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至少可以保持相持,最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我想了解战国时期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喜读兵书,少年时谈论起兵法时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的父亲赵奢也无法难倒他。因此,赵括慢慢养成了自骄自傲的做派及脾性,仿佛自己真是一个所向披靡,天下无敌的大将军似的。以至于赵奢看到自己的儿子每天就知道夸夸其谈,都不得不替他感到担忧,认为赵括那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不堪大用,去世前还留下一句话:“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为将还好,如果用他为将,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然而,这一切不幸被赵奢给言中了。公元前259年,秦国军队进犯赵国,此时赵奢已经去世,统帅赵国军队的是老将廉颇,他虽然已经年纪比较高了,但是指挥有方,打仗很有办法,迫使秦军没有办法继续推进,与赵国军队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形成僵持对峙的局面。由于秦国军队不是在本土作战,长期僵持对秦国极其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暗地里派人到赵国散布消息说“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做赵军的统帅”。
得到“消息”的赵王信以为真,立马对战场进行“紧急”换帅,用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指挥长平之战。熟读兵书的赵括坐到帅位上后,顿时感到有一种威风八面的“爽”,为了证明自己不仅能打仗,而且比谁都会打仗,迫切需要一场胜利的他立即改变了廉颇重在“防守”的作战方案,采取攻势战法,结果进入了节节“败退”的秦军包围圈,最后自己被秦军乱箭射杀身亡,四十多万赵军投降后也全部遭到白起坑埋,导致赵国元气大伤。
从典故中长平之战赵国军队遭受失败的前因后果及过程来看,换帅是赵国失败的开始,如果没有换帅,继续由老将廉颇挂帅指挥,采取重在“防守”的作战方案,就会与秦军保持一种僵持对峙的状态,这种消耗战是远离本土作战的秦军最不愿意看到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军的粮草及后勤保障就会首先出现问题,这势必影响到秦军的军心乃至消耗战意,最后不得不自行撤兵。
因此,如果长平之战赵国没有中秦国的“离间计”换将,仍然由廉颇挂帅指挥赵军作战,对阵白起,即使不能“速胜”,也可以长时间保持僵持消耗的对峙状态,使远离秦国本土作战的秦军在粮草及后勤保障上出现问题,直至战意不断消耗而不得不撤出战斗,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可以说,长平之战赵国是因赵王中秦国之计的“一念之差”换将,自领其败,自毁长城,使得赵国在秦赵之争中,瞬间被动的劣势,所以,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