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用途
酒是用高粱、米、麦和葡萄等发酵而含乙醇的饮料,有刺激性。酒精,是用酒蒸馏制成的无色液体,化学上叫“乙醇”,工业和医药上用途大。
供医疗用的酒精经过精制、有微臭,味灼烈,易燃烧,燃烧时显淡蓝色火焰,在78℃即沸腾,可与水、甘油等任意混合。
远古人们发现,吃剩下的食物,在自然条件下,经某些发酵的细菌作用使食物产生了酒味且有酒香。
当人们有些发现后,反复摸索与实践,将其进行人工酿造。
酒中含一定浓度的乙醇,乙醇对中枢的作用基本上与麻醉药相似。
乙醇的兴奋并非真兴奋,乃大脑抑制功能减弱之结果,因而不能作为麻醉药。
饮酒致一定程度可导致其辨别力、记忆力、集中力和理解力减弱或消失,视力也出现障碍,严重中毒者常可致死。
低浓度乙醇的酒(10%左右),可使胃液分泌加强,故溃疡病人禁服。
含乙醇在20%以上浓度的酒内服则抑制胃液分泌,减弱胃蛋白酶活性。
含乙醇在40%浓度以上者,则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饮用时间长者可患慢性胃炎。
乙醇内服中毒导致的恶心呕吐,主要是其在体内氧化的中间产物:乙醛刺激了呕吐中枢所引起。
乙醇常用做消毒剂应用于皮肤局部,70%~75%浓度对一般细菌繁殖体有杀灭作用,且较强、较快。
2分钟内可杀灭90%的细菌,性质稳定,无腐蚀性,毒性较小,并可除去皮肤上的油脂。
40%~45%乙醇可用于长期卧床病人涂擦身体受压部位的皮肤,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预防褥疮。
高浓度乙醇的酒对人体的粘膜、眼部、伤口均有较强的刺激性而引起疼痛,故应避免接触这些部位。
醉酒纵欲,精气耗伤,易导致性能力减退和机体早衰,表现为男子阳痿、精少、精子活力下降,女子经闭、不孕。
李时珍在“烧酒”文中已指出:“辛、甘、大热、有大毒,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与姜、蒜同食,令人生疮”。
其毒性主要发生在过量饮酒或长期饮酒者,按其性质不同可分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主要由过量饮酒引起,按其程度又可分为轻度中毒〈兴奋期〉,中度中毒〈共济失调期〉,严重中毒〈昏睡期〉,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麻痹而导致死亡。
慢性中毒,多因长期饮酒而致,可见智力减退,慢性胃炎、肝、心、肾等变性,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
治胸痹之胸背痛:瓜蒌薤白白酒汤。
治冷气心痛:烧酒飞盐饮。
治阴毒腹痛:烧酒温饮。
治霍乱转筋而肢冷者:烧酒摩擦患处。
治寒湿泄泻:头烧酒饮之。
治风火牙痛:烧酒浸花椒频频漱之。
治寒痰咳嗽:烧酒四两,猪脂蛋、香油、茶末各四两同浸酒内,煮成一处,每日挑食,以茶下之。
治耳聋:酒三升,碎牡荆子二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尽。
治产后单纯性腹泻:取黄酒0.5斤煮沸后加红糖四两,继续煮2分钟~3分钟,待凉,顿服或分两次服(间隔3小时~4小时)。
酒制大黄,可引大黄苦寒之性以清上焦之火毒。
续断酒炙,可增强其通血脉强筋骨作用。
酒制白芍,能降低白芍酸寒之性,使之善于和中缓急。
用酒来加工某些药物,可除去某些药物的腥臭味,便于服用,如酒制乌蛸蛇、蕲蛇、紫河车等。
在药物制剂中作防腐剂,如某些水溶液制剂与流浸膏制剂。
作皮肤及器械消毒广泛用于外科,其最佳消毒浓度为70%。
物理降温高热病人用含乙醇20%~30%的酒涂擦额部、颈部、胸部、手掌、脚底、背部等皮肤,促使毛细血管扩张,以加强其散热作用。
临床上多将祛风湿药配成酒剂,以治疗风湿病及筋骨痿软。如毛鸡药酒、活血药酒、舒筋活络酒、追风活络酒等。
治外伤骨折、跌打损伤主要供外用,可用黄酒与接骨散调敷患处。
或用跌打药物浸泡于酒中或制成含醇制剂外涂患处,有接骨续筋,活血,止痛的功效。
小伙伴家里的米是自己种的,种了吃不完就会用来酿酒。因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种米,故米价比较低,但不是家家都会酿酒,酿成酒,可以多一点收入。
米饭拌上酒曲,密封发酵,在酒曲的作用下逐渐产生酒,乙醇溶在水里,水沸腾温度100摄氏度,酒精沸腾温度是75度左右,通过蒸馏回流把酒蒸馏出来。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酒的历史沿革、药理作用及其古今医疗用途 湖南湘乡第二人民医院 万晓芳 肖平 4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