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安 | 家书抵万金 英烈炳千秋—读孙晓梅烈士的四封家信

家书抵万金   英烈炳千秋

——读孙晓梅烈士的四封家信

□孙承安

童年时,曾在小学语文课本上认识了刘胡兰;少年时,又在长篇小说《红岩》中认识了江姐。后来,严辞拒绝敌人劝降而终被秘密杀害的方志敏,“愿把这牢底坐穿”的何敬平,写出《绝命书》“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惨遭酷刑而坚贞不屈的赵一曼……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我人生初始的认知里,构筑起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群像。

都是血肉之躯,为什么他们却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难道共产党人真是特殊材料铸成的?在我幼时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存有太多的不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并且从家乡父辈的讲述里认识了龙门的孙晓梅烈士后,才慢慢有了深刻的体悟。

晓梅烈士遗像

孙晓梅是我同宗共族的堂姐。她自幼受进步书刊影响,倾向革命,反对封建礼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晓梅致力于抗日宣传。1938年10月,带领数名家乡青年步行至皖南泾县,参加新四军。后奉命奔赴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民运工作,于1940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中共长江工作委员会负责秘密交通工作。1943年4月27日,孙晓梅护送一批干部北渡后,被日本宪兵队的特工人员所捕。日本宪兵设宴“招待”,妄图诱降,孙晓梅坚贞不屈,掀翻酒席,大骂鬼子。不久,她被剐掉乳房,英勇就义,年仅29岁。

在孙晓梅烈士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大时代女性为国捐躯的崇高气节,更时常为家族中有这样一位巾帼英雄而深感自豪。

在我的家庭藏书中,有一本中共富阳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于1984年9月编印的《晓梅烈士遗墨》。32开本,共103页,薄薄的,更不属于正式出版物,但我一直视其为珍品。这本小册子,收录了孙晓梅烈士生前所写的杂文通讯、日记和家信,计35篇,还附有多幅手迹影印件。在漫长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烈士的母亲陆琰老太太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小心翼翼地完整保存下了这些资料;又在“文革”前及时转移,避免了与家中数千册藏书一起被践踏和烧毁的厄运,其弥足珍贵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我曾经一次次正襟危坐,在怀着虔诚而崇敬的心情阅读这本《晓梅烈士遗墨》的过程中,慢慢走进烈士的内心世界。其中,几封家书,特别使我难以释手。因为我认为,家书的文字,与公众场合中的话语往往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在至亲至爱的人面前,不会掩饰,不会矫情,更不会虚伪作假,因此,是最能反映内心真实想法的。倘若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孙晓梅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在家书中是得到自然流露和充分展现的。

一、1941年4月16日《给母亲的信》

这封信,属于复函性质。不日前,刚收到过龙门的家信,孙晓梅根据来信,予以回复。回复的内容主要有二:

孙晓梅烈士母亲像

1.关于与丈夫季诚性的关系

季诚性,即季诚信, 是很有才华的进步青年,与孙晓梅自由恋爱结婚,他们感情很好。为了抗日,季诚信投笔从戎,去了国民党的中央军校,而后来孙晓梅去了新四军。母亲觉得两人长期分居不好,叫他们都回龙门。季诚信答应回来,但孙晓梅不愿放弃自己的选择。孙晓梅牺牲后,季诚信还多次写信问候岳母,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他对妻子孙晓梅的思念之情和恩爱的回忆,只可惜这些信件都在“文革”中被抄家拿走了。母亲去信要孙晓梅离开革命队伍,回家与丈夫季诚性一起生活。接信后,孙晓梅回了信。其中一节写道:

□我们要解放人类,首先自己就应该有勇气来改革,我不愿和一个思想完全相反的人和我共同生活下去。我为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只有牺牲自己的幸福。我相信,只要在全人类得到解放之后,我也一定会被解放的。我到今天为止,我不曾有辜负家庭以及诚性的事;一直到以后,我已可以保证,我已立誓,我要为我的理想斗争到底,凭我现在的估计,我已有自立的能力,我可以不依靠谁来单独进行我的事业;我们已有千百万同病相怜的青年男女,结成坚固的阵线,来和一切压迫我们的恶势力作顽强的斗争,而且我们有力量战胜我们的敌人,来争取我们青年人最后的胜利和解放。

