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的应激反应

最近感觉没什么灵感,各位互动也不是很高,弄点学术论文给你们看看吧!

1936年加拿大病理学家Selye提出了应激学说,对应激的定义为:应激是指机体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变化。这一生理现象需要动员和消耗体内能量。

因龟鳖类自身胆小喜静,造成诸多应激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生存和繁殖。因此,解决龟鳖类动物的应激问题是龟鳖生产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在集约化的生产条件下,尤其是温室养龟中出现的高温、高密度、高污染的生态状况,易使龟产生应激。

龟面临着远远超出其在自然生活场所可能发生的环境、生理和免疫等诸方面的应激因素。应激反应使龟的生产性能下降、摄食减少,对饲料转化率、生长速度、免疫反应、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等产生很大的不利的影响。龟的应激反应在养殖过程比较常见。如在高温、高污染和高密度的温室内,由于长期关闭门窗、水质变坏未及时更换新水、空气浑浊,龟在这种严重缺氧的条件下昏昏沉沉,应激反应强烈,常表现为浮出水面,头部在水面上摇晃,很不安宁,时间一长,就会产生神经中毒,出现前肢弯曲不能伸直的症状,夭折率在20%以上。

又如亲龟池因建造粗糙,龟体爬伤,腹甲盾片开裂,应激反应表现在产卵季节推迟产卵甚至不产卵。再如稚龟因水位过深,此阶段稚龟游泳能力不强,会被淹死。温室养龟中龟种苗刚进温室未渐进式加温以及幼龟出温室未渐进式降温,或在平时饲养管理中未能严格做到“等温”换水,也就是说,温差太大,都会引起应激反应,并出现所谓无名夭折现象。实验中发现,龟类水温相差5℃以上,2周内夭折;温差10℃以上,1周左右夭折。

龟鳖应激反应的原因

(1)天气突然变化,主要是温度对龟类的影响。

(2)环境因子的改变,如异地引种,两地pH高度不一致。

(3)运输前喂食过多,以及在高温季节运输途中投放冰块降温,到达目的地后发现脱水并产生无名病症。

(4)在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受精率对养殖对象进行冲水刺激,有时是降温、打扫卫生等需要,对龟头、龟背等直接冲水,受到刺激后,一般会发生应激反应,当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过一段时间,疾病就会出现。

(5)换水是龟鳖养殖中经常要做的事,如果水温相差很大,就会发生问题,严重的会产生感冒、白眼、流鼻涕、急呼吸、头部反复上抬下垂等。

(6)龟鳖移入移出温室,没有渐进升温或降温,后果很严重,如果温差很大,可引起大量应激。龟鳖放养时,直接将龟鳖投放入水中,会导致应激,正确的做法是让龟鳖自行爬入水中。

(7)龟鳖苗放养时,水位太深,放入水体后的龟鳖容易发生呛水等应激。

应激对龟鳖的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应激对繁殖有负面影响,特别是短期应激可能抑制繁殖的很多方面。囚禁使雄鳄龟的睾酮明显降低。锦龟对抓捕和操作处理非常敏感,激素水平在一天内急剧下降。对抓捕和囚禁应激,雄海龟的雄激素也显著下降。实验证明将囤养和野生的赫氏陆龟种群血浆性类固醇激素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冬眠之后雄龟的黄体酮和睾酮逐渐上升,野生雄龟黄体酮的上升显著高于囤养雄龟;雌龟的孕酮在4~5月达到峰值,囤养龟的孕酮值也不如野生龟的变化显著。

在应激源作用下,动物会对自身行为作出功能性调整,以适应应激环境。将红耳侧线龟与星龟强迫淹没,星龟在水中的气体交换量提高了一倍,而红耳侧线龟没有变化,说明红耳侧线龟的无氧呼吸水平提高。二者经锻炼或强迫淹没处理,在空气中的气体交换率都大大增加。但星龟被强迫淹没后,在水面上的浮现时间明显延长,平均呼吸暂停时间显著减少,表明其在水面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为了通气呼吸。反映出星龟虽然能进行双呼吸(肺呼吸和在水中非肺呼吸),但在锻炼和强迫淹没下,更多地是在利用肺在空气中进行呼吸。红耳侧线龟虽只能依靠肺从空气中呼吸,但它能更好地从生理上进行调节以应对呼吸与代谢压力。研究表明,温度对星龟与锦龟的潜水和气体交换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龟应激的防治方法

