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 | 自由与自发

图片来源:豆瓣

节选自《逃避自由》

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立、无权力与不安全;个人解脱了一度使生命有意义及安全的所有束缚。我们也已发现,个人不能忍受这种孤立;孤立的人与外界相形之下,变得完全无助,因此,非常害怕外界;由于他的孤立处境,对他而言,世界已失去了统一性。他不知如何适应这个世界。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生命的意义,最后,怀疑任何行为的原则。无助与怀疑麻痹了生命;为了求生,人试图逃避自由。他不由自主地又套进新的枷锁。这种枷锁与原始的约束不同,原始的约束还能给他一种安全感,而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们复得已失去的安全感,而仅能帮助他忘记他是独立的个体。他牺牲了他个人的自我的完整性,所得到的不过是不堪一击的安全感。因为他忍受不了孤独的滋味,他宁愿失去自我。因此,自由又使人再度套入新的枷锁中。

照上述的分析来看,自由与束缚是否循环交替的?脱离了原始的约束,便会使人孤立,因而不可避免地又使人逃入新的枷锁中,独立与自由是否便意味着孤立与恐惧?还是,有某种积极性自由状态存在,在这种状态中,个人可以独立生存,与世界及他人是合为一体的,而不是孤立的?

我们深信,一定是有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存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不会构成恶性的循环,人可以是自由而不孤独的,可以具有批评能力,而不会充满怀疑,可以独立,而仍然是全人类的完整的一部分。获得这种自由的方法,是自我的实现,是发挥自己的个性。何谓自我的实现?理想主义的哲学家曾相信,只要靠理性的内省,便可以获致自我的实现。他们坚持主张要分割人格,这样人性才能受理智的节制与引导。可是,这种分割的结果是:人的情感生活与智力都受到损害。由于理智成了监管人性的防卫兵,理智本身也成了囚犯;于是,人格的两方面——理智与情感——都残缺不全了。我们相信,单靠思想行为是不能实现自我,还必须靠着突现人的整个人格,靠积极地表现人的情感与心智潜能,才能实现自我。每一个人都有这些潜能;惟有把它们表现出来,它们才能成为真实有用的。换句话说,“积极性的自由在于整个而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

现在,我们遇到心理学上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自动自发的问题。充分地讨论这个问题,是需用很多篇幅的。可是,以我们曾讨论过的作为根据。我们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了解自发活动的基础特性。自发性活动不是强迫性活动;个人受到孤立及无权力感的驱使,才从事强迫性的活动;自发活动也非机械活动,因为后者是不加辨识地采用外界所激发的行为模式。自发性活动则是自我的自由活动,在心理上表示说,出于自由意志的活动。所谓“活动”,并不是指“做某件事”而言,乃是指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表现在一个人感情、心智、感官等的经验方面以及意志方面。达到此种自发性的一个前提要素是:须使人格是整体而不能分割的,须消除“理智”与“天性”之间的划分;因为,唯有人不抑制他自我的若干基本要素,惟有他对自己了如指掌,惟有生命的各个不同角度都能获致基本的完整自发性的活动才是可能的。

虽然自发性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现象,但是,我们并不是完全没有自发性。为了便于了解这一点,笔者愿提供一些实例。

首先,我们知道有些人是自发的,他们的思想、感觉及作为是他们自我的表现,而不是一种机械的表现。我们最熟悉的这些人就是艺术家。事实上,我们可以给艺术家下个定义。即是:可以自发地表现自己的人。如果这就是我们给艺术家所下的定义——巴尔扎克便是如此给他自己下定义的——那么,某些哲学家和科学家也可称之为艺术家。

小孩子也有自发性。他们有能力可以去感觉和思想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事。在他们所说的和所想的事情上,在他们脸上所表现出来的感觉上,显示出这种自发性。如果有人问,对大多数而言,什么使得小孩子那么招人喜爱,我相信,除了情感的及传统的原因外,这个答案一定是,就是由于小孩子有自发性。一个人如果丧失领略这种自发性的能力,可说是心如死灰,即将就木了。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较自发性,更具吸引力和更令人心说诚服。

