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榕城郭之奇故居

南明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礼兵二部尚书郭之奇的故居,位于揭阳榕城东门莲花心,由郭氏宗祠、太史第、金马玉堂三座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古建筑组成。

据介绍,郭之奇先世为福建莆田人,其始祖入潮先居潮州海阳县登云都,传至郭诚,号原兴,再迁揭阳县城东关,再传四代有郭应试,字国征,号首鸿,邑庠生,授州同知,其生平恂恂,闭门扫轨,人称南极老人。郭应试有八子,郭之奇排第二。郭之奇配林氏、周氏、张氏、陈氏、谢氏、侯氏,生四子天祯、天禔、天社、天禂,有八女,及义子天祉。郭之奇中进士后,由朝廷赐建府第,于明崇祯二年(1629)择东门内迁他姓而营建太史第与金马玉堂,及后前者由长子继承,后者由次子继承。郭氏宗祠鼎象堂,系郭之奇的祖父郭静湖召集全潮各县各支郭氏,派房份联宗而建。

郭氏宗祠鼎象堂,当地俗称东门郭厝祠,具体所处为东门直街马山窖桥东侧,是全潮各邑郭姓之会宗祠,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其坐西南朝东北,面阔15.5米,纵深46米,为三间三进式兼左右火巷包,屋顶为硬山式。祠前有大埕,两侧立有官旗共六副。据介绍,鼎象堂,系郭之奇的祖父郭静湖所倡建,时召集全潮各县各支郭氏至此,派房份而联宗,是岭东潮府历史上最早的姓氏会宗祠之一。比较有趣的是,由于建祠时,棉湖郭氏还未迁彼处,故在鼎象堂并无其房份。

金马玉堂,位于郭氏宗祠同街不远处,坐东北朝西南,是一个由多座单元建筑组成的围寨,总建筑面积据计有2448平方米。其主体建筑为三间三进式,第一进系仪门,门后是全石地面而全开放式的前天井,及后是中厅,再后是后天井与第三进即后厅,后厅设有香案神龛,祀列代先祖。主建筑左右各有二重护厝,后有荫城,前隔石板巷道为前包厝,计有十三间之阔,正中三间为大门楼,门额塑金马玉堂,落款程乡李士淳;门楼内有厅,厅后有屏门,门上横坊悬四代相国金漆大匾,系揭阳知县张方圣书赠而现代2007年重书重立。金马玉堂一词所指,是供侍诏学士议事的地方,指翰林院或翰林学士,同时也为达官显宦之代称,典故出自汉扬雄《解嘲》中: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曾不能画一奇,出一策,上说人主,下谈公卿。匾额四代相国,源于郭之奇本人在南明被封为相,及朝廷追封父、祖、曾三代,故称。

据资料介绍,郭之奇的金马玉堂是在明崇祯二年(1629)所兴建,后由次子继承。因其格局庞大,结构特别,在当地也被传称为驷马拖车,也有称之百鸟朝凰。当然,应该都不是吧。金马玉堂在共和以后被作为食堂、工厂之用,原门前配备的池塘、麒麟照壁皆被毁去,至1990年整体方才收回郭氏族人手中,及2000年时而进行抢救性修缮。每年正月十一日晚上,郭氏族人在金马玉堂行祭祖仪式。

太史第,在金马玉堂同街相邻东侧,也是坐东北朝西南,也是一个建筑群组成的寨围。其主体建筑太史第面阔39米、纵深34.8米,为五间三间式,左右各有二重护厝,后有荫城并设阿婆厅,前埕外原系大池塘及麒麟照壁,再外有临街面阔十余间的前包厝,在厝包的西南角处设有出入之大门楼,门楼上塑太史第三个大字,据传系明崇祯戊辰科主考官所题写。太史第主体建筑的墙基全部垫石条,墙体为青砖堆砌,屋顶为硬山式。

太史第的第一进设凹肚门楼,内辟单门,门框及上为木构,左右四壁为全石,门两侧立一对石鼓,悬楹联:宰相位居台铉,吏部职掌铨横;门上悬太史第金漆大匾,两旁吊大灯笼书:郭府、武英殿大学士。门楼后是三间阔的前天井,地面为全石,左右各立有矮墙,墙外与两外两间所形成的小天井及两厢房。第二进中厅,高二阶,地面为全石,心间屋架为抬梁式,立柱为木质,柱础系青石圆珠款与立方款,两旁靠山架则为全木穿斗式。中厅的前横坊悬灯橱书:丝纶世掌太史第忠节家声,后悬大匾:钦谥忠节,落款:大明崇祯元年戊辰赐进士河南主考福建学院詹事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兵二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钦命尚方便宜行事郭之奇公、皇清嘉庆二年。后天井较前天井则缩小两间,地面同为石构,左右为房间,后系二阶高的第三进。第三进左右四间皆为房,中间为厅,厅两侧靠外石柱刻有郭之奇亲笔手书的对联:尊闻行知自是高明广大,正道修理何须胜利急功。厅内设横几,上置香炉三个,左右立烛台,后设三供桌,及一神龛。龛内两侧立六条盘龙柱,上悬武英殿匾额,三阶奉六世祖之奇府君及林氏、周氏、张氏,七世祖天祯及宋氏,天禔及黄氏,天禂及杨氏,天社,天祉之神主共十二尊。在厅内一旁,另置有圣旨石碑遗构残件。

关于太史郭之奇:

