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攻坚】阳明法配桂枝解青年高血压案
医案
唐某,女,34岁
主诉
血压波动伴眠差2月余,颈部酸痛5年。
既往史
2017年10月于佛山妇幼查出抗核抗体126.75 AU/ml,曾服用激素药,已于2月停服,试管期间服用促排口服药等,从四月尾促排期间开始血压升高。
刻下
胸闷,心慌,头晕,恶心(血压高时),目花,耳鸣,颈部怕风,手足偏热,手汗稍多,手臂麻,梦多。
口干,饮不多,纳呆,腹不疼不胀,大便日1-2次,质稀,肠鸣不频,腹不凉,小便不频急,小便偏黄,无夜尿。
白带可,月经周期28-30天,经期5-6天,量偏少,色可,少量血块,行经腰酸、小腹稍凉。
查体
脉弦缓;
舌红嫩,苔薄白腻,睑淡白边暗红,面部色斑,腹微满,下肢血络甲错,手温手汗。
基础病机
表束,表寒,中风,伤营
太阴伤血,血少轻证,里寒,里虚
阳明里热,里结,外热,外燥
表束——血压高、头晕目花耳鸣、胸闷、颈酸痛
表寒——颈部怕风
中风——手汗多
太阴伤血——下肢血络
血少轻证——下睑淡白、月经量偏少
里寒——小腹稍凉
里虚——纳呆、便数便稀
阳明里热——口干
里结——腹微满
外热——手温
外燥——下肢甲错
复合病机分析
以上焦表位为所急所苦,风寒不解,营血不能去推动防御,太阴的血从表论治,太阴还剩里虚里寒,阳明热的攻冲会出现口干、腹满、易汗;有表寒和津液不和风邪疏泄津液外泄需要用桂枝法。
处方
外台六物黄芩汤
桂枝6 黄芩12 干姜12 人参12 大枣24 半夏24
患者水证不明显,此处为何用半夏?
半夏和麦冬是一对阴阳,其实经方的半夏并不是完全去除饮,当患者里边有寒和胃虚,需要去温润的话经常用半夏。半夏在温经汤、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中都是用来怡养胃气,当它偏虚寒的时候配上生姜甘草汤或吴茱萸汤,当它偏虚热的时候配上麦冬,粳米。对药的认识要回归经方的本质。
2018年7月26日复诊
复诊概况
患者服药3天后血压降至正常,可停服降压药(络活喜),睡眠改善。省中急诊科覃主任收集病史线上反馈后,转千金桂枝知母加麻黄汤。现患者仅紧张或活动后血压偏高,稍休息后恢复正常。
刻下
颈痛已减,偶觉头晕胀,低头不适。无恶心,颈怕冷,头背汗出,汗后凉,背凉。
口干,饮偏多,胃纳可,腹不疼不胀,腹不凉,小便不频不急,不灼热,无夜尿。白带不多。
月经周期30天,经期5-6天,量可,色可,无血块,腰腹不疼,小腹偶凉。眠时差,梦多。
基础病机
表束,表寒,中风,伤营轻证
太阴伤血,血少,里虚,里寒
阳明里热,里结,外结,外燥,外热
查体
脉:浮弦缓;
舌:紫红嫩,苔白腻水润,下睑淡白边淡红,面部色斑,腹满,下肢甲错,血络,手温有汗。
患者是以里热为主还是里寒为主?舌淡、口干但是喜饮温……
舌紫红质厚、苔根微腻、手温,患者里热明确。
可以用黄芪竹叶汤吗?
黄芪竹叶汤
黄芪 甘草 黄芩 芍药 麦冬(各三两) 当归 人参 石膏 川芎 半夏(各二两) 生姜 五两 生地 八两 大枣 三十个 竹叶一握
会有一定效果,但吃多了会燥。因为患者里面存在里寒,大量石膏下去会让里的津血不足,不能上升到表,另津液更不能上乘,口燥加重。表上本来处在阳明热的灼伤,再用大量的黄芪,会发散表上的卫气,发掉之后会更燥。我们选择一张从阳明层面解表、化饮、温中的方。
处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一方一两半)大枣十二枚(擘)
按语
外台六物黄芩汤,乍看之下有点泻心法的味道,干姜、黄芩、半夏、人参、大枣在泻心类方中都用到了。然而我们恰恰不能把它看成一个泻心类方。师曰,外台六物黄芩汤其实是桂枝类方,是阳旦法,在阳旦法的基础上,里寒更重,里热也重起来了,所以加了黄芩、干姜。你就把它看作是半夏散变方。
半夏散是什么?“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这个方子只是在半夏散及汤的基础上,里面阳明有热,太阴也有虚寒的一面,你从这个角度去切入处理这个方子,你会把握得非常细腻。
表寒解了之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到二诊阳明层面就更为突出了,需要以阳明法为主。你也可以把第一诊外台六物黄芩汤方看成阳明法+温里药+桂枝,表里合病以表为主;二诊的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看成阳明法+生姜,既能兼顾里位的虚寒淡饮,又能照顾到表上轻微的风寒和津液不足。
原来阳明法还可以配伍桂枝!我还想学更多阳明法配桂枝或配其他表药的内容!
请听2018经典经方学术年会,来见证神奇的阳明四法和酸药法要。
年会概况
主题
阳明四法——火证温病圭臬
经方酸药——出奇制胜诀要
主办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承办
广东省中医院
杭州西湖中医经方研究院
时间
2018年11月2日报到
11月3-4日全天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