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滘龙舟:不允许你没看过这么带劲的赛龙舟活动!| 端午特辑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端午就聊点有意思的吧!本来是想去过再写,结果这一年又一年的,今年又是去不成的节奏,所以先用各种资料凑合一下,如果有亲身见过的欢迎评论区补充哦!
都说端午要吃粽子赛龙舟,粽子我是打小就吃,好歹我也是出生在水系比较发达的地区,但龙舟真的就没见过。也一直以为赛龙舟就跟划船比赛一样,就没有什么憧憬,因为我小时候去儿童公园划船是跟《让我们荡起双桨》里一样由游客自己划桨的。
△ 电影《祖国的花朵》
直到,我看到叠滘龙舟!
这也太有意思太刺激了吧,而且船也太好看了吧!
△ 来源:公众号南海桂城
叠滘龙舟真正火出当地其实也就这几年,而且看起来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传统民俗,实际上目前只是佛山市级非遗,并且申请没超过五年。所以,目前不论是史料考证还是技艺整理,都还比较欠缺。
但不等于它在当地不红火,相反感觉保存发展得比较好,民众基础非常强,毕竟赛龙舟这种事至少得整出几个队伍来才行,总之一点也不“遗产”的样子。
△ 来源:公众号南海桂城
叠滘龙舟,当地人称“扒龙船”,不过这个名字是很多地方对赛龙舟的称呼,不算独有。最大的与我们所熟知的龙舟所不同的一点就是“漂移”。实际上是因为当地的水系限制,没有宽阔的水面可以竞速,反而在狭窄曲折的水道中发展出惊险刺激,既考验速度更考验技巧的赛龙舟方式。而且由于水道太窄,比赛甚至只能一支队伍、一支队伍地掐表计时。
别看水道条件是蜿蜒曲折的,但叠滘龙舟本身却很长,这更增加了比赛难度。水道只有6米,但龙舟却有二十多米,且坐40多人。为了增加刺激性,竞赛时还会在一些拐角处打上木桩增加难度,龙舟在转弯时时常会发生碰撞水岸或侧翻落水的事,观赏性极高。这也意味着,叠滘龙舟的头尾拥有专门负责把握方向的舦手,他们不参与加速,只负责保持龙舟的方向。
△ 来源:佛山着数
△ 来源:公众号南海桂城
△ 注意看头尾把握方向的舦手,来源:视频号@潭仔
我被叠滘龙舟吸引,是看到比赛其中一个赛道里龙舟折返的视频,非常震撼。在这个赛道里,龙舟经过急转弯后到达一个折返点,原来高速前进的龙舟要在全体船手的努力下转身折返。折返时他们最开始所划的那几下船体基本是静止的,因为正在和刚才自己冲刺出来的速度惯性相抗衡,溅起的水花和挥下的汗滴在窄窄的水道里显得十分撼人心魄。这就好比,看到泰山顶上的祭天仪式是一种伟岸,但螺蛳壳里的道场更有一种压抑中等待迸发的力量感。
前面提到的赛道,也是叠滘龙舟的一个特点。叠滘在民国时是一个“乡”,如今已经不是行政地名,仅是地片的统称,属于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下面有几个自然村。地方不大,却可以分成了四个赛区,其实就是四个适合赛龙舟的水道区域,分别呈现S型、C型、L型和直道。我在百度地图上找出了这几个赛区的所在地,发现它们所占的面积横不过一公里多,纵不过两公里多,可以说非常非常小了。
△ 赛区示意图
从地图也可以看出此处水系之密,而且这已经城建水道淤塞填埋后的样子了。这每一个赛区都有不同的难度,必须要赢下四个赛区才能获得最终冠军,从这个赛制也不难看出叠滘龙舟的成熟完善。
△ 比赛动画示意图,网络
独特的水系造就了叠滘龙舟的独特性,也同时绑上了鲜明的地域性。几乎所有非遗都有地域性,有的说的是“自古以来”,有的说的是“因地制宜”,但能将地域性像叠滘这样绑得如此紧密的还是很少。对于船手而言,他们是在自己家门口比赛,观众也是街坊邻里,这种亲切感和参与感无与伦比。平日里你可以是普普通通的市井小民,但在龙舟赛的时刻成为了场上的英雄。
《扒龙船》纪录片里提到,赛前当地居民会用在水边栏杆上系红绳的方式占位,而在一些影像资料里,更是可以看到有些人将观看席位直接放到了水中的船上,不论是地方特色还是参与感都十分有趣。
△ 来源:公众号南海桂城
△ 观众都太有意思了,来源:摄影部落
△ 来源:佛山着数
它和广东其他地区的龙舟也有一些共性,比如他们都喜欢将龙舟沉河保存,在端午前通过“起龙”“祭龙”等仪式将龙舟从水底捞起清洗,重修装饰。据说之所以会使用这种方式保存船身,是因为使用的坤甸木怕风吹日晒却不怕潮湿,浸泡在水中反而更利于保存。
70年代曾在番禺大洲村发现了造于清顺治年间、埋于康熙年间的大龙舟,有四十多米长,工艺精湛、彩绘犹存,但没有龙骨,推测是观赏用的游船而非竞赛龙舟,可见这种被称作“藏龙”的水中埋龙舟的方式由来已久。
△ 大洲龙船
△ 起龙,来源网络
不过坤甸木价格昂贵,加上硬木也比较重,新闻里说目前竞赛龙舟基本已经不再用这种木材了,但似乎观赏用的似乎也不多。微博上昵称为“叠滘龙船”的网友晒过2020年端午那天的游龙清单,以杉木为主,其次便是柚木。
△ 来源:微博@叠滘龙船
△ 来源:公众号南海桂城
由于船身狭长,叠滘龙舟装饰龙头龙尾以后的样子更具神韵。尽管可能在我们看来这些龙舟装饰后的样子大同小异,但在他们眼里不同颜色龙须都有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实际上龙舟活动与祭祀紧密相连,也就与各地宗庙关系密切,龙舟便成为了那支宗庙的代表。很多地方还会在龙舟活动时举办龙舟宴,或称“龙船饭”,也有宗族聚餐的意思。但各种龙舟活动在历史上仅是由男性参与,女性不仅不可参与还十分避讳,直到1953年陈丰村才开了首次女性“扒龙船”的先例。而这个陈丰村有一老土地庙在当地很有名,土地公的胡子是白色的,所以陈丰龙舟的特点就是龙须为白色。
陈丰坊龙船是白胡须的,因其在老土地庙“点精”,而老土地是白胡须,龙船也随之白胡须。陈丰坊龙船的龙尾是“挛弓"的,所以世称“挛弓龙尾,白须老土地”。
△ 来源:微博@叠滘龙船
△ 来源:南海发布
去年国庆的时候,叠滘曾举办过单人龙艇赛,奖杯的造型就是“白须老土地”龙头,寓意甚好,造型也美,感觉是非常值得开发成文创呀!
△ 来源:公众号叠滘龙船
除了我提到的这些,叠滘龙舟活动里还有“扒旱龙”等活动,可以说原本的节日活动形式还是很丰富的。这几年因为叠滘龙舟的名气渐盛,当地也有意将之打造成一个文旅品牌,网上还能看到一些改造方案(说实话挺一般的),也把当地的一些其他活动与龙舟结合起来。其实从申遗的时间(也就5、6年)来看,这项颇有意思的民俗活动被重视的时间真的不算长,如果挖掘一下,未来还是很值得期待,毕竟观赏性和参与感真的很特别。
最后,放一个《扒龙船》的纪录短片,讲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