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心跟着希望在动——陕西诗人郭兴军速写(江湖一剑)

他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既然来到多灾多难的人世,岂能向命运低头?

既然已经长成一棵树,岂能让苦难连根拔掉?

——题记

郭兴军,是西秦大地读者已经十分熟悉的名字,而对于更多的读者,郭兴军覆盖全国五百余家报刊杂志的两千余篇(首)作品,相信也已使他们对其不再陌生。不再陌生的何止是郭兴军这个名字?更沉着、更悠远的是弥漫在郭兴军作品中对崇高理想、艺术、真理的孜孜追求,还有他做为一个贫穷的奋斗者,对贫困、艰难者的同情,对于他们困境中的挣脱、奋斗中的成功以及毁灭后的再生,郭兴军都用他那支饱蘸激情的大笔,寄予了“一个受苦者对于受苦的担负,一个希望者对于希望的营救,一个奋斗者对于奋斗的援助”……

爱是恋人在花丛中窃窃私语,爱是朋友在危难中拔刀相助……然而,对高秋菊来说,爱却没有这么浪漫与潇洒。在她的心中,爱是为痴、呆、傻老人送去温暖与关怀,为孤、寡、残老人送上晚景的幸福……在乡文化站做临时工,最后连临时工也失去了的郭兴军,从当地的《宝鸡日报》上发现了宝鸡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护理组组长高秋菊的事迹后,他多次自费到该单位采访,并期望将高秋菊尊老爱老的精神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告诉给更多的人们。郭兴军成功了。《用爱撑起绚丽的晚霞》一经在市《文化、生活快报》上以头版头条的显眼位置发表,便被西北五省省委老干局等八家联合主办的《金秋》杂志转载,高秋菊不怕脏、不怕累,用爱心为孤、寡、残老人撑起一片晴空的精神,从此开始鼓励着许许多多的人。

一个普通的农民,在一次集体劳动中意外致残,为了家庭和老小,他给妻子另找了一个“丈夫”。十多年来,他们和睦相处,共度难关, 从而演绎出一个不寻常的动人故事……当勤奋的郭兴军闻讯采访了这个发生在陇州乡村的真情故事后,连夜奋笔,于是,《一个女人和她的两个“丈夫”》的报告,便相继在多家报刊刊出。

还有一位退休老八路收养十七个弃婴的故事、一位老母亲靠养猪供出三个大学生的故事等等。如果说,几十篇报告文学艰辛的采访与写作使本已受苦的郭兴军更加受苦的话,那么,报告文学《奋进者的足迹》被中国三峡出版社收入大型文集《成功之路》并获奖,便成为郭兴军“文学之梦”真正的开始。

1000余篇(首)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的发表,兴许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感觉:郭兴军,一定是一位过着小资生活的杂志编辑或报社记者,再不就是公务员什么的。他一定有相对优越的创作条件,也许还有了相当深厚的社会背景……甚至有些文学爱好者开始以他为荣,把他在心中视作了自己前进路上的偶像。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真实的郭兴军站在人们的面前时,那些真心喜爱他、关心他的人们还是大吃一惊,同时在内心产生了一种很深的伤怀。

原来,郭兴军至今活在一个人的奋斗中,孤独而贫困。1973年10月郭兴军诞生在陕西西部一个叫陇州的山区小县,世代务农的家里,贫穷是一曲播不完的乐曲。天天在书包里装着冷馍去上学的郭兴军,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中学的时候,艺术的种子已在他的心灵里悄悄萌芽,所以当时他写的作文,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

但不幸的是,天公不作美,从而使屡试不中的他最终与大学无缘。后来,郭兴军招考到距家有百里之遥的关山林区去做代理教师,那已是1991年的事了,物价上涨得厉害,但他的月薪微薄得只有58元。即便如此,他依然认真工作,并沉浸在一种改变命运的冲动和兴奋里。

山区小学实行的是复式教学,由于生员少,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教师。每天除了上好课之外,在没有电的情况下,自己要去山上拣拾做饭用的柴禾,要去耕种分给学校的三亩多土地,要自己照管自己的衣食住行……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最终完成了大专自修的全部课程。

