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对外援助失败的历史案例
文丨 奥雷斯蒂斯· 德莱昂
>>Orestes R Betancourt Ponce de León<<
译:禅⼼云起
“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不止产生一种效应,而是带来一系列的效应。在这些效应当中,只有第一种是立即发生的;它与原因同步显示出来——它们是看得见的。其他效应则是陆续呈现出来的——它们是看不见的:如果我们能够预见到它们,那对我们来说就是有利的。”
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之间,在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1954年创立的粮食换和平计划下,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不得不与美国捐赠的有如洪水涌入的大批农产品展开竞争。这些捐赠使当地成千上万的农民破产,并在几十年里限制了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 1971年,挪威政府拨款2200万美元,用于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畔援建一家鱼类加工厂。目的是出口淡水鱼,为图尔卡纳人提供就业机会。但图尔卡纳人是游牧民,对捕鱼要么缺乏知识,要么不感兴趣。此外,制冷设备和饮用水的成本也非常高。那家工厂没几天就倒闭了,厂房如今成了一片废墟。 世界银行向坦桑尼亚提供了1000多万美元的贷款,用于腰果加工。结果,到1982年,坦桑尼亚有11家工厂,其年产量只有加工能力的1/3。最重要的是,在很短时间内,有6家工厂闲置,备件短缺,其他5家工厂的产能只能实现不到20%。对坦桑尼亚来说,把生腰果送到印度加工更便宜。 1995年,在苏丹内战期间,国际基督教团结会(Christian Solidarity International)开始替那些在苏丹南部被俘的丁卡人奴隶支付100到50美元的赎金。将奴隶卖给善意的欧洲人和北美人,比起以15美元价格卖给北方人更有利可图。好意图的动力机制刺激了奴隶市场,鼓励奴隶贩子们努力抓获更多的俘虏。
合作公众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