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华|历史解释在命题中的运用
历史解释在命题中的运用
——以一道历史选择题为例
(江西省贵溪市第一中学 陈国华 335400)
摘 要:在现行考试体制下,高中历史试题有许多设计历史解释素养考查的试题。在试题命制时如何合理利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许多教师在命题时有意或无意的在实践这一素养的考查,但是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角度谈谈历史解释在命题中的运用问题。
关键词: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 辨析 试题命制
(陈国华老师)
一、历史解释的概念阐释
2017年底,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历史解释”作为主要的学科核心素养层面提出,那么其内涵是什么呢?所谓历史解释,徐奉先在《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发表论文《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包括历史叙述、历史观点,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考查学生依据正确的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利用已有的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独立探究历史问题,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在具体的命题中,运用相关的历史史料,历史叙述等进行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首先要界定好基本的概念,然后在实际运用中才能合理的进行历史解释的辨析来设计试题。
二、历史解释的辨析运用
笔者以近期一道校际联考选择题为例进行解读,原试题如下:
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出土了数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这说明( )
A.龙泉窑瓷器精美,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B.当地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太仓成为了专门的商业市镇
D.宋元时期是龙泉窑瓷器的高峰期
这是一道典型的历史解释考查题,通过江苏太仓出土大量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这个史实,要求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分辨不同的结论,进行理性的评判,得出一个合理科学的结论;命题者设计的四个选项也就是四个不同的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对这四个解释进行辨析,得出一个合乎史实的解释。
我们不妨对命题者给出的四个解释逐一进行评析:
A项,根据太仓出土大量元中晚期来自浙江龙泉窑瓷器的考古发现,追溯其原因是因为龙泉窑瓷器精美,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能否成立?根据历史思维逻辑,目前只在太仓发现了除其原产地以外的大量元中晚期龙泉窑瓷器,别的地方并未发现大规模的龙泉窑瓷器,难道龙泉窑瓷器是元代太仓人的独享之物?抑或是只有太仓人喜欢龙泉窑瓷器?这些说显然无法成立;而且如此数量的龙泉窑瓷器恐怕也不是太仓百姓能够用完的,由此可见,这些瓷器并非单独为太仓人使用的,因此A项的解释是难以成立的。
B项,数量如此庞大的龙泉窑瓷器集中在距离产地上千里以外的
地方,说明当时当地的长途运输能力是很强的。太仓在历史上也没有大规模制瓷手工业的记载,因此,大批量、同一窑口的瓷器汇集于此的唯一目的便是作为商品贩卖。事实上根据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些集中于太仓的龙泉窑瓷器大部分是外销瓷器。据这次考古的报道称:江苏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在元代就已经成为以“天下第一码头”著称的东南大港。2016年1月,太仓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时意外发现了樊村泾元代遗址。截至2017年9月,遗址发掘面积达到13000平方米,发掘提取的瓷片总量150余吨,其中主要是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片,是目前除龙泉窑址考古之外规模最大的一处龙泉窑青瓷遗存。在数以吨计的残瓷器中,95%以上的瓷器没有发现使用痕迹,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瓷器主要为外销瓷器,同时也兼顾内销;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则很有可能是元朝在江南地区经营的一处瓷器贸易集散地及仓储遗存。由此可见,元代当地的长途贩运贸易是比较发达的,B项的结论相对是合乎史实的解释。
C项,根据太仓出土大量元中晚期来自浙江龙泉窑瓷器的考古发现,能否认定太仓成为一个专门的商业市镇?一个地方出现了大量商品的集中情况有很多种可能原因,有可能是专门的商业市镇,也有可能是物资囤积地,甚至可能是运输途中遭遇突发情况等等,多种可能情况下就不能只认定是一种可能,每一种可能情况也需要其他的证据做支撑才能下结论。因此,C项的解释过于武断,难以成立。
D项,用太仓出土大量元代中晚期的龙泉窑瓷器来证明宋元时期是龙泉窑瓷器的高峰期也无法成立,首先出土的是元代中晚期的龙泉窑瓷器来证明宋元时期是高峰,在时间上是无法证明的;其次,一地发现的大量龙泉窑瓷器也无法就证明其处于高峰时期,这在历史的推理逻辑上也是不成立的。
综合上述对四个选项解释的辨析,就本题而言,笔者认为B项的
解释相对合理一些。
当然,本题的设计是有瑕疵的,命题者给出的合理解释是A项,在后来与命题者本人进行交流沟通后才知其命题意图是设计B项作为迷惑项,命题者认为明清生产区域专业化,才产生长途贩运,江苏太苍与浙江龙泉属同一区域,不存在长途贩运问题。这种对长途贩运贸易的理解是有偏差。据《尚书》记载:“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这说明早在商周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就发展起来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贩运贸易也得到发展。我们教材上是说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但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时期某个地方就一定不发达,在后来与新德和小泉的交流中,他们也认为元代某个地方长途贸易发达也可以说的过去,明清是整体发达,并不矛盾,而且长途贩运贸易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明清时期突然发达起来的,元代某个地方已经比较发达也未尝不可。
笔者认为命题者运用考古资料进行命题立意是很好的,但是对于一定要深入辨析历史解释,否则试题就会出现漏洞和瑕疵,这样的试题对学生会产生误导的,这是所有命题者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就这个史料而言,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两个合理的解释,一是在距离原产地上千里以外的地方出土大量的龙泉窑瓷器,说明当时当地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二是一个地方出土这么多的龙泉窑瓷器,可以证明龙泉窑瓷器的销量是很大的,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但不能界定是太仓百姓这样的范畴)。
结合与命题者和新德、小泉两位同仁的交流以及笔者本人对本题的重新思考,太仓出土大量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考古发现这个材料可以从人们喜爱而畅销和长途贩运贸易两个解释角度命题,在材料的选取上可以更精细一点。笔者对本题改造出两道试题如下:
