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老师与学生玩儿游戏
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读的书艰涩难懂,硬着头皮“啃”下去,最后还是一无所获。曾经听过很多专家说,要读一些“难啃的书”,读一些有难度的书,我也信了,最后弄得自己不但疲惫,而且丧失信心。读了李老师这篇文章我恍然大悟,或许,自己积淀不够不是主要原因,作者根本就不想让我读懂,我还读它干什么?读书是一种享受,是最快乐的事情。读不懂的书就不要读了,免得浪费时间。读书要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要与思考相伴而生,要用书籍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这部书中,李老师多次提到“自然”,这其实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是农业,农业是“慢”的艺术,来不得半点浮躁。所有花花绿绿、急功近利的行为,都是教育的禁忌。教育应“顺其自然”,但也绝不能以“顺其自然”为名而不作为;应该提倡一种积极作为下的“顺其自然”。教育需要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教育,也不会有分数。身为教师,连提高学生分数都做不到,能称得上优秀教师吗?比技术更高一层的是人文。没有人文,也不会有高超的技术。都掌握了某些技术之后,比的是技术的人文含量,也就是在分数的基础上,还必须有情感和智慧。第三个词是思想,这或许是许多老师所欠缺的,因为,很多人每天做的是“重复昨天的故事”,不是脑力劳动,更像是体力劳动。李老师所讲的“思想”,指的是自由的灵魂、批判的精神、质疑的眼光、创新的勇气。如果再通俗一点,其实就是每天都在思考:我在做什么?有何价值?如何改进?思考的目标指向的是学生的终身成长。最重要的是人格。记得稻盛和夫曾总结过一个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人格·理念)×努力(热情)×能力,也提到了人格的重要性。 何为人格?稻盛和夫这样描述:“要正直”“不可撒谎”“不可骗人”“要信守承诺”“要关爱他人”……
今天在朋友圈贴出上面的“书签”后,好友夏老师这样回复:有人问我:硕士后,有啥感受?我说:最大的感受是,书费比学费还高!看了这个回复,心里非常亮堂!“停不下来了”!这不正是一种幸福的姿态吗?不图名利,只为求知,这样的深造,值得学习。假如没有读硕或者读博的机会了,那也没有必要灰心丧气,只要爱读书,求上进,在哪里都是学习,在哪里都是历练。所以我说:不迷信,不盲从;多读书,多历练;勤写作,重实践,这才是最重要的。
新教育实验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支撑,是教师收获职业幸福,提升教育品质的不二选择。当今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有著名的“三新”,即新教育实验、新课程改革和新基础教育,其中新课程改革的抓手是课程,新基础教育的抓手是课堂,而新教育实验的抓手是教师。通过抓教师成长来促进教育品质提升,是抓住了教育的“根”。
李老师非常谦逊,也非常坦诚,在吐槽了自己的“斑斑劣迹”之后,还是给我们指出了路径,那就是:按照李老师的路径,一点一点学,一点一点做,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