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洛:《千年至美莫如诗》(新著)选辑(九)
宋词史上最早的大家
——柳永《雨霖铃》
王国维是晚清的大学者,他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有如下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他以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为第一境,以柳永《凤栖梧》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王国维最后强调的是:“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柳永何幸,他抒写情爱的名句被近代大学问家引用并赋予新义,而且与晏殊、辛弃疾一起相提并论,被定位为大词人。生时坎坷不遇且被晏殊轻蔑奚落过的柳永有知,只怕会高兴得笑出声来吧?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柳三变,字景庄,与兄弟柳三复、柳三接齐名,号称“柳氏三绝”。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又称“柳七”,约在中年以后易名为柳永,字耆卿。他登进士后曾官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有《乐章集》刊行于世。柳永出身于官宦书香世家,其父柳宜任南唐之监察御史,入宋后于宋太宗时登进士第,官至从三品之工部侍郎,其长兄柳三复也早登进士第,时在天禧三年(1019年)。柳永最初当然也热衷于像父兄一样科举入仕,但他在宋真宗时首次应试就名落孙山,怀才不遇的他愤而转向舞榭歌楼烟花巷陌,以通俗而优美的歌词挥洒天生的才华,寻求青春的寄托与安慰,正如同他的《鹤冲天》词所唱:“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在市民阶层中也在士大夫中声名鹊起。他毕竟于浮名不能忘情,于是第二次应举。据说临放榜之时,仁宗问询:“得非填词柳三变乎?”大臣答“是”,仁宗的最高指示却是:“且去填词!”再次被黜之后的柳永于是更加放浪江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此说见于吴曾《能改斋漫录》,其真实性当代学者曾表示怀疑,但柳永却确实遭到过位极人臣的宰相晏殊的奚落。稍后的诗人张舜民《画墁录》记载,柳永无奈之下去干谒晏殊,晏殊问其作曲(词)否,他恭谨地回答也像相公一样作曲,晏殊冷然而对:我虽作曲,但未像你写过“彩线慵拈伴伊坐”。当时占领词坛主流的大臣词人,他们尚未能跳出宫体诗词的雍容华贵的窠臼,对另类而大受民间欢迎的柳词羡慕嫉妒恨,而柳词的活色生香传播民间的特色也于斯可见。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其词在宋代流播之广,如同现在的最热门的流行歌曲。
我说柳永是“宋词史上最早的大家”,是基于如下的理由:他创作于真宗与仁宗朝的三十余年间,宋代开国不久,之前和之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词坛几乎无人可与他比并;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作词的词人,今存词二百一十二首,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开创了慢词即长调词的体式,开启了俗中有雅的通俗歌词流派,开辟了五代之后词创作的新局面和新道路。以上的特色和成就,从《雨霖铃》一词也可以由一斑而窥全豹。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