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篇原创,本文约1663字,阅读需要5min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有《归藏》、《连山》和《周易》三种,称为“三易”。其中《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所做,《归藏》和《连山》已经失传,目前流行的是《周易》。《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中国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西周的周文王说:我得修订一下《易经》,天下人就不迷惑了;
春秋时代的孔子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五十岁时学《易经》,就不会有什么大过错了;
战国时代的学者说:不懂《易经》恐怕就像欧洲中世纪不懂拉丁文一样,跟知识阶层无法沟通啊;
秦始皇说:将那些妖言惑众的书都给我烧了,《易经》?那是一本科学占卜的书,不用烧。对了,连人一起烧,别忘了;
西汉的士子们说:想做官啊,做两千石的大官啊,学好《易经》就可以了;
东汉的郑玄说:我一辈子就靠《易经》和《春秋》才成了弟子数千的大儒啊;
魏晋的隐士说:一定要学《易经》,否则会被踢出隐士圈;
唐代的虞世南说:不学《易经》,怎么能当一个好宰相呢?
宋代的邵雍说:皇帝屡屡召见我,是因为我懂《易经》,会占卜啊;
明代的秀才们说:好好训诂一下《易经》,这是教科书,要考;
清代的文人们说:你们前面的都研究完了,我们还是研究占卜吧;
民国的老百姓说:别扯那么多大道理,这就是个算命的书,你的鹅毛扇呢?
新中国的普通人说:这是封建迷信的书,扔了。
我们梳理一下,会发现随着各个时代的变迁的,易经从指导圣人的大智慧之书,到贵族精英圈的交流之书,到做官的进身之书,到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到街头占卜之书,《易经》的地位是在变化的。在华夏文化最兴盛春秋汉唐时代,《易经》的地位是最高的,在华夏文化逐渐步入衰退的明清时期,《易经》的地位也在逐渐下滑,到了现代,又成了代表落后生产力的封建迷信之书。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易经》和华夏文化的发展似乎同呼吸共命运。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仅以朱熹批注的“四书”、“五经”为标准范,命题也全部出自“四书”和“五经”。而且,考生所做的策论文章,必须照八股的格式完成,俗称“八股文”。
那我是怎么看呢?我的看法是:《易经》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和道家文化唯一的交汇处,唯一的连接点,是唯一儒家和道家都必看的书。儒家的先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说明作为儒家经典的《易经》首先就不是一本怪力乱神之书,怎么会与封建迷信挂上钩呢?哦,或许跟封建能挂上钩,毕竟西周和春秋战国是封土建国的诸侯时代,但肯定不是本讲述鬼鬼神神的迷信之书。中国儒家的志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说“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作为儒家经典的《易经》也可以说是教育人如何“修齐治平”的书。道家则讲究修身养性,势至则建功立业,势衰则泛舟五湖,那么作为道家经典的《易经》又是一本建功立业之书,是一本隐逸归隐的书。自从张伯端真人写了《周易参同契》以后,《易经》又成了一部修仙了道之书。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那么《易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或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将来根据社会的变迁,《易经》或许还会变成别的什么书,这正是《易经》中“易”的真谛,一直在变易,一直在改易,随着文化的起伏而起伏。或许《易经》就像一个光滑的大圆球,圆球里面空空如也,但每个人都能在接近这个圆球的的时候,都能在光滑的球壁上看到自己内心的东西。但大球里面真的是空的吗?不一定。因为“空”也是一种状态,以状态而论,空就是不空。而《易经》一直保持的“空”,正是“易”中的“不易”,是没有改变的东西,是真理吗?不一定。是什么,需要你自己去发现。正因为有了“变易”,所以每个社会环境下,每个文化背景下,《易经》都需要重新解读,也都可以重新解读,正因为有了“变易”,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解读《易经》,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六十四卦。也正因为有了“不易”,所以我们的解读也才会变得有意义,因为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总有那么一两个或者两三个亘古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摸索,去研究。这到底是什么呢?还是需要你自己去发现。我只是把我对《易经》的理解分享出来而已。因为孔子说:玩索而有得。看,权威人士说,研究《易经》的心态是要靠玩的,没事玩过来玩过去,就会玩出一些体会。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玩,很简单,所以这是《易经》的第三个原则:“简易”。简易到什么程度呢?孔子说:百姓日用而不知。看,权威人士又说:你们天天用啊,你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