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之风游记之《在赊店古镇 感受一段历史的分量》
在赊店古镇
感受一段历史的分量
晨之风
对于“赊店”这个地名的了解还得感谢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那时候,电视里、广播上“赊店老酒”的形象屡屡被提到。后来上了大学,发现火车的车厢里也不不乏赊店老酒的影子。一直感觉,“赊店”起初是一定和商品交易有关的。我总爱从造字法里了解字的本源。“赊”的偏旁告诉我,这里一定发生过商品交易活动。
后来查阅关于“赊店”的文史资料,还真和商品交易有关。据民间传说,西汉皇族刘秀落魄之时,曾被外戚王莽追杀流落到此地,发现一客栈的酒旗上写有“刘记”二字。刘秀灵机一动,便赊了这酒旗,用作义旗,此后数年南征北战,终登帝位。据说,刘秀知恩图报,念“刘记”大旗之功,特封刘记客栈为“赊旗店”,并大兴土木将其建成108条古街道、9座城门的皇家格局。民间传说当然有夸张成分,不过刘秀应该是和赊店镇有联系的。有意思的是,1965年,赊店镇所在地域划归社旗县,成为县城所在地,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圈改,把“赊旗”改为“社旗”,寓意为“社会主义旗帜”。总理对于名字的修改赋予深意,当然值得点赞。现在“社旗”是县名,而“赊店”是古镇名,二者相得益彰。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赊店镇成为了古镇,今天又成为了旅游的一大亮点。这是一个“依水而建、依商而兴、依信义而繁荣”的古镇,文献说它“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说它是古镇,是因为这里有古道、古树、古碑、古庙、古井,每一处地方古拙厚重,总能演绎出一段让您难以忘记的故事。
庚子年的深秋,我忘记生活的烦扰,潜心走近赊店古镇,感受那一段让人品味不尽的历史,抚摸一段跨越时空的现实物件。在这里,满目的沧桑感让你惊叹曾经发生的一段传奇的往事,在这里,习惯了喧嚣的现代人不由自主地穿越到农耕商品社会的特殊氛围里。更重要的是,一个个原始的物件给你带来了视觉的冲击力,进而触发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因子。在这里,“天下店数赊店”的传说真真切切让你流连忘返。我徜徉在赊店古街的街衢里,思绪飞扬开去,遥想昔日里的明清时代。朋友介绍,这里的店铺基本保持当年的原样,无论建筑规制和色调都是尽可能保持原样,目的就是给人们带来历史的再现感。由此我想到了现代一些商业开发的古街,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建筑奢华,可是逛过之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少了什么?少了灵魂性的东西。外表的东西欺瞒不了世人,本质的东西才是魅力所在。而赊店古镇的魅力就在于,它有自己的独有灵魂。
在古街里踽踽前行,沿街店面鳞次栉比,古朴幽静。青石铺就的街道尽处,琉璃照壁虽风吹雨打依然在阳光中显出流光溢彩的模样。望见琉璃照壁,意味着山陕会馆到了,而赊店古街最大的亮点当属山陕会馆,这是一个在全国各地似乎都能看到的经典,但是在赊店却被演绎得不同凡响。
来到赊店的我,拨开历史的扉页,驻足于山陕会馆大门前。步入其中,仔细审视每一处建筑,其规制和独有的特色让我景仰不已。导游的解释让我惊叹不已,不经意间受到了文化的润泽。山陕会馆在全国各地似乎都有,它的存在显示着晋陕商人的强大。晋陕商人的精明之处在于,赚得盆满钵满后,他们为当地营造了一处文化的景点,不亚于寺庙起到的教化作用。这处景点历经风雨的洗礼,在今天已经成为一处不可复制的经典。
两杆铁旗如威严的仪仗,大有直入云霄之感。石狮子的威仪岸然,让人肃然起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悬鉴楼,无论琉璃彩瓦、斗拱飞檐、铃悬吊角,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赞叹不已。
钟楼鼓楼巍然两列,可以想见当年晨钟暮鼓的声音洗涤一方民众的灵魂。穿过悬鉴楼,回望处是一方戏台。戏台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标配,它不仅是一种古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民粹文化的展台。赊店古镇山陕会馆的戏台有自己的个性,我仿佛感受到了“锣鼓喧天,丝竹盈耳”的演出氛围。多少戏曲里的波澜壮阔,抑或哀婉缠绵,抑或忠孝节义,抑或悲欢离合,在这里粉墨登场,随着演员的或喜或悲,观众如痴似醉。一方舞台演绎不尽的人间真真假假,演绎不尽的人事忠忠奸奸,演绎不尽的世间悲悲欢欢。戏台前面是一处宽阔的广场,两边有厢房。悬鉴楼正对处是大拜殿,大拜殿内有两方水池,这是其他古建筑里罕见的,水池的水由屋顶汇集的雨水注入。据说是取“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也有藏风纳气的风水用途。里面的绘画都是围绕中国传统忠义典故展开,都有教化民众的作用。穿过大拜殿,旁边是“马王爷”殿,倒是顺便了解了“马王爷三只眼”的来历,算是意外收获吧。
商业的繁荣成就了商贾的“财大气粗”,物质生活满足后当然就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于是山陕会馆应时而生,我在思考,这样的一组本应该富丽堂皇的建筑矗立于天地间,屹立在豫西南一个农耕时代看似偏僻的地方,实在有点不可思议,这也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这里面应该是寄托了一段时期先辈的精神追求。
我去过多处的山陕会馆,但是赊店古镇的山陕会馆,无论砖雕、木雕、石雕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而这里的山陕会馆珍贵之处在于,这里的建筑保持了原汁原味儿,没有现代化的彩绘,一切建筑布局均保持它最初的本质。其雕琢技艺的精美绝伦、人物形象的惟妙惟肖、工匠用心的专注独创,均让人叹为观止。山陕会馆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我惊奇的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偏僻的南阳之地,竟然有这么一个令世人称奇的地方。赊店的商业繁茂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必然的结果。南阳之地在地理位置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南至于北太过远,北至于南同样过远”,南阳作为一点,恰好位于“北之南,南之北”。商贾当然很精明,为了交通方便,更为了减少车旅成本,避免因目的地过远而损坏物品,赊店便成了南北交通道上最大的易货聚集地之一。
赊店古镇对于外界的影响力,当然还是赊店老酒的醇香。酒的醇香弥漫了一方天地,弥漫了一段历史的过往。来到赊店古镇,当然还有昭示赊店之名由来的“刘记”酒旗,光武帝刘秀赊旗举兵,直到最后中兴汉室,这里似乎是龙兴之地,一杆“刘记”酒旗似乎也把老酒的醇香播洒到天下。尽管当今因为京广线的贯通,交通重心东移了,赊店古镇的繁华似乎成为了历史,今天变得沉寂了。但这是相对的,而今庆幸的是,赊店古镇却没有因为商业的颓势而消失,奇迹般地完整地保留下来。
在赊店古城街头,总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怀,不经意间穿越到历史的深处,不由自主融入到独特的醇厚氛围中。我是世间的飘然过客,欣慰自己在赊店古镇停下来,感受了一段带着分量的历史。
晨之风,本名李涛,高中高级语文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工作之余潜心文学创作,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作品300多篇,作品曾被《读者》《散文百家》《华夏散文》《旅游散文》《美文》《天涯》等文学杂志刊登,有多篇作品被国家级图书收录,并有文章被中学选做阅读分析素材。出版有散文集《从小村上路》《情漫陈州》《我在旅途读风景》《回望那片故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