以流快的笔调,出人意表的新鲜感,描绘了春雪纷飞。这首诗写法上不同于《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用开门见山的手法,而是先写早春无花,嫩草新出。“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过后,百花未开,二月里见到了一点草芽,还使人很惊奇的。写白雪却突出意外:“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白雪觉得春天来得太晚了,他特地穿过庭树作出飞花的状态。从清淡的笔触中,点染出浓丽的色彩,写出了出人意表的奇句。在流畅的语言中,显出了颇有顿挫的气势,使人感到新鲜别致。落雪似飞花,裴子野的《咏雪》诗也写过:“落树似飞花”,然而与韩愈的“故穿庭树作飞花”相比,则似有愧色了。

佚名

赏析

肆/

一、二句是写早春情思的。“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春节。新春乍到,花草树木是不可能挂红吐绿的,但诗人却有着“芳华”的期待心理,对春色的挚爱和渴盼便不难感知了。此际或有的四处寻觅和失望亦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样,貌似平直的叙述中便有了丰富的潜台词。“二月初惊见草芽。”惊,自是惊喜。从新年寻觅芳华到二月初见草芽,一路写来,见出诗人对春日草木处处留意,时时关心,达到了何等痴情的地步。草木初透,便已惊喜不置,倘若是姹紫嫣红的美景,又将如何呢?就诗人而言,原本对草芽初萌的早春景色就特别钟爱,他曾认定“最是一年春好处”,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了,能不惊喜万分吗?

倘如此说来,似也难乎为继了。诗人却悄悄变化角度,从雪写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一、二句是以诗人的目光观物,这里便是以白雪的目光观物了。看似断裂,实属更深层次的延展与粘合。相对于诗人对春色的企盼心理,白雪似乎更焦灼难耐,她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索性自身演示,一方面扮作花卉,装点春色,告慰期待的寂寞;另方面抛砖引玉,呼唤着逗引着万紫千红的到来。韩诗多盘空硬语,这里文从字顺,意思却拗。雪花的降落,本是带来寒冷,推迟了春色的展示,这里却从相反的角度刷新了雪花这一意象,使其以天真可爱热情的姿态令人眼新,玩赏不已。再说,以飞雪喻花,本是诗中常语,妙在这里变景物为主体,先以“却嫌春色晚”状其神,继以“故穿庭树”摹其形,形神兼备,娇美泼辣,就别有情趣了。

诗题《春雪》,无疑是诗人看到春雪纷纷扬扬的景象,惹动情思,援笔为诗的。但却从容不迫,先是追述已往,后则状写雪意。这种讲究虚实正反、转折顿挫的章法,正是韩愈着意追求诗歌散文美的具体表现之一。从整体看,这种追求是成功的,并产生极好的审美效果。先是在追述中以暗示紧扣诗题之“春”,为全诗蓄势;继则点“雪”,以眼前雪景殿后造成开放性结尾。读罢诗句,稍闭目默想,会仍觉雪花漫天而来,联翩起舞,穿越庭树,作无尽的潇洒的飞扬,仿佛连读者自己也置身于这纯净美丽的境界中去了。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