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填的不是志愿,是你未来的平台

最近有些毕业生还有一些家长在后台私信我,问到了较多关于填志愿的问题,问:填哪个学校好,哪个专业好等等的问题。

其实蕴藏在那个大学名字背后的

是一段可能会影响你未来的生活

1

离家求学

你学习的地方不只是大学

上小学的时候,有次饭间,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将来是上清华还是北大,这个问题让我想得头疼,饭都吃不下。一直到高考的时候,我才一身轻松,完全不用为这个问题操心嘛,清北根本就考不上。

这是段子,但高考填志愿的困惑,大部分考生都曾有过。除了被北大和清华抢夺的状元们外,其他考生都会面对录取线相近的众多大学而无法抉择的情形。

究竟是选专业还是选学校,选位置还是选师资,这种存在着多因素影响的选择往往很难决定。

这就像是高考被赋予的改变普通孩子命运的意义一样,这个决定也总被认为是中国学生第一个相对重要的人生选择。因为选对了学校,也许就能让自己的人生走上向上的阶梯。

每个学生在十几个大学之间纠结后庄严地选择自己未来大学的那一瞬间,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四年美好的校园生活,但是大部分学生在那时可能都不会想到,蕴藏在那个大学名字背后的生活,不仅仅是自习室,图书馆和宿舍球场,而是一个完整的,脱离了原生家庭的,社会生活。

在影响择校的众多因素里,和学校有关的因素就有一大部分。学校的排名,学校的名气,学校的师资水平,学校的热门专业,学校的校园环境诸如此类。

毕竟填志愿上大学是一个升学的过程,学生们很自然地从一个中学生的身份转换到一个大学生的身份,于是,接下来要学什么,常常是考虑的重点。

但实际上,大学四年,能让你学习的地方仅仅是大学校园,而你学到的东西又仅仅是专业要求你学的那些课程吗?并不是。

离开家庭环境,从宿舍到学校外的城市生活,从室友到城市街道上偶遇的路人,都是一个学生初入社会能够学习的地方。而在课堂之外的生活环境教会你的,要远比专业和学校重要。

京东的创始人、CEO刘强东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学系,在大学期间,刘强东爱上了编程,为了学习编程,经常在机房睡到早晨再去上课。凭着自己对编程的热爱,刘强东给老家的政府部门编了一套电力管理系统,给沈阳的快餐店编了一套餐饮管理系统,赚了不少外快。毕业后的刘强东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了两年,历任电脑担当、业务担当、物流主管等职。1998年,刘强东拿着1.2万元积蓄赶赴中关村,租了一个小柜台,售卖刻录机和光碟。柜台名叫“京东多媒体”,这便是“京东商城”的前身。

至此刘强东步入了他今后的事业正轨。铸就他事业初期的大学期间,他不断学习积累的地方并不是人大的人文学院,更多的是北京这个大城市。

北京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一切,因此在这里,刘强东才能够轻松接触到电脑和编程,而这个爱好不仅给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也让他爱上了电脑这类3C产品,而这,正是后来京东最初的支柱业务。

而京东商城诞生于中关村,这个地方即使在今天也带着创业的烙印。试想如果没有中关村,没有周围人的创业意识,没有一个地方让这些年轻人可以去卖家电,即便是有着天赋异禀和雄心壮志,刘强东恐怕也很难开始选择创业。

那是个提起南下经商就人人轻蔑的九十年代,但就是在九十年代坚持做下去的第一批人,成为了现在这个时代的成功人士。除了东南沿海,也就只有北京和中关村这样的地方,能够给这样的年轻人机会去施展自己的野心和梦想。

我们可以看到刘强东选择的人民大学,远比不上人大提供给他的这个大环境——北京,来得重要。无论他当时是否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北京的生活才是大学期间他学习最多的地方。

现在的学生要比刘强东们幸运,刘强东只是为了最初的当官梦而选择人大的社会学,他也没有意识到北京的重要性,只是顺带选择了北京。

现在大城市在国家的意义要比当时来的清楚,即便是没有体验生活过,现在的年轻人也都能明白知道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人活的体面而精致;北京是政治中心和创业中心,有着最多的资源,北京二环内已经被外地人占据了,北京盛产雾霾诸如此类。

信息的畅通让大部分年轻人更容易知道每个城市的状态,但是大部分年轻人却仍然容易忽略城市这个因素在选志愿事情上的重要性。

原生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要比学校重要的多,为什么就不能意识到大学校园只是二十岁左右那段人生的一部分,生活的大环境,学校所在的这个城市,要更加重要呢?