信中,孙晓梅明确表示:“我要为我的理想斗争到底”,“为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只有牺牲自己的幸福”,“我不愿和一个思想完全相反的人和我共同生活下去”。这是她深思熟虑后的无悔选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甘愿奉献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

孙晓梅烈士遗墨

2.关于劝说焘弟回家完婚

焘弟,即二弟孙承焘,与孙晓梅一起参加了新四军。未婚妻晓贞认为,孙承焘是被孙晓梅强拉到皖南去的,颇有怨言;母亲去信,要他回家与未婚妻完婚。

接信后,孙晓梅立即回信,谈了自己的观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其中一节写道:

□晓贞要向我讨还焘弟。在这时候,不是青年人贪图享乐的时候,不要说焘弟不可能抽身回家,就是可能,焘弟也是不愿回家结婚的。

信中,孙晓梅态度十分明确:“不是时候”“不可能”“不愿”!后来,也果不其然。孙承焘以“日虏未除,不得为家”为由拒绝成亲,坚持在新四军进行抗日斗争,到1947年底才回龙门。就在结婚当天婚宴正酣时,国民党富阳县自卫大队几十人包围了龙门住宅,孙承焘翻屋顶从邻居家出逃,躲过一劫,直到1950年才回家与妻子团聚。

这封信中,孙晓梅在对母亲回应上述两件事的同时,更鲜明地抒发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其中,有这样几段文字:

□我是一个有理智和勇气的青年,我不会被人家利用和愚弄。我有我的人生目标、理想前途,我决不会让自己盲目地陷入黑暗的深渊里去;我有我天赋的顽强心,我不怕任何压力、威胁、非议;我能毅然地打碎封建礼教所束缚我的镣铐。我所要的“名”和“利”,是大众所需要的“名”和“利”,我并不稀罕个人的“名”和“利”。

□我们除了为大众谋福利而奋斗外,个人的利益,本来是放在后面的。“全忠不能全孝”,这是历来的忠臣义士的名言。母亲,请原谅我,不能如你的愿,让我自己去做封建社会下的牺牲品。

□一件事业未成就之先,一定有人反对。孙中山先生初开始时,谁不笑他发疯和患神经病,但结果他的理想终于成功了;秋瑾在当时,多少人骂她大逆不道,结果在历史上流芳千古。请母亲想一想,不要误信妖言,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会错的,总有一天,你会相信我们完全是对的。

80年后的今天,我们细细阅读这些文字,仍然会被孙晓梅烈士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所深深折服。

二、1941年5月1日《给姨妈的信》

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后不久,斗争形势十分险恶,孙晓梅在江苏镇江东乡一带开展敌后秘密工作,生活是十分艰辛的。在家信中曾言:

□我近来身体很坏,时常生病,同时因为物质上比较困难,又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又因为环境的不许可,不能得到休息机会,为事业前途计,我惟有拼我孱弱的身体坚持下去。

□我近来身体还好,不过头时常痛,同时精神亦不大好,晚上常失眠。由于生活程度的高,饮食很坏,所以营养不足,也没有办法。

□我在病中,全靠他们老人家(当地群众,孙晓梅成其为“干父母”),非但服侍,连医药费都还是他们负责的,至今尚欠他们四、五十元。

为了维持生计,渡过艰难的岁月,更好地完成党的工作任务,在给母亲的信中,孙晓梅明确提出请家庭给予支助的要求。她说:“家庭方面,如能在经济方面帮助我最好,不能,我也不苛求;要是还存一点儿女感情的话,就寄几块钱来给我,否则也随它去。”同时,又写了一封信给姨母:

