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宝玉的心理成熟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讲的依然是“红楼十三年”的事情(《红楼梦》大部分情节都在这一年),这一年,对于《红楼梦》很重要,让我们看一下这一年红楼相关人物的年龄:宝玉13岁、黛玉12岁、宝钗15岁、袭人17岁、妙玉19岁、贾蔷19岁、风姐23岁、贾蓉22岁……

在这一回的下半回,即回目中所说“识分定情悟梨香院”(所谓的“分定”,指的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宝玉收获了他生命里很重要的一次成长,他的心理越发趋向成熟。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事情是这样的:

宝玉在大观园中百无聊赖,忽然想起《牡丹亭》曲子来,于是想到,自家梨香院里的小旦龄官唱得最好,何不去找她听听,于是,从角门出来跑到梨香院来。此时,在宝玉心里想来,梨香院这十二个女孩子的演唱,只要他想听,随时都可以听的。

但龄官让他意外——

……只见龄官独自倒在枕上,见他进来,文风不动。

作为大观园的“凤凰”、贾府的宠儿,龄官的态度是“倒在枕上”,“文风不动”。宝玉虽然意外,但并不生气,他“进前来身旁坐下,又陪笑央他起来唱'袅晴丝’一套。”

这里的“袅晴丝”,指的是《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一段《步步娇》唱段,原词是: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

注意,这一套唱词与后面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邻近,也是黛玉喜欢的一段唱词,曹雪芹的细致,随处可见。

来之前,宝玉是不知道龄官是谁的,那么,龄官是谁呢?

前面有伏线,即三十回在蔷薇花架下“画蔷”的那个小姑娘。宝玉当时注意过她:

(龄官画蔷邮票)

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

跟林黛玉长得很像,甚至气质也像,同样也是个“痴儿”,宝玉当然会特别注意。因此,他记得那个“画蔷”姑娘的样子,所以,等到龄官坐正,宝玉仔细一看,可不就是那天“画蔷”的那位!

(龄官)

谁知龄官根本没把宝玉放在眼里,宝玉让她唱“袅晴丝”,她直接不唱:“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这里的娘娘,很可能是贾元春,因为她很喜欢龄官——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元春归省时提到过——所以,龄官格外优秀且性格倔强。

宝玉哪里有这样的经历,这是面对面直接拒绝啊!“从来未经过这番被人弃厌,自己便讪讪地红了脸,只得出来了。”

其他人知道原因,劝宝玉说“只略等一等,蔷二爷来了叫他唱,是必唱的。”

果然,贾蔷很快回来了,花了一两八钱银子买了一个雀儿(我们讨论过银子在红楼中的购买力)。但宝玉并没有马上让贾蔷安排龄官唱曲,他只是在旁边看着这两个人的故事一点点发展:

贾蔷去买雀儿去了,买的原因是为了讨好龄官,谁知这个雀儿别人都觉得好玩,都笑道“有趣”,偏偏龄官冷笑了两声,赌气仍睡去了。贾蔷陪笑问好不好,龄官又说出了自己的道理来:

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也偏生干这个。你分明是弄了个他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我好不好。

这个雀儿会衔旗串戏台,与龄官他们会演戏唱曲,在龄官看来,是同样的悲惨,不过是一个是人,一个是鸟,贾蔷只是觉得好玩,没有想到这一层的忌讳,赶紧赔不是,马上放生了雀儿,拆了笼子。

(贾蔷与龄官)

贾蔷真心对龄官,龄官也一心一意对贾蔷:听说龄官咳嗽出血,贾蔷急慌慌地就要跑去请大夫,龄官拦住了,说的话却是对贾蔷好:

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地下,你赌气子去请了来我也不瞧。

这完整的两心相交过程,看得宝玉“痴了”。显然,龄官与贾蔷的爱情触动了宝玉:

宝玉看到和听到的有:1、只有贾蔷的话,龄官才听,尊贵如宝玉这样的荣府“头号”主子的话,龄官也可以不听;宝玉要走时,贾蔷一心都在龄官身上,也不顾相送(宝玉是他的叔叔)——相爱中的人,眼里除了彼此,再没有别人;2、龄官会痴痴的在地上不停地画蔷,雨来了也不知道——相爱会成痴;3、为了讨龄官欢心,贾蔷愿意花大钱去买雀儿哄她开心,当觉出不妥时,立即放了雀儿,拆了笼子,根本不思考它的价值;贾蔷要去请大夫,龄官担心天气热,怕晒坏了贾蔷——相爱中的人,彼此在意对方,又时时在计较着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份量……

(画蔷遇雨)

这就是美好爱情的样子了吧!

但对于宝玉是有打击的:他忽然发现,自己并不能获得所有人的爱,像龄官这样美好的女子,爱的却是别人。

于是宝玉联想到头天晚上自己跟袭人的对话:

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不要托生为了,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他忽然明白了一点:自己的死,并不能获得所有人的眼泪,人生在世,不过是命中注定各自得各自应得的眼泪罢了(所谓“分定”)。自己只能得到自己应得的那一份眼泪,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

于是,他了悟了——

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宝玉)

宝玉是个“情不情”的人,他对所有的人都付出爱心,不论对方是不是爱他,但从这次了悟之后,他渐渐有了对不同的人付出不同感情的觉悟,他渐渐成熟起来了,他待人处事有了“分别心”。试想一下,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小小少年,对于精彩而又芜杂的人世间,可不都要经过这样的心理成熟过程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