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被失眠所困扰,怎么办?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活习惯早已定型,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社会快速的变化导致生活步调大乱,原本最自然的睡眠竟成为现代人的奢求。
失眠,是现代社会普遍且影响广泛的问题。广义的说,「失眠」泛指对睡眠的持续时间、效率、品质的不满意与抱怨。失眠可更仔细地定义为:
根据“国际睡眠疾病分类”,失眠者常见症状有:
目前治疗失眠,临床上大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因为药物的效果通常很快,不过药物易造成生理依赖、心理依赖、成瘾耐药性(剂量愈用愈多),以及出现戒断症状(不服用出现身体不适),失眠患者也可能因为药物使用不当,而产生身体的副作用,因此临床上较不建议长期使用。
认知治疗,最重要的目标是改善失眠者的想法,让失眠者从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转变成认为「自己有能力对抗失眠问题」。常用的认知治疗法主要有:
智者提到一个大家都有过的类似经验。在上课的课程太过枯燥烦闷,或是会议太沉闷冗长,眼皮总不受控制地愈来愈沉重,甚至不知不觉打起瞌睡。这时候我们总是不断告诉自己「我一定不能睡着」,而心中的核心信念便类似「我是一个快要睡着的人」,久而久之,这样的信念就慢慢成为事实。
同样的道理,失眠患者躺在床上时脑中总是塞满了停不下来的画面,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却仍辗转难眠,这时候失眠患者总不断告诉自己「我一定要赶快睡着」,而此时心中的核心信念便类似「我是一个一定睡不着的人」,久而久之,这样的信念也慢慢成为失眠者最害怕的事实。
所以此时也许可以逆问操作,采用「矛盾意向法」。方法是让失眠者在躺床入睡时产生相反的意念,也就是尽量使自己保持清醒,但不可以乱动或从事其他行为来维持清醒。这个方法主要是降低失眠者睡不着的焦虑,因此,与其用尽力气想办法让自己睡着,倒不如轻松地让自己尽量醒着。
对于失眠者而言,这应该会比「用力」让自己睡着更容易,使核心信念不再是「担心自己睡不着」。所以,短当睡前闭上眼睛时,脑海中浮现出的全是睡不着的念头时,不妨放手一搏,接受自己有失眠的问题,然后幽默以对,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失眠者往往对失眠所带来的影响,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可能会让自己对失眠形成更多焦虑与烦躁不安,也因此更妨威睡眠。
一般常见与失眠相关的信念,如「我已经失去睡觉的能力」、「我今晚一定会睡得不好」、「我每天一定要睡八小时」、「如果我再不快点睡着,明天一定会完蛋」。
「认知重建疗法」主要是与失眠者讨论他自己的睡眠问题与想法,先从过去的经验找出失眠者不合理的信念,同时找出这些思想如何影响睡眠,并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改变失眠者的不合理想法及错误信念,转为正确且有意义的信念,进而改善失眠问题。
一般而言,只要有架构地持续认知治疗,睡眠就会有所改善,至少不会再被不合理的信念及思想所纠缠。过去二十年来,这种认知治疗技巧已经广泛地使用在忧郁症、焦虑症等各种情绪障碍上,而且已经证明非常有效。
通常睡眠的治疗会采用认知治疗,并合并一种以上的行为治撩,临床上也可称为「认知-行为治疗」(CBT,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研究显示,CBT比任何一个单独使用的行为治疗更有效,持之以恒地执行,效果更能长期维持,因此不论国内外,多数睡眠医学中心已经将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作为必要的治疗模式。
只要愿意持之以恒执行至少六周,除了可以感受到睡眠状况的改善外,也有机会维持睡眠的长期稳定。
这样非药物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至今也已在国外累积上百篇实征研究,证实此方法对失眠的疗效。例如,著名的《美国内科学档案期刊》(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在2004年发表一篇失眠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不论在治疗过程中或是治疗结束后的数个月里,单独使用认知行为治疗,以及认知行为合并药物治疗,对于失眠问题(入睡所需时间及睡眠效率)的改善效果,皆优于单纯使用安眠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