□现在梅等,全以舌耕糊口,何曾在军队服务,正因为米珠薪桂,所以入不敷出,故有要求家庭津贴之意见见诸前信;要是服务四军,该四军为艰苦奋斗之部队,所有人员决不愿向人诉苦,即使是家庭,他们亦无若何企求。由此已可证明梅等之目前生活情形及行踪,望可对外人言之加以声明和解释,莫将来弄成误会。(《给姨妈的信》)大江南北,充满四军足迹……在大江南北经常有四军的胜利消息,在此地的民众,非常钦佩,并称他们为神兵,不过都与我们无涉,我们只吃我们的粉笔屑,过我们的冷板凳生活。

在信中,“以舌耕糊口”“我们只吃我们的粉笔屑,过我们的冷板凳生活”,实属为掩护自己和保护家庭安全而考虑的表述,而对自己当时的使命和真实处境等,一直没有对亲人直言相告。可以想见,这既是为了保守党的秘密,又为了避免让家人揪心。这封信,目的是争取姨妈的理解,能再次劝说母亲提供经济上的支助;也以美丽的谎言,消解母亲的担忧。

不过,尽管如此,孙晓梅在写这封信时,还是难以抑制发自内心的家国情怀。她坦言道:

□国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关头,望母亲能以国家为主,民族至上,莫以区区儿女情,而埋没子孙的前途。梅等虽非岳飞以及其他人可比拟,且亦无岳飞之时机、境遇,然古人之精神,堪为梅等学习,想姨母及母亲亦必同情也。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事物一旦失去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中国人深谙这个道理,尤其明白“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舍小家为大家,表现出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显然,孙晓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自己毕生的奋斗,努力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誓言。信中,她还连用4个反问排比,表达自己在国难当头、生灵涂炭的现实面前,准备不惜付出生命的壮志豪情。

□想三四年来,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尸骨纷飞?多少人战胜沙场?想人生不免一死,不过死得其时而得所值乎?!望姨母劝慰母亲,一切从远着想,莫听无稽之谈,而效井底之蛙语,一手不能掩尽天下耳目,公理最后最终能胜利。

□梅等不敏,然不愿做时代之落伍人,虽无能,亦必努力追随历史之轮,如今天生活虽云辛苦,愿自勉,决不做民族的罪人。

信中,“必努力追随历史之轮”“决不做民族的罪人”“公理最后最终能胜利”,一字一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羊跪食乳,尚识天性之恩”,何况人乎!虽然孙晓梅为了革命事业而如此义无反顾,但其实对母亲的眷恋、对亲友的思念是无法割舍的。因此,这位“文精武壮女中魁”内心的儿女柔情,还是情不能自已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家乡情形若何?农事又要开始了,家里的人又将跌入忙碌的旋涡中去了。望能劝慰老母,莫过度操劳,致损身体。

家事无人料理,确常在我的意料之中,不过梅等亦出于无奈,欲归无力,欲助无能,唯有转恳姨母代为料理,并能督促煦弟,有助母亲一臂,来日事平之后,梅等决不忘大恩大德。母亲年事日长,万望莫操劳过度。

所有亲戚友好,望能代梅问候致安!如有机缘,当返里亲候慈颜。阅报章,宁波吃紧,不知影响家乡否?现在草纸价值若干,海口被封,销路当大受影响,全村人民,有受冻饿之忧矣!

姨母在哪里,彬弟近况怎样?有消息吗?二舅父他们,是否已回杭州住了?姨母家的房子怎么样?

