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往事」大洼地区改组国营农场后行政机构设置情况
原创铭徽2021-06-04 15:02
原创声明:本文摘自本人2006年编写的《大洼风华》上卷《岁月当歌》。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大洼县是盘锦农垦生根母土,是美丽的渤海湾畔、宽阔的辽河三角洲上一颗璀璨明珠,是国家农垦部直接领导的农垦事业中一棵长青树,是以机械化将“南大荒”建成“南大仓”的农垦典型。
大洼地区是以种植水稻闻名遐迩。早在1928年张学良就派人在荣兴附近建“营田公司”,垦荒种稻。1942年,日本侵略者建立“开拓团”开发水田。国民党时期建立“盘山屯垦农场”。解放后,盘山县人民政府于1949年1月成立“盘山农场”;1950年7月,盘山农场改为辽西省盘山第一稻田农场,下设农站。
1953年,辽西省批准将盘山县南部的四个行政区(大洼、新开、荣兴、平安)32个行政村,142个自然电,改组为盘山稻田农场(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下设七个分场:清水为第一分场,王家为第二分场,西大井子为第三分场,荣兴为第四分场,榆树为第五分场,平安为第六分场,新开为第七分场。这七个分场设103个生产队,455个生产组;水田7792.5公顷,旱田350公顷。
1954年1月,盘山稻田农场改为辽西省盘山机械农场。同时将三分场(大井子)撤消,合并为荣兴农场;将第七分场北部坝墙子一带划为第三分场,即坝墙子分场。1955年初又将第一分场(清水)老铁道东部分划为第八分场,即唐家分场。
解放后,大洼地区隶属盘山县辖。在本境设有七区(新开)、八区(西安)、九区(大洼)、十区(荣兴)、十一区(田家)、十二区(平安)和田庄台、二界沟镇(区)人民政府。
1953年,随着国营农场的改组,行政区划也相应改变。盘山县撤消了七区(新开)、十区(荣兴)、十二区(平安),合并为大洼区。大洼区由原第九区,改为第四区,将原十二区(平安)部分村屯成立第九区(白家),撤消二界沟镇,并到田庄台镇。
从此,国营农场地域的行政工作,均由盘山县大洼区管理。
1956年,辽西省盘山机械农场改为盘锦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将所属分场改为国营农场。
盘山县撤消了白家区,将原来的村政府改为乡政府。设有胥家、句家、沙岗子、新立、清水、榆树、平安、西安、荣兴、大洼、田家、躺岗子、白家、坝墙子等乡。
1958年,成立西安农场、新兴农场。撤消了大洼区政府(区公所),成立了盘山县驻大洼办事处(为盘山县的派出机构),统一管理农垦局区域内的行政工作。实行一场一乡。
10月,随着全国公社化高潮的到来,盘锦农垦局改为盘锦红旗人民公社。所属农场改为6个大管理区(新开、大洼、田庄台、西安、荣兴、新立)。
1959年6月,撤消了盘锦红旗人民公社,恢复了盘锦农垦局。同时撤消了盘山县大洼办事处。筹建盘锦区人民委员会。在此期间,行政工作由农垦局代管。
1961年4月,正式成立盘锦区人民委员会,隶属营口市领导,管理农垦局区域的行政工作。从此,大洼地区与盘山县脱离。
盘锦区人民委员会是大洼地区首次建立的县级行政单位。于1961年4月27日,召开了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80人,列席40人,会议三天。会议审查批准盘锦区1961年发展生产计划和各项工作实施方案;选出了盘锦区人民委员会区长、副区长和法院院长,以后都按届召开。
区人民委员会下设清水、新兴、大洼、榆树、荣兴、高家、唐家、平安、西安、东风、新开、新立、坝墙子、辽滨、赵圈河等乡。
这时的田庄台镇、二界沟公社、田家公社仍属盘山县辖。
1966年1月,国务院批准将盘山县和农垦局合并,为盘锦垦区,撤消盘锦区人民委员会,成立盘锦垦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场合一,场、乡、镇直属垦区领导。
1970年1月,成立盘锦地区大洼区革命委员会,统辖场、乡、镇革命委员会,属政企合一的组织。从此,历经20多年的农垦局名存实亡了。在名义上保留农垦局,实际就一个公章,既无机构,又无人员。
这时,把隶属大洼多年的坝墙子农场划为盘山区;隶属盘山的田家公社划为大洼区,改为前进农场。
至此,大洼境内有清水、王家、榆树、荣兴、高家、平安、唐家、西安、东风、新开、新立、新建、新兴、前进、城郊农场、辽滨、圈河苇场和大洼、田庄台、二界沟公社。一律实行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
1975年11月,大洼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大洼县革命委员会。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消盘锦地区,大洼县为营口市辖。
1981年,县、场都取消了革命委员会,恢复了人民政府。
1984年成立盘锦市,大洼县又归盘锦市辖。
同年6月,又实行政场分设,一场一乡(镇),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一个党委。这时乡、镇没有什么变化,全县仍为20个场、乡、镇。此后,不同的是将田家乡、新兴乡、二界沟、东风、新立、新开、西安乡改为农村镇。
场、乡(镇)分设后,农场主管农业生产,农场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乡(镇)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1986年,中央统一部署,在农村设立村民委员会,通过选举产生。全县共选出村民委员会174个,村民小组545个。
村民委员会,即不是国家一级政权,也不是基层政权的派出机关,它是农村群众性的自治组织。
2002年,根据省、市部署,大洼县又合并了一部分乡镇。大洼镇与城郊乡合并为大洼镇;田庄台镇与高家乡合并为田庄台镇;二界沟与榆树乡合并为二界沟镇;唐家乡与新建乡合并为唐家乡;荣兴乡与辽滨乡合并为荣兴朝鲜族乡(不久辽滨又从荣兴朝鲜族乡退出,成立辽滨经济开发区)。未并的农场的仍保持农(苇)场名。
乡镇合并后,大洼县现有:大洼镇、田庄台镇、田家镇、二界沟镇、西安镇、东风镇、新开镇、新立镇、新兴镇、清水镇、荣兴朝鲜族乡、唐家乡、王家乡、赵圈河乡。原15个国有农场、2个国有苇场没变。辽滨苇场改为辽滨经济开发区,赵圈河苇扬包给个人搞股份制,对外称兆海苇业股份有限公司。原城郊乡、高家乡分别并入大洼、田庄台两镇后,村改为社区。
五十年来,大洼地区农场和行政机构设置,自建场以来隶属不一,变化频繁,政企忽分忽合,忽合忽分,以企代政时间较长。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农场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国营农场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
应该说,大洼县是因农场而兴,因农场而发展,因农场而立县,农场的历史作用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