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艾草,忘不了的端午气息

葑门横街,居民们在买菖蒲艾草。记者 管有明 摄

葑门横街一个摊点一天卖出1000多束

本报记者 管有明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1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节俗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苏州人的端午节除了纪念伍子胥、吃粽子,还要从一束菖蒲艾草开始,因此也一直有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谚。“菖蒲与艾草的清香,这大概就是我们老一辈人忘不了的端午气息。门楣上的香气,大概就是守护着苏州千千万万户人家的味道。”老苏州人殷建芳说。

记者获悉,菖蒲艾草也正快速热销起来。昨天上午,记者在葑门横街采访时了解到,这里的一个摊点一天就能卖出1000多束蒲艾。

门口悬挂菖蒲艾草

忘不了的端午气息

殷建芳家住姑苏区双塔街道百步街社区,她家门口已早早挂上了一束从葑门横街买来的菖蒲艾草,上面用红线还系着一个大蒜。“在端午节前买一束菖蒲艾草回来挂在门口,都是老传统了。”今年68岁的殷建芳出生于昆山城里的一户普通居民家庭。同一个大院里,除了他们家,还有另外五户人家。她对于过端午的最初记忆,除了吃粽子,就是在门口挂一束菖蒲艾草,从小就看长辈们挂,虽然说不清来龙去脉,但那股香气却留在了记忆里。“每年过端午,都要挂,一次都没有落下。”她说。

菖蒲艾草渐渐热销

一天卖出一千多束

“其实,苏州早就有端午插艾的习俗了,明清时期已有大量的文献记载。”苏州民俗博物馆研究员、民俗专家沈建东介绍,如:清代《清嘉录》中就有记载:截取菖蒲的叶子作剑,割飞蓬的梗作鞭,再加上桃枝、蒜头,悬挂于床头、门上,都能驱鬼。另外,《昆新合志》也有记载:“五日,户悬蒲、蓬、桃、蒜等物以辟邪。”沈建东还说,端午节时,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孳生,疫病增多。苏州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艾草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

昨天上午,记者在葑门横街看到,这里的很多摊点都在卖菖蒲艾草,而且是一束束捆扎好以后卖,有的是菖蒲艾草各一两枝,也有的是菖蒲艾草各三枝。其中,绝大多数捆扎好的菖蒲艾草下面还系有一个大蒜。因菖蒲艾草的数量、长短不同以及是否配有大蒜,每束菖蒲艾草的价格也各不相同,分别为2元至5元不等,有摊点一天能卖出1000多束。此外,记者在双塔市集看到,这里也有约十家摊主卖起了菖蒲艾草,而且超过半数的摊主还把它们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以吸引顾客的目光。“确实是一天一个价。昨天我还是卖3元每束,今天卖3.5元了,因为进货价格高了。”摊主张先生坦言,临近端午节,菖蒲艾草的价格应该还会更高些。

本地市场供不应求

菖蒲艾草承载乡愁记忆

苏州是水乡,非常适合菖蒲艾草的生长,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苏州城里的菖蒲艾草已越来越少,现在市场上的菖蒲艾草主要来自周边水乡。

周阿姨就来自车坊水乡,菖蒲艾草都是他们当地土产,长在河边。“小时候端午节前后就跟着父母下河割菖蒲,然后拿到城里去卖,生意还不错。”周阿姨说,菖蒲要连根一起割,长些的菖蒲更好卖。今年生意更好,因为自己来不及捆扎,她都得请人帮忙做。而割艾草相对容易些,尽量齐根割,让枝条更长些,卖相也更好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的乡愁越发浓烈,而端午习俗里的文化元素,也渐渐成了乡愁的一部分,菖蒲艾草等的热销承载了人们对儿时端午的美好记忆。记者注意到,在双塔市集和葑门横街,苏州本地的菖蒲艾草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已有安徽、山东、苏北等地的经营者加入这一行。“我是安徽人,原先在苏州卖水果。前几天,看看市场上菖蒲艾草卖得火,就临时从老家请人弄了些过来,比卖水果好多了。”齐先生说,距离端午还有些时间,他已打电话通知老家的人,赶紧再发些货过来,“不然就来不及了。”

【来源:姑苏晚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