后来,他眼见当民办代理教师一不能养家,二又没有发展前途可言,就在好心人的举荐下,招聘到邻乡一个乡镇文化站做文化站长,中心工作是下乡包村,征收各种税金和统筹、提留等款项,搞计划生育,抓农业生产;业务工作是管理全乡的群众文化工作。而临时工身份,依然残酷地桎梏着他的生存境遇。这一干,就是六年。在这六年间,郭兴军白天忙完工作后,晚上,就窝居在简陋、狭小的房子里,读书、写作。而此时,署名“郭兴军”的小说、诗歌、散文也在各种报刊出现。文学的初试成功,成为郭兴军艰难生存的最快乐、最振奋人心的精神支柱。

生存、写作是郭兴军活着的两翼,艰难贫穷的生活赋予了他向善向真的心性,而由此派生的文学忧伤之美在不经意间也成就着郭兴军的大艺术境界。诗歌《好书》使人们看到了读书人博大的激情:“我是热血翻涌的人啊/面对好书/我的十指,总是欣喜地掀动/那些文字的野马……好书,没有你/我的失败/何以能让成功卷土重来”;《阳光》使人们看到了父子情深和生命易逝的忧伤:“阳光啊,用你金黄的大巴掌/拍响沉睡在地下的父亲/拍响我灯下思念的泪光”;也许是《爱》永远给了作者向理想之境挺进的力量:“爱是锋利的,有时候/又如水/擦亮头顶/你的天空,我的天空/我们大家的天空”。在远离亲人、在异乡打工的日子里,孤独自然与郭兴军遭遇,于是,在《心灵的幻象》中,“我现在飞得很低,在生活中/鸟儿抢走了我的翅膀”。

想起远走海南打工的哥哥十几年不曾回家,便有了散文《我只能远远地想你》;想起英年早逝的父亲,他思绪翻涌,泪湿衣襟,从而有了散文《祭父》和《小花几朵献父亲》;想起曾经欢声笑语、温馨可人的家,他写下了散文《我爱我家》……欣喜的是这些美丽而忧伤的诗文除发表外,已先后被漓江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等分别收入各种选集。

日子在艰苦的生活与创造里一天天过去,有一天,郭兴军在父母亲当年流汗建造的三间大瓦房里成家了,当幸福的期盼成为泡影时,他又离婚了。这次失败的婚姻,对他打击很大,使他深深地懂得:人心的陷阱要比世上真正的陷阱阴险上百倍。接着,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呼声中,他又以临时工身份而下岗了。在种种不幸面前,郭兴军痛苦过、彷徨过、自卑过。挽救他走出困境的,惟有书籍,惟有赤诚如一的写作。夜复一夜,他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用生命倾吐着他对文学事业的深情;日复一日,《梦里往事依旧》、《花花》、《为爱情哭泣》、《记忆中一朵疯开的玫瑰》,还有《火红的节日》、《长江》、《历史人物》、《民间》等一批艺术的圣餐,成为他精神世界中不朽的支柱。

难怪他会说:“好男儿不必流泪,流也流得颗颗珍贵,像血一样,溅起一地的光芒。”

难怪他会把安徽诗人刘怀或的这几句诗抄在笔记本上:

“远方把我淋了个透湿

可我偏要骑一匹快马

把远方推得更远”

这么多年过去了,郭兴军依然在父母亲留给他的哪个小院中孤独地写作,他依然贫穷,依然在为生活而四处漂泊。

他活得压抑而渴望,但他的宣泄只能在稿纸上。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势利横行的时代,有人说郭兴军是文坛的流浪者,有人说他是文化市场上的枪手,有人干脆就说他是茄子上长辣椒,绝对的怪种。但生活在底层无援无助的他,在不断受辱、受挫、受骗的奋斗中,他依然是他。既不会趋炎附势,也没人拔苗助长,他勤奋内敛又没有响动地在乡村过着无人问津的清贫生活。年复一年,书海的乳汁琼浆如同养育着西秦之西陇州的呐河一样,源源不断地营养着穷人郭兴军的心智和创造的力量。他是时代的良种,未出茅庐的隐士,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赶时尚,不随波逐流,不拍马屁不挤兑人,不嫌贫爱富不蝇营狗苟,不跪拜化了妆的玉玺龙袍、变了调的历史。世界在他眼里,是旱地里一声雷,地狱里一支箫。世界就是世界,世界很辽阔,而他活得本真而善良。

这些年,他几乎不被人认可。好的艺术家总是孤独的。

同时,他也是绝望的。绝望出大作品。正是绝望使他的人生达到了辉煌。在他极度绝望的时候,他的希望之树已结满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愿神圣的文学能改变他的命运,也为他一个人的奋斗能开辟一条昭昭之途!

(江湖一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