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奴隶五刑、封建五刑、氏族五刑是什么

这15种酷刑有多残酷

“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刑罚是古代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震慑犯人的工具,越是社会不安定的时代,刑罚的种类越多,残酷程度越高,《汉书·刑法志》记载:“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汉武帝时期的死刑条款多达409条,到了汉成帝死刑条款达到“大辟之刑千有余条”。

氏族五刑:“黥、劓、刵、椓、杀戮”

黥刑又称墨刑,是指带有墨汁的针在犯人脸上刺字,刺上的字永远都消不掉,不仅折磨人的肉体,还折磨人的精神,别人只要看到脸上刺字的人就知道这个人犯过法,对他指指点点。

劓刑就是割鼻,周朝就有了劓刑,并且劓刑被用在五百多种刑罚中。劓刑在夏商时期普遍流行,夏朝有上千不仁不义桀骜难驯的人被割鼻,秦始皇统一六国把抓到的俘虏处以了劓刑。劓刑割掉的只是露出来的鼻肉,真正用来呼吸的组织在鼻腔里面,只要鼻孔还在就还能呼吸。

刵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刵,断耳也”,用尖锐的石头将耳朵割下,该刑罚还可以用于古代打仗,士兵除掉敌军,把他们的耳朵割下来就能记功领赏。

椓刑换个名字我们就知道了,它就是司马迁受的宫刑,这种刑罚“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受过的人就不能再生育,有的人还会因为受伤太严重死亡。

奴隶五刑:墨、劓、刖、宫、大辟

墨、劓、宫跟前面说的黥、劓、椓是同一个,刖刑又称剕刑,指的是断足。刖刑跟膑刑有点类似,但不完全相同,膑刑是削去膝盖骨,战国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是因为受了此刑,把名字改成“孙膑”,目的就是为了记住当日的屈辱。

大辟在隋朝以前是死刑的统称,秦朝宰相李斯非常倒霉,这五刑都受了一遍才死。李斯晚年时期与宦官赵高争权,赵高先列举了他三条罪状,状告李斯经常抱怨不被重用,他想要分土称王,还说他的儿子镇压陈胜不力。李斯也参了赵高一本,但秦二世更信任赵高一些,李斯被抓起来被赵高严刑逼供,最后李斯屈打成招,以上五刑全都挨了一遍,最后的大辟是选用了腰斩。

封建五刑:笞、杖、徒、流、死

隋朝第一部成文法典《开皇律》确立了封建制五刑,于公元581年发行,这部法典里的刑法相比之前要人性化一些。

笞刑是犯人去衣,被藤条抽打身体,这种刑罚源于战国时期,汉朝汉文帝觉得以前朝代的刑罚都太重,就把稍微轻点的笞刑代替肉刑列入五刑中,并且规定笞刑不能打人胸腹腰内脏等器官的地方。有的官员想整死犯人,会命令行刑者下重手,导致受笞刑的人死亡率很高,李世民通过观察人形图发现人的经脉大多分布在胸背,就规定笞刑只能打屁股不能打胸背。

杖刑也是用棍棒打犯人的身体,但杖刑是用很粗的大棒来打,唐朝最开始的杖刑是打在背上,经常把犯人打得吐血而死,李世民在改笞刑的时候也整改了杖刑,棍棒只能打在屁股上。电视剧里经常说五十大板,但真实的历史大多数是六十起步,《唐律》就规定了杖刑是“杖六十”到“杖一百”这五个等级。

徒刑有点像现在的坐牢,腰穿上囚衣戴上镣铐从事些劳动工作,受徒刑的人时间根据罪行来定,就相当于现在的按罪来判罪人该服几年有期徒刑。

流刑就是流放,将犯人发配到边远地区从事劳力工作,唐朝的流刑还是很舒服的,不用受肉刑,就是被流放到目的地像老百姓一样生活一段时间,等刑期满了还能继续回来做官。

最后一个死刑就是处死,古代的处死一般是刽子手用刀斩头,在民间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但这种刑法在清末看来太血腥,在1905年废除,改用枪毙代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