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既是所有临床医生的必修课,也是希望更多普通群众能够学习掌握的“保命技能”。目前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正逐年攀升,仅心源性猝死每年发生近55万人,我国发病率与发达国家类似,但抢救成功率却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心肺复苏的教育推广,任重而道远。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的高鹏教授近日就现代心肺复苏这一课题进行了讲解,让我们一起先睹为快——
学习心肺复苏的必要性
当人体发生心脏骤停后,全身血液供应中断,数秒钟内患者出现意识丧失,60秒钟就呼吸停止,如未进行任何的有效抢救,患者4分钟后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超过10分钟被抢救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如果能够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短时间内进行心肺复苏,可以及时帮助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恢复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尽量减少在接受专业医疗治疗前的相关缺氧缺血损伤,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是救命的关键法宝。提到心肺复苏的操作,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D(人工呼吸)三个关键步骤,但心肺复苏包含的内容却远不止如此。什么样的人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是所有晕倒的人都要进行心肺复苏吗?当然不是,只有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出现叹气样呼吸的患者,才需要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而对于专业医学人员来说,也可以通过检测动脉搏动来判断是否需要心肺复苏,但切记判断时间不能超过10秒,否则会影响后续抢救效果。按压是心肺复苏的关键步骤,每次按压都会帮助罢工的心脏将血液输送至全身重要器官,因此按压的深度和频率将直接决定心肺复苏的抢救效果,按压的力量需要足以使成人胸骨下沉至少5厘米,然后等待胸口回弹,频率需要保证在按压和等待回弹的时间基本相等。随着心肺复苏指南的更新,目前对于非专业人员不要求进行人工呼吸抢救,但对于专业医务人员来说,人工呼吸仍然是心肺复苏抢救的关键一环。人工呼吸前,首先要使用托颌法保证患者气道开放,可以使用口对口或口-面罩-口人工呼吸,值得注意的是,进行人工呼吸的时候,每次人工呼吸的输入量能够使胸廓扩张、持续一秒以上即可,不需要使用深呼吸的方式进行人工呼吸。随着急救设备的进步发展,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急救设备投入临床使用,主流使用体外除颤器可有效提高抢救效果,临床医生更需要掌握并合理使用这些急救设备。体外除颤器分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及非自动体外除颤器即院内使用的除颤器,我国正在逐步推广在公共场所中放置AED,以满足院外急救的需求。非专业人员可以通过AED的语音提示即说明对患者急性除颤处理。非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包括了心率监测、充电、放电三个步骤,适合在急救车内或院内条件下进行抢救。那么除颤和心肺复苏那个优先级更高一些呢?高鹏教授介绍到,对于院内猝死的病人,首先徒手进行心肺复苏,带除颤机到达后,继续心律分析,心律分析时也不要停止心肺复苏,如果心律不满足除颤条件需继续心肺复苏,每2分钟重新进行一次心律分析,直到患者心跳恢复或满足除颤条件。
除心肺复苏外,我们还能做什么
针对心源性猝死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检测、持续的心电监护、及时的药物治疗、纠正病因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心脏骤停的药物使用需要谨慎选择,我们先来做两道题了解一下:C.碳酸氢钠(错误,多数证据表明无益处甚至有害,某些特殊情况,如存在明显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症时可以使用)答案:第一次除颤后,若仍为室颤,可选择3~5分钟给予1mg。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治疗效果无差异。第二次除颤后,如仍为室颤,胺碘酮首剂300mg,必要时可重复使用150mg。如无胺碘酮可用利多卡因作为替代药物。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时,可给予硫酸镁1~2g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