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试不爽」如何让蚊子去咬别人?
夏天来了,又到了蚊子“举家出动觅食”的季节,你身上有几个蚊子包了?
招蚊体质的小伙伴一定有这样的体验——
夏天裹得严严实实,防蚊用品喷遍全身,不露出一点点皮肤,但结果还是一身的蚊子包,白天浑身痒,晚上睡不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蚊子总叮你一个人?别人被叮是个小红点,你为什么是大红包?到底什么形状的蚊子包最痒呢?
今天板娘就带你一探究竟。
什么形状的蚊子包最痒?
你身上的蚊子包,形状有圆有扁有点有线,甚至还有蚊子的“脚印”。为什么这些包长得不一样,哪种更痒呢?
我们先来审视一下对手:
全世界吸血的蚊子可分为按蚊、伊蚊和库蚊三大类。
其中按蚊作为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在我国进行整治后不多见。而伊蚊和库蚊,虽然都是吸血类蚊子,但它们咬出的包却形状各异。
第一种,圆球形。
蚊子包神似“画饼”,面积不大但质地较硬,通常单个出现,痒得慢但消散快,这通常是伊蚊留下的包。
我国南方常出现的是一种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蚊子,伊蚊喜欢有水潮湿的地方,或许你能在家里装水的容器附近或者养的花草处发现他们。
第二种,形状随机,边缘不明显,更像是俗话说的扁皮疙瘩。
面积虽然大,但消散快,痒得快下得也快,这通常是库蚊的杰作。
库蚊一般分布在我国北部,习惯昼伏夜出。而且这家伙走的是刺客流,速度快、闪避强,经常是只闻其声,不见其蚊。
你刚熄灯躺下,耳边响起的“嗡嗡”声就绝对是它!
同样,你也能在家里有水潮湿的地方发现它。
不过,蚊子虽然留过很多案发现场,但并不是所有的幕后黑手都是蚊子。
比如,你在身上见过这样的包吗?
几何形状,面积较大,有橘皮状小孔,看着就像水肿一般,关键是奇痒无比,又很容易挠破皮,消退也很慢。
这种包大概是“蠓”留下的。
它有个别名叫墨蚊,虽然不是蚊子,可战斗力惊人,属于力速双A型,物理暴击点加满,攻速移速双加成,咬一口转身就跑,还顺便释放有毒物质,引发皮下过敏。
蠓喜欢在夏秋炎热的午后成群结队地搜寻“猎物”,所到之处,没一块好皮。
不过由于蠓飞不高,一般只能咬到小腿,如果要去往草丛处,建议穿个长裤。
还有跳蚤包也是,被叮咬后,经常出现一连串暗红色小点,整出北斗七星的即视感。即使你穿着衣服,也防不过它们。
更隐蔽的还有螨虫,它们藏在你的床品上,每天都和你的皮肤进行上万次亲密接触。
被咬后,皮肤上会出现水肿型红斑,中间由有虫咬的淤点,一旦抓挠,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红疹。
总结一下,蚊子包是大是小、是圆是扁,取决于光顾你的蚊子是哪种。
速度型选手和力量型选手,作案手法自然不同。
当然了,决定蚊子包形状的不止有“凶手”, 还有你身体里的“执法成员”:免疫系统。
蚊子在叮咬人的时候,会先用口器刺穿人的皮肤,注入唾液使血液不会凝固。
蚊子的唾液是一种酸性物质,人体免疫系统发现后,会分泌出一种叫“组胺”的物质来对抗。
但“组胺”也有“过敏副作用”,让你产生化学痒的同时还会长出小鼓包,以此来提醒你被咬了。
不同人的免疫系统反应程度不同,一般反应越剧烈,产生的组胺越多,蚊子包就越大。而抓挠蚊子会让唾液扩散,组胺增多,包更大更痒。
为了止痒,很多人会在包上掐个十字。但这只是暂时用痛觉遮蔽了痒感,过一会还会更痒。
想要止痒,正确做法是等组胺代谢,用冷敷方式让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组胺的扩散,花露水、风油精都是这个原理。
此外有人觉得,长大后不怕蚊子包痒了,是因为成人在持续被咬的过程中,免疫系统脱敏了,让你对于蚊子的叮咬产生了钝感力。
如果换一种蚊子叮你,该痒还是会痒,免疫系统绝不会乖乖躺平。
如何让蚊子去咬别人
说到底,我们仇视蚊子,主要原因之一是蚊子把你当成移动血包。这年头自助餐都100多了,哪能让蚊子免费白吃白喝啊。
如果你不想给蚊子无偿献血,就要学会让蚊子去咬别人。
首先,要想明白为什么蚊子非你不可?