我们多数人至少可以在刹那间发现我们自己的自发行为,而就在这时,也是我们真正快乐的刹那时刻,当我们忽然间捕捉到大地风光美丽时,当我们于思考之际,得到一些真理时,当我们领略到一种新鲜的感官愉快时,或者当我们对另外一个人不自禁地涌现爱时——在这刹那间我们都知道,自发性行为是什么样的,我们可能发现到,如果这些经验不是那么罕有和纯真的话,人类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自发性活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答案?我们曾说过,消极性的自由,使个人成为孤立的,他与世界时关系是远不可及的和不可信任的,他自己也是脆弱,和不断受到威胁的。自发性的活动则可使人克服孤独的恐惧,而同时不会使一个人和自我的完整性,受到损害;因为在自发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人再度与世界与人类,自然及他自己,结合起来。爱心是此种自发行为的最主要因素;笔者所指的爱心,不是把自己融化在另外一个人里也不是占有他人,而是自发地肯定他人。以保留自己为根据,来把自己与他人合为一体。这种爱心的动态性质是由于它具有两个极相反的要素:一方面有铲除分离,趋向合一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则又不可毁灭个人的个性。除了爱心,另外一种要素则是工作;所谓工作,并不是指为了逃避孤独,而强迫自己工作;也不是为了统治主宰自然而做的工作。笔者所指的工作是一种创造,藉着创造的行为,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同样地,一切自发性行为均不例外,无论是感官愉快的实现,或参加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都必须肯定自我,而同时又与人类及自然,合而为一。藉着人类的自发行为,自由所带来的两个现象——个人之诞生及孤独的痛苦——便化为乌有了。

在所有的自发活动中,个人包含了世界。个人的自我非但是完整无瑕的,而且变得更强壮和结实。“因为自我既是强壮的,也是活跃的”。拥有物质财产,和拥有精神上的特质,例如情绪与思想,都不会产生真正的力量。使用或利用目的物,也不会有真正的力量;我们所使用的,并不是我自己。其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使用它。惟有藉着我们的创造活动,使我们与某件事情(或目的物)发生真正的关系,然后,那些事情(或目的物)才是属于我们的。惟有这些从自发活动产生的特性,才能给自我一种力量,才能构成自我完整的基础。不能自发地作为,不能表达一个人真正的感觉与想法,以及因此而必须做作虚伪,这些都是感到自卑与懦弱的根本致因。也许我们已注意到,也许还未注意到的一件事是,我们最感到羞耻的事莫过于,我们所作所为不是我们自己想做想为的,而最令感到骄傲和快乐的则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发自内心的。

这就是说,关系重要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而在我们的文化中,所强调的正好相反。我们不是为了一种具体的满足感而从事生产,我们是为了达到销售我们的货物这一抽象的目的,而从事生产。我们觉得可以用购买的方式,取得每一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事物;因此这些事物虽然属于我们的,却由于并非出于我们自己的任何创造努力而获致的,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以同样的态度,把我们的人格特性及我们努力的结果,视作为商品,可以用来换取金钱、名誉及权力。于是现在人们所重视的,不是对创造活动的满足,而是制成的产品的价格。因此,人失去惟一可以给他真正快乐的满足感——即是当时活动的经验——而去追求幻象,可是当他以为捕捉到它时,他便会立即感到失望了。人们把这种幻觉似的快乐,称作为成功。

如果人能藉着自发性活动,来实现他自己,并使自己与世界,建立关系,他便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微尘了。他与世界化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一部分;他有其适当的地位,因而,他对自己及生命意义的怀疑,也一扫而空。他发现自己是活泼而有创造性个人,也体验到,“生命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自发自动地生活。”

如果个人克服了对于自己及对于他在生命中之地位的怀疑,如果他在自发的生活过程中的与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他便获得了力量与安全。但是,这种安全感与个人未获得自由前的那种安全感不同。这种新的安全感不是依靠个人从外界较高权力所得之保护;也不是除去生命中悲剧成份的那种安全。这种新的安全感是动态的;它不是依靠保护,而是以人的自发活动为根本。这种安全感是人从事自发活动而得到的这种安全惟有自由才能给予,这种自由不需要幻觉,因为它消除了需要幻觉的那些条件。

就实现自我而言,这种积极性的自由意味着,充分地肯定个人的独有特点。人虽然是生而平等,但却也是生而有所不同的。此种差异的本质就是人生而具有的,在心理及智力的本能,他们依赖着这种本能来开始生活,以后他们所遇到的许许多多特殊环境及经验,还会影响到这种本能。每个人的人格的本质就如同两件东西,是绝少相同的。自我的真正发展,永远是依照此一将有的本质而发展的;这是一种有机的成长,是因人而殊的核心的展开。相反地,机械行为的发展则不是一种有机的成长。个人的本质的成长受到了阻碍,硬把虚伪的自我加到自我的上面——换言之,就是接受外在思考及感觉模式。惟有在极端尊重他人及我们自己的特性的情况下,有机的成长才是可能的。这种对自我的独有特性的尊敬与培养,乃是人类文化的最有价值的成就,而现在,就是这种成就处于危险之中。

自我的独有特性与平等的原则,绝没有冲突。人类生而平等的这个命题的涵义是,他们有相同的基本人性,他们都具有人类的基本命运,他们对获得自由与幸福,都具有同样不可让与的权利。这个命题更进一步地表示说,他们的关系是共同负责的联带关系,而不是主从的关系。平等的观念并不是说,所有的人是一样的。这种平等观念是从个人在今日经济活动中所扮演之角色演变出来的。在买者与卖者的关系中,人格的具体差异消失了。在这种情形中,重要的是,某人有东西可出售,以及某人有钱可买这个东西。在经济生活中,人与人没有不同;因此,必须培养每个人独有的特点,才能显示出个人的个性出来。

本文为北大公共传播转载

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 | 杨馨楚

图源丨网络

(0)

相关推荐

  • 亲密关系中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注定相爱相杀吗?

