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肺部感染后久咳案

杜小姐 女 54岁

2018-3-3 就诊

—   主诉   —

咳嗽1月余

—   现病史   —

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咳痰,经外院使用抗生素静脉注射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CT提示:右肺中叶及左肺下叶段少许炎性实变。

患者现咽干,咽痒而咳,自觉喉中有痰,咯少量黄痰。鼻干,双目干热感,无流泪。无怕冷,前2日有低热。出汗多,全身汗出,动则汗出,汗后不凉。头胀,流涕,清涕,伴耳鸣(昨日中午起加重)。口干,饮多,饮温,平素喜凉。饱餐后时有右肋隐痛。胃纳好。腹部不怕冷。大便每日2次,第一次成型,第二次烂。小便晨起深黄。入睡困难,易醒,多梦。

▲出院记录

—   查体   —

脉浮弦数。面有红晕,舌淡紫嫩尖红苔黄腻。

下肢轻中度血络,轻甲错,有袜痕。

右眼下方有赘生物,大小约0.2×0.3cm。

腹部软。下睑淡白边有血丝。

右下眼睑

赘生物,大小约0.2×0.3cm

左下眼睑

淡白边有血丝

舌淡紫嫩尖红苔黄腻

面有红晕

下肢轻中度血络,轻甲错,有袜痕

基础病机:

表束 中风 伤营

里虚  水饮 伤血 血少(轻)

里热、外结、外燥、水热(轻)

复合病机:类厥阴中风

四证:火证为主,兼水证

—   方药   —

深师阴旦竹叶汤  X3剂

分析

我们从病案可以看出,患者既有头面和四肢百骸的表证,如咳嗽、头胀、失眠、低热汗出、流涕、耳鸣等;也有口干多饮,咽有痰,胁痛、大便每日两次(第二次烂),腹软等里证。病属表里合病。

一般而言,单纯的表证和单纯的里证都好治,该发表发表,该攻下攻下,该温里温里。而临床上大家见到的最多的还是表里合病,故遣方用药就要顾及表里,不能全偏在任何一方。而且要分辨表里的偏重:是优先治疗里的问题,而同时顾及到表的不和,还是优先解表,而顾及里的不足或有余。

从本案来看,虽然这个患者主诉是咳嗽,属于上焦表位的不和,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咳嗽的成因很多。小青龙汤证的心下水气会令人咳,小柴胡汤的里虚水逆会令人咳,四逆散的气逆会令人咳,所以遇到咳嗽不能只想到攻表,还要考虑是否存在里位的不和。患者的腹软、下睑淡白边有血丝,舌嫩尖红水滑,底子是太阴里虚,但是又出现了口干多饮,痰黄,面有红晕,说明已经突破了太阴的层面,兼有了阳明的热和表证,到了类厥阴中风的层面了。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患者更多的是需要治疗里的问题。

  法随证立   

患者有怕热汗出,无恶寒,没有表寒的病机,而且有水热的攻冲,所以不适合用阳旦的法则,需要用阴旦的法则从里、从阴解表。补太阴的不足,清阳明的水热,降水热的攻冲,同时顾及表位的不和。

  方从法出   

有里虚而有水饮,有里虚而需要解表的时候,最常用的是生姜甘草汤;因患者有里热的攻冲,面有红晕,故用上了石膏、竹叶,是不是有竹叶石膏汤的影子在里面?

竹叶石膏汤的条文“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是不是刚好可以照顾到里虚,又兼顾到解表,也可以对治水热的攻冲;前胡,与柴胡相类而偏于对治里证和火证,在这里可以补虚解表;半夏量大(48g)、合上茯苓可以降逆除饮;知母、黄芩可以除水热。

另外本方还有一味用量很大却常常被忽视的药——小麦(一升),当有胃气虚弱而又伴有实性的实火、浊饮时,经方常用小麦这一类药食两用的平和之品来补益,而不增加胃的负担。

综上所述,本案施用深师阴旦竹叶汤X3剂。

原文

《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天行二十一门·天行劳复食复方六首》:<深师>竹叶汤

疗天行后虚热牵劳不腹【苏:不腹,程本作“食复”】,四肢沉重,或一卧一起,气力吸吸羸弱。

竹叶一把 小麦一升 甘草一两(炙) 石膏二两(碎) 茯苓二两 半夏一升(洗去滑) 前胡二两 知母二两 黄芩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四两 大枣二十枚(擘)

右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小麦。减四升。去滓。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醋物、羊肉、饧等物。

药后反馈

当晚服药后,体温升到了38℃,但咳嗽咯痰明显减少,嘱不必顾虑,继续服药;第二天患者反馈发热已退,咳嗽继续减少,睡眠改善,已无夜醒。嘱患者门诊随诊。

3月6日复诊

咳嗽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咯黄痰(每天2-3次)。服前方3剂后,排出较多大便,矢气增多,但排便后觉轻松,没有腹部不适。无发热,有食欲,自舌头味觉稍差(1月前开始),有舌发胀感。无明显怕热怕冷,动则汗出。晨起目秽多,口干,饮多,平时喜饮凉,因怕饮凉咳嗽现饮温水。易疲倦。面部少量红色皮疹,微有疼痛。余症同前。

—   分析  

水热较前减轻,胃虚有所改善,但整体病机不变,暂予守方。

—   处方  

深师阴旦竹叶汤 x5剂

(0)

相关推荐