关于血型对蚊子的吸引力这点,目前还是一片混战,没有哪位科研大拿可以拍着胸脯说,蚊子就是爱O型血。
目前已知的是,蚊子咬人主要与身体周围无形的气体化学物质有关,特别是依靠二氧化碳来寻找锁定猎物。
当我们呼气时,肺部二氧化碳不会立即与空气混合,它会暂时停留形成羽流状,而这正是蚊子追随的“面包屑”。
谁呼出的二氧化碳多,蚊子就爱叮谁,哪个部位出汗多,分泌的乳酸多,哪里就更容易被咬。
此外,蚊子对体温高的人也是情有独钟。
蚊子具有向热性,会利用温度定位。国外一项试验证明,在 31℃~40℃ 内,温度越高,蚊子“胃口”越好。
还有研究发现,蚊子更喜欢黑色红色,对白色黄色不感冒。
所以如果想不让蚊子锁定你,就借你室友几件黑衣服,还要动员Ta去运动,多出汗不洗澡。
反之,你就可以躺在空调房里,穿件白色上衣,屏住呼吸。如果这样还有蚊子咬你,就再用上驱蚊黑科技。
如何灭蚊
如果单单只是痒,我们也不必如此厌恶蚊子。可怕的是,蚊子身上携带的细菌。
蚊子能传播80多种疾病,比如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等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大约有72万人死于蚊子传播的疾病。
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国大约有3000 万疟疾感染病例,直到80年代时,疟疾发病病例才开始明显下降。
经过我国几十年的努力防控与治疗,2010年时,疟疾发病率已经降到万分之一。
所以说防蚊,也是在保护生命。
自古以来,人类和蚊子之间的战斗就从没停歇过。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蚊子也一样。各类蚊子分疆划界,占地称霸,你用东北特产大蚊香去杀江浙小蚊子,可能还是会被咬得怀疑人生。
目前常见的人蚊交锋,主要有这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全副武装,敌进我打。
在东北,大爷大妈会拿着电蚊拍跳广场舞;晚上睡觉,哪家不点个蚊香。借助驱蚊产品,杀一杀蚊子的威风。
市面上常见的驱蚊产品,像蚊香、驱蚊液、驱蚊片一类的,基本都添加了三种驱蚊成分:避蚊胺(DEET),驱蚊酯(BAAPE)和除虫菊酯。
前两种工作原理是影响蚊虫嗅觉感受器,让它们无法判断“猎物”的正确方位,常添加在驱蚊液、花露水中,对人体影响较小;
后一种是神经毒剂,通过麻痹神经而毒晕蚊子,属于杀虫剂,而非避蚊剂,不推荐儿童或孕妇使用,一般被添加在蚊香、驱蚊片中。
有些驱蚊手环也含有除虫菊酯,不过手环能护住的范围很小,蚊子确实不叮手腕了,其他地方可就不好说了。
第二种是黑科技在手,主动出击。
比如黑龙江大庆政府动用了车载式高射程喷雾机,用“大炮”喷洒灭蚊物质。
广州的“蚊子工厂”,将带有沃尔巴克氏体的雄性蚊子养成“蚊子叛徒”,不仅不咬人,还会使雌蚊产下的虫卵无法存活。
得益于越发便利的驱蚊产品,每年因为蚊虫叮咬而染病致死的患者大大减少,我们也终于能在关灯后,睡一个好觉。
从夜间叮咬的小打小闹,到肆虐全球的传染疾病,彻底消灭蚊子,或许是解决人类烦恼的最佳选项。
但之所以人类没有灭绝蚊子,一方面是科技、人力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还有对生态闭环的担心,和平共处从来都是人类的追求。
如果有一天,蚊子性情大变,不吸鲜血改吸脂肪,说定蚊子也会成为国家保护动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