走出课堂之外,一个看到的是繁华的商圈和规整的写字楼,以及哪怕是出租车司机都要跟你谈论国家大事的大城市;另一个是发展缓慢,很多行业的职位甚至都不会在这里有招聘和办公室的小城市。这两个城市的选择对一个人的影响,不会比高等数学来的少。所以选学校只是表象,你填的学校背后,是你四年处于黄金岁月的生活。

2

选择大学

更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既然大学背后的环境更重要,那么就要好好分析一下自己想要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过什么样的生活。

现在人人都说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人人都知道北京一平米学区房的价格要超过十万甚至更多;外企,金融行业超过90%的岗位都分布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而所有行业的人均薪酬,也是北上广位居前列。选择了大城市,你将面对最多的就业资源和各种资源,但是也注定是最辛苦的生活。

有人可能会认为上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未必相同,但是事实是,非一线城市的学生想要去一线城市的就业难度要远比本地大学大,即便是外地的名校,地理上的距离也会让那些学生承受比本地学生高得多的成本。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是一个接一个赶招聘宣讲会、笔试、面试的状态,看看那些大企业面试和举办宣讲会的地点吧,无一例外,基本只有北上广深这些发达城市以及杭州武汉成都等相对发达的城市。让一个外地的学生在这些地方去一次次赶场,远不如本地学生来的方便。于是留在本地工作是自己学校不会太差的条件下最优的选择,当然,不乏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招聘期间各地赶场,但相对来说成功的难度,很大。

拿金融行业的证券公司为例,大部分就业岗位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而金融行业最重视实习,真正入职前,学生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实习,而实习就是在没有毕业期间进行的。北京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没有课的时间里,坐着地铁去实习,住在宿舍里。但是北京之外的学生想要在北京实习,他不仅需要承担住宿的成本,交通的成本,还可能要翘掉一部分课才可以和北京的学生一样实习,成本不言而喻。

其他的行业如科技类,也都存在职业只分布在大城市的现象。

记得几年前,兰州大学和上海大学之争,让很多人感受到一个残酷的事实——一个落后地区的985,甚至不如一个发达城市的211。

但我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选择一个落后城市,你的平台和眼界都大大受限,两个禀赋一样的大学,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兰州,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然天翻地覆。甘肃能给一个985大学的资源,上海能给更多,而上海一个普通大学,能够获得的资源可能不亚于一个内陆985,当然,我并不是说,兰州大学的学术能力不如上海大学,但是,以大多数人的人生,还轮不到谈学术。

只有一流的城市,才会有一流的大学。

接下来是眼界,在大城市获得的眼界跟其他城市完全不同。这点我们要跟郭敬明学,郭敬明上大学的时候,选择的是上海大学,因为他发现,上海大学的学生几乎都是上海本地人,他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他这个四川人没见过的,有人说,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不要贪图享受,这些东西没什么用。

你错了,这些东西拿来享乐没什么用,但是每一个消费品背后都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你在一线城市见过的东西,马上就会在二线三线流行,你如果足够敏锐,就可以打好这个时间差,成就你的财富传奇。

我爸爸有个朋友,大概十几年前,他父亲有病,去北京301医院治病,他在陪床的时候,听见隔壁病床的人都在讨论房价,连着伺候了一个月,对于房价上涨有个基本认识,回家就找人借钱买了三套房子,那时候他们城市的房价一直在低价徘徊,结果没有两年,当地房价飙升,这位叔叔就此过上了一天三顿小麻将的日子。

而就算是工作而言,大城市也会影响你的选择。

我上大学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我们专业的学生,很多人会选择非常偏远的地区,因为工资非常高,但是这些企业从来不去北上广深的同专业招人,因为去了也基本白去,招不到人。

而这些地方的所谓高工资,基本都意味着特别艰苦的工作条件,选择去这些地方的几乎无一不后悔,有个同学去了内蒙古一家重工企业,几年过后,他的所谓高工资,随着经济发展,已经完全没有优势,而选择去发达地区或留在武汉的同学,无一例外,都比他工资高,这个时候他要跳出来,却难上加难,这就是地区发展的优势。

可能有人会问,你说这些,都夹杂在一起我不明白。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是选择一线城市,会提高你的阈值,你不会对随便一个工资的数值感到惊讶,为了万把块钱的所谓高薪就蒙蔽了,跳入了深坑,你在一线城市,你见识的东西你讨论的东西会让你无形中避开这些火坑。

所以别拿工作和学校不同找借口。大概率看,最容易找到工作的地方就是学校所在地,而学校所在地不能提供足够的岗位,学生就需要承担巨大的成本去外地找工作。

因此和选学校同样重要的是选城市,问问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是高薪和刺激,还是安逸和平静,没有高下之分,无外乎适合自己与否。并且由于大学的数量其实很多,实际上分数段相近的学校有不少可供选择,大城市和相对小一点的城市里都有。即便是学校之间存在一点差距,但也不会是太大的差距。

选择了一个城市作为未来四年的生活环境,几乎也就决定了你今后的工作,也就是今后的生活状态。

3

其次是学校

然后才是专业

城市之后,才是选择学校。专业和学校之间优先选择学校,宁愿选择一个好学校的冷门专业,也不去选择一个差学校的所谓热门。

为什么?这就要谈到,中国的教育改革。由于中国的教育产业化,很多学校为了营收会大干快上,上马一些热门专业,而由于中国过去的高校模式是学习苏联的,苏式高校的特点就是,理工的就专注理工,师范就专注师范,甚至冶金的就是冶金强,农业的就是农业强。

请问,你上了一个原来是农业大学的热门金融专业有什么用?