谷子想已出田了,蚕养不养?今年丝价很低,茧子价格,不会像去年一样高,据我们以现在市上丝价的估计,可少看一点,人也可以快活一点。

由此可见,为投身革命而远离故土的孙晓梅,尽管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从事着极其隐秘而危险的地下工作,但一直心系母亲,牵挂亲友,惦念乡亲。龙门的草纸生产是当时的主营经济,孙晓梅根据“海口被封,销路当大受影响”的局势,做出草纸价值可能有降的推断,并衷心表达对“全村人民,有受冻饿之忧”的关切。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实在溢于言表。

三、1942年2月25日、3月18日《给煦弟的信》

煦弟,即孙承煦,孙晓梅最小的弟弟。姐弟5人,孙晓梅排行老二。当时,大姐已早逝;老三孙承勋(何满子)在外闯荡多年;老四孙承焘也一起参加了新四军,唯有小弟孙承煦还在龙门老家。孙晓梅信中言不讳地指出:

□人,这样大了,一点没有志气,读过古人书,不知“男儿志在四方”,自己一点都不知振作。多少青年,为了自己的前途,自己的理想在奋斗、在挣扎,而你仍在醉生梦死,不肯和当前的环境奋斗。

而煦弟在复信中,常以儿女须在家恪尽孝道为由辩解。于是,孙晓梅又写一信,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对“孝”“义”的理解和认识。信云:

□来信谈及“孝”和“义”者,不知你已何作出发点?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种话,如今仅可留存在博物馆作为纪念品。真正谈到“孝”,即能慰老母之愿望,站足于人世,安心于正业,何必定要依傍于跟前,才能称得起“孝”呢?讲到“义”,更离得你的本意远了,何谓不理你言,即为“不义”?

为了开导煦弟,孙晓梅首先利用家族中的“三叔”作为楷模来激励:

□煦弟!我想你亦这样大了,过了年已十九岁了。将来怎么样?自己也得打个主意,不能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过一生,特别是家里有许多例子,像三叔就是榜样。

三叔,孙家桂,1919年被国立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选为特别优待生,法科经济门甲等第一名毕业,任大学教员。应高等文官考试,获经济专科考试第一名。1920年任义国公使馆主事,1921年任国际联合会秘书、万国禁烟会会员,1924年游历西欧各国,回国后进外交部条约司工作。1925年入中国关税特别委员会。1927年因目睹国内政治腐败回龙门老家隐居。1936年被老父所逼,出任福建罗源县县长,三年后因看不惯官场黑暗辞职回家。抗战期间拒绝国民政府、汪伪政府、日本侵略军的各种收买和威吓,坚不出仕,但支持儿子孙承烋(孙成修,副军级离休)、孙承熙(革命烈士)投奔革命,进行抗日斗争。解放后应聘为浙江大学教授。

接着,又鼓励煦弟向“修弟”看齐:

□你得以修弟做你的模范,他年纪很轻,就知道自己奋斗、挣扎。那时,他还没有你这样大,就能由杭州到苏州,由苏州到福建,到湖北、陕西、安徽,到江苏,多少地方,踏着他的脚迹,虽不曾成家立业,光祖耀庭,但人生的经验、社会的真相,使他获得了丰富的认识。他赚足了做人的本领,他走遍天涯,不愁无处安身,难道他有什么人携带他吗?家里曾对他下过资本吗?

孙成修像

修弟,孙成修,孙晓梅的堂兄,叔父孙家桂之子。1937年12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延安瓦窑堡抗大学习,1938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到新四军。1955年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1年,副军级离休;1988年6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榜样,尤其是家族中的榜样,往往给人以巨大的的教育力量。在姐姐的竭力引导和鼓励下,解放后,孙承煦也走出家庭,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这里,我们不难从这样的家书中体悟到,良好家风,就是这样世代传承、绵延不绝的。

在1942年3月18日《给煦弟的信》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历史的车轮,时时刻刻地在向前进。你要是不自己努力,你就会被掉在历史轮子的后面,变成时代的落伍者。在这个时代做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学习,你不努力,时代不会停留着在等待你,历史只会向前进,决不会向后退,许多顽固的民族败类,硬想将历史的轮子拉着向后转,真是在做梦。这种人,不久将会变成前进人类阵营中的垃圾,被洗刷出去,在新中国新社会的园地里,是不会有他们的立足的余地。

