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意义的经,生活的典

统编版教材在小学五、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都安排了名著阅读单元,其中五年级优先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六年级推荐阅读国外经典名著。为什么这个时候才以教材文选的方式让孩子利用课堂来阅读呢?笔者以为,这个时候他们应该开始有思辨能力和生活反思能力了,且也可以教孩子们一些阅读方法了。

这就要从经典这个概念说起了。什么叫经典呢?或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特定人群的,可以反复阅读且都有收获的文本,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绘本,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更算是经典,再比如《亲爱的汉修先生》,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能够反复阅读,且都会有收获的。但是 ,或许它们对于大人来说,读一两遍或许也就够了。另一种经典则是对于大众来讲的,也就是值得所有人群反复阅读,且每每阅读都有收获的文本。正如鲁迅先生评论《红楼梦》所说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且可以这样说,年轻的经学家与长大后的同样的经学家读《红楼梦》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其实,《水浒传》也会是这样,《战争与和平》也是这样。所以,他们可以成为大众的经典。

是的,这就是经典。首先,它可以让我们解读出丰富的意义,另外,它能够直接让我们联想到生活和社会,让我们对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产生诸多的反思。《红楼梦》曾经历坎坷,《水浒传》也曾被列为禁书,正是因为它们对当时的社会可能发生较大的作用。

所以,阅读经典名著,笔者以为,当然是要能解读文本的意义,而且要鼓励孩子们读出属于自己的意义来,最好通过孩子们自由的解读,使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能够更加丰满。比如对于《水浒传》中武松的解读,金圣叹就解读出了很多的特点: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所以,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多多解读人物形象,获得更加丰富的意义呢?也许,在孩子眼里,武松可能有点像奥特曼呢,只要孩子能够自圆其说,或者他确实找到了相似之处,或许就是可以的。

其次,还应该让孩子多多将小说情节或者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当今的社会,武松的英雄形象还有价值吗?我们是不是只能欣赏他打虎时的英勇,而不必在意他对店小二的猜忌呢?我们如何相信一个人?武松这样的猜忌对吗?武松差点被老虎吃掉,是不是自食其果?这些或许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语文学科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曾直接把经典列为“定篇”,所谓“定篇”就是可以让师生自由解读、细细解读的文本。所以,在这方面,在五六年级孩子已经有了这个能力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将经典名著定义为“意义的经,生活的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