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塘读书会 ‖ 为什么中国商人总要依附于权贵?

文丨袁媛(方塘传媒编辑传播中心编辑)

《浩荡两千年》是吴晓波企业史三部曲的完结篇,开篇的前言就是:企业史就是一部政商博弈史,最初的我会觉得两千多年前的古中国何来企业,而且谈到企业必将会谈到政治、经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于是我带着探索秘密的心理读完了整本书。

《浩荡两千年》讲述了自公元前7世纪到1869 年长达两千多年的商业发展史。书中从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家和企业家为着眼点,剖析了两千多年来国家与资本,政府与商人企业之间的关系。虽然其中的观点展现对这些人物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他们开拓了中国古代的历史道路,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演变与发展,由此,上演了一部两千多年的商业探索史。

作者通过翻阅古书、查阅野史等等编撰成文,将中国两千年的经济兴衰跃然纸上,而且,你会发现,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或多或少的隐藏着过去的影子,现代的很多益处或者是某些弊端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源头。

本书通过对历史上著名商业人物故事的描写,不仅仅展现了中国工商文明的发展历史,其实还暗含着民族的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秘密,挖掘了政企关系的根源,帮助现在的企业更好的认清环境,从而面对整个大市场。

一、深入透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曾发出疑问:“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历史进行一个整体思考,而且过去没法改变,能够改变的只有将来,所以,对过去进行分析是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走曾经的弯路,从而更好的思考答案。

春秋时期可谓是政府与市场关系萌芽的开端,书中表达了一个观点:齐国的管仲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完备经济思想的人物,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中央集权主义实践者。管仲商人出身,曾经做过皮毛生意,游历各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才得以避免杀身之祸,成为一国之相,展现了超前独特的经济观点,从而成就了齐桓公的一方霸业。

经济上,管仲在对微观经济进行管控治理的同时,又十分强调经济的宏观控制。比如盐铁专营。盐和铁在古代掌握着人民经济生活的命脉,政府进行盐铁专营就相当于紧紧把握住了中央集权,同时也确保了财政收入。总之,管仲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提高了管制经济的能力,由此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式经济制度。

贸易上,司马迁认为齐国的疆界:“区区之齐在海滨”,认为其地理位置并不算优越,但是管仲却认为,临海的好处很多,可以促进贸易往来,开放自由出口。所以,当时的政策是,关隘登记不征税,其他商品执行单一税制,并且会在来齐国的路上每三十里设立休憩点招待外商,做好接待的相应服务。不难看出,管仲的思想十分超前,与近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放在现代,这一点也是值得学习的典范。

阶级上,管仲提出了四民分业的思想,把国民分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殷商时期十分注重经商,周朝转变为重农轻商,但是,管仲将四者并列,实现了阶层划分的一个跨越式进步,展现出了专业化的阶级区分模式。

战国时期,出现了“商鞅变法”。通过农耕让农民都去种地,禁止农民购买粮食,也禁止商人卖粮食,由此背上了重重的赋税。进而通过军战建立军爵制度,逐渐打破贵族制度。然后通过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实行土地改革、统一度量衡和郡县制,一举完成秦朝霸业。

虽然历史上对于他们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管仲和商鞅的经济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后人所敬仰,在当今社会上,有很多的政策都有当初的影子,但是复制黏贴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只有根据主体思想进行考量,符合当代的发展进程,才可以有所成就。

二、探析历史的发展规律

在中国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央集权统治的治国方略始终受到各个君主的拥护,但是由于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战争的凶猛来袭,这种治国方略并没有得到长久的延续,中国的商业文明也因此产生了波动。

作者从管仲变法写起,因为在他看来,从这时就已经出现了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对抗,并且,整个中国的商业发展史就是一个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博弈史。

从管仲变法到商鞅的集权主义,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治理模式,大多都成为了历史上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在文章中,不难发现,很多小有成绩的变法基本上都是首先强化国有资本,对民间资本进行直接控制,削弱民间资本的力量,所以民间资本始终都处在一个不甚平等的基础上。

因为民间资本的积累缺乏制度性的保障,权贵资本横行,而且人民财产的合法性建立在皇权的统治下,所以,民间资本的生产领域并没有放大,政府权利对民间财产的剥夺反而更加普遍。比如“王安石变法”,其中的法律制度大多都体现了政府对于商品的垄断控制,所以,在民间资本与政府资本的对抗下,民间资本往往都是一时兴盛,并不能永葆繁荣。

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商业产权保护的意识,大多商人都必须依附于官宦才可以得到特许经营,所以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商人都会处在低一等的位置上,被统治者所剥削。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商业并不能永远的屈服在统治者的脚下,只有挣脱出桎梏,掌握独有的技能,才可以推动国家走向兴盛。

那么,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商人阶级必须依附权贵,没有树立自己的高贵地位呢?

自古以来,大多的政策制度都是重农轻商,因为商业经济回报大,如果不进行限制管控,可能会动摇农业根基,也必将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如今也依旧会有这种现象的存在,所以,他们始终都无法单纯的成为商人,只能靠近权力或者远离权利。

西方政权的体现则完全不一样,他们宪法的目是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自由,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管理制度。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中,并没有根本的变化。在这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权意识中,在财富随时会被剥夺的情况下,拥有的财富并不会长久,因为每一次政权的更替和新制度的出现,都会让财富陷入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循环往复中。

尤其在过去,历史中的大商人都是与国家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个人的经济命运与帝王的存在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管仲、桑弘羊、吕不韦,他们都将自己对商业的最大赌注放在了帝王身上,帝王兴,则商业兴,由此不断的陷入政治与经济的对抗之中。

再者,对国家的大方向进行控制是必须的,比如说资源型企业,这样才不会偏离航道,但是也要给民间提供一个经济自由的环境,比如消费生产领域,要给予民间资本更多的动力。

现代生活中,也依旧会存在这样的困惑,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上也会碰到各种难题,所以我们也应该冷静思考,对历史进行细微的探究,虽然这本书并不会给你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你会发现,正是因为中国曾经千年的发展历史,才得以造就现代的经济学,让你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商业环境到底如何!

推荐书籍

书名:《浩荡两千年》

作者:吴晓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月

内容简介:

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国的商人阶层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全面建成?在“中国特色”与普世规律之间是否存在斡旋融合的空间?

作为“中国企业史三部曲”系列研究著作的第三部,继《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之后,在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继续前两部作品的研究主题,再次探寻国家与资本、政府与商人阶层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找出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的答案。作者的写作表明,在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政府与工商阶层的对立、紧张关系,贯穿于两千余年的帝国时期。两千余年来,国家机器对商业的控制、干扰及盘剥,是阻碍工商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在《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一书中,以上问题有的已找到了答案,有的则还在大雾中徘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