借鉴在畜禽上面的方法应用到龟鳖抗应激上,主要是通过改善龟鳖养殖环境,采用勤排污、少换水,接种微生态制剂,适当使用消毒剂和分级饲养的方法,使水体等外部环境尽可能满足龟的生活、生长和繁殖的需要,促进龟鳖与外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增强龟鳖体质、加强营养,同时要改善龟鳖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也可以减少应激反应,主要方法是经常在饲料中按保健需要量添加维生素和微生态制剂,帮助益生菌增殖并长期保留在龟的消化道中,促进龟鳖体内的微生态平衡。

治疗方法-维生素C

对已经出现应激反应的龟鳖,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进行挽救。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服用VC,VC不仅具有防治坏血病的能力,更具有解缓应激的特异功效。机理是:VC参与肾上皮质激素合成,通过某些酶反应控制皮质酮的生成,降低其分泌速度。在急性应激反应状态下,VC调节降低血浆中的皮质酮水平。这一作用同时使得更多的体内贮存和代谢用于生产和免疫,减少应激时的不利影响和生产性能下降,维持免疫力。当龟鳖遭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时产生免疫应激,VC是维持胸腺网状细胞的功能所必需,VC缺乏时妨碍中性白细胞的趋化性和运动性,增加VC的剂量能显著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VC还能保护细胞免受噬菌作用,其间生成的氧化剂对其产生变性作用。应激造成免疫机能下降,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减弱,补充VC可使龟的免疫力提高,并使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恢复。在龟饲料中添加VC可降低一些应激因子产生的免疫抑制作用。龟鳖发生应激后对VC需要量增加。天然饲料中VC的含量低,在9 mg/kg下。因此要求在龟的配合饲料中添加VC 500-900 mg/kg。如果VC的含量比较高(90%以上),且稳定性好,预防龟鳖应激添加量为500 mg/kg 左右,治疗龟鳖应激添加量可提高到4g左右/kg。

维生素E


维生素 E在抗应激中也有一定作用。维生素 E能增强中华鳖对酸应激的抵抗能力,促进中华鳖血清补体C3 和C4的合成,维持血清正常溶菌活性,且血清杀菌活力随添加量的加大而逐渐恢复。饲料中添加大于250 mg/kg维生素 E 对中华鳖血清皮质醇升高有抑制作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合用有明显的协同效应,能显著提高中华鳖血细胞的吞噬作用、血清溶菌活力和杀菌活力。对中华鳖补体C3的合成也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但二者合用对补体C4 却没有此影响。饲料中联合添加高剂量的VC(2500 mg/kg)和VE(250 mg/kg) ,能达到中华鳖的最佳免疫效果。

中草药黄芪


黄芪是中医常用益气药之一。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免疫调节和对抗不利环境等功能。它不仅能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而且能增强大鼠的抗缺氧作用。龟鳖在养殖过程中,经常面临水质污染和温度波动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这对中华鳖的生长和存活极为不利。有鉴于此,周显青(2003)通过在试验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黄芪,探讨黄芪对中华鳖免疫和抗应激能力的影响,以期通过黄芪的添加改善中华鳖的免疫和抗应激能力,提高中华鳖的生存能力。试验证明,中草药黄芪能抑制酸应激引起中华鳖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升高,缓和酸应激导致补体C3 和C4含量下降,还对酸应激导致的血细胞的吞噬能力的下降有对抗作用,提高中华鳖血清溶菌活力和杀菌活力。黄芪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它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降低自由基的产生和增加对自由基的净化能力。黄芪对酸应激导致的血细胞吞噬作用的下降的对抗作用,可能还与酸应激后皮质醇的变化有关。此外该研究还表明,黄芪对中华鳖血清溶菌活力和杀菌活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总之,龟鳖应激是在实践中常见的,应激是龟鳖养殖的大敌,遇到应激,不要乱下药,必须先查到应激源,采取相应措施。对已经发生的应激病,可全池泼洒抗应激的药物。对应激病,最重要的是采取科学的操作方法,保持环境稳定,减少应激发生。

(本文摘选自应激对龟鳖类动物的影响、龟鳖类应激反应及其防治措施等相关学术论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