这些学校是不管你未来就业的,他们会强行招聘一些教师,就快速上马。而你的人生,就被这样决定了,你想过你四年以后要怎么办吗?

还有,中国的经济风向瞬息万变,热门专业几年就是一变,我读大学当年的热门专业是电子信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现在早都是另一番景象,你的人生还有超过四十年要走,不是只有四年,你学一个热门,对你没有任何用处。

何况,咱们不客气地说一点,以中国中学生的视野封闭程度和父母对教育的了解,根本不足以看出什么是热门,什么是冷门。

与其这样,不如选择一个好一点排名的学校。能上一本上一本,能上重本上重本,能上985就上985,在选择好城市的前提下,优先选好学校。

在你毕业以后,没有人会问你是哪个专业的,大家更看重的是你的学校,当然,长远来看,连你的学校都没人问。但这个金字招牌至少还能管几年用。

大学中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人脉,同样是985学校的学子,大家智商差距不大,但是,选择c9的985,你有大概率遇上副部级副厅级和同等阶层的子女。选择一般985,你大概率遇见的是他们本省处级干部或者同等阶层的子女,而这是你在刚踏入社会时,最可以依赖的人脉,这样说起来非常市侩,我并不是一个市侩的人,一直希望读者有理想主义的锋芒,但这就是你要面对的现实,当你的家族不足以依靠,你的大学同学,就是你的助力,但选择了差学校,你可能就必须放弃这个人脉。

另外,好学校和差学校还有一个隐性指标,就是学校氛围。我指的不止是学习氛围这种东西,实际上,这恰恰是高校中最不重要的一环,所有的高校都重视学习,就算是三本,校长和教师们也有KPI,我说的氛围是,自由的氛围。北大的学校氛围是中国最好的,就是因为北大的自由空气浓厚。

对于其他学校来说,越好的学校通常氛围越自由,而一些差点的学校,由于教师能力不足和生源质量太差,他们不相信学生具有自我管理能力,他们会压抑学生个性,你以为你上的是大学,其实你上的是一所高中,甚至,你父母花钱送你上了一座监狱。

我高中的一个女同学,由于考试没发挥好,本来能上一本,贪图一个好专业,上了一个三线城市的二本,她很积极表现进了学生会,结果上学的时候赶上教育部考察,学校如临大敌。为了显示学校管理的优秀,每天六点起来跑步、晚上10点以前不能回寝室、被子必须叠成豆腐块、学校里不准男女并排同行——这个妹子只想好好学习,却要用大量的时间去监督同学们有没有谈恋爱。

为什么要选择优质的平台,因为优质平台的决策者不会那么傻逼,重点大学生活总是相似,三本学校却各有各的奇葩。

这点看起来虚无缥缈,但直接决定你在大学四年是否压抑,以及你未来个性的养成,还有你的创造力,这是霍老爷最看重的一点。

好好的上个大学,再被压抑的高校生活把创造力和个性磨没了,是最得不偿失的。

4

迷茫未知

择优而定

但是对于一个刚成年的学生而言,不知道自己最终应该和愿意过什么样的生活的人,才是大多数,对未来的生活迷茫,也是常态。

不是所有人都像班上的物理大神一样,打算为我国物理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对于现实的就业无感,更愿意投身研究。有着那样学术追求的学生,也都会更加考虑一个好的专业和其所在的大学,在大学四年里他过的大都是高三般的生活,并且立志深耕于这个行业。

迷茫的大多数人都只是刚刚从一场战役解放的学生们。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高中毕业生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也无比正常。对未来的生活没有过太多的设想和规划,对于职业和学习的方向也没有太多的定位,对家乡生活习惯和亲人的依赖也没有强到把离家近当成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那么在这时,基于择优的原则来看,我会建议学生去选择一个大城市的学校。大城市有着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迷茫未知,才更应该去有更多可能性的地方去找寻内心真正的自己。城市之后,选择更好的大学。

而在专业方面,除非对于某个专业有着最火热的激情,不要去选择一个就业向比较窄的理科或者工科,建议选一些经济和管理以及文科诸如新闻方面等就业面比较宽的专业。

要知道技术和科研远比经济这种学科对天分和耐心的要求高,而在那些行业如果做不到最好,其实很难做出成绩,选一个就业面广的专业,至少在毕业后养活自己这第一步上不困难。而且在目前非对口就业的现象实际非常明显,除了非常专业的领域之外,经济管理类的就业机会实际上非常多。因此不必太过于忧虑选错了专业。

毕业后人人回想起大学,除了象牙塔的四年外,都会回想起一座城。但是那座城市不仅仅是那些建筑,那些餐厅和独特的天气这些,那座城市里的你,和你的生活,即便不用回忆,也已经作为了你社会生活的发端,并向随后的岁月发散。

大学,是社会生活的开始,选好一个舞台很重要。

-----全文完,请顺手点个'在看'吧~如果您想看到更多的文章,请点击下面的公众号名片,关注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