1. 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中出土了150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95%是未使用过的。这说明( )
A.龙泉窑瓷器精美深受人们喜爱 B.太仓是龙泉窑瓷器主要销售地
C.太仓已经成为专门的商业市镇 D.宋元时是龙泉窑瓷器的高峰期
本题的设计是对史料第一层解释,大量龙泉窑的瓷器出现在距离产地上千里以外地区,说明龙泉窑的瓷器在当时是比较受喜爱的商品,但是并不能证明太仓是龙泉窑的瓷器的主要销售地。
2. 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中出土了150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95%是未使用过的。这说明( )
A.龙泉窑瓷器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B.当时太仓长途贩运贸易较发达
C.太仓已经成为专门的商业市镇 D.宋元时是龙泉窑瓷器的高峰期
本题的设计是对史料第二层解释,龙泉窑的瓷器在当时是比较受喜爱的商品,但是不能局限于当地百姓这个范畴,大量龙泉窑的瓷器集中在太仓,说明当时太仓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是合理的。
三、历史解释的命题思考
历史解释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学科核心素养,在平时的教学和考试中,尤其是在高考中是必须考查的素养。在我们平时的命题当中应该有意识的去渗透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要注重对历史解释辨析的考查。
如何才能更好的在平时的命题中体现高考对历史解释的考查要求呢?
我们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标准中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基本概念的界定,历史课程对历史解释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其次要逐层去实施命题,正如徐奉先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的历史解释是一个从客观叙述到分析论证,从分辨评析到独立探究的过程。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最后要注意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不是孤立的,应该与其他几个层面的素养结合起来进行渗透,这样才符合我们高考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初考查意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
2.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
3.中国新闻网:《江苏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最新考古成果首次公开亮相》,2017年12月31日
4.中国考古网:《江苏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2018年2月2日
5. 徐蓝:《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
6. 叶小兵:《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
7. 李露:《高考历史试卷中史料运用的探究——以2014-2018年全国Ⅱ卷为例》
(左一:陈国华,中:周小泉,右:郭新德)
作者简介:陈国华,男,1978年11月生,中学历史高级教师,鹰潭市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鹰潭市市骨干教师、鹰潭市首届高中历史优秀授课教师、贵溪市首届名师、贵溪市优秀教师、贵溪市优秀班主任,现任教于江西省重点中学贵溪市第一中学。
2000年7月毕业于长春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学历,学士学位,2000年8月分配回家乡任教,2004年赴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学习,师从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
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和高考试题研究,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的一二等奖,2009年8月《中国教育创新》第16期发表论文《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2010年7月华夏翰林出版社《2010高考总复习资料汇编 ·历史》任副主编,2011年11月《源流》11期发表《浅议目前高中历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2012年1月《教师博览》第1期发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012年6月《鹰潭教育》第57期发表《2012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之我见》;2018年5月主持的国家级科研课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结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研究》结项(课题编号:JKS81311);2018年有三篇文章在《知识窗》发表,2019年1月在国家级教育期刊《新教育时代》第2期发表论文《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教学和在高考实践中的体现》;2019年3月,所申报的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已经成功立项(课题编号:19YTYB105);论文《由《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说开去---与周小泉老师交流记》已经被中学历史教育的国家级期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刊用,于2019年第7或第8期发表。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记贵溪一中首届“象山杯”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已经被《中小学教学研究》刊用,于2019年9月发表。
2014年5月,在全市上了一堂“高考专题研究之宋明理学”的示范课,获得鹰潭市教研室及全市与会老师的高度评价, 2015年在全市高考研讨会上做了高考试题的解读报告,赢得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历史原创试题的命制成果颇丰,参加2019年《金考卷》试题命制工作,多次参加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模考命题和江西省五市八校高三模考命题工作,所命制的原创试题都获得一等奖;被鹰潭市教研室多次选调参加全市的联考和高考模考的命题工作,所名制的原创试题获得“优秀试卷”的荣誉。
2018年9月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历史教师论坛暨名师工作室年会,提交的论文获优秀奖,2018年10月参加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北京大学全国高中历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
2019年12月,指导学生叶洋参加第三届“燕园杯”历史写作大赛,获全国二等奖。
(编后:陈国华老师钻研教材,指导学生,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近几年取得越来越多成绩,是我学习的榜样!此文是头天晚上,我、国华、新德三位老师讨论的,第二天,国华兄就写出了一篇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论文。真是写作快手!这得益于陈国华老师深厚的积淀与用心的钻研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