    其实以前就和大家聊过关于焦虑型依恋者和回避型依恋者如何在一起相处的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去搜搜看看. 老实说,如果说影响恋爱关系的因素分为现实和情感的话,那么现实因素当中,我个人认为最严重的就是异 ...

  • Brain:盲人是如何看见的?最新研究发现自发脑活动在自我意识中的作用

    人脑的自发活动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我们对这种独特的神经活动的功能角色依然知之甚少.在休息或不依赖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大脑以自发的形式进行活动(静息状态下的活动).在之前的假设中,研究认为自发性脑活动是 ...

  • 你的婚姻为什么不幸福?

    你的婚姻为什么不幸福? 作者 | 徐敬东 这个话题如果要聊开的话,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女性到了中年以后,往往对身边的老公极其不放心,一是因为更年期到了,二是对情感的不安全性也来了. 首先,两个人在一起共 ...

  • 真正的自发行为

    ​为了防止我再一次打断她,她跺了跺脚."一个真正的自发行为,是一种经过了深刻的思考后而决定完全的放开自己,"她继续说:"并且所有的利弊都已经考虑在内,然后丢弃它们.你没有 ...

  • 自由、流动、开放、包容 ——《个人形成论》

    书海遨游 No.18122 自由.流动.开放.包容 --<个人形成论> 推荐程度:**** (喜欢把"人本"挂在嘴上的朋友们都应该来看看) 原书阅读:807分钟 本文字 ...

  • 了解你与金钱的关系吗?| 金钱心理学书单

    发布时间:2021-04-24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似曾相识的经历,或遇见过这种类型的人: 吝啬的守财奴:填不满的金钱窘迫感 最著名的吝啬鬼,莫过于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也妮.葛朗台. 他虽然是一位极其富有的商 ...

  • “结婚,一定要看对方的家境”

    武志红老师说过:"恋爱的感觉,无非是两句话,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恋爱的两个人都带着各自的人格底色,相爱.纠缠.争吵,看似是简简单单的吵闹,其实背后折射的是原始家庭遗 ...

  • 男人喜欢控制妻子,占有欲强,这是爱吗?

    一点小事老公都要管着我,婚姻好累 我和老公结婚才半年,我就想离婚,因为和他在一起真的好累. 老公的占有欲非常强,我现在的状态是下班以后就回家,根本什么社交活动都没有,但老公还是会有很多事情想把控. 比 ...

  • 麦克阿瑟被解职回国,为何百万日本人自发送行?独裁也能创造自由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民主化改造,这都离不开麦克阿瑟的功劳.在他担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的7年间,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计划,从政治.经济.文化可谓是全方位的整治,成了当时日本不折不扣的 ...

  • 弗洛姆|人类挥之不去的两个梦——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

    自由的悖论 --重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埃利希·弗洛姆在西方的影响很大.大家可能都接触过他的著作<爱的艺术>,他认为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而仅需投入身心的感情,爱是人格整体 ...

  • 如何自由定居瑞士、欧盟等国家?——欧盟小国身份一次解决

    瑞士联邦简称"瑞士",是中欧国家之一.瑞士北邻德国,西邻法国,南邻意大利,东邻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有"欧洲屋脊"之称.瑞士中立的历史相当悠 ...

  • 五大自由

    五大自由

  • 学习好物|10个宝藏级电子书网站,帮你实现图书自由!

    学习好物|10个宝藏级电子书网站,帮你实现图书自由!

  • 总纲-实现财务自由的方法论

    你好,这是本公众号[精进财商]的「教你建立价值投资体系」的第一篇文章. 本文为实现财务自由方法论总纲,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qu ...

  • 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需要付出这3重代价

    原创草木本无心  2021-05-05   11:52:20 人总是要对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负责,所以我的人生格言是:我只追求一种成功,就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此生. 但是越长大,越感受到自己能把握的自 ...

  • 财务自由对所有人都是个伪命题

    在这个处处需要金钱的时代,财务自由是所有人向往的美好,上两个月我不记得什么时候了,财务自由的标准,还分一线二线城市,给了具体的量化标准.对于这些我不太认同,如果是以金钱为主的自由那不是自由,财务自由这 ...

  • 自由生长在山顶

    自由生长在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