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水能攻破坚石,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绝对如此。如果水量太少,不能持之以恒地冲击,则不能攻坚强之物。所以水之所以能够穴石,在于它的量多与时间上的持久。而坚石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控制住水,如用石砌成大坝,挡住水,形成水库,则水不能纵流。所以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有条件的柔弱,不是无条件的柔弱。如帝王之人,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柔弱的态度,但这柔弱是以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为后盾的,若无这种后盾,则柔弱就是送死。而平民百姓如柔弱,则只能受人欺侮。天下人为什么不能行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其原因就在于此.

明太祖注:譬水最柔弱,金石至坚,言攻坚者复云莫之能先,乃言无可易水者非也。石坚而不坚,水不能入,由气先而水后,如此者虽坚无不透,虽刚无不柔,虽强无不弱,此即大化流行,不言而治矣。

徇人失己,就不能胜物,这是宋徽宗的结论。徇人实际上是放弃自己的立场,所以说是失己。失己,则其所做所为,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不能胜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像水一样,无以易之,坚持自己的立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这就是万变而常一,物不得胜己。明太祖的观点与宋徽宗不同,他认为攻克坚强的没有能超过水的,所以什么东西都不代替水来战胜坚强之物。第二点,他认为,坚刚强大之物,不能永远坚刚强大,总有被冲透和变柔弱的时候,这是自然变化的结果,所以强大的元朝必然在明太祖等人的冲击下,变成失败者,而明太祖等原来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能变成强大的胜利者。在成为帝王之后,再来读老子,明太祖自有一番刻骨铭心的感受。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为天下的君主,当然要受国之垢浊,受国之不祥。你是全天下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功成可以不居,别人也抢不去,有过则要自己承担,也不要别人当替罪羊,这是帝王应有的职业道德。天下人的归往,社稷的奉护,是看帝王的德行如何而定的,帝王虽然权力最大,但若过分胡作非为,仍会被天下人起而攻之,最终丧失其宝座。所以老子要帝王受国之垢,受国不祥,不是为了别的,正是替他想出的一个好主意,即长久地为社稷主,为天下王。谁说老子无为,他的无为是最大的为,是最高的为。这就是他的正言若反,理解老子,必须如此。

明太祖注:君天下者体,为臣下者效,士庶以此而律身,则世无恶矣。圣人量同天地,大德不吝,惠及生民,则天下卫社稷矣。君能寅畏上下,臣若时惧神明,士庶畏法奉祖,则君君臣臣,海内康宁,乐哉乎士庶,天下王。

国王的含垢守辱,是在其绝对的荣耀前提下的含垢守辱,不要忘了这个前提。一般人的含垢守辱,则没有这个前提,所以是大不一样的。有了绝对的荣耀,再来含垢守辱,只是精神上的一种谨慎,不是客观事实上的垢辱。明太祖说君能寅畏上下,这寅畏二字,最恰当不过的表明帝王含垢守辱的实质所在。帝王含垢守辱的作用也正于此,能在精神上含垢守辱,则在现实中不会真有垢与辱临头。这是老子为帝王着想的一个策略,但明太祖也要其他人模仿,即臣的惧神明,士庶的畏法奉祖,君臣上下,各有所畏,则天下各安其分,帝王的统治可以高枕无忧。

清世祖知道,一国之内不能不善恶并出,天下之大,不能无妖孽杂生。如何使恶与孽消归于尽,清世祖的办法是以柔道受之,并相信这就可使恶与孽自然消归于尽。看来这是一种幻想,你能纳污藏垢,但不能使之自然消归于尽。不知在纳含之些恶孽之后,采取什么办法,使之改恶归善,消孽化祥?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78章译文/原文:什么是“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主”?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八章 守柔无敌章\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简版)

    第七十八篇原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 天下柔弱的东 ...

  • 78读懂《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老子讲堂]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王弼注:以,用也.其,谓水也.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也. 今译:以,是用的意思.其,指的是水.这句话是说水柔弱的性质,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改变它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q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命在于柔弱,生活也要柔弱.柔弱,不是弱,而是韧,韧比刚还要强.柔弱的要点在于灵活,不僵死,不硬化.人在婴儿时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明太祖注:治国务欲民实,无得重敛而厚科,若重敛而厚科,则民乏用矣.民既乏用,则盗贼之心萌.盗贼之心既萌,将必持戈矛而互相斫,是谓难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明太祖注:谓王臣及士庶修身谨行,止务大道焉.经云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言君天下者,以暴加于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在士庶平日不可恣意慢法,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前提的,即为士.战.胜敌.用人.能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则是最高明的士.战.胜敌与用人.看来,老子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其政闷闷,是无为政治的特征.其政察察,是有为政治的特征.按我们的理解来看其政闷闷与其政察察,就很容易解释.其政的政,是统治集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者,常有一大不自觉的弱点,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忘了学习的目的,而以学习本身为目的了.一切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认识真理,但真理不是具体可见的,需要通过众多具体入微的知识来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是道之用,然而德也有的上下高低之分,并非德都是道的体现.看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政治状况,就能分出德的优劣.按唐玄宗所说,则有有德,有无德,有淳德,有上德,有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