今天,时代固然已经不同了,但正如孙晓梅所言,“历史的车轮,时时刻刻地在向前进”,这样亘古不变的定律。“做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学习,你不努力,时代不会停留着在等待你”,孙晓梅的这句话,也永远不会过时。

孙晓梅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是可歌可泣的。我曾想,孙晓梅出身书香门第,祖上薄有田产,原本衣食无忧,何以投身革命直至为国捐躯?一遍遍读着上面的文字,我在孙晓梅的铿锵誓言里,渐渐找到了答案:这源自于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这几封信,虽然篇幅不长,文字不多,但精神内涵极其丰富,既体现出她对家庭、父母、弟妹的爱意和情感,更集中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可在今天读来,仍然让我们感动肺腑,而且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当下,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面临着历史赋予的新使命、新担当。愿我们能从孙晓梅的家书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并且见贤思齐,砥砺前行。

二〇二一年四月十八日

(0)

相关推荐

  • 【七绝】读烈士家书有感

    作者/向东 饱含热泪读家书, 字里行间愧弗如. 烈士非为情绝汉, 肩担大义记心初.

  • 细品慢读|《曾国藩家书》第54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 ...

  • 细品慢读|《曾国藩家书》第03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 ...

  • 孙承安 | 家书抵万金

    ■家书抵万金 孙承安 2018年11月,到上海朱家角一游.朱家角系水乡古镇,与地处江南的类似景区只是大同小异而已,故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而说来也奇怪,每到一处,总能发现值得一看的所在,朱家角的大清邮局 ...

  • 孙承安 | 书,非借不能读也

    ■书,非借不能读也 孙承安 2008年,从北渠边的郁达夫中学联建房搬出,入住大桥路明裕花苑,面积变大了,有了一间梦寐以求的书房.书房内的大书桌,能平铺六尺整张宣纸:有了两排不小的书橱,原先放在纸板箱里 ...

  • 孙承安 ||《东瀛漫记》

    东瀛漫记 孙承安 福州,印尼,新加坡,安庆,上海--寻访郁达夫生前的足迹,考察郁达夫曾经学习.工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发现和收集郁达夫研究史料,与海内外郁达夫研究专家开展文化学术交流,是郁达夫研究学 ...

  • 孙承安 | 人生如棋

    裘望禹先生 ■人生如棋 孙承安 上世纪60年代我在场口中学读书,这位裘望禹老师教我们的美术课. 裘老师一生与世无争,唯一的爱好是象棋,尤其是对残局的研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以说是为之倾注了毕生的 ...

  • 孙承安 | 秀色亦可餐

    家中的铁皮石斛 ■秀色亦可餐 孙承安 2016年春,因公干去东洲中心幼儿园,在旁边的生态园捎回两盆石斛.一入初夏,没想到花开得这般繁茂,真是喜出望外. 铁皮石斛的药用价值,早已被渲染得十分神奇,据说, ...

  • 孙承安 | 先天不足者说

    一直保存的笔记 ■先天不足者说 孙承安 我的家庭档案中,珍藏着40年前参加高师函授时留存的讲义和笔记(见图). 1966年,在场口中学念完两年初中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便不得不结 ...

  • 孙承安 | 时间不老

    2017年12月,游安徽太极洞时摄图 ■时间不老 孙承安 2017年12月,游安徽太极洞时摄图. 太极洞位于宣城广德市新杭镇,距县城35公里,因"洞面有纹,类太极图"而得名. 溶洞 ...

  • 孙承安 | 不良嗜好者的德性

    孙承安老师肖像画(郑谅/水粉画) ■不良嗜好者的德性 孙承安 这是几年前我的学生郑谅(女,现为富阳学院美术教师)为我绘制的一幅肖像画.收到这幅画的那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信息. 图片一发出,朋友评论纷纷. ...

  • 孙承安 | 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孙老师小学一年级成绩报告单 ■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孙承安 这是我1958年下半年上小学一年级时的成绩报告单.从学业成绩看,除了唱歌,由于天生五音不全的原因,其他功课全部为5分.那时学习前苏联用的是5级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