郭之奇,字仲常、菽子,号正夫、若菽、玉溪子、三士道人等,揭阳榕城东门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八月十八日。天启七年(1627)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登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以不曲徇权相温体仁、周延儒意,翌年告假回乡。在乡,受县令冯元飚邀,修《揭阳县志》。逢海盗袭城,捐资募壮,协同县兵退贼而保城。崇祯六年(1633)假满返京,改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提督四译馆。再转员外郎,奉使荆州。崇祯九年(1636)典试河南,事竣转郎中。以内艰归,服除补原职,崇祯十四年(1641)起,先后以佥事、参议、副使衔任福建提学使,整肃学政,杜绝请托,即南安伯郑芝龙请将其子郑成功由诸生晋为廪生,亦不阿权贵,持正拒绝。又摄兵备道、按察使司事,抑豪强,平冤狱。曾亲督军于闽清平定尤溪贼,再于邵武肃清流寇,使闽南得以安定。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破北京,帝自缢而明亡,其带领在闽兵为崇祯戴孝举哀。福王立于南京,年号弘光,其任詹事府詹事。时南明国库空虚,军饷奇缺,其输金千两助缺。弘光亡后,唐王立于福州,年号隆武。因受郑芝龙排斥,其归揭家居,闻知军饷短缺,再罄家产,捐银五百两充国用,其父及弟亦同捐五百两,并命义子天祉解赴前。隆武亡后,桂王立于肇庆,年号永历,时清顺治四年,其丁忧守制在家。

永历三年(1649),郭之奇奉召至桂林,官礼部侍郎,转礼部尚书。永历五年春抵钦州,奉拜东阁大学士,兼礼兵二部尚书,随桂王奔梧州。时家人函信劝归,其答:为纲常谋,虽有家义不能顾,……光复则扫垄有日,陆沉则望乡无期。永历八年春,晋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八月,回广东雷州巡视营兵,在马鞍山下遭飓风,舟覆,妻儿五人身亡,其漂至海岛获免。永历九年,会各营进军高、雷。永历十三年,清军入滇,其从桂王走交趾,自此转徙靡定,或藏匿山谷,或荒山结庐。永历十五年八月,为交趾韦永福诱捕而献于清廷,押解广西桂林。至桂林,叛将李栖凤等劝其降清,被严词斥责,坚决拒绝。次年(1662)八月十九,在桂林被杀,年五十六岁,史载:就义之日,慷慨从容,面无改色。子天禔扶木归里,葬于藤吊岭石涧坑。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颁谕,谓崇祯末年殉难诸人,茹苦相随,舍生取义,各忠所事,较文天祥、陆秀夫实无以异,称誉大学士郭之奇跋涉闽粤滇黔,往来数万里……始终不屈,从容就义,洵为一代之完人也,特赐谥忠节,颁定胜朝殉节录,载入史册,通谕中外知之。嘉庆二年(1797),崇祀忠庙,兼祀乡贤祠。

郭之奇系崇祯元年潮州戊辰八俊之一(即后八贤),于府城大街赐建有牌坊盛世元凯。其忠君爱国、铁骨铮铮备受后人景仰。其学博才富,沉酣载籍,以成一家之言,尤邃于声律。存世著作有:《宛在堂文集》38卷、《宛在堂诗集》6卷、《稽古篇》55卷、《唐诗大观》5卷、《古诗唐诗大观评语》抄本7册、《新定道德经》、《崇祯揭阳县志》抄残本,是岭东潮府诗文传世最多的先贤。

据介绍,规模庞大的太史第整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百鸟朝凰的格局,始建于明崇祯二年,系朝廷赐建。其所处,是整个榕城莲花地的莲花心所在,原来周围小溪环绕,东连东内城河,西连双峰寺前河通马山滘,西北接陈泰兴河,水路四通八达,如今全部堵塞,即便作为榕城风水核心所在的莲花心池塘,也在后来被填埋建成一幢二层高的宿舍楼。此外,太史第在2017年进行过重修,时将屋顶青瓦换成红瓦,别有一番风韵。每年的正月十七晚上,郭氏族人于太史第举行祭祖仪式。

2019年的12月16日下午,临时有公事,要往揭阳榕城办,突然想起位于城西的南山公祠自晓得存在并开始重修后,一直念叨要去看看,可时间实在有限,一拖再拖,总算这会是时候了,于是顺便带上相机,问了具体位置,计划挤挤时间去走走。办完第一件事,由熟悉当地的阿新向导,先往莲花地的莲花心所在处,南明相国郭之奇府第去。据说,南明太史郭之奇,被皇帝赐了许多物件,比如除了他自己被封相国,还父、祖父、曾祖上三代也被追封,所以也就有了四代相国的说法,并悬匾于府第,特别威风。金马玉堂隔壁不远处是郭相国的另一处居所太史第,是传说中揭阳榕城喝形莲花地的莲花心所在。太史第的墙壁能见青砖结构,门楼石木构、厅内标准抬梁式屋架等,特别明风!古朴而大气,比精致繁复的清风好看好多。太史第是三厅亘,其后厅设有案几神龛奉祀列祖,神龛做法贵气,立有六条盘龙柱,并悬有武英殿横匾……

来此之前,是见郭太史个人以及其府第诸多照片和相关文字介绍,至此终于面对面在现场见闻。郭太史的府第很官方,建筑尺寸完全是在形制之内,尽管在外头看上去并不显眼或者什么,然到里头走访,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却油然而生。

摄影\文字:安静声音、张野

声明

本作品为普宁青年摄影、岭东忘时堂、普宁村落荣誉出品。

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并保留水印。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图文不得直接